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休闲天地
›
杏林杂谈
›
大乌头煎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大乌头煎
[复制链接]
3037
|
6
|
2007-12-3 15:39:2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大乌头煎此方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书中。腹满寒疝宿食证第十篇,第十六节;“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博,即为寒疝绕脐痛,若发则自汗出,手足厥泠,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
大乌头煎方;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fu咀)
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日再服。
对此条文先从文义进行分析;
说的是症状;特点是,腹满,恶寒,不欲食,寒疝绕脐痛,若发自汗出(病发痛难忍,为痛汗),手足厥冷。
说的是脉象;脉弦而紧,或脉沉弦。弦、紧、沉皆为阴寒脉象,是应病而变生,何病生何脉,医者诊之,知何脉何病生,此细微之对应变化不可不用心辨之。
说的是邪正与脉之症状的关系;弦则卫气不行,卫阳虚也。紧则不欲食,寒入中也,邪正相博。交感之争。
选方药,用量大者乌头五枚,(为什么不说重量,以枚做为重量单位。大者;多少大,大到什么标准没说,可能独身乌头。长要5至7公分左右的才能说大,直径也要三公分左右,每枚重量是,20克,还是30克,还是50没具体说)炮制方法,生用熬去皮,不嚼咀。
煮药方法;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加入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这里提示水的用量,就是煮药的时间)。
服药方法,强人服七合,不差,明日更服。是不同体质用量的说明(也就是说弱者服量要更少)。
内蜂蜜二升,一是解乌头之毒素。二是绶其性,以甘和之。祛邪扶正。防虚虚之变。
将上条文大体分析后,此病的关键之因是寒邪侵入人体阴邪凝结所至。为阴胜阳虚卫气不行。寒是病之因。痛,腹满,不欲食,自汗出,手足厥冷等现象,或脉弦紧,沉弦皆为病之果。是病的外在现象。病脉症治,治之主用辛温、通阳、通经之方药,此为治该一类型阴寒凝固之病的思惟方法。大乌头煎主之。何谓;“主之”在张仲景的书中常见。这指明了治病、选方、用药的方向。凡这类寒病辛温之法不能变,但你可灵活地选择这类温药。其中说法有学问,有来头,内含深遂。此为母方,也为开源之法,运用十分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不可拘泥。要明其深义。临证方可心中明了,明病用方,病变方法变,药法对应生,知病,知法,知方,知药。用时不乱,应于万变之中,则百战不殆。
在【金匮要略】与【伤寒论】书中。可见乌附药的大量出现在不同方中(不知当时用的乌头是人工种植的还是野生的)。无论是外感寒邪,或是内伤、杂病的治疗。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伤寒论>的112方中,原文里说到使用附子方的地方,约35处,这比例约3、2比1,也就是说不到4张的处方中就有一张方要用附子。如此多的使用附子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说明附子在祛寒温阳、救逆方面和重要性。其中使用的生附子与炮附子与我们今天的炮制方法都有所不同。当时的炮法有可能是用火炭灰来煨发炮的。用量常是一至3枚。去皮、破(切)八片。想一想把附子切成八片应该不可能太小。只有在‘乌梅丸’中提到用六两。煮药的时间大多是‘三升水煮取一升’。这升的概念对今日的人来说,可能没有一个标准的认识。在我小时候,可见到,店里打洒竹罐一升是约半斤,量米一升也是半斤。大升、小升、或斗都是木、竹、土罐制品。试想,当时的一升有可能约今日的250克。各地区升的说法会有所不同。为了能对乌头这类药的进一步了解,有必要对其,品种与产地,品质与加工,药性与运用,药后反应做点说明。
乌头就目前发现来说有好几十个品种,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我们只能说些目前药材常用的常见的几种乌头。野外生长的乌头叫‘草乌头’习惯称之为‘草乌’。而我们医药用的乌头,大多是人工栽种的川乌头与附子。此为同属植物。是人们在治病过程中,将乌头主生根块与侧生根块(附子),分别选取使用,不同的说法。
在1977年版的【中药大辞典】里;
川乌头;异名,乌头。为毛茛科乌头(栽培品)的块根。多年生草,高60~120厘米。本根块通常2个连生。纺锤形至倒卵形外皮黑褐色;栽培品子根(附子)甚肥大,直径达5厘米。在现实中也不及或超过5厘米的。川乌头与草乌头,在明代前多统称为乌头……【.本草图经】故宋以前所称之川乌头,似属野生之乌头。目前用药,主产于四川,陕西等地。
药材选择;干燥的母根,呈瘦长的圆锥形,或带残余茎杆,体长3~7厘米,直径1.5~3厘米。表面棕褐色,皱缩不平,或有锥形的小瘤状侧根,并具有割去附子后遗留的痕迹。质坚实,断面粉白色或微带灰色,横切面可见多角形的环纹。无臭,味辛辣而麻舌。均以个匀,肥满,坚实,无空心者为上佳。(说明;在现实药材中,因挖的时间不同,见到这标准品不多)。
