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消化道传染病 查看内容

消化道传染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 传染病 >> 消化道传染病

霍乱的流行与公共卫生建设

2015-12-23 02:17| 发布者: 【小渔夫】| 查看: 53| 评论: 0

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本病通过水源、食物、生物接触而传播,病人和带菌者为传染源。典型临床表现为腹泻、呕吐和由此而引起的体液丢失、脱水、电解质紊乱、低钾综合征以及周身循环衰竭等,若不及时抢救则病死率甚高。由于起病急、传播快,影响人民生活、生产及旅游、外贸等,因而它和鼠疫、黄热病一起,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为必须实施国际卫生检疫的三种传染病,在中国属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霍乱作为一种古老的传染病,自19世纪初以来,曾先后发生7次世界大流行,每次流行无一不祸及中国。但是,人类在与霍乱的斗争中,认识了病原菌,研制了疫苗,制定了有效预防措施,在探索中不仅蕴发了研究思路,还酿出可歌可颂的科研佳话。
一、全球七次大流行
霍乱因始发于气候炎热的印度而被列为热带病,但可因带菌者的移动而波浪式地蔓延到气候较冷的俄罗斯和北欧的一些地区,如英国的伦敦及德国的汉堡等地。目前认为,印度恒河下游三角洲是古典型霍乱的地方性疫源地,印尼的苏拉维西岛是埃尔托型霍乱的地方性疫源地。在19世纪,新交通工具如轮船、火车的发展,以及城市人口稠密、卫生条件的恶劣等因素推助了霍乱的流行。迄今为止,霍乱已发生了7次全球性大流行。
第一次世界性的大流行始于1817年,是从传统的流行地属于当时印度的孟加拉开始,向东通过东南亚传播到中国,又向西从波斯即今天的伊朗直至北非埃及。
第二次流行开始于1824年,除又波及到第一次的流行区之外,已传播到俄罗斯,1831年继续向西穿过欧洲大陆进入英国,先是从东北的森德兰港登陆,4个月后抵达300英里外的伦敦;然后,于1832年越过大西洋席卷北美洲,1833年又经巴勒比海到达南美洲。
第三次始于1839年,疾病从印度随同英国军队进入阿富汗,又传到波斯和中亚,经阿拉伯半岛到欧洲,1840年进入中国,1848年从欧洲越过大西洋到南北美洲。到1854年,整个东西半球无幸免之地,人们甚至很难说清这是一次新的流行,还是第一次流行的继续。在欧洲,历史最悠久的哈布斯堡王朝就是在这场大疫以及当时的社会巨变打击下颓然倾覆的。
第四次流行开始于1863年,平息于1874年,又是在以前的疫区再次流行。
第五次流行从1881年到1896年,其流行广泛分布于远东的中国、日本、近东及埃及、欧洲的德国及俄国,在美国纽约因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而使霍乱得以制止,但却传到了南美洲。
第六次流行从1899年到1823年,西半球和欧洲大部分地区幸免于难,斯拉夫人居住的巴尔干半岛、匈牙利、俄罗斯等地为疫区,但得到了控制,在远东的中国、日本、朝鲜及菲律宾等疾病宿寄国家却没有幸免。
第七次流行始于1961年,此次流行之菌型与前6次有所不同。前6次大流行与古典生物型霍乱弧菌有关,第7次则由印尼地方流行的爱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所致。此型目前已波及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每年都有数十个国家或地区数以万计甚至十几万的人发病,延续至今未止。
霍乱对人类的杀伤,比之流感、鼠疫、天花等,并非至极。但它发病急骤,上吐下泻,抽搐烦躁,皮干肉陷,声嘶耳鸣,脉细气喘,顷刻之间形貌皆非,加之饮用同一污染的水源之人同时发病,使人们愈感恐怖。在第一次流行时,欧洲人茫然无所知,称之为“新瘟疫”。在《希波克拉底文集》中所描述的患者死亡前的面部表征,几个世纪以来,还从未如此常见过,一般病人脱水后两日便死亡,只有少数病人能再挺住一两日,如能挨过脱水期48小时者,则其中多数可以存活。极度的脱水使患者的皮肤带有一种不祥的兰色,死者的尸体腐烂的速度似乎更快。这些都使霍乱披上了一层离奇古怪的色彩,许多人以此把霍乱视为“神的惩罚”。
二、霍乱的流行病学研究与公共卫生运动
霍乱的病理改变为肠黏膜损害与炎症表现及全身毒血症致使中枢神经、植物神经失调而造成肠道功能严重障碍,在19世纪还没有发明抗生素和补液疗法的时代,当时医生们最习用的两大传统疗法,即放血术和清泻疗法,对霍乱的治疗不仅无济于事,反而能加速病人的死亡。医生们自感乏术,公众对医务界怀有敌意,对医院的批评更为尖刻。欧洲早在
1679年德.布莱尼(n.deblegny 1652~1722年)就在巴黎创办了名为《医学各科的新发现杂志》,此后各地先后兴办了多种医学期刊。面对霍乱的治疗一筹莫展,一家医学杂志在1832年悲叹道:“非常奇怪的是,我们的《药典》总是落后于科学的进程”。当时在英国的伦敦,除有500张床位免费收治霍乱的皇家医院外,还设有临时性的霍乱医院,在11000例病人中,有5000人死亡,可见死亡率之高。英国在1832年政府通过了解剖法案,根据法案,可以利用穷人的尸体供医科学生进行解剖。这更引起了公众对医生的敌意,认为患病去医院治疗,不仅要被当作试验品,死后还要被解剖,很多患病的穷人不愿去医院治疗。
东西方医学对霍乱病名的认识从古到今恰好一致:在古代,中医和西医都把呕吐同时有频繁腹泻并伴有腹痛症状的病称为霍乱,相当于今日的急性胃肠炎和细菌性食物中毒之类,而造成大流行之霍乱,第一次流行时传入欧洲,医生们清楚地认识道这是一种新的疾病,因其来自印度,则命名为“亚洲霍乱”;第一次流行传入中国时,中国医学家也认识到它和《内经》、《伤寒论》所言之霍乱不同,是更严重的一种流行病,遂把这种霍乱称为“吊脚痧”,“麻脚瘟”,“时行霍乱”或“真霍乱”,肠炎之类称为“类霍乱”。
对于这种新瘟疫,传到欧洲以后,在治疗无效之时,人们便采用了应对鼠疫的隔离检疫的办法,得到了一定的赞同,特别是那些提倡接触传染学说的医生们竭力赞同,但这仅隔离了病人而没解决污染水源的问题,霍乱仍继续扩散,这又为反对接触传染学说的瘴气学说论者引以为据,瘴气学说认为,病源在于死尸或一些腐烂物质发生了瘴气,造成霍乱的传播。
霍乱第二次在英国流行时,研究者通过统计数据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发病者的贫富差异,似乎不像斑疹伤寒那样明鲜,而却有几乎绝对的地区差异。例如有一些地区遭受重创而另一些地区幸免于难。第二次霍乱在欧洲流行,人们已经意识到这种新瘟疫的严重危害了,例如在英国,仅1832年,霍乱就使2.3万名英格兰人和威尔士人丧生,直到多少年以后,他们还把19世纪30年代中期称为“霍乱的年代”。英国政府在1831年6月成立了由6名医生和5名公务员组成的健康理事会,并对霍乱隔离检疫,又于1832年通过了“解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