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转帖]发展中医病因学说(原发于《中医研究》99年第12卷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帖]发展中医病因学说(原发于《中医研究》99年第12卷1期)
[复制链接]
1214
|
0
|
2004-4-15 11: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发展中医病因学说
中医的病因学说,比《内经》的病生于阴阳,至陈言的三因说,发展到今天,一直是在朴素的唯物论、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在反复的临床观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有六淫(包括疫疠)、七情、饮食、劳倦、外伤、先天及病理因素等。在这些学说中,包含了整体观念,即人与自然界失去协调统一的关系,则自然界的某些变化成为致病因素;饮食了过用病生,即饮食、情志、劳动等因素,其用而太过时,则转变为致病因素;注重情志致病,指出情志致病多损伤机体之气机,导致气逆、气乱、气下、气缓、气消等各种变化,影响脏腑功能。这些都是中医病因学说精华所在。随着临床实践的变化和现代科学、医学的发展,中医的病因学说也必须要有所发展,以下就谈谈笔者的认识。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建立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综合条件下的病因学说。
1.时代变迁、社会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病因的发展变化。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社会环境对人的作用和影响是无可避免的。社会制度、政治法律、劳动居住条件、经济状况、社会活动、宗教信仰、生活和风俗习惯、文化教育、卫生水平、职业、家庭和家庭构成、医疗卫生设施、社会动荡、战争等因素可以直接形成致病因子,也可以影响人的心理、生理,导致对疾病的易感易患。目前社会的激烈竞争,优胜劣汰,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就是许多心身疾病的直接原因。
自然环境中的气候、地理、地质因素等,各种自然灾害,在天人合一的过程中成为致病因子,随着近现代工业发展、农业现代化,带来了污染、自然植被消失、生态环境破坏等等,成为新的致病因素。
由以上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变迁带来了病因系统的元素与结构的变化,我们应给予充分的认识,并指导于临床。
2.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的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
我们不排出有单一致病因子引起疾病的情况,但从辨证法观点出发,更多事物都是在与他事物的联系中发生作用的。对于目前的多发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代谢性疾病等的病因研究表明,这些疾病的病因是多方面、复杂的,有遗传因素、精神因素、饮食因素、过劳、慢性的化学物理损伤等等,即现代医学所谓的“病因网络”。这些致病因素潜伏期长,特异性弱,联合作用,多因多果,广泛存在[1]。正是由于这样的病因特点,致使西医的特异性的病因治疗方法难以应用。
以上所论,强调要从整体观念出发,注重致病因素的变化以及对人体的综合作用。
借鉴现代医学的病因学分析病因
在强调请罪的整体变化、综合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借用现代医学的分析方法,以认清种种病因的特点。笔者以作用于人体后首先出现的病理变化为依据,将病因分为两大类:
一.伤在形,而后累及气。即致病因素首先损伤器官、组织形体,从而导致功能紊乱。现代医学病因学中的多数致病因素,如,各种物理损伤、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致病、感染、营养不足与过盛,及中医病因学中的饮食不节、不洁、偏嗜、体劳、房劳过度等,皆属于此。此外,遗传性疾病也是由于遗传导致结构的缺陷与异常,并表现为功能的不足与异常。
二.伤在气,而后累及形。即致病因素首先影响人体的调控系统,导致机能异常或关系紊乱,久而致组织、器官形体的异常。此类以心理因素为主,或突然剧烈的精神刺激,或持久的不良情绪的积累,即中医的七情致病,首先导致气机逆乱,当病程延长,则出现气病及血(气虚血虚、气虚血滞、气逆血逆、气郁血淤)、气病及精(气不生精、气不摄精)、气病及津(气不摄津、气郁生痰)、气郁化火、气虚生寒等等。此时多转化为组织器官的形体结构的改变。
当然,结构与功能分则为二、合则为一,其病变很难按时间顺序划分先后,但划分这两种病因的不同,可以协助我们分析、推测病理机转,提示治疗的侧重点。伤在形而后及形者,治疗重在整体、调整性治疗。
病因与体质
体质是指人群中的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机能和代谢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殊性[2]。个体体质的形成主要由遗传决定,并与后天生长环境有密切关系。从体质与病因、发病的关系出发,不同个体体质对环境变化的自我调节、适应能力,对疾病的耐受力、反应程度,免疫水平、特征,及恢复能力等各不相同,具体的说,特殊的体质对某种或某些病因具有易感性,患病之后又影响其病机转变。就是说相同的社会、自然环境,同样的致病因素,对于不同体质的人作用不同,或不发病,或发生甲病,或发生乙病。总而言之,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在个体体质特点的基础上,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有些学者认为个体体质是内因的决定因素。
中医病因学说,是无数医家临床观察、实践的总结。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的不断深化,病因学说亦在不断发展,由此也推动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医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浩材.社会医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27
2.何裕民,等.新编中医基础理论.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1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あ叶落飘香あ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