炮制;
1,生川乌洗净晒干,用凉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如换水不勤夏天热易腐生味),漂至口尝仅稍微麻辣感时取出,同甘草,黑豆加水共煎煮,至川乌熟透内无白心取出川乌晒晾,闷润切片晒干(每100斤川乌用甘草5斤黑豆子10斤)。
2,在【中药的炮制】书中的炮制方法有所属不同。在这也说一下。将去杂洗净的川乌用清水浸2~3,每天换水2~3次,捞出晾干,取米醋,生姜汁,与川乌同入锅加清水浸过面,文火煮至水8成干再焖至吸水干,取出晾爽,铡片,晒干。每川乌100斤用醋2点5斤,生姜2点5斤(有可能多于此数)。
3,在【中药加工与炮制】的制法又有所不同。将原药川乌拣净,装筛箩内,清水冲净,取出,分大小个,入缸内用清水浸漂,一般春5天,夏3天,冬10天(视原药大小增减浸漂时间)至切开内无干心,取出,晾干表皮,放入蒸笼,一层川乌一层生姜(切片),1铺完为止,中火蒸10小时,取大个实心切开内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六七成干,切2毫米纵薄片,晒干。
成品规格;在一些书没什么说明,但在【中药加工与炮制】一书中有说,以这做为参考。加工炮制的成品乌头,外皮灰褐色,切面灰白色,半透明圆形片,口尝微麻舌感。(在药店里常见到的乌头没这样好,粗杆较多,灰黑色的较多,色与炮制方法不同有关)
性味;辛,热,有毒。
归经;入脾,命门,二经。又云;入手厥阴,少阴经。
功用主治;祛寒湿,散风邪,温经,止痛,治心腹冷痛,治风寒湿痹,阴疽毒肿等症。用量;1、5~6克,另一书云;3~9克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的旁生块根(子根)。采于夏至小暑间挖取附于母根旁的子根,洗净后称泥附子。主产于四川,陕西等地。
炮制;
盐附子,选取中较大的泥附子洗净泥土,浸入盐卤和食盐的混合液中,每日取出晾晒,并逐渐延长晒晾的时间,直到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并体质变硬为止。
黑顺片,选取中等大小的泥附子洗净泥土,浸入盐卤水液中数日,并与盐卤水同煮沸,捞出水漂,切成厚片,再浸入稀盐卤水渡中,并加入黄糖及菜油制成的调色剂,使附片染成浓茶色,用水漂至口尝无麻辣感时,取出蒸熟,烘至半干,再晒干。
白附片,(此与天南星科的白附片有别,为禹白附,名独角連)选取较小的泥附子洗净泥土,浸入盐卤水液中数日,并与盐卤水同煮沸至透心为度,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薄片,用水漂至口尝无麻辣感时,取出蒸熟,晒至半干,以硫黄熏后(色样变白),晒干。
在《中药的炮制》一书中,所用的炮制方法与上之法,有不同之处。
选择乌头的侧根,呈圆锥形,顶端宽大,中央有凹陷芽痕,上身肥满,周围有瘤隆起的分岐,表面为黑灰色,切面油润,有光泽,质硬而脆,破碎面呈角质状。无臭,味淡,个在均无腐烂为佳。
制附子,顺附片,熟附片;将附子用百分之一的稀明矾水浸5天,每天换水3次。后直切成2厘米厚片,再用清水洗净,晒至八,九成干,蒸4小时后晒干。每100斤附子用明矾1斤。
炮附子(炮天雄),将附子用百分之一的稀明矾水浸5天,每天换水3次,去净皮不要头尾,横切成2厘米厚片,晒至八,九成干,蒸4小时后晒干。要爽身不粘手,然后用铁筛乘附子缸内燃炭火烤,炮至附子鼓起胀大,两边起泡为度,取出凉后使用。另一制法是,用姜汁闷润一夜,蒸6~8小时,炮天雄的方法也是一样,每100斤附子用生姜10斤磨汁,姜渣30%水煎汤和匀。
李时珍,【本草纲目】的炮制方法;附子,乌头,天雄,侧子,乌喙,采得,以生熟汤浸半日,勿令灭气,出以白灰拌之,数易使干。又法;五物收时,一处造酿。采半月前自造米醋,用时不必太酸,将采收洗净罐内淹七日,日搅一遍,捞出以疏筛摊之。令生白衣。乃向慢风日中晒之百十日,以透干为度。
书中另一种炮法;凡用附子乌头天雄,皆以热灰微炮令拆,勿过焦。又云;凡使乌头,以柳木文武灰火中炮令皮拆。以刀刮去上孕子,底尖擘破。于地掘一坑安之,一宿取出。焙干用。(所谓;柳木文武灰火,热灰,对生长在城里的人可能不好理解,因现在人多用电与液化气,在山区,用烧柴煮饭菜的人就比较明白,柴草燃烧后留下的热灰。此法炮乌头,类似民间的煨法,今煨生川草乌之方药,治痹痛。还有见极少数人用,他们都非常保守,方法不轻易视人,与李时珍之说,用法很接近。此药力较强,因其含较足量的野性。)
性味;辛甘,热,有毒。
归经;心,脾,肾经
功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治内外阴寒。通十二经。
用量;1~3钱。另书用量;10~20克。
存疑;在唐,孙思邈【千金翼方】。没有看其对乌头,附子有种植的说法。云;附子“生犍为山谷及广汉冬月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显然采挖的时间与目前种植采挖的时间不一样,另一设想就是人工种植的附子采挖时间,要在地面茎干叶皆枯落的冬天采,因为这里对广汉地区有所指),其说的地区早春采得为乌头,与冬月采的附子,就质量是上好的,此天时还是在寒冷的霜雪之中,此时采挖根块大重而饱满,药性十足。地面茎杆叶,早已完全落叶,营养归根(此时天入于地,卦为‘地天泰’,泰也,安也,阳潜入于内,如缨儿在母之怀抱,熟睡于甜美之中,再值春温花开季,正是三阳开泰时)精华藏于根子中。此时根子蕴集阳气,与土之地热精微物质在极微妙的变化之中,饱含之,来春天温待发出。
