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大医院线
›
中医内科
›
秋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秋燥
[复制链接]
1173
|
1
|
2005-10-9 21: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入秋以后,空气湿度低于人体舒适度,空气中灰尘、飘絮等污染物浓度升高, 人体皮肤粘膜水分加速蒸发,易导致内分泌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现象.中医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燥”.中医认为,燥是无形之邪,易伤人阴津,于是会出现皮肤干涩、鼻燥、唇干、头痛,咽痛、干咳、手足心热、大便干结等秋燥症的表现。
温燥证与肺阴虚感冒鉴别: 温燥证的临床表现,其外候状似风热表证,其内候则呈肺津亏损之象,与肺阴虚证的临床表现相似。如果将温燥证与肺阴虚感冒的症状相比较,其相同见症有:发热,微恶风寒。头痛鼻塞,干咳少痰,口干咽燥,脉数等。但温燥证仅为秋燥伤津,而非阴液不足。津亏为阴虚之渐,阴虚乃津亏之极。燥邪伤津偏于表,故温燥证具有口、鼻、咽、舌、肌肤干燥之象,而无典型的阴虚火旺热证,不若肺阴虚感冒之午后潮热、盗汗、颧红如妆等阴虚内热那样明显。温燥证津伤在表,而肺阴虚感冒阴虚在里,表里异位.
此要明晰津、 阴的实质/异同。注意秋燥有失水表现外,尚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wjdz1160
|
2014-5-11 19: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来顶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会员之家
李灵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内科
中医外科
中医妇科
中医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