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图经
2015-11-17 22:18| 发布者: amtb| 查看: 353| 评论: 0
<目录>玉石中品卷第二 <篇名>玄石 内容:\r玄石\ph34.bmp\r,文具磁石条下。 <目录>玉石中品卷第二 <篇名>长石 内容:\r长石\ph35.bmp\r,生长子山谷及泰山、临淄,今惟路州有之。纹如马齿,方而润泽 玉色。此石颇似石膏 ,但浓大,纵理而长为别耳。采无时。谨按《本经》理石、长石二物二条,其味与功效亦别 。又云∶理石如石膏顺理而细。陶隐居云∶理石亦呼为长理石。苏恭云∶理石皮黄赤,肉白 ,作斜理,不似石膏,市人刮去皮以代寒水石,并当 石。今灵宝丹用长、理石为一物。医 家相承用者,乃似石膏,与今潞州所出长石无异,而诸郡无复出理石,医方亦不见单用,往 往呼长石为长理石。又市中所货寒水石,亦有带黄赤皮者,不知果是理石否? <目录>玉石中品卷第二 <篇名>理石 内容:理石,文具长石条下。 <目录>玉石中品卷第二 <篇名>铁 内容:\r铁\ph36.bmp\r,《本经》云∶铁落出牧羊平泽及 (音 )城,或析城。诸铁不着 所出州郡,亦当同处 耳。今江南、西蜀有炉冶处皆有之。铁落者,锻家烧铁赤沸,砧上打落细皮屑,俗呼为铁花 是也。初炼去矿,用以铸 器物者,为生铁。再三销拍,可以作 者,为 铁,亦谓之熟铁。 以生柔相杂和,用以作刀剑锋刃者,为钢铁。锻灶中飞出如尘,紫色而轻虚,可以莹磨铜器 者,为铁精。作针家磨 细末,谓之针砂。取诸铁于器中水浸之,经久色青,沫出,可以染 皂者,为铁浆。以铁拍作片段,置醋糟中积久衣生,刮取之,为铁华粉。入火飞炼者,为铁 粉。作铁华粉,自有法,文多不载。诸铁无正入丸散者,惟煮汁用之。华粉则研治极细,合 和诸药。又马衔、秤锤、车辖、及杵、锯等,皆烧以淬酒用之。刀斧刃磨水作药使,并俗用 有效,故载之。 <目录>玉石中品卷第二 <篇名>生铁 内容:\r生铁\ph37.bmp\r,文具铁条下。 <目录>玉石中品卷第二 <篇名>钢铁 内容:\r钢铁\ph38.bmp\r,文具铁条下。 <目录>玉石中品卷第二 <篇名>铁精 内容:铁精,文具铁条下。 <目录>玉石中品卷第二 <篇名>铁浆 内容:铁浆,文具铁条下。 <目录>玉石中品卷第二 <篇名>铁落 内容:铁落,文具铁条下。 <目录>玉石中品卷第二 <篇名>铁粉 内容:铁粉,文具铁条下。 <目录>玉石中品卷第二 <篇名>铁华粉 内容:铁华粉,文具铁条下。 <目录>玉石中品卷第二 <篇名>秤锤 内容:秤锤,文具铁条下。 <目录>玉石中品卷第二 <篇名>马衔 内容:马衔,文具铁条下。 <目录>玉石中品卷第二 <篇名>车辖 内容:车辖,文具铁条下。 <目录>玉石中品卷第二 <篇名>食盐 内容:食盐,旧不着所出州郡。陶隐居云∶有东海、北海盐及河东盐池,梁、益有盐井,交广 有南 海盐,西羌有山盐,胡中有木盐,而色类不同,以河东者为胜。河东盐,今解州、安邑两池 所种盐,最为精好是也。又有并州两监末盐。乃刮碱(音减)煎炼,不甚佳。其碱盖下品所 着卤碱,生河东盐池者,谓此也。下品又有大盐,生邯郸及河东池泽。苏恭云∶大盐即河东 印盐,人之常食者,形粗于末盐,乃似今解盐也。解人取盐,于池旁耕地,沃以池水,每临 南风急,则宿昔成盐满畦,彼人谓之种盐。东海、北海、南海盐者,今沧、密、楚、秀、 温、台、明、泉、福、广、琼、化诸州,官场煮海水作之,以给民食者,又谓之泽盐,医方 所谓海盐是也。其煮盐之器,汉谓之牢盆,今或鼓铁为之,或编竹为之,上下周以蜃灰,广 丈深尺,平底,置于灶背,谓之盐盘。《南越志》所谓织篾为鼎,和以牡蛎是也。然后于海 滨掘地为坑,上布竹木,覆以蓬茅,又积沙于其上。每潮汐冲沙,卤碱淋于坑中。水退则以 火炬照之,卤气冲火皆灭。因取海卤注盘中煎之,顷刻而就。管子曰∶齐有渠展之盐,伐菹 薪煮海水征积之,十月始生,至于正月成三万是也。菹薪谓以茅菹然火也。梁、益盐井者, 今归州及西川诸郡,皆有盐井,汲其水以煎作盐,如煮海之法,但以食彼方之民耳。西羌山 盐,胡中木盐者,即下条云光明盐,生盐州。下品有戎盐,生胡盐山及西羌北地,酒泉福禄 城东南角。北海青,南海赤者是也。然羌胡之盐,种类自多。陶注又云∶虏中盐有九种,白 盐、食盐常食者。黑盐、柔盐、赤盐、驳盐、臭盐、马齿盐之类,今人不能遍识。医家治眼 及补下药多用青盐,疑此即戎盐。而《本经》云∶北海青,南海赤。