以上之引证,是为了说明早在汉朝的张仲景,所用的乌头,附子,到底是野生的还是人工种植的药材。答案很难认定。当年张仲景手所用的附子。在很多方中都明确点明要生的在<伤寒论>中可以看到。为什么今天的人,不敢用生附子,为什么,对药用生附子,乌头,要如此严厉的限止,(今人限而不用,此失仲景之法也),以至真有重病之人要用生药,难得寻找。只能坐失救治的机会。此之善恶如何凭说。
如何识别附子药材质量;
这是摆在医者与患者面前,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药材质量的优良与否,是治病成败的关键。此问题不能含糊。就今日,或说八十年代后出来的中医,其教学方法基本是从书本,走向医疗。用与识药基本脱节。这是中医的悲哀。一片附子到手上,看不出优劣,看不出同一种病,此制附子可用,彼制附子无用,用后会加深病情。看不出附子在加工前的漂制过程中是否变质。看不出附子是否漂制过头,药性人为的破坏太多。如果用这没什么药性的附子来治病,或说是药渣来治病。会有用吗?看古人在【本草正义】书中说;附子,‘惟此物善腐,市肆中皆是盐制之药,而又浸之水中去净咸味,实则辛温气味,既一制于盐之咸,复再制于水之浸,久久炮制直性几于失。’为什么要用盐来泡附子,就是不易腐,如果腌的时间长与腌菜有什么区别。此法是制附子的最不善之法。皆因人为走样,而失真的泡附子之法。今见盐附,盐之过量堆用,对治很多病都不能实用,而如今之人贪的利益,能说是何种盐腌制出的附子吗?不是盐用的过多,就是浸之无味,要不就用腐附子炮制。如今医生不去药市鉴别,何能把握用药,看了之后又能看出几样可用的附子。令人悲叹。再者不同产地,不同批次,加工出来的附子,药性都有所区别。为医之人不可不审之。下举一例说明;
例一.几年前治一肝癌患者,处方中有用制附子80克。第三天患者,跑来找我说;陈医生昨天用了你开的药,服了药后人很难受,全身无力,话也无力说,饭也不爱吃。腹部胀满。听情况后,略思惟,病人服药一年多,都很正常。这张方已延用了好几次,附子用量如前没变动,只是他药略有增减,主方没什么变。今是何因,如此不对,是处方有误,还是药有不对的地方。切其脉,较前诊之脉比之,变大,弦,紧,关下滑动,本来脉已变小,今为何突变如此,此乃病进之脉。说明其腹确实是胀满。嘱其将还没吃的中药拿来看。将药一味味分出。看药没拿错。只是,制附片,被店家变换成盐附片,这附片口尝后,非常的咸。试想80克的附子,就好象放入30~50克的盐。病人吃不出新的毛病才怪。此盐附子与治病思路完全相反。此药店拿错之过。患者不知找来以为是医者开方不对之过。(为医多年备受类似之责已是一次又一次了)。其想将药弃之,日;将盐附子拿出,到其他药店买过制附片80克,入乘下的二包中药里续服用。过了二天病人来诊,说服药后没不良反应。同一方,同一人,同一病,因附子加工的不同产生了不一样的反应。把好用药质量关,是治病的关键。医生在这方面要有鉴别的能力。有时对中药要一一过目。
如今附子的药材加工与炮制方法,各地不一,优劣不一,不合格,坏腐的,药性低劣的,你留心去看一下就会发现不少。这真的是药材的一种腐败现象啊。不知者不怕,知者心都会发毛。病人要救命用了这样的药,大家摸良心想一下是什么后果。对于一些平常病,用了些低劣的附子,治病效果不好。也就不了知。可关键之病用药就大不一样了。现在不少医者,也不知问题出在那里。患者就更不知了。在多年的治病过程中,发现因附子的低劣,影响了治病的效果,已是常见的事了。起初还以为是处方不对。后来深入思惟,再到药店里去看药,再到药批发地去看药。对于不同地区,用附子的患者,常叫其将买的附子,诊病时带来看过。才有所发现。特别是治疗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一些癌症等病。选用优劣附子,或说不同炮制方法的附子,成败都在一线之间。这是病人最后一线的希望。此时治疗不容有半点差错。特别是有一些炮制的方法,这类病不能多用,或说完全不能用,比如只要用卤盐(胆巴水)淹制过的附子,用该法制出的黑附片,白附片,盐附子等。不能起到好的用处,有时多用几包对病反而有害。治这类病,最好选用《中药的炮制》,《中药加工与炮制》及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书中所说炮制方法。对附子的选用,是受到很多条件所限。为治病,常为找一点大体能用的附子,而费尽心力。
中药材的地道与否,直接影响药的质量与性味。影响附子性味变化的因素很多。做为一位医者不得不去了解,去面对,何谓;地道,就是说这里的气候、土壤、海拔适应药材的生长。如果人为干预太多移种他处(不适应附子生长的地方),影响药材质量,则为不地道。此为人工种植的地道。自然状态、也谓原地野生的药材,是真正的地道。目前我们用的附子大多数都是栽培品。多为一年生产品。如今种植的川乌与附子多种于田地里,常套种在其他经济植物间。夏季采挖后,是为了其他植物的生长。为了经济利益,人们利用土地增值,不会把附子种在田地里好几年再挖,因为那没有经济效益,越往后根块长的慢。在50年前种附子没有什么用化学农药与化肥。可如今就是基本要用的。从《中草药栽培枝术》可以看到,人种植附子容易得;1,白绢病,受害根会,干腐,烂腐,或湿腐。用药防治‘五氯硝基苯、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等农药。2,根结线虫病;土地用滴滴混剂,每谓60~100斤。3,蛴螬和蝼蛄的虫害。敌百虫及其他药。附子生长喜欢阳光充足,温暖湿润气候,地层肥厚,含砂质地,排水良好的地方。海拨1000左右山区种植的附子不易退化。
