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大医院线
›
中医内科
›
[转帖]李积敏“诊病辨证论治”学术思想初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帖]李积敏“诊病辨证论治”学术思想初探
[复制链接]
1110
|
1
|
2005-12-2 04:41:5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纪良臣
(陕西咸阳中医疑难病研究所//男,1944年生,中医主任医师)
摘 要:李积敏长期从事中医疑难病学科理论及临床研究,提出“创建中医疑难病学科理论体系”学术思想,提出中医妇科疑难病“肾虚血瘀”病机理论,提出“虚瘀痰毒水”病机理论学术思想,这些理论对中医疑难病学科的建立、发展与进步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探讨了李积敏“诊病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阐述了“诊病辨证论治”诊疗体系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为:病与证的辩证关系;临床先诊病,病立再辨证;据病定主方,随证再加减。并认为建立“诊病辨证论治”诊疗体系,是中医临床诊疗体系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向。
关键词: 李积敏; 诊病辨证论治; 诊疗体系; 学术思想
李积敏,字慎言,号泰乐、别号淡园主人。著名中医妇科疑难病专家,[清]医家李世泰第七世孙。临床擅长治疗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外阴白色病变、不孕症、乳腺增生病、男女性及性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等多种中医妇科男科疑难病症,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李积敏长期从事中医疑难病学科理论及临床研究,提出“创建中医疑难病学科理论体系”学术思想,提出中医妇科疑难病“肾虚血瘀”病机理论,提出“虚瘀痰毒水”病机理论学术思想,这些理论对中医疑难病学科的建立、发展与进步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对李积敏“诊病辨证论治”学术思想作一初步探讨,供广大同道参考。
1 “诊病辨证论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建立“诊病辨证论治”诊疗体系的学术思想,是李积敏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正式提出的,我们参阅李积敏(慎言)先生手稿《辨病专方施治论》、《诊病辨证论》及《李积敏医学文集》的内容,并搜集整理了慎言先生的有关论述,归纳起来其内容有下列几个方面。
1.1 病与证的辩证关系
根据李积敏先生的各种论述,我们可将慎言先生对于“病”与“证”的辩证关系综合一下,归纳为下列四个方面。
1.1.1 病为纲,证为目
慎言先生在《辨病专方施治论》中曰:“临床当先识病,病名确定,则治有成法成方。……病名立,或有分期,或有分型,再分证,此乃诊疗之次第也。……病立则专方立,分期、型、证则用药增减从之。……病者为纲,期、型、证者均为目,此乃病证之格局也。……病者为本,证者为标,此乃病证之实质也。”病是对具体病变的本质的认识,从哲学辩证的角度来看,病为第一层次,证为第二层次。李积敏认为病为本、证为标,病为纲、证为目。临床治病,首当辨病,确诊病名后再据症辨证。
1.1.2 病统证,证从病
《辨病专方施治论》:“病者本也,证者病之变。病之发展变化,乃受多种因素之影响,则呈现不同之证,证者病之所见也,且随病之变化而改变,受病理之制约。病统证,证从病。……病为本,则治法主方已定;证为变,则随主方增减为之。此乃以不变应万变,不变者病也,万变者证也。”李积敏认为病是本质的体现,它规定着证的表现、发展与变化。在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证,它随着病情的变化而改变,但受着基本病机变化过程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在临床治疗疾病时,应确诊病名,根据其病因病机总规律,规定治疗的大方向,确定贯穿全程的治疗原则及治疗大法,并且选择必要的治疗主方剂。再根据疾病存在于不同的个体或不同阶段而表现为不同的期、型及证候,而可采用不同的治法和药物的加减变化。
1.1.3 病为全局,证乃局部
慎言先生在《诊病辨证论》中说:“病名是对具体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与抽象。它把握疾病的一般规律和全局。证是疾病某个阶段的病理状态,它反映该阶段的病机规律,相对于疾病全过程来说,它是阶段性的,是局部的。”李积敏认为病是整体,证是阶段;病为全局,证乃局部。临床上对病的诊断,可把握疾病的整体规律,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和辨证论治用药,有利于预测和掌握疾病的预后及变化。
1.1.4 病贯全程,证属阶段
《诊病辨证论》:“病是疾病病理变化全过程规律与特点的概括,它贯穿疾病的全过程。证是反映病在疾病过程中某个阶段的病理状态。病含概疾病发展变化的全部病机信息,证只承载疾病过程中全部病机信息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病是全集,证是子集。”李积敏从集合论的观点出发,认为病为全集,证是子集。从系统论的角度认为,病是系统地、全过程的规律与特点的概括,证是阶段地、部分过程的病理状态表现。
1.2 临床先诊病,病立再辨证
疾病是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正邪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症状和各阶段相适应的证候。李积敏认为临床上对病名的诊断,有利于对该病变本质的认识,有利于把握该病的演变过程总规律,也有利于确定治疗原则及治疗大法。病名确立后,再进行辨证,是掌握判断当前该病所处的发展阶段及病理状态,以决定采用的治疗方法及方药。