今青盐从西羌来者,形 块方棱,明莹而青黑色,最奇。北胡来者,作大块,而不光莹,又多孔窍,若蜂窠状,色亦 浅于西盐,彼人谓之盐枕,入药差劣。北胡又有一种盐,作片屑,如碎白石,彼人亦谓之青 盐,缄封于匣中,与盐枕并作礼贽,不知是何色类。又阶州出一种石盐,生山石中,不由煎 炼,自然成盐,色甚明莹,彼人甚贵之,云即光明盐也。医方所不用,故不能尽分别也。又 通、泰、海州,并有停户刮碱煎盐输官,如并州末盐之类,以供给江湖,极为饶衍,其味 乃优于并州末盐也。滨州亦有人户煎炼草土盐,其色最粗黑,不堪入药,但可啖马耳。又下 有绿盐条云∶以光明盐、 砂、赤铜屑酿之为块,绿色,真者出焉耆国水中石下取之,状若 扁青、空青,今不闻识此者,医方亦不用。唐柳柳州纂救三死治霍乱盐汤方云∶元和十一年 十月,得干霍乱,上不可吐,下不可利,出冷汗三大斗许,气即绝。河南房伟传此汤,入口 即吐,绝气复通。其法用盐一大匙,熬令黄,童子小便一升,二物温和服之,少顷吐下即愈 。刘禹锡《传信方》,着崔中丞炼盐黑丸方∶盐一升,捣末,内粗瓷瓶中实,筑泥头讫,初 以火烧,渐渐加炭火,勿令瓶破,候赤彻,盐如水汁,即去火,其盐冷即凝,破瓶取之。 豉一升熬焦,桃仁一大两,和麸熬令熟,巴豆二大两,去心膜,纸中熬令油出,须生熟得所 ,熟即少力,生又损人,四物各用研捣成熟药,秤量蜜和丸如梧子,每服三丸,皆平旦时服 。天行时气,豉汁及茶下并得。服后多吃茶汁行药力。心痛,酒下,入口便止。血痢,饮下 ,初变水痢,后便止。鬼疟,茶饮下。骨热,白蜜汤下。忌冷浆水。合药久,则丸稍加令大 。凡服药后吐痢,勿怪。服药一日,忌口两日。吐痢若多,即煎黄连汁服止之。平旦服药, 至小食时以来,不吐痢者,或遇杀药人,即更服一、两丸投之。其药,冬中合,腊月尤佳。 瓷合子中盛贮,以腊纸封之,勿令泄气。清河崔能云∶合得一剂,可救百人。天行时气,卒 急觅诸药不得,又恐过时,或在道途,或在村落,无诸药可求,但将此药一刀圭,即敌大黄 、朴硝数两,曾试有效。宜行于闾里间,及所使辈。 小儿、女子不可服,多被搅作耳。唐方又有药盐法,出于张文仲。唐之大夫多作之。 <目录>玉石中品卷第二 <篇名>戎盐 内容:戎盐,文具石盐条下。 <目录>玉石中品卷第二 <篇名>大盐 内容:大盐,文具石盐条下。 <目录>玉石中品卷第二 <篇名>卤碱 内容:卤碱,文具石盐条下。 <目录>玉石中品卷第二 <篇名>光明盐 内容:光明盐,文具食盐条下。 <目录>玉石中品卷第二 <篇名>绿盐 内容:绿盐,文具食盐条下。 <目录>玉石中品卷第二 <篇名>太阴玄精 内容:\r太阴玄精\ph42.bmp\r,出解县,今解池及通、泰州积盐仓中亦有之,其色青白龟背 者佳。采无时。解池 又有盐精,味更咸苦,青黑色,大者三、二寸,形似铁铧觜,三月、四月采。亦主除风冷, 无毒。又名泥精,盖玄精之类也。古方不见用者,近世补药及治伤寒多用之,其着者,治伤 寒三日,头痛,壮热,四肢不利,正阳丹,太阴玄精、硝石、硫黄各二两, 砂一两,四物 都细研,入瓷瓶子中,固济,以火半斤,于瓶子周一寸 之,约近半日,候药青紫色,住火。 待冷取出,用腊月雪水拌令匀湿,入瓷罐子中,屋后北阴下阴干,又入地埋二七日,取出细 研,以面糊和为丸,如鸡头实大。先用热水浴后,以艾汤研下一丸。以衣盖,汗出为瘥。 <目录>玉石中品卷第二 <篇名>密陀僧 内容:\r密陀僧\ph43.bmp\r,《本经》不载所出州土。注云∶出波斯国。今岭南、闽中银铜 冶处亦有之,是银铅 脚。其初采矿时,银、铜相杂。先以铅同煎炼,银随铅出。又采山木叶烧灰,开地作炉,填 灰 其灰池感铅银气,置之积久成此物。今之用者,往往是此,未必胡中来也。形似黄龙齿而坚 重者,佳。 <目录>玉石中品卷第二 <篇名>桃花石 内容:\r桃花石\ph44.bmp\r,《本经》不载所出州土,注云∶出申州钟山县,今信州亦有之, 形块似赤石脂、紫 石英辈。其色似桃花,光润而体重,以舐之不着舌者,为佳。采无时。陶隐居解赤石脂云∶ 用 然则功用亦不相远矣。 <目录>玉石中品卷第二 <篇名>花蕊石 内容:\r花蕊石\ph45.bmp\r,出陕州阌乡县。体至坚重,色如硫黄,形块有极大者,人用琢 器,古方未有用者。 近世以合硫黄同 ,研末,敷金疮,其效如神。又人仓猝中金刃,不及 合,但刮石上,取 细末敷之,亦效。采无时。 <目录>玉石中品卷第二 <篇名>珊瑚 内容:\r珊瑚\ph46.bmp\r,生南海。注云∶又从波斯国及师子国来。