附子的用量;到底要多少,存在不同的看法。看到一些药典的规定用量最多是6克。也有的书中放开了不少,将附子的用量封顶20克。所以目前大多数的药店,看到处方的附子,超过了20克就不卖了。其为了用药的安全,按照规定,出发点是善意的。可以理解一点点。有的人一讲到附子有毒,量用20克就太多了,要如何如何的注意,如何如何的小心,自己对附子的理解只是在书本,没在实践中去证实,完全不是一个中医的做法。不少病家还没服药听人这样一说,都会心里害怕。拿着处方回过头来,问我附子是不是开太多 了,药店的人或医生说附子有毒。在以前我会反复地对病人解释说,为什么要用这样多的附子,是因为病的原因才要用够量的附子。这么多年来,我可以说,每年都要为这事费太多的口舌,太累了。太无助了,大多数医生都因不理解而反对,(只要病人将处方给他们看)。现在若有人看了附子会怕再拿方来,我只能对其说,怕就不要服这处方。试想我又何必呢,为什么不做一个按规定做事的好人呢。要做个坏人呢?为什么老实将自己置于险地之中,然道为了救人,不知自己在走刀刃,在高空中走钢丝。为什么要做受众人之责的事呢。这一切心中都非常明白。找我看病的有些病人,大多都看了不少大医院,有些病医院说已很难看了。看到这样的病人,其生的希望已很少,如不合理的治疗,可数出他们能活多久。而且用了附子还不能保证病一定会好。看那些表面按板规定善良的人,关键之时想不出好法,来治病,来解除病者痛苦,坐失病者治病之良机,确糊漫说话。设被敌困,生机被扼,必要大智大勇,敢兵行险道,争取主动。也许会光明再显,胜利就在手中。若失智勇、主动,表面迂腐善良,则如同‘阿斗’,善恶不分,纵病发展,是奸人与敌人等同。
处方中用附子多少,选用何种炮制方法的附子,来治病。都是依病的不同变化做出的选择。如果病要用大量附子医生不用,失治病之机。是医生之过。如果本病不该用附子,或说本病的附子的用量只能用5克,而用了20克,也是医生之过。两者皆失。治病用附子不是做绣,不是开了好看。更没有人想冒这个大不违。是该用则用,不该用则一点都不用。附子量之多少是病的选择,不是人的选择。云南巳故老中医吴偑衡前辈,对附子的理解与运用。是很值得医者去学习去研究的。他对<伤寒论>领悟与对附子认识发挥的运用,世间罕见。他是在关键时刻能做中流砥砫的人物。众人无为他有为,力挽狂澜,建奇功的人物。是难遇的良师,他的思想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在此表示深深的敬意。
在我还没学中医之前,还是小孩的时候。就看见有人用‘阳附’与‘山羊头’一起煮后服用,来治头风之病。所谓的‘阳附’就是炮附子(那时根本不知阳附药店叫附子,有的百姓至今也是习惯称阳附,这称法更合药性),而且要买大片的附子(天雄)。用量是,一次半两、一两、二两、半斤之不等。大多数人服后效果都很好,有的顽固性头痛就这一偏方给治好了。这是不知何时留下的经验,我留心过其的用法,发现她们用并不盲目,而是量从少至多。我问过她们要吃几次,有一个人对我说她連服6次。用附子与肉一起煮来服用,在其他地区也有。特别是冬天。用量都不会少。是凭当地的经验,或说是他们祖上留下经验。为什么不独用附子,而要与肉类一起煮来服用呢。这里面有学问。如果附子不与肉煮,而单独用,吃了大部分人都会出问题。也就是今人所说的中毒。因肉的原因制了附子之毒素,加强了,祛风寒,温阳,补益的功能。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煮药的时间,百姓不可能对附子的药性都了解。他们只是方法一个传给一个。如果不是与肉煮他们会把握不好时间。与肉骨头一起煮,要煮到肉熟爛,自然要耐心,候上几小时。在知与不知中,按照药性的要求,完成了附子的正确使用过程。也有人对我说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人用生附子与肉一起煮的习惯。在一大锅里放上几斤的牛羊肉,在到地里抱出几斤的生附子洗后与肉一起煮。附子多少完全是经验。从早上用中慢火一至煮到晚上。大约要十小时。民间百姓之方留传千百年,其中自有道理。他们用而不知其中道理。其一次性附子用量,都超过现有规定的20克。都是这量的几倍。如果吃了很会中毒。对人的身体没带来治疗与补益的作用。这法不会流传,早就灭了。做医生首先要善于,去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这对提高整体的中医理论水平是大有帮助的。看这很‘土’,表面上看不出名堂的事。用宏观的思惟去观照。会发现很多深远宽广回味无穷的奥妙。道在其中。
在很多书中都有说用附子方的适应症,但无统一的说法。关键之时舌脉症难凭,但有点要把握,就是阴阳之症的区别。【伤寒论】中云;“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胅,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胅,热在骨髓也。”如果能对这经文举一反三,就可去掉很多假的现象,看到病的实质。治病用药就会自如。
用附子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身体过于虚弱的人初用附子量不宜多,或不用。
温热伤津毒实症病人不能用附子。
心情不好、情绪变化很快、心情烦燥、肝气郁结之人、,不要用附子或暂时不用。如服附子方,前皆平平,后病人心情,因家事或他是发生逆变,要停用附子。
服附子后口舌及全身发麻,停用附子,立刻吃生姜与蜂蜜(二者量要灵活,多可用半斤)可解或用他法解除之。
病人本虚用附子后反而汗出多,人疲软,停用附子,观看方中附子的炮制是否有不对之处。
非阴寒症者不要用附子。
对重病人,所用附子,有生条件,医生要亲自看验。
