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中医中医基础
订阅

中医基础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以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密切联系,外连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此即五脏一体观。五脏是人体生命的中心,与人体各组织器 ...
分类:    2015-12-15 22:01
第六节 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
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主要是指神志活动、呼吸运动、消化吸收、血液循行、水液代谢、生长生殖等。在健康状态下,表现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活动;在病理状态下,则体现为患病机体的异常的生命现象。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 ...
分类:    2015-12-15 22:01
第四章 精、气、血、津液
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的精、气概念,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精气、气范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哲学上的精、精气、气范畴是标示世界本原的物质存在,是抽象的概念:而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的精、精气、气则是医学科学 ...
分类:    2015-12-15 22:01
第一节 精
一、精的基本概念(一)精的哲学含义中医学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的概念,滥觞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中的“精气说”。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在气的概念的演变过程中,以《管子》为代表将气范畴规定为精、 ...
分类:    2015-12-15 22:00
第二节 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气通常是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内经》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气一元论学说,并将其应用到医学中来,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的 ...
分类:    2015-12-15 22:00
第三节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血,即血液,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的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根于肾,有规律地循行脉管之中,在脉内营运不息,充分发挥 ...
分类:    2015-12-15 22:00
第四节 津液
一、津液的概念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津液包括各脏腑组织的正常体液和正常的分泌物,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等。习惯上也包括代谢产物中的尿、汗、泪等。故曰:“汗与小便,皆可谓之津液,其实皆水也”( ...
分类:    2015-12-15 22:00
中医治法之解表法(中医百问)
治法,即治疗疾病的方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常用的治疗大法有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以上八法,根据临床病证的具体情况,可单用、亦可两法或多法互相配合使用,总之以病情需要为原则。如表证兼 ...
分类:    2015-11-30 23:13
中医治法之和解法(中医百问)
治法,即治疗疾病的方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常用的治疗大法有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以上八法,根据临床病证的具体情况,可单用、亦可两法或多法互相配合使用,总之以病情需要为原则。如表证兼 ...
分类:    2015-11-30 23:13
中医治法之泻下法(中医百问)
治法,即治疗疾病的方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常用的治疗大法有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以上八法,根据临床病证的具体情况,可单用、亦可两法或多法互相配合使用,总之以病情需要为原则。如表证兼 ...
分类:    2015-11-30 23:13
中医治法之催吐法(中医百问)
治法,即治疗疾病的方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常用的治疗大法有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以上八法,根据临床病证的具体情况,可单用、亦可两法或多法互相配合使用,总之以病情需要为原则。如表证兼 ...
分类:    2015-11-30 23:12
中医治法之温里法(中医百问)
治法,即治疗疾病的方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常用的治疗大法有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以上八法,根据临床病证的具体情况,可单用、亦可两法或多法互相配合使用,总之以病情需要为原则。如表证兼 ...
分类:    2015-11-30 23:12
中医的基本特点(中医百问)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方法,多以“取类比象”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 ...
分类:    2015-11-30 23:12
疾病发病的认识(中医百问)
中医认为,人体是由五脏六腑、经络气血、各种器官组织所组成的。这种组成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构成了—个有机的统一体。体内不断地进行着各种物质交换,发生着多种多样的生理变化,同时不断地同外界进行着物质交换, ...
分类:    2015-11-30 23:12
何谓中医阴阳失调(中医百问)
阴阳失调,是指机体阴阳的平衡协调状态,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而遭到破坏,导致阴阳之间出现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和阴阳亡失等情况,是对机体各种病理状态的高度概括。 阴阳失调之说,首见于《内经 ...
分类:    2015-11-30 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