今广州亦有,云生海底, 作枝柯状,明润如 红玉,中多有孔,亦有无孔者,枝柯多者更难得。采无时。谨按《海中经》曰∶取珊瑚,先 作铁网沉水底,珊瑚贯中而生,岁高三、二尺,有枝无叶,因绞网出之,皆摧折在网中,故 难得完好者,不知今之取者果尔否?汉积翠池中,有珊瑚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上有四百 六十三条,云是南越王赵佗所献,夜有光影。晋•石崇家有珊瑚,高六、七尺。今并不闻有 此高硕者。 <目录>玉石中品卷第二 <篇名>石蟹 内容:\r石蟹\ph47.bmp\r,出南海,今岭南近海州郡皆有之。体质石也,而都与蟹相似。或 云是海蟹多年水沫相 着,化而为石,每海潮风飘出,为人所得。又一种入洞穴,年深者亦然。醋磨敷痈肿,亦解 金石毒。采无时。 <目录>玉石中品卷第二 <篇名>石蛇 内容:\r石蛇\ph48.bmp\r,出南海水旁山石间。其形盘屈如蛇也,无首尾,内空,红紫色, 又似车螺,不知何物 所化。大抵与石蟹同类,功用亦相近,尤能解金石毒。左盘者良。采无时。味咸,性平,无 毒。 <目录>玉石中品卷第二 <篇名>黑羊石 内容:\r黑羊石\ph49.bmp\r,生兖州宫山之西。味淡,性热,解药毒。春中掘地采之,以黑 色有墙壁光莹者为上 。 <目录>玉石中品卷第二 <篇名>白羊石 内容:\r白羊石\ph50.bmp\r,生兖州白羊山。味淡,其性∶熟用即大热,生用即凉,解众药 毒。春中掘地采之, 以白莹者为良。 <目录>玉石下品卷第三 <篇名>青琅 内容:\r青琅 \ph51.bmp\r,生蜀郡平泽。苏恭注云∶琅 乃有数种,是琉璃之类,火齐宝 也。琅 五色具 ,以青者入药为胜,出 (音髓)州以西乌白蛮中及于阗国也。今秘书中有《异鱼图》,载 琅 有孔窍如虫蛀,击之有金石之声,乃与珊瑚相类。其说不同,人莫能的识。谨按《尚书禹贡 》∶雍州厥贡, 、琳、琅 。《尔雅》云∶西北之美者,有昆仑之 、琳、琅 焉。孔 安国、郭璞皆以为石之似珠者,而《山海经》云∶昆仑山有琅 。若然是石之美者,明莹 若珠之色,而其状森植耳。大抵古人谓石之美者,多谓之珠。《广雅》谓琉璃、珊瑚,皆为 珠是也。故《本经》一名青珠,而左太冲《蜀都赋》云∶青珠黄环。黄环是木,然引以相并 者,亦谓其美如珠,而其类实木也。又如上所说,皆出西北山中,而今图乃云海底得之。盖 珍瑰之物,山、海、谷俱产焉。今医方家亦以难得而稀用也。 <目录>玉石下品卷第三 <篇名>石 内容:\r 石\ph52.bmp\r,生汉中山谷及少室,今潞州亦有焉。性大热,置水中令水不冰, 又坚而拒火,烧之一 日夕,但解散而不夺其坚。市人多取洁白石当之,烧即为灰也。此药攻击积聚痼冷之病为良 。用之须真者乃佳。又有特生 石,生西域。张华《博物志》云∶鹳伏卵时,取 石周遭 卵,以助暖气。方术家用之,取鹳巢中者为真,即此特生 石也。然此色难得,人多使汉 中者,外形紫赤,内白如霜,中央有臼,形状如齿,其块小于白 石,而肌粒大数倍,乃如 小豆许。白 石粒细,才若粟米耳。又有握雪 石,出徐州西宋里山,入土丈余,生于烂土 石间,色白细软如面也。又下条苍石,生西域。苏恭云∶特生 石,一名苍 石。而梁州特 生,亦有青者。房陵、汉川与白 石同处,亦有青色者,多与特生同,但不入方用。今医家 多只用 石,即白 石也。形类相近,如此尤宜详择之耳。古方治寒冷积聚,皆用 石。胡 洽大露宿丸,主寒冷百病方∶ 石炼、干姜、桂心、皂荚、桔梗各三两,附子二两,六物捣 筛,蜜丸,服如梧子五丸,日三,渐增,以知为度。又有匈奴露宿丸、硫黄丸,并主积聚, 及饮食不下,心腹坚实,皆用 石。近世乃少用者。 <目录>玉石下品卷第三 <篇名>特生石 内容:特生 石,文具 石条下。 <目录>玉石下品卷第三 <篇名>握雪石 内容:握雪 石,文具 石条下。 <目录>玉石下品卷第三 <篇名>苍石 内容:苍石,文具 石条下。 <目录>玉石下品卷第三 <篇名>代赭 内容:\r代赭\ph53.bmp\r,生齐国山谷,今河东京东山中亦有之。以赤红青色如鸡冠有泽, 染爪甲不渝者良。古 方紫丸治小儿用代赭,云无真者,以左顾牡蛎代使,乃知真者难得。今医家所用,多择取大 块,其上纹头有如浮沤丁者为胜,谓之丁头代赭。采无时。次条又有白垩,生邯郸山谷,即 画家所用者,多而且贱,一名白善土。胡居士云∶始兴小桂县晋阳乡,有白善,俗方稀用。 今处处皆有,人家往往用以浣衣。