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李定忠先生的经络研究”提些佐证之一

[复制链接]
查看1348 | 回复1 | 2005-12-5 09: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就“李定忠先生的经络研究”提些佐证之一
《中国针灸》2005年;1“发表的关于经络实质的探讨——关于经络的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之三” 北京市第六医院‘李定忠’等三位学者的论文摘些来提些佐证、用分段的方式来结合这些年在经络实用中的实践来商榷经络研究的实用性。该文摘“早在1959年,张秉武就提出人体循经感传速度可能是由电磁波的“群速度”决定的。李克学在进行生物电磁信息研究时,发现经络系统的背景是人体内一个连续分布的电磁驻波叠加而形成的三维干涉图,即大多数经络和腧穴就是这一电磁驻波干涉图中的“脊线”和“结点”[4]。简言之,人体可以看成一个准谐振腔,谐振腔内的电磁驻波产生的干涉图决定了腔内的内电场分布,腔内的电场分布就决定了腔体的电导分布。“脊线”和“结点”就是电导能力好的地方,也是电磁振荡强度最大的地方[4]。在这些局域的组织细胞内,荷电化学物质(尤其是钙离子)进行着复杂的线性振荡或者是处于极不稳定的远平衡振荡态,对激动因素的激发极其敏感,适度的刺激即可引发电化学振荡非线性的混沌喷发,形成新的有序振荡模式以“驻波群”的形式沿“脊线”传输出去。1987—1988年笔者等在甲亢患者(感传显著者的人体模型)和正常自愿受试者的内关穴注射核素示踪剂131碘马尿酸钠,观察化学物沿心包经扩散的情况时发现,无论是正常人或是甲亢患者该化学物沿经扩散都呈现波动状态[1],振荡周期为150 s、200 s和250 s的三个主波相互交织而形成驻波群。这一实验结果与李克学、张长林研究的结果是相吻合的”还有“人体是一个开放巨系统,总有足够的能量维持电磁波源不停地发射电磁波。在这样的开放系统中有代谢,有功能,有运动,有应激,就必然有损耗,损耗问题被抵消后,还是很容易形成相对稳定的电磁驻波。经络线是一个电磁驻波形成的肉眼不可见的高度动态的耗散结构。精细的测量也表明,尽管腧穴上电导的平均值相对稳定,但事实上总是以不同的频率在不停地涨落。当然,有不少电磁波会透过皮肤辐射到体外,尽管这种电磁辐射极为微弱,但频段极宽。另一方面,这种电磁驻波形成的内电场分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外界电磁场的影响。
     引入外加电磁场来调节内电场的分布,从而改善人体的健康状态,形成一个非常重要的经络治疗学。”我认为李先生才是真正的经络研究的大家,上述的文摘为经络研究找到了方向、那就是要为临床应用找到依据。北京灵枢经络诊断技术研究所就是依据有同李先生研究的共识而完成《经络图示仪》的理论支持、提出的《自助式针灸》即:K.C.F 疗法、实践也证明了经络治疗学是非常有前途的。我仅从过去的实践来提些佐证:1.皮肤区存在的低阻点只是一种细胞进化中动物共有的遗迹点、称其为“电磁驻波干涉图中的“脊线”和“结点””应该是指动态时的表征。“尽管腧穴上电导的平均值相对稳定,但事实上总是以不同的频率在不停地涨落”这点同活人在生存中的“天人合一”是同步的,文摘:“经络感传显著者邹某,女,38岁。针刺右腕三焦经阳池穴,发汗部位沿感传扩展至右侧手三阳经,经头部达对侧手三阳经及胆经,发汗部位皮肤潮湿。每隔2 h上述循经部位再发汗1次,直到深夜入睡为止。
    (2)自主性节律性感传有3种:①自主性持续性感传。感传显著者普遍特点,经穴连续刺激后,自动产生全程经络感传,5~10 min感传1次,熟睡后停止。” .皮肤区存在的低阻点、手足40井穴用《经络图示仪》测查“熟睡后……、直到深夜入睡为止”时均呈高阻点状态。皮肤区的低阻点其规律同古典针灸学对穴位的治验认识有趋同性、穴位点的治验有普遍性的遗传和各不相近的针对性、因此仅用“可以看成一个准谐振腔,谐振腔内的电磁驻波产生的干涉图决定了腔内的内电场分布,腔内的电场分布就决定了腔体的电导分布。”来认识经络学说是不够的。2.穴质状态的动态存在方式应引重视。举个例子:在要感冒时、其手三焦经的腕致肘尖区的阳池穴、天井穴左右都会出现用《经络图示仪》K.C.F时产生的“Q ”状反映。约5-10分钟便产生治疗作用、本不思热饮水、此时喝热水觉得思饮而随喝热饮水因多而尿清长多而症减、此时其手三焦经的腕致肘尖区的阳池穴、天井穴左右都会出现用《经络图示仪》K.C.F时产生的“Q ”状反映转为常态(俗称无穴质变态的‘ B ’状反映)。这点同文摘:“(2)电化学振荡是生命源动力,也是经络源动力
     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不论是同化作用还是异化作用,归根到底是氧化还原变化,是电子的授受过程,是电化学变化过程。因此,可以理解人体是电磁与电化学两大系统并存、互相沟通、互为依存的,电磁振荡必然带动化学势的梯度变化,即电化学振荡的变化。所以,电磁振荡与电化学振荡是相伴而生、相伴而行。循经感传的循经性、趋病性和效应性是这三者并存并行的规律性特征,就是最好的说明。
    人体的发育过程是从单细胞受精卵演化为多细胞、多系统的生命过程。电化学振荡既是这一演化过程的源动力,也是维持成体生命活动的源动力。实验证明,钙离子振荡及其频率对于基因有效性和选择性地激活都有特殊作用[5]。
    (3)电磁场是经络自反馈调控的导航系统
     剑桥大学生物学家迈克尔?贝里奇认为钙离子振荡可能是一种调频信号。信号传递、形态发生和生物电磁这三个研究领域的进展都揭示出钙离子在许多生命现象中有重要作用[6]。
    也有证据指出,电场对细胞迁移有导向作用。一般情况下,细胞迁移向电场负极的生长增强,向正极的生长减弱,无论在连续电场还是脉冲电场都是如此。非对称的钙离子流在这种趋向运动中起关键作用。钙通道阻断剂及钙离子载体可阻断趋向运动,甚至使迁移方向反转。这可能是构成自反馈调控机制的内涵。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先于其形态变化是神经系统发育和适应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类似现象也存在于形态发生中的其他细胞,电场变化和形态变化的时间顺序也符合上述信号传递的电化学理论[6]。这可能就是电磁振荡→电化学振荡→组织化学变化→形态变化的调整过程。”有趋同。(K..C.F疗法时治疗以电流负极为‘补’正极为‘泻’一般负极在较低阻穴质点上可产生先兴奋后抑制、一般用负极10比3的正负极交替为常用).为什么会有穴质状态感觉变化过程值得思考和深化研究。举一反三、望同仁们商榷。
                              蒋新民    10/19/2005
cvxdo | 2014-5-14 15: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西风古道瘦吗?枯藤老树荤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