害怕附子的人,不要用附子。如今有人一说到附子,就会说有毒,说的人心害怕,给附子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这是很不负责任,很不客观,很没有公正心的说法。
使用附子,或者说较长时间的用附子,要知道反佐方法的运用。
病人服用附子后所出现的一些正常与不正常反应的现象,医生心中要有数。要有多个应对的方法。比如说‘发冒’、腹泻(少数会呕吐)、气积在某处引起的酸痛、腹部嗳气下气,气往身体某处走,或气往足下走,等等,很多现象皆为药后的正常反应。这些现象是,当药力达到一定量后皆会消失,消失的时间因人而异。如果病人对此不理解而心生害怕,医生最好停开处方,或令其不要用药。
炮制不合治疗要求的附子,或说变质的,不能用于方药中,要停止使用。
不要单独使用乌头与附子内服。(对没经验的人来说)。
凡用附子量大多要久煎2小时之上。
下面说一例子;
例二.前些日子,有一个病人打电话给我说,連連几天人难受,身体无力,走路会气喘胸闷,今日服药后舌 及身体发麻。令其马上吃生姜与蜂蜜。不多时症状消失。这方停用。这个病人服用这处方是几月前开的,已服了几个月了,是张老方子。近到女儿家探亲,把方代过来,服用。药就在其女儿的这个城买。处方中有附子30克。服法完全与以前一样。可是人出现了不良反应。此药性之变,不是方的原故,是人为自身不当造成有。隔日病人来诊;候脉后,肝脉独弦大滑而博指。此气结化火,打乱心脉,病之恶进。此心病脉,问近心情如何变成这样,其说了原因;1,看到女儿与夫有点不和,女儿家的一些问题让她看了心生烦恼。2,到一个新地方几夜睡不好。3,身体本来有病,近不得休息,操心过头,一有点事就往心里去。至病情发生新的变化。中焦气阻不通。心供血不足。新病生成不知再用过去的方,而生他变。知情后,开一‘逍遥丸’服二天。令其离开女儿家。快点回老家。回家后过了几天心情平了点,再服以前的处方,服后没有半点的不良反应。同一方,同一人,因不同的心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象这样因情变而坏方的事遇到太多了。情是非常害人的东西。为医之道不可不审之。
例三.在去年治一眼病较重的患者,其中的一些变化,是值得思考的。该女患者,六十多岁,自诉得右眼病多年,在省立的几家在医院看了好几年。做了二次手术,术后眼部病加重,出院隹院搞了好几次,眼底一直出血,没法好。现在眼睛红布血丝,几乎看不清物体,眼痛及头痛,天天都会有,实在受不了,为这病搞的心非常烦。观其舌脉诊断之后分析了几个问题;一,病者身体较瘦,右眼红中之晦,只有感光,分不清物体,比左眼小,头偏,背弯。二,面色青黄隐黑。三,言语力低,胃口不好。四,经常失眠。五,诊病过程,手喜欢护患侧。说明此侧之痛,是瘀血阻于经络所为。综上所述,阳虚阴寒阻于经络所为。先开一方调肝气,如下;
菊花3 木贼3薄荷3柴胡3甘草3赤芍5丹皮5百合5麦冬5。二包,水煎服。
二诊;菊花3 木贼3薄荷3柴胡3甘草3赤芍5 红花5当归8川芎9草决明10桂枝10茯芩10 三包水煎服。
三诊,病人眼与头每日必痛,血丝还是布満患眼,病并没多少变化。脉象只是左关略减,中下可见弦、紧、小,舌质有暗色,此皆阴寒之象,下方如下;
赤芍5 红花5当归8川芎9草决明10桂枝10茯芩10 吴芋10石决明15防风10蒺藜10 三包水煎服。晚服杞菊地黄丸。
四诊,病只服说略有好转,叫病人服五包再来。
五诊;脉象与舌质改变不多。如果这样治下去此病难愈,方法与其一年多所服的中药区别不大。病人服药久了,虽不会开药看方都觉大同小异。但从脉象来看,弦紧涩,皆阴寒之象。沉下思惟,此四逆汤症,与大乌头煎之症之比有相同之处,此则阴寒沉于眼与头侧,痛甚也不可忍。彼则寒绕脐,痛甚白汗出。两者之痛部位不同,但共同点皆痛,皆阴寒入络阻碍所致。脉象来看更是相似。本想用平淡之方将病处理。这样开出去的方不会有人议,方可让人看的顺眼。可是病确不除。如果我突然改变方药。异言必出,一定都做解答。为医之人确实难。但为人病人自己就再吃点亏。如不用温阳之药瘀血必不能化,无法从实质改变病症。那些清法,止血法,祛风法,营养肝肾法,明目法,都是做样子好看的。最终此眼必盲。开方如下;
炮附子20干姜15细辛3威灵仙10桂枝20甘草10当归15川芎25吴芋10水蛭5土别虫8生姜50红枣12,二包水煎服。服药时间,第一次,5至7点,第二次,11点至15点。晚服杞菊地黄。服药间不要吃生涼之物。切不可动气。心要平和。
停用西医的药及眼药水。每日用茶油滴眼睛二次。滴后会痛一阵子要忍耐一下。
服药一包第二天病人就跑来,说眼更痛,红肿的非常利害。他心里怕。诊脉象后叫她把另一包吃下再来。
六诊,病人来说眼胀痛的很利害。观之眼红肿郁暗。明显突出。可见眼周有青紫瘀血。舌脉分析后,开方如下。
炮附子35干姜15细辛5威灵仙10肉桂20甘草10当归15川芎30吴芋10土别虫8生姜50红枣12,三包水煎服。服药时间,第一次冷服,5至7点,第二次,11点至15点。晚服杞菊地黄。服药间不要吃生涼之物。切不可动气。心要平和。
七诊,病人来了很高兴,红肿大多退去,眼与头已两天不痛。脉已缓和此难的之转机。原方再服五包。
八诊,病人来了更高兴,眼与头痛没发,眼睛可见人物了。叫她再服十包再来看。方开如下
炮附子35干姜15细辛5枸杞 15黄精12肉桂20甘草10当归15川芎30枣皮15生姜50红枣12,三包水煎服。服药时间,第一次冷服,5至7点,第二次,11点至15点。晚服杞菊地黄。服药间不要吃生涼之物。切不可动气。心要平和。