《山海经•西山经》∶石 (音跪)之山,其阴灌水出焉, 而北流于愚水,其中有流赭,以涂牛马无病。郭璞注云∶赭,赤土也。今人以朱涂牛角,云 以辟恶。又云∶大次之山,其阳多垩。又北山经天池之山,其中多黄垩。又中山经葱聋之山 ,其中有大谷,多白、黑、青、黄垩。注云∶言有杂色之垩也,然则赭以西土者为贵。垩有 五色,入药惟白者耳。 <目录>玉石下品卷第三 <篇名>白垩 内容:\r白垩\ph54.bmp\r,文具代赭条下。 <目录>玉石下品卷第三 <篇名>铅 内容:\r铅\ph55.bmp\r,生蜀郡平泽。锡,生桂阳山谷。今有银坑处皆有之。而临贺出锡尤 盛,亦谓之白 。铅 丹,黄丹也。粉锡,胡粉也。二物并是化铅所作,故附于铅。镜虽铜,而皆用锡杂之,乃能 明白,故镜鼻附于锡。谨按《字书》∶为锡,为 ,铅为青金,虽相似,而入用殊别也。 又有 铅霜,亦出于铅。其法从铅杂水银十五分之一,合炼作片,置醋瓮中密封,经久成霜,亦谓 之铅白霜。性极冷,入治风痰,及婴孺惊滞药。今医家用之尤多。凡铸铜之物,多和以锡。 《考工记》∶攻金之工。金有六齐是也。凡药用铜弩牙、古文钱之类,皆以有锡,故其用亦 近之。又铅灰治瘰 。刘禹锡着其法云∶取铅三两,铁器中熬之,久当有脚如黑灰,取此灰 和脂涂 子上,仍以旧帛贴之,数数去帛,拭恶汁。又贴如此半月许,亦不痛、不破、不 作疮,但内消之为水,瘥。虽流过项亦瘥。 <目录>玉石下品卷第三 <篇名>铅丹 内容:铅丹,文具铅条下。 <目录>玉石下品卷第三 <篇名>铅霜 内容:铅霜,文具铅锡条下。 <目录>玉石下品卷第三 <篇名>粉锡 内容:\r粉锡\ph56.bmp\r,文具铅条下。 <目录>玉石下品卷第三 <篇名>锡铜镜鼻 内容:锡铜镜鼻,文具铅条下。 <目录>玉石下品卷第三 <篇名>古文钱 内容:古文钱,文具铅条下。 <目录>玉石下品卷第三 <篇名>金牙 内容:\r金牙\ph57.bmp\r,生蜀郡,今雍州亦有之。《本经》以如金色者良,而此物出于溪 谷,在蜀、汉江岸石 间打出者,内即金色,岸摧入水年久者多黑。葛洪治风毒厥,有大、小金牙酒,但浸其汁而 饮之。古方亦有烧淬去毒入药者。孙思邈治风毒及鬼疰、南方瘴气、传尸等,各有大、小金 牙散之类是也。又有铜牙,亦相似,而外黑色,方书少见用者。小金牙酒,主风疰百病,虚 劳湿冷缓不仁,不能行步,近人用之多效,故着其法云∶金牙、细辛、地肤子、莽草、干 地黄、蒴 根、防风、附子、茵芋、续断、蜀椒各四两,独活一斤,十二物,金牙捣末,别 盛练囊,余皆薄切,并金牙共内大绢囊,以清酒四斗渍之,密泥器口,四宿酒成,温服二合 ,日三。渐增之。 <目录>玉石下品卷第三 <篇名>石灰 内容:\r锻石\ph58.bmp\r,生中山川谷,今所在近山处皆有之。此烧青石为灰也,又名石锻。 有两种∶风化、水 化。风化者,取锻了石,置风中自解,此为有力。水化者,以水沃之,则热蒸而解,力差劣 。古方多用合百草团末,治金创殊胜。今医家或以腊月黄牛胆,取汁搜和,却内胆中,挂之 当风百日,研之更胜草叶者。又败般茹灰,刮取用亦同。又冬灰,生方谷川泽。浣衣黄灰, 烧诸蒿藜积聚炼作之。今用灰,多杂薪蒸乃不善。惟桑薪灰,纯者入药绝奇。古方以诸灰杂 锻石熬煎,以点疣、痣、黑子等,丹灶亦用之。又锻铁灶中灰,主坚积,古方二车丸用之。 灶中对釜月下黄土,名伏龙肝。灶额上墨,名百草霜,并主消化积滞,今人下食药中多用之 。铛下墨、梁上尘,并主金创。屋尘煤,治齿断肿出血。东壁土,主下部疮、脱肛,皆医家 常用,故并见此。伤寒黑奴丸,用釜底墨、灶突墨、梁上尘三物,同合诸药,盖其功用亦相 近矣。 <目录>玉石下品卷第三 <篇名>伏龙肝 内容:伏龙肝,文具锻石条下。 <目录>玉石下品卷第三 <篇名>铛墨 内容:铛墨,文具锻石条下。 <目录>玉石下品卷第三 <篇名>东壁土 内容:东壁土,文具锻石条下。 <目录>玉石下品卷第三 <篇名>梁上尘 内容:梁上尘,文具锻石条下。 <目录>玉石下品卷第三 <篇名>冬灰 内容:冬灰,文具锻石条下。 <目录>玉石下品卷第三 <篇名>灶灰 内容:灶灰,文具锻石条下。 <目录>玉石下品卷第三 <篇名>砂 内容:\r 砂\ph59.bmp\r,出西戎,今西凉、夏国及河东、陕西近边州郡亦有之。然西戎来 者,颗块光明,大者 如拳,重三、五两,小者如指面,入药最紧。边界出者,杂碎如麻豆粒,又夹砂石,用之须 飞,澄去土石讫,亦无力,彼人谓之气砂。此药近出唐世,而方书着古人单服一味伏火,作 丸子,亦有兼硫黄、马牙硝辈合饵者,不知方出何时,殊非古法。