[转帖]发展中医病因学说(原发于《中医研究》99年第12卷1期)

[复制链接]
查看1214 | 回复0 | 2004-4-15 11: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展中医病因学说
中医的病因学说,比《内经》的病生于阴阳,至陈言的三因说,发展到今天,一直是在朴素的唯物论、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在反复的临床观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有六淫(包括疫疠)、七情、饮食、劳倦、外伤、先天及病理因素等。在这些学说中,包含了整体观念,即人与自然界失去协调统一的关系,则自然界的某些变化成为致病因素;饮食了过用病生,即饮食、情志、劳动等因素,其用而太过时,则转变为致病因素;注重情志致病,指出情志致病多损伤机体之气机,导致气逆、气乱、气下、气缓、气消等各种变化,影响脏腑功能。这些都是中医病因学说精华所在。随着临床实践的变化和现代科学、医学的发展,中医的病因学说也必须要有所发展,以下就谈谈笔者的认识。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建立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综合条件下的病因学说。
1.时代变迁、社会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病因的发展变化。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社会环境对人的作用和影响是无可避免的。社会制度、政治法律、劳动居住条件、经济状况、社会活动、宗教信仰、生活和风俗习惯、文化教育、卫生水平、职业、家庭和家庭构成、医疗卫生设施、社会动荡、战争等因素可以直接形成致病因子,也可以影响人的心理、生理,导致对疾病的易感易患。目前社会的激烈竞争,优胜劣汰,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就是许多心身疾病的直接原因。
自然环境中的气候、地理、地质因素等,各种自然灾害,在天人合一的过程中成为致病因子,随着近现代工业发展、农业现代化,带来了污染、自然植被消失、生态环境破坏等等,成为新的致病因素。
由以上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变迁带来了病因系统的元素与结构的变化,我们应给予充分的认识,并指导于临床。
2.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的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
我们不排出有单一致病因子引起疾病的情况,但从辨证法观点出发,更多事物都是在与他事物的联系中发生作用的。对于目前的多发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代谢性疾病等的病因研究表明,这些疾病的病因是多方面、复杂的,有遗传因素、精神因素、饮食因素、过劳、慢性的化学物理损伤等等,即现代医学所谓的“病因网络”。这些致病因素潜伏期长,特异性弱,联合作用,多因多果,广泛存在[1]。正是由于这样的病因特点,致使西医的特异性的病因治疗方法难以应用。
以上所论,强调要从整体观念出发,注重致病因素的变化以及对人体的综合作用。
借鉴现代医学的病因学分析病因
在强调请罪的整体变化、综合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借用现代医学的分析方法,以认清种种病因的特点。笔者以作用于人体后首先出现的病理变化为依据,将病因分为两大类:
一.伤在形,而后累及气。即致病因素首先损伤器官、组织形体,从而导致功能紊乱。现代医学病因学中的多数致病因素,如,各种物理损伤、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致病、感染、营养不足与过盛,及中医病因学中的饮食不节、不洁、偏嗜、体劳、房劳过度等,皆属于此。此外,遗传性疾病也是由于遗传导致结构的缺陷与异常,并表现为功能的不足与异常。
二.伤在气,而后累及形。即致病因素首先影响人体的调控系统,导致机能异常或关系紊乱,久而致组织、器官形体的异常。此类以心理因素为主,或突然剧烈的精神刺激,或持久的不良情绪的积累,即中医的七情致病,首先导致气机逆乱,当病程延长,则出现气病及血(气虚血虚、气虚血滞、气逆血逆、气郁血淤)、气病及精(气不生精、气不摄精)、气病及津(气不摄津、气郁生痰)、气郁化火、气虚生寒等等。此时多转化为组织器官的形体结构的改变。
当然,结构与功能分则为二、合则为一,其病变很难按时间顺序划分先后,但划分这两种病因的不同,可以协助我们分析、推测病理机转,提示治疗的侧重点。伤在形而后及形者,治疗重在整体、调整性治疗。
病因与体质
体质是指人群中的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机能和代谢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殊性[2]。个体体质的形成主要由遗传决定,并与后天生长环境有密切关系。从体质与病因、发病的关系出发,不同个体体质对环境变化的自我调节、适应能力,对疾病的耐受力、反应程度,免疫水平、特征,及恢复能力等各不相同,具体的说,特殊的体质对某种或某些病因具有易感性,患病之后又影响其病机转变。就是说相同的社会、自然环境,同样的致病因素,对于不同体质的人作用不同,或不发病,或发生甲病,或发生乙病。总而言之,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在个体体质特点的基础上,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有些学者认为个体体质是内因的决定因素。
中医病因学说,是无数医家临床观察、实践的总结。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的不断深化,病因学说亦在不断发展,由此也推动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医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浩材.社会医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27
2.何裕民,等.新编中医基础理论.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11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