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中风病的诊断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中风病的诊断
[复制链接]
1157
|
1
|
2005-8-3 17: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风者,在中医药学中有广义中风与狭义中风两种病症概念。其风中于体表为狭义中风。此虽然中于风,其病名不以中风论之;是以风中人之部位来定病,所以风邪中于人,初在体表以风邪所在经络而定,如风邪在太阳经,即谓太阳病。风邪在阳明经,则定为阳明经病,总之以六经定病;若其人屡屡中风,风邪乘虚而入于某经形成一个病灶。出现一种固定的病症。此时就不能以六经病来定名了。这就是狭义的中风病。中风病,风证之一也。医圣仲景曰:“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其脉微而数,此中风使然。”且曰:“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者,此为风邪在经标出总领也。盖其人未至半身不遂之前,腠理之间,经络之际,分肉之中必先有邪气闭塞结聚,而正气与血流行不获畅达已久矣。故痹而不中风者有之;中风未有不由于痹者也;风彻于上下,故半身不遂,痹,闭于一处,故但臂不遂。此以见风重而痹轻。风动而痹著也。风从虚入,故脉微,风发成热,故脉数。曰中风者,谓痹病亦是风病。但以在阳者则为风;而在阴者,则为痹;风病,在内经论中论之详也。然与痹合论,后人惑之。仲圣复言之者,风病当半身不遂。即内经谓之偏枯病也。或若但两臂不遂者,非中风也,是谓痹病。盖痹为阴病,脉多沉涩,风为阳病,脉多浮缓,今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其脉微者,正气虚也;数者,邪气胜也。故病中风之人,因虚而召风者,未有不见微弱之脉者也。
风邪中之人,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禀于肠胃。风之中人,上先受之,诊在寸口者,上以侯上也。浮者,邪在表也。紧者,邪气盛而有寒。邪气实则必正气虚,此邪在表,表实也,表实里必虚,故浮为血虚。血虚为营虚,故脉络空虚也。贼风虚邪,乘脉里营虚而入于经络,故邪难泻,其邪留著或左或右,则病为半身不遂也。此半身有邪则不得不缓,彼半身无邪则不得不急,正气急者,非气之行急,即行者为急,壅则为缓。然邪居络脉、经脉、府藏,各有浅深,其证各有所异。
内经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出小者为孙,是则络脉浅而经脉深,络小而经大,故络邪病于肌肤,而经脉连于筋骨,甚而入府,又甚而入藏。则邪递深入矣。盖神机藏于藏而通于府,府病则神机窒于内,故不识人,诸阴皆连于舌本,藏气厥而不至舌下,则气机息于上,故舌难言,而涎自出也;
风邪之中人,而有浅深之不同,谓寸口脉迟,挟微寒也。缓本风脉,并迟而见,则为虚风。风中于卫,则卫缓,此为风搏于表而正气不鼓。盖人身之阴阳互根,卫气虚则营亦不足,今风中于卫,则卫缓,营必不足,此为营虚,虚则自寒。经脉连藏,风为阳邪,风盛则生火,经曰,痒则心之证,故风中于经,通于心,故当痒。经曰,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心气不足者,心伤于风,其人劳倦之谓也。邪气乘虚入于胸,故胸满而短气;
其中风病表现的症状,因所在经脉不同,其症状亦不尽相同。若与他邪合搏则变症百出。如风湿,痉病,痿症…等等真可谓枚不胜举。内经曰:治未病,不治已病。在风邪刚中于人之体表及时诊治。则不至于成为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oeah6603
|
2014-4-30 23: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狗不挡路,挡路的都是路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wandangtang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