此本攻积聚之物,热而有 毒,多食腐坏人肠胃,生用又能化人心为血,固非平居可饵者,而西土人用淹肉,炙以当盐 食之无害,盖积习之久。若魏武啖野葛不毒之义也。又名北庭砂,又名狄盐。《本经》云柔 金银,可为焊药。今人作焊药,乃用鹏砂,鹏砂出于南海,性温、平。今医家治咽喉,最为 要切,其状甚光莹,亦有极大块者,诸方亦稀用。 <目录>玉石下品卷第三 <篇名>蓬砂 内容:\r蓬砂\ph60.bmp\r,文具 砂条下。 <目录>玉石下品卷第三 <篇名>姜石 内容:\r姜石\ph61.bmp\r,生土石间,齐州历城来者良,所在亦有,今惟出齐州。其状如姜, 有五种,用色白者 ,以烂而不碜者好。采无时。崔氏疗丁肿,单用白姜石末,和鸡子清敷之,丁自出。乳痈涂 之亦善。大凡石类,多主痈疽,北齐马嗣明医杨遵彦背疮,取粗理黄石如鹅卵大,猛烈火烧 令赤,内酽醋中,因有屑落醋里,频烧淬石,至尽,取屑曝干,捣筛和醋涂之,立愈。刘禹 锡谓之炼石法∶用之敷疮肿无不愈者。世人又传麦饭石,亦治发背疮。麦饭石者,粗黄白, 类麦饭,曾作磨 者尤佳。中岳山人吕子华方云∶取此石碎如棋子,炭火烧赤,投米醋中 之,良久,又烧如此十遍,鹿角一具,连脑骨者,二、三寸截之,炭火烧令烟出即止,白 蔹末与石末等分,鹿角倍之,三物同捣筛,令精细,取三年米醋,于铛中煎如鱼眼沸即下, 前药调和,令如寒食饧,以篦敷于肿上,惟留肿头如指面,勿令有药,使热气得泄,如未有 肿脓,即当内消,若已作头,即撮令小。其病久,得此膏,直至肌肉烂落出筋骨者,即于细 布上涂之,贴于疮上,干即易之。但中隔不穴者,即无不瘥。其疮肿时,切禁手触,其效极 神异。此方孙思邈《千金月令》已有之,与此大同小异,但此本论说稍备耳。又水中圆石, 治背上忽肿,渐如 子,不识名者,以水中圆石一、两碗,烧令极热,泻入清水中,沸定后, 洗肿处立瘥。 <目录>玉石下品卷第三 <篇名>麦饭石 内容:麦饭石,文具姜石条下。 <目录>玉石下品卷第三 <篇名>自然铜 内容:\r自然铜\ph62.bmp\r,生邕州山岩中出铜处,今信州、火山军皆有之,于铜坑中及石 间采之。方圆不定, 其色青黄如铜,不从矿炼,故号自然铜。今信州出一种如乱铜丝状,云在铜矿中,山气熏蒸 ,自然流出,亦若生银如老翁须之类,入药最好。火山军者,颗块如铜,而坚重如石,医 家谓之 石,用之力薄。采无时,今南方医者说∶自然铜有两、三体∶一体大如麻黍,或多 方解,累累相缀,至如斗大者,色煌煌明烂如黄金、 石,最上;一体成块,大小不定,亦 光 明而赤;一体如姜、铁矢之类。又有如不冶而成者,形大小不定,皆出铜坑中,击之易碎, 有黄赤,有青黑者,炼之乃成铜也。据如此说,虽分析颇精,而未见似乱丝者耳。又云∶今 市人多以 石为自然铜,烧之皆成青焰,如硫黄者是也。此亦有二、三种∶一种有壳如禹 余粮,击破其中光明如鉴,色黄类 石也;一种青黄而有墙壁,或纹如束针;一种碎理如团 砂者,皆光明如铜,色多青白而赤少者,烧之皆成烟焰,顷刻都尽。今药家多误以此为自然 铜,市中所货往往是此。自然铜用多须 ,此乃畏火,不必形色,只此可辨也。 <目录>玉石下品卷第三 <篇名>石燕 内容:\r石燕\ph63.bmp\r,山零陵郡,今永州祁阳县江旁沙滩上有之,形似蚶而小,其实石 也。或云∶生山洞 中,因雷雨则飞出,堕于沙上而化为石,未审的否?今人以催生令产妇两手各握一枚,须臾 子则下。采无时。 <目录>玉石下品卷第三 <篇名>砒霜 内容:\r砒霜\ph64.bmp\r,旧不着所出郡县,今近铜山处亦有之,惟信州者佳。其块甚有大 者,色如鹅子黄,明 澈不杂。此类本处自是难得之物,每一两大块真者,人竟珍之,市之不啻金价。古服食方中 亦或用之,必得此类,乃可入药。其市肆所蓄片如细屑,亦夹土石,入药服之,为害不浅。 误中解之,用冷水研绿豆浆饮之,乃无也。 <目录>玉石下品卷第三 <篇名>不灰木 内容:\r不灰木\ph65.bmp\r,出上党,今泽、潞山中皆有之,盖石类也。其色青白如烂木, 烧之不燃,以此得名 ,或云滑石之根也,出滑石处皆有,亦名无灰木。采无时。今处州山中出一种松石,如松干 ,而实石也,或云松久化为石,人家多取以饰山亭及琢为枕。虽不入药,然与不灰木相类, 故附之。 <目录>玉石下品卷第三 <篇名>金星石 内容:\r金星石\ph66.bmp\r,生并州、濠州,寒,无毒。主脾、肺壅毒及肺损出血,嗽血, 下热涎,解众毒。又 有一种银星石,体性亦相似。采无时。 <目录>玉石下品卷第三 <篇名>银星石 内容:银星石,文具金星石条下。 <目录>玉石下品卷第三 <篇名>井泉石 内容:\r井泉石\ph67.bmp\r,生深州城西二十里剧家村地泉内,深一丈许。其石如土色,圆 方长短大小不等,内 实外圆,作层重叠相交。其性大寒,无毒,解心脏热结,消去肿毒,及疗小儿热疳。不拘时 月采之。 <目录>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四 <篇名>赤箭 内容:\r赤箭\ph68.bmp\r,生陈仓川谷、雍州及泰山少室,今江湖间亦有之,然不中药用。 其苗独茎如箭杆,叶 生其端,四月开花,秆、叶俱赤,实似苦楝子,核作五、六棱,中有肉如面,日曝则枯萎。 其根大类天门冬,惟无心脉耳。去根五、六寸,有十余子为卫,似芋。三月、四月、八月采 根,曝干。今三月、四月采苗,七月、八月、九月采根。谨按此草,有风不动,无风则自摇 。《抱朴子》云∶按仙方中有合离草,一名独摇芝,一名离母。所以谓之合离、离母者, 此草为物,下根如芋魁,有游子十二枚周环之,去大魁数尺,皆有细根如白发,虽相须,而 实不连,但以气相属耳。如菟丝之草,下有伏菟之根,无此菟,则丝不得上,亦不相属也。 然则赤箭之异,陶隐居已云,此亦非俗所见。菟丝之下有伏菟,亦不复闻有见者,殆其种类 中时有神异者,乃如此耳。又陶、苏皆云∶赤箭是芝类,而上有六芝条,五芝皆以五色生于 五岳,诸方所献者,紫芝生高夏山谷。苏云∶芝多黄白,稀有黑青者,紫芝最多,非五芝 类,但芝自难得,纵获一、二,岂得终久服邪?今山中虽时复有之,而人莫能识其真,医家 绝无用者,故州郡亦无图上,盖祥异之物,非世常有,但附其说于此耳。凡采药时月,皆先 据《本经》,而后着。今土俗所宜。且赤箭《本经》但云三月、四月、八月采根,不言用苗 ,而今方家乃并用根苗,各有收采时月,与《本经》参差不同,难以兼着,故但从今法。其 他药有相类者,亦同此比。又按序例云∶凡采药,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采者,谓春初津 润始萌,未冲枝叶,势力淳浓故也。至秋枝叶津润归流于下。今即事验之,春宁宜早,秋宁 宜晚。据此文意,采根者,须晚秋以后,初春以前,欲其苗梗枯落,至未萌芽时,气味正完 ,乃可采耳。然其他药类,生长及枯死有早晚,采之自随其时,不必拘以春、秋也。下又 云∶华、实、茎、叶,乃各随其所熟,岁月亦有早晏,不必都依本文,是其义也,他亦同此 比。 <目录>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四 <篇名>六芝 内容:六芝,文具赤箭条下。 <目录>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四 <篇名>天门冬 内容:\r天门冬\ph69.bmp\r,生奉高山谷,今处处有之。春生藤蔓,大如钗股,高至丈余, 叶如茴香,极尖细而 疏滑,有逆刺,亦有涩而无刺者,其叶如丝杉而细散,皆名天门冬。夏生白花,亦有黄色者 ;秋结黑子,在其根枝旁。入伏后无花,暗结子。其根白,或黄紫色,大如手指,长二、三 寸,大者为胜,颇与百部根相类,然圆实而长,一、二十枚同撮。二月、三月、七月、八月 采根。四破之,去心,先蒸半炊间,曝干。停留久仍湿润,入药时,重炕焙令燥。洛中出者 ,叶大秆粗,殊不相类。岭南者无花,余无它异。谨按天门冬别名,《尔雅》谓之蘼(亡彼 切),一名 (极闸同)冬。《山海经》云∶条谷之山,其草多芍药、 冬是也。《抱朴子》 及《神仙服食方》云∶天门冬,一名颠棘。在东岳名淫羊藿,在中岳名天门冬,在西岳名管 松,在北岳名无不愈,在南岳名百部,在京陆山阜名颠棘,虽处处皆有,其名各异,其实一 也 。在北岳地阴者尤佳,欲服之,细切,阴干,捣下筛,酒调三钱匕,日五、六进之,二百日 知,可以强筋髓,驻颜色,与炼成松脂同蜜丸益善。服者不可食鲤鱼,此方以颠棘为别名。 而张茂先以为异类。《博物志》云∶天门冬茎间有刺,而叶滑者曰 休,一名颠棘,根以浣 缣素令白。越人名为浣草,似天门冬而非也。凡服此,先试浣衣如法者,便非天门冬。若如 所说,则有刺而叶滑,便不中服。然今所有,往往是此类,用者须详之。 <目录>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四 <篇名>麦门冬 内容:\r麦门冬\ph71.bmp\r,生亟谷川谷及堤 肥土石间久废处,今所在有之。