此患眼病在医院用了先进的仪器扫描眼及头部好几次,但都没查出什么,因此治病只停于消炎止血这方面的治疗,可是病人眼病却不断加重,这就是严重的问题。医者却就病论治,失辨证观,清涼、解毒、消炎、止血、明目之法用了几年,依死抱错误观点不放,如此治疗只是误了时间。对此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空间思惟来分析此病,建立一个更人性化的思惟观察此病,建立一个更客观、更实际,更主动、更全方位地思惟此病,也就是用无形的思惟,来主导有形的现实。用宏观之法,排除诸多假象找出病根。此不断出血之因,是脉络、孙络受损,因出血凝瘀血,因瘀血之阻碍,又不断出血,久之,寒气入络,卫气不行,邪潜入深部经络,入脑,故痛不能止。邪病入厥阴,少阴,太阳、少阳、太阴、诸经。如何化瘀血,若只是用桃仁、红花、丹参、田七一类药必不能化。只有四逆、大乌头煎之温阳通达之法,方可化其阴寒瘀血,活其血脉,生其新血。气血冲和病自可愈。
九诊,病人来,没有开方,令其三天服一包中药至三个月。几月之后病人再来,身体己发生了很大变化与过去判似两人。面已变的精神光亮,白了很多。其病人当时服药间的反应也是怕的半死。如果当时因怕而停药,就没好的可能。其是慕名而来,又有人对她说陈医生开的药大胆吃。所以坚信下去了。为什么会有人怕,附子被人说有毒,皆怕中毒,(只要懂点中医的人一看方就知燥热过头)。事实皆是不实之说,凭空之说。可现实合理用之,人皆美其身,好其颜,轻其身,延其年。
乌头、附子中毒及解毒;【中药大辞典】中说;“乌头毒性极强,因品种。采集时间、炮制、煎煮时间等不同,毒性差别很大,炮制过程中生物咸含量可损81、3%不同地区附子毒性测定可相差8倍之多。”中毒;“开始先觉口舌及肢体发麻,继之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进而昏迷四肢肌肉痉挛,呼吸急迫…如及时抢救可恢复”。在正常的使用下大多很少出现中毒现象。但是在古今的报到中。服用乌附不当而中毒的事也是有所听闻。这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解毒方法;
附子方中要有足量的温药与之同用,可防附子之毒,也是说附子量增大,甘草、枝桂、肉桂、吴芋、生姜之量要随之增多。
乌头、附子中毒,可用生姜蜂蜜多服解除其毒素。
可用银花、绿豆、煮水喝解除之。
服乌附药过燥,可服生野生茶油平之。
黄連。甘草,犀角汤(这是古书的方)
用地浆水解毒。其解一切毒素。在用他法无效时只能用这法。采挖远离污染的純净黄土,调干净的泉水。此法解毒,多人对我说过。都言袓上所传。是真切之言。
用肉桂10克以上。调水服可解除附子毒。
黄豆、黑豆、红米豆、黑米豆、绿豆皆有解乌头毒素的功能,只是强弱有点不同。
以上解毒之法是乌头中毒皆可参考。
天雄;目前使用的天雄大多是大个附子加工的。其炮制方法可参附子的炮制方法。在不少地方已较难买到天雄。皆与附子混用。在处方中开天雄根本就买不到,只好只识附子而用之。天雄较附子大,多用高温炮制。温阳与补命门之力较强。在古书里可看到,独身乌头(也有书说野生独个的乌头为天雄),为天雄,就目前这经济时代而言,有几人会去种这独个的乌头,而不去种产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附子呢?广雅云;“一岁为侧子,二岁为乌喙,三岁为附子,四岁为乌头,五岁为天雄。今一年种之便有此物,岂今人种莳之法,用力倍至,故而繁盛也。虽然药力当缓于岁久者耳。”
草乌头;异名,在书中有多种之说。为毛茛科植物乌头(野生种),北乌头或其他多种同属植物的根块。为多年生草本高70~150块根常有2~5块连生倒圆锥形长2~5厘米,外皮黑褐色。
采集,秋末茎叶枯蒌时节挖根块除去茎泥土,晒干或烘干保存用。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江苏,安徽,辽宁等地。
在,《中药的炮制》一书中,制草乌法;取净草乌,分开大小,用水浸至透心。每天早晚各换一次水,置于锅内加白醋与水,同生姜汁拌匀煎至水干,取出,切片,晒干;每10草乌用白醋2斤,生姜两斤半煎汤,加水浸过药面。
亦可用饱和的生石灰水浸至透心,取出,加水煮4~6小时,尝之微麻舌感时,取出切片燥干。
性味;辛、苦、热、有大毒。
归经;入肝、脾、肺经。
功能;通十二经,祛风、止痛、逐治风寒湿深痹之病痛、治阴毒之结之疽与皮肤顽病。
用量;炮制过的6克之内。
说明;目前药店很难见到真得制草乌。大多是用制川乌代之。也就这样混用多时了。野生草乌之毒,要胜过,人工种植的川乌头与附子不知多少倍。非【本草纲目】中说;“滑台风土极寒,民啖附子如啖芋栗,此则地气使然”。野生草乌之毒素胜附子,就是寒地也不能如啖芋栗。附子人工种植了一代又一代,毒素与野性大为退化。只能说是中性使用。而野生草乌历经风霜磨难。野性保存药性猛锐利。没经验之人切不可内服。不会用的人3克就可害命。在民间用野生乌头与其生出的侧子(附子),在有的地区是没有分开。是一起统用。百姓说法;或说是草乌,或说是乌头。都是一类植物,不会分的那么细,只有大小与药性强弱来分说。这说法对今天读书的人来说好象说不通。可是这么多年来我运用草乌,及他们教我认识与使用草乌就是这样说的(那时我还没有接触中医药一类的书)。所以在这里边,保留百姓间的一点说法,及他们的从祖辈保留至今百姓说法。吃生草乌会醉(他们把中毒说成醉,是他们的习惯说法,),过量则醉了不会醒。山里人有用草乌毒动物,少量入食物饵中,骗动物服,会醉一二小时。捕入笼中都是活的。若药量过多则死。这行为今日来说是非法的应当制止。用草乌毒涂利器伤人古书上有说,这里不说。如此剧毒的草乌,也是一味非常上乘的药。我们必须给其正面的认识。在救死扶伤方面的功绩是与众不同的或者可说是第一。
