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中医临床经验
订阅

临床经验

下级分类:  名家专辑|经验交流
韩保升 简历
韩保升 简历 来源:网摘  2008年12月9日 韩保升五代后蜀(今四川)人,约生活于公元十世纪,生平籍贯史书无载。后蜀主孟昶在位时(934~965),他任翰林学士,曾奉诏主修《本草》。他与诸医详察药品形态,精究药 ...
分类:    2015-12-18 21:30
李珣 简历
李珣 简历 来源:网摘  2008年12月9日 李珣,字德润,五代时前蜀梓州(今四川三台)人,生活于九、十世纪。李珣祖藉波斯,其先祖隋时来华,唐初隋国姓改姓李,安史之乱时入蜀定居梓州,人称蜀中土生波斯。李珣兄 ...
分类:    2015-12-18 21:29
昝殷 简历
昝殷 简历 来源:网摘  2008年12月9日 昝殷,唐代蜀地成都(今四川成都)人,约主于唐贞元十三年(797),卒于大中十三年(859),昝氏精医理,擅长产科,通晓药物学,唐大中年间(847~852),他将前人有关经、带 ...
分类:    2015-12-18 21:29
甘伯宗 简历
甘伯宗 简历 来源:网摘  2008年12月9日 甘伯宗唐代人,生平里籍未详,曾编撰《名医传》七卷。此书集自三皇至唐代名医一百二十人传记,是我国最早之医学人物传记专著,后人称之为《名医大传》或《名医录》。宋代 ...
分类:    2015-12-18 21:29
刘禹锡 简历
刘禹锡 简历 来源:网摘  2008年12月9日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及医学家。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卒于会昌二年(842)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因担任过太子宾客,故称为刘宾客。 禹锡自幼体弱 ...
分类:    2015-12-18 21:29
王冰 简历
王冰 简历 来源:网摘  2008年12月9日 王冰,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约生于唐景云元年(710),卒于贞元二十年(805),里居籍贯不详,唐宝应中(762~763)为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  王氏少时笃好易老之学, ...
分类:    2015-12-18 21:29
鉴真 简历
鉴真 简历 来源:网摘  2008年12月9日 鉴真,俗姓淳于,唐代佛学大师,生于唐垂拱四年,(688),卒于广德二年(764)。  鉴真原籍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幼时家境清贫,长安元年(701)14岁时,随父在扬州大 ...
分类:    2015-12-18 21:29
王焘 简历
王焘 简历 来源:网摘  2008年12月9日 王焘,约生于唐总章三年(670),卒于天宝十四年(755),(今陕西县)人,其曾祖父王珪为太宗朝宰相。祖父祟基,父茂时,王焘为次子,其兄光大,司勋郎中。焘有二子,长子遂,曾 ...
分类:    2015-12-18 21:29
韦讯 简历
韦讯 简历 来源:网摘  2008年12月9日 韦讯,道号慈藏,约生于唐贞观十八年(644),卒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唐京兆府(今陕西关中)人,曾为道士,精医术,则天时(684~690)为侍御医,与当时名医张文仲、李 ...
分类:    2015-12-18 21:28
张文仲 简历
张文仲 简历 来源:网摘  2008年12月9日 张文仲,约生于唐•武德三年,(620),卒于唐•圣历三年(700年)。唐御洛州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武则天光宅元年(684)为侍御医、后至尚药奉御。文仲通医理 ...
分类:    2015-12-18 21:28
崔知悌 简历
崔知悌 简历 来源:网摘  2008年12月9日 崔知悌,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约生于隋,大业十一年(615),座于唐垂拱元年(685),享年70岁,崔氏出身宦族,历任洛州(今河南)司马、度支郎中、户部员外郎,唐 ...
分类:    2015-12-18 21:28
张宝藏 简历
张宝藏 简历 来源:网摘  2008年12月9日 张宝藏,字澹,唐栎阳(今陕西临潼)人,约生活于公元六世纪。唐贞观年间(627~649),宝藏年已七十,任金吾长,时太京李世民患气痢,诸医屡治无效,于是下诏征医方,宝 ...
分类:    2015-12-18 21:28
孙思邈 简历
孙思邈 简历 来源:网摘  2008年12月9日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约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年),活了一百零二岁(有的考证活了一百四十一岁)。人们把他当做 ...
分类:    2015-12-18 21:28
巢元方 简历
巢元方 简历 来源:网摘  2008年12月9日 隋代医学家。曾任太医博士,隋大业六年(610)主持 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书列述各类病症,为研究古代医学的重要资料。
分类:    2015-12-18 21:28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二)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二) 来源:网摘  2008年12月9日 总之,三阳经证多为热症、实症,三阴经证多为寒症、虚症;六经论治在指导临床实践方面,使人们有了规矩可循。通过八纲辨证和六经论治,采用了"汗、吐、 ...
分类:    2015-12-18 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