李积敏以为诊病与辨证是辩证的关系,诊病掌握全程总规律,辨证了解当前阶段状态。他非常强调辨病诊病的重要性,但同时也重视辨证对于施治的必要性。
1.3 据病定主方,随证再加减
李积敏认为病名确立,即根据特定的病因与发展规律,也就规定了治疗方向,也有了贯穿始终的治疗原则及大法,也就必然有一个或一组确定的治疗主方,此主方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根据疾病存在于不同阶段而表现出的不同证候,可在主方的基础上,随证进行药物加减变化,针对其病机实质而治疗。
2 “诊病辨证论治”思想的理论依据
中医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医诊疗始于诊病。先秦时期,通过《马王堆出土医籍》、《山海经》等典籍,记述了疥、疣、痔等疾病,约计百余种。两汉时期,通过武威汉简《治百病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记述疾病种类超过500种。魏晋至隋唐时期,通过《诸病源候论》、《千金方》等,记述的疾病种类不下2000种。宋辽金元时期,通过《太平圣惠方》、《局方》等,记述的病种已超过2500种。明清时期,通过《普济方》、《本草纲目》等,记述的病种超过3000种。《内经》时代,提出疾病、证候、症状三种形式,说明古代医学对疾病认识早于证候。《伤寒论》首创辨病论治,各论篇名均冠以“辨××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以病名篇,以病统证,据病施方,已初步确立了辨病治疗的体系。
李积敏就是根据中医已有的历史成果及理论,结合自己长期的诊疗实践及研究,逐步形成了“诊病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体系。
3 “诊病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疗体系模式发展的趋向
李积敏的“诊病辨证论治”学术思想是根据前人的成果及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及研究而逐步发展形成的,有其深厚的临床基础。疾病是医学中的基本概念,由于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状、病机、病程各有不同,因而冠以特定的病名,以代表该病本质及特征。每个具体的病名是医学上对该具体疾病全过程的特点(病因、病状、主要临床表现)与规律(演变趋势、转归、预后等)所作的病理概括与抽象,是对该疾病的本质认识。当今自然科学及科技高度发达,西方医学迅猛发展,伴随着检验手段、微生物学及生物技术等不断发展,疾病的诊断治疗已进入了科学化、规范化、客观化的阶段。而中医要发展要进步,就必须溶入主流医学的海洋之中。对于具体疾病的诊疗研究,国际有统一的名称和代码,其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也日趋统一,临床诊疗体系是以诊病为其模式。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临床医学针对的目标是完全一样的,解决一切危及人类健康的疾病。中医要溶入世界医学,要得到国际间的认可,就要遵循统一的规则,就要建立现代临床诊疗体系,即辨病治疗的体系。辨证论治作为中医的一项诊疗特色,在长期的临床发展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积累了大量临床资料和丰富的经验,其中不乏精华所在。中医发展又要继承、挖掘和发扬这些已有的成果和精华。因此建立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即建立“诊病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是中医学临床诊疗活动的完整模式。它既遵循了国际现代医学统一的规则,又继承保持了中医传统的诊疗特色。任何轻视辨病或轻视辨证、侧重辨病或侧重辨证的倾向,都是割裂了完整的中医诊疗体系,它将制约中医诊疗的能力,制约中医的发展,导致中医临床医学的退化。
因此,李积敏认为建立“诊病辨证论治”体系,是中医临床诊疗体系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向,是中医认识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一次飞跃,必将推进中医临床医学发展的进程,促进中医国际化的进程。(原载《中医药学刊》杂志 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 2003年第21卷第8期)
[作者简介]
纪良臣,字奉君,男,58岁,湖北人。大学本科毕业,中医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临床擅长内科疑难病诊治,尤以急腹症、老年病、男女不育症治疗为专长。在省级以上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参编著作2部,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5次,其业绩被多家省级新闻单位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eiyaffzs
|
2014-5-14 14: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楼主这样具备广阔胸怀和完整知识体系的人,才能作为这真理的唯一引言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会员之家
中医斗士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内科
中医外科
中医妇科
中医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