如今人们用制附子都规定不超过20克。生附子更是难买。不让人用。如果有人敢用生草乌治病,是不是更大逆不道呢?如何看乌头之毒呢,先看外表,只要是乌头类植物,1,从枝叶花来看,长的色泽鲜艳,哪种的深蓝与众不同。她的毒素就强。2,把种植的附子、川乌、与野生草乌的根块同时摆在一起看,也可看出哪种毒素强。其外皮之色泽,依次变深,越是铁黑色的毒素越强,3,其在土里生长的年头多毒强。野生草乌,没人种他也没人下肥打农药,没人去动他,生长的方式自由自在。春夏秋冬来复去长了也不知多少年。其根块较小乌黑饱满,质重,精气神十足,观其内,切面洁白如玉。闻之虽没芬香,却有一清灵之气微微透出。放在口中之舌尖上先是冰涼,不过三秒迅速发生变化,你会发现与川乌、附子之不同药感,其药性之透力与入经线路深度,非人工种植品可比。那就是上等草乌,毒性最强的草乌,药性最强的草乌。在治疗阴毒肿块这一类病,众多药都显示得疲乏无奈之时。草乌可当之无愧的临危受命。当刀赴会。毫无惧色,直入病所。他是百万军中难得的上将。(在这里我要说一下;一般的人,身体没有特殊耐毒素之人,不知解救方法之人。不要把生草乌放在口,请不要学我这方法,切记。)
下面说的事,还是象故事一样听为好,他姓陈今年约八十,他从小认识草药,中年间有一段时间是专门采草药供公社与大队医疗使用。他的一生都与大山有关与草药有关,就现在也常去山里采药。他把对草乌的所见所用及他们的认识及书中没有的方法告诉了我;他那个地方山上很会长草乌。村庄里的大多都认识草乌,有好几个人因吃生草乌而死亡(我也去问过几个他们的亲属,说了一些吃草乌后死亡的事)。他亲眼所见的。他们为什么会去吃草乌中毒呢。原因很简单,很多人都知道草乌是很好的治伤药。也见过有人因受严重的外伤快不行了,后用草乌而得活,得完全康复。这事流传开很多人都知道。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没文化,都不知草乌的药性。用草乌的一些细节全然不知。在他们那里大多人都是在深山老林里烧木炭或是砍伐的。在野外手足受伤是常见的事。有的人受了一点不重的外伤,或当时有点痛。一看边上正好长了草乌,随手拿来。看那小小的草乌,一点都不怕,就一下把草乌吃下去。因为野生草乌长的不大,吃的太快,一下吃下二个,吃下不多时就说不出话(几秒或几十秒),无法叫人来帮,全身无力(土话说是吃醉了,神识开始不清,进入昏迷不醒的状态之中),继而全身开始僵直,人发胀,再者身体发紫发黑(死亡之色),此时如果身边有人知道抢救之法是不会死的,很快就会活过来。民间治草乌中毒方法非常简单,就是看见有人服草乌中毒还没断气,身体没完全硬化。救治者马上对那患者,全身进行快速猛力的拍打(这打是有分寸的,不能往死里打这点要明白),也可选用木竹片来打。打法从上往下,头不要打的太重,四肢可重点打。不久紫黑色就会退去,人会醒过来。用这古老之法多可活人。这种中毒现象与我们今天书中的记述很不一样,陈老先生也说了他自己吃草乌中毒的经过。在年青时在山中烧木炭(一去就要十天半月或几个月不回家隹在山中),有一次砍树时,脚踝被打伤,一拐一拐还可走。山中无人来帮他。又还要再干活,心一急看见身过长有草乌,拨来就吃下一个,不多时舌头变的很厚,不能言。他急忙跑到一山泉边,拼命喝水漱口,因泉水不太,水搞的很浑,水变成了泥浆水。他不管,一个劲地喝水漱口,不多时草乌中毒消失。他不知泥浆水可解毒。他们那些人记忆、视力、听力、体力都非常好(今日之人无法与其相比),在山里走路非常快,几乎我都很难跟上。陈老先生身高才1米6多点,体重也就是1百20斤左右,在山中可挑物2一3百多斤,平地可挑4至5百斤。他还将他少年时见到一件事告诉我;他们家隹的地方是高山,周边有很多大光石头山,少时一伙小孩会拾一些石头到山顶,从山顶把石头滾下山好玩。可是有一天小伙伴滾下的小石头,正好打在一姑娘(十八岁)的头上,当下打昏在地。后被人发现抬回家,用门板放在大门外边。是他的邻居。姑娘昏迷不醒,头上流血,脸肿的很大。村人很多来看,都没办法。以为会死,所以只放在屋外。此时正好有一外鄉的老者打这经过。一看围观的人。一问知是有人受伤快死了。他叫人走开,上前用手放在姑娘的鼻口上,说还有气。用手看了一下头,说头骨裂开好几块。此时有人认出他是这一地区出名的治伤医。请他出手,他说好。他对其家人说,用这药有毒,用了病人会反应有救,没反应则无救治,若救治不起你们不要怪罪。家人与村人都说老先生你大胆治,如真治不好也不会半点怪罪(医生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怕有人不凭良心,万一没治好被人怪。他又何必呢)于是叫人拿来一在小匙根,随身解下药来,用汤匙装满,叫人帮忙把患者嘴搞开,用水缓缓灌下。后对他们说,明日患者会醒来。再来找他。随后离开这村。次日患者醒来,想要吃的。人们赶快把老先生请来。老先生就用昨日的药粉再灌満満的两汤匙。村人叫老先生留下,就隹在陈老先生的家。因为与其是远亲,也就是说他外婆家的亲戚。就这样每日两到三汤匙的药粉。七天后老先生回家,留下了包好约一个月的药粉。对他们说按这方法服药。病不久会好。老先生走后,姑娘按其说每日服药粉一包,陈老先生与姑娘家是隔壁,常会去看,几天后姑娘的口与鼻孔,会不断的有碎骨掉下来,一月后其头骨完全长密与原来一样。去干活身体比以前更壮,更有力。我问她后来怎样,他说嫁人生了好几个孩子。我问。这老先生的药这么好你知道吗。他说老先生在他家隹的时候对他说,这是草乌晒干磨成的粉。用时一定要注意,伤重之人可服,先吃半汤匙,吃后口不麻量逐步可增到二至三汤匙。吃了觉嘴会有点麻,药量逐步减下来。这分寸一定要把握好,轻伤与没伤的人不能吃这样多的草乌,吃了会中毒会死人。草乌治伤很多村民都知道。就是因为分寸没把握好,至不少人中毒。有人会问那一汤匙的草乌量有多少,百姓家过去用的那种汤匙较现在的大,估计那一汤匙的草乌量可能约有5至10克。听了上述之讲,发现有的人服一点草乌就送命,有的人吃了很多的草乌却得到了新的生命。这是为什么,值得人们好好想一想。民间用生草乌治病的方法还有不少,如果是外用的可治骨刺、骨伤及一切损伤、等等。也可参阅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乌篇,内服的也有与一般药服法不同,略讲一点,有人把生草乌的复方入陶瓷罐中加入高度白洒用炭灰火煨煮开,马上拿出,冷后密封,埋入洁净的黄土地中,两天后用(也有七天或更多天的)。说这样做吸阴气可退草乌毒,每日按一定量服用,治风湿痛效果都很好,看不少人服用,没人中毒。在一些资枓上看有人用川草乌煮洒服,治风痛而中毒。其不得法也。
