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中医 临床经验名家专辑
订阅

名家专辑

月经与“天人相应”(中医中药)
2015-11-29 18:42
熟读经典勤临证发皇古义创新说 ——王永炎谈治学(1)(学术与临床)
编者按 研读中医经典,勤于临床实践,是培养高级中医药临床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为此,王永炎院士提出中医药人员应“读经典,做临床,参名师”。 无数中医名家的成才经历,也印证了这的确是一条培养优秀中医药人才的 ...
2015-11-29 18:42
《内经》“涕”字词义具有汉代特点(科研教育)
《内经·素问》“涕”字具有明显的汉代词义特点。在先秦时代,“涕”字指眼泪,没有鼻涕的词义。到了汉代,“涕”字除了继续保留“眼泪”的词义外,还增加了“鼻涕”这一词义。我们以此检查《素问》,可以确证某些篇 ...
2015-11-29 18:42
《内经》“豆”字的断代意义(科研教育)
“豆”字在判断书籍成书时代上具有重要价值。 “豆”字在先秦时代(秦及秦代以前)指盛食物的器皿。《国语·吴语》中“觞酒、豆肉、箪食”,指一觞酒、一豆肉、一箪食。《说文》卷五豆部中“豆,古食肉器”,指古代盛 ...
2015-11-29 18:42
《伤寒论》“摶”讹为“搏”举证(科研教育)
1.阴阳相搏,名曰动(《辨脉法第一》)。“搏”字误,当作“抟”(摶的俗体字,音tuán)。日本本、安政本、台湾本、北图本、中研本、成本皆作俗体“抟”。 2.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 ...
2015-11-29 18:42
《伤寒论》《金匮要略》“搏”当作“摶”考释(科研教育)
俗体字流行于汉末至五代,多用于帐簿书信佛经医书之抄录、日常书写及碑刻。俗字形体每多怪异,人多不识,或与楷体相混,成为形近而讹之误字。北宋雕版盛行,俗字流行日稀。《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搏”字,皆为 ...
2015-11-29 18:41
《伤寒论》“几几”读音正讹(学术交流)
□ 钱超尘 北京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注:“几几者,伸颈之貌也。动则伸颈摇身而行。项背强者,动则如之。”卷末《释音》:“ ...
2015-11-29 18:41
《难经》“散膏”考义及临床价值(学术交流)
□ 王亚平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 《难经》继《内经》之后,对脏腑功能、解剖度量,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并有所发展。《难经》提出脾“主裹血”论点,即是后世“脾统血”的理论依据。《难经》在中医经典中首次提出 ...
2015-11-29 18:41
《伤寒论》源于《汤液经法》考(学术交流)
(上接11月1日第5版) 9.大白虎汤。治天行热病,心中烦热,时自汗出,舌干,渴欲饮水,时呷嗽不已,久不解者方。 石膏如鸡子大一枚打,麦门冬半升 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半夏半升,生姜二两切 竹叶三大握。 上方七味 ...
2015-11-29 18:41
王清任独树一帜论气虚(学术交流)
2015-11-29 18:41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解析(学术交流)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语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是张仲景提出的一个重要治疗原则,所表达的思想非常深刻,对后世的影响也很深远。但是,自古以来诸多注家对这一条文的理解一直存在很多争论, ...
2015-11-29 18:41
病机19条解读(3)(学术交流)
2015-11-29 18:41
病机19条解读(2)(学术交流)
2015-11-29 18:40
《疮疡经验全书》论治瘰疬法(学术交流)
《疮疡经验全书》为宋代窦默所著。窦默(1196~1280年),字汉卿,河北广平肥水乡人(现邯郸市肥乡县),曾官至翰林侍讲学士、昭文馆大学士,卒后赠太师,追封魏国公,谥号文政。窦默一生不断学习前人的医学成果,总结自 ...
2015-11-29 18:40

相关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