叶青似莎草, 长及尺余,四季不 凋,根黄白色有须,根作连珠形,似 麦颗,故名麦门冬。四月,开淡红花,如红蓼花;实 碧而圆如珠。江南出者∶叶大者,苗如粗葱,小者如韭。大小有三、四种,功用相似,或云 吴地者尤胜。二月、三月、八月、十月采,阴干。亦堪单作煎饵之。取新根去心,捣熟,绞 取汁,和白蜜,银器中重汤煮,搅不停手,候如饴乃成,酒化温服之。治中益心,悦颜色, 安 神,益气,令人肥健,其力甚快。又主金石药发。麦门冬去心六两,人参四两,甘草二两炙 ,三物下筛,蜜丸如梧子,日再饮下。又崔元亮《海上方》,治消渴丸云∶偶于野人处得, 神验不可言,用上元板桥麦门冬鲜肥者二大两,宣州黄连九节者二大两,去两头尖三、五节 ,小刀子条理,去皮毛了净,吹去尘,更以生布摩拭,秤之,捣末,以肥大苦瓠汁浸麦门冬 ,经宿,然后去心,即于臼中捣烂,即内黄连末臼中,和捣,候丸得,即并手丸大如梧子, 食后饮下五十丸,日再,但服两日,其渴必定。若重者,即初服药,每一服一百五十丸,每 二日服一百二十丸,第三日一百丸,每四日八十丸,第五日依本服丸。若欲合药,先看天气 晴明,其夜方浸药,切须净处,禁妇人、鸡犬见知,如似可,每日只服二十五丸。服讫觉虚 ,即取白羊头一枚,净去毛,洗了,以水三大斗,煮令烂,去头,取汁可一斗以来,细细服 之,亦不着盐,不过三剂平复。 <目录>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四 <篇名>术 内容:\r术\ph73.bmp\r,生郑山山谷、汉中、南郑,今处处有之,以嵩山、茅山者为佳。春 生苗,青色无桠。一 名山蓟,以其叶似蓟也。茎作蒿秆状,青赤色,长三、二尺以来;夏开花,紫碧色,亦似刺 蓟花,或有黄白花者;入伏后结子,至秋而苗枯;根似姜,而旁有细根,皮黑,心黄白色, 中有膏液紫色。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曝干。干湿并通用,今八月采之,服食家多单 饵之。或合白茯苓,或合石菖蒲,并捣末,旦日水调服,晚再进,久久弥佳。又 取生术, 去土,水浸,再三煎如饴糖,酒调饮之更善。今茅山所制术,煎是此法也。陶隐居云∶昔者 刘涓子 取其精而丸之,名守中金丸。今传其法,乃是膏煎,恐非真耳。谨按术有二种∶《 尔雅》云∶术,山蓟,杨抱(音孚)释曰∶蓟。此辨蓟生山中及平地者名也。生平地者名蓟, 生山中名术。陶注本草云∶白术叶大而有毛,甜而少膏,赤术细苦而多膏是也。其生平地而 肥,大于众者,名杨抱蓟,今呼之马蓟。然则杨抱即白术也。今白术生杭、越、舒、宣州高 山岗上,叶叶相对,上有毛,方茎,茎端生花,淡紫碧红数色,根作桠生,二月、三月、八 月、九月采根,曝干。以大块紫花者为胜,又名乞力伽。凡古方云术者,乃白术也,非谓今 之术矣。 <目录>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四 <篇名>葳蕤 内容:\r葳蕤\ph75.bmp\r,生泰山山谷丘陵,今滁州、舒州及汉中皆有之。叶狭而长,表白 里青,亦类黄精。茎 秆强直,似竹箭杆,有节;根黄多须,大如指,长一、二尺,或云可啖;三月开青花,结圆 实。立春后采根,阴干用之。《本经》与女葳同条,云是一物二名,又云自是二物,苗蔓与 功用全别。《尔雅》∶谓荧,委葳。(上于为 ,下人垂切)。郭璞注云∶药草也。亦无女葳 之别名,疑别是一物。且《本经》中品,又别有女葳条。苏恭云∶即此女葳。今《本经》朱 书是女葳能效,黑字是葳蕤之功。观古方书所用,则似差别。胡洽治时气、洞下、 下,有 女葳丸。治伤寒泠下结肠丸中,用女葳。治虚劳小黄 酒云。下痢者加女葳,详此数方所用 ,乃似中品女葳,缘其性温,主霍乱泄痢故也。又主贼风手足枯痹、四肢拘挛茵芋酒中用女 葳,及《古今录验》治身体 疡斑剥女葳膏,乃似朱字女葳,缘其主中风不能动摇及去 好 色故也。又治伤寒七、八日不解续命鳖甲汤,治脚弱鳖甲汤,并用葳蕤。及延年方,主风热 项急痛、四肢骨肉烦热葳蕤饮,又主虚风热发,即头热葳蕤丸,乃似此黑字葳蕤,缘其主虚 热湿毒、腰痛故也。三者主治既别,则非一物明矣。然陈藏器以为更非二物,是不然矣。此 女葳性平,味甘。中品女葳味辛,性温。性味既殊,安得为一物。又云葳蕤一名地节,极似 偏精,疑即青粘。华佗所服漆叶青粘散是此也。然世无复能辨者,非敢以为信然耳。 <目录>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四 <篇名>女葳 内容:\r女葳\ph76.bmp\r,文具葳蕤条下。 <目录>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四 <篇名>黄精 内容:\r黄精\ph78.bmp\r,旧不载所出州郡,但云生山谷,今南北皆有之。以嵩山、茅山者 为佳。三月生苗,高 一、二尺以来;叶如竹叶而短,两两相对;茎梗柔脆,颇似桃枝,本黄末赤;四月开细青白 花,如小豆花状;子白如黍,亦有无子者。根如嫩生姜,黄色;二月采根,蒸过曝干用。 今通八月采,山中人九蒸九曝,作果卖,甚甘美,而黄黑色。江南人说黄精苗叶,稍类钩吻 ,但钩吻叶头极尖,而根细。苏恭注云∶钩吻蔓生,殊非此类,恐南北所产之异耳。初生苗 时,人多采为菜茹,谓之笔菜,味极美,采取尤宜辨之。隋•羊公服黄精法云∶黄精是芝草 之精也。一名葳蕤,一名仙人余粮,一名苟格,一名菟竹,一名垂珠,一名马箭,一名白芨 。二月、三月采根,入地八、九寸为上。细切一石,以水二石五斗,煮去苦味,漉出,囊中 压取汁,澄清,再煎如膏乃止。以炒黑豆黄末相和,令得所,捏作饼子如钱许大。初服二枚 ,日 益之,百日知。亦焙干筛末,水服,功与上等。《抱朴子》云∶服黄精花胜其实。花,生十 斛,干之可得五、六斗,服之十年,乃可得益。又《博物志》云∶天老谓黄帝曰∶太阳之草 ,名黄精,饵之可以长生。世传华佗漆叶青粘散云∶青粘是黄精之正叶者,书传不载,未审 的否。 <目录>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四 <篇名>地黄 内容:\r地黄\ph80.bmp\r,生咸阳川泽,黄土地者佳,今处处有之,以同州为上。二月生叶, 布地便出,似车前 ,叶上有皱纹而不光,高者及尺余,低者三、四寸,其花似油麻花而红紫色,亦有黄花者, 其实作房如连翘,子甚细而沙褐色,根如人手指,通黄色,粗细长短不常。二月、八月采根 ,蒸三、二日令烂,曝干,谓之熟地黄。阴干者,是生地黄。种之甚易,根入土即生。一说 ∶古称种地黄宜黄土。今不然,大宜肥壤虚地,则根大而多汁。其法以苇席圆编如车轮,径 丈余,以壤土实苇席中为坛,坛上又以苇席实土为一级,比下坛径减一尺。如此数级,如浮 屠也。乃以地黄根节多者寸断之,莳坛上,层层令满,逐日以水灌之,令茂盛。至春秋分时 ,自上层取之,根皆长大而不断折,不被 伤故也。得根曝干之。熟干地黄最上。出同州, 光润而甘美。南方不复识。但以生地黄草烟熏使干黑,洗之煤尽,仍白也。今干之法∶取肥 地黄三、二十斤,净洗,更以拣去细根及根节瘦短者,亦得二、三十斤,捣绞取汁,投银铜 器中,下肥地黄浸漉令浃,饭上蒸三、四过,时时浸漉转蒸讫,又曝使汁尽,其地黄当光黑 如漆 ,味甘如饴糖,须瓷器内收之,以其脂柔喜暴润也。又医家欲辨精粗,初采得以水浸。有浮 者名天黄,不堪用;半沉者名人黄,为次;其沉者名地黄,最佳也。神仙方服食地黄,采取 根,净洗,捣绞取汁,煎令小稠,内白蜜更煎,令可丸。晨朝酒送三十丸如梧子,日三。亦 入青州枣肉同丸。又煎膏入干根末丸服。又四月采其实,阴干,筛末,水服钱匕,其效皆等 。其花名地髓花。延年方有单服二法。又治伤折金疮为最要之药。《肘后方》∶疗 折四肢 骨破碎及筋伤蹉跌,烂捣生地黄熬之,裹所伤处,以竹简编夹之,遍急缚勿令转动,一日一 夕,可以十易,则瘥。崔元亮《海上方》∶治一切心痛,无问新久,以生地黄一味,随人所 食多少,捣绞取汁,搜面作 ,或冷淘食,良久当利出虫长一尺许,头似壁宫,后不复患 矣。昔有人患此病,三年不瘥,深以为恨,临终戒其家人,吾死后,当剖去病本,果得虫, 置于竹节中,每所食,皆饲之,因食地黄 ,亦与之,随即坏烂,由此得方。刘禹锡《传 信方》∶亦记其事云∶贞元十年,通事舍人崔抗女,患心痛垂气绝,遂作地黄冷淘食之,便 吐一物,可方一寸以来,如虾蟆状,无目、足等,微似有口,盖为此物所食,自此遂愈。 食冷淘不用着盐。 <目录>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四 <篇名>菖蒲 内容:\r菖蒲\ph81.bmp\r,生上洛池泽及蜀郡严道,今处处有之,而池州、戎州者佳。春生 青叶,长一、二尺许 ,其叶中心有脊,状如剑;无花实;五月、十二月采根,阴干。今以五月五日收之。其根盘 屈有节,状如马鞭大