在这里要郑重的说,一般人绝对不要轻用草乌。我今日说的是真实的历史故事。草乌神奇洁白纯正的一面人知太少。人们因自身的过失,用草乌不当造成的后果,罪过归于草乌。是不公正的。草乌是难得的好药,治伤与治一些顽症都非常的优秀。用生草乌治病,用量要把握好,不要太多,但一定要野生的,人工种的无法替代。目前野生药源已很少。采药时最好秋末冬初,或早春。其他时采的质量都不好,内会空,是浪费药源。草乌如保管不当很会长虫,长的是小黑色的甲壳虫。会把草乌吃光。为什么这虫吃草乌不中毒。而人吃不好会中毒?草乌中毒之解法可参附子中毒的解救方法。
以上就乌头的认识及使用谈了一点看法。所知只是一点点,不足之处请多指正。在此没有半点想法,叫人们大力用附子。更不敢叫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去用生草乌。我只想告诉人们,药无好坏上下之分。只是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庄子,日;“药也,其实堇也,桔梗也,鸡雍也,豕零也,是时为帝也,何可胜言!” 何谓善者,观之无善也。何谓恶者,观之无恶也。此乃道之门也,大千之中何以是道,皆是空心之说。戏论过场。
于福
建三明。2006-6-13 新华文集
http://www.55090c.co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29 14:17:34编辑过]
[符合XHML规范,内容含HTML代码(UBB解释文件版本:2006-6-20)]
[符合XHML规范]
2006-9-15 10:40:29举报帖子
复制贴子
加为精华
单贴屏蔽
帖子评价
使用道具
大脚丫
等级:超级版主
文章:199
积分:450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6年9月17日第 2 楼
--------------------------------------------------------------------------------
[转帖][贴图]松潘乌头--图片转贴西西河----大葱一根朋友的图片及文字:
松潘乌头
生在海拔2800m的中国南北分界线上,无污染,药效绝对刚刚地。
大脚兄,图片没有了,这两张看着合眼您转过去就成
这么说来,我们看到的乌头还是挺厉害的,秦岭南坡的亚高山草甸里到处都是,其他的还有党参沙参什么的,以及号称中药伟哥的淫羊藿,太多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符合XHML规范,内容含HTML代码(UBB解释文件版本:2006-6-20)]
[符合XHML规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胡来元
|
2007-12-3 15: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各地用药习惯之不同而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岐黄子
|
2007-12-4 21: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希望先生多多发表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范皂
|
2010-9-11 17: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进来看一下的,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先顶顶再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SZPF56
|
2012-7-20 15: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都很有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清风流云
|
2012-7-22 21:2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iwfuj
|
2014-9-2 09: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笔流畅,修辞得体,深得魏晋诸朝遗风,更将唐风宋骨发扬得入木三分,能在有生之年看见楼主的这个帖子。实在是我三生之幸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陈新华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杏林杂谈
传统文化
会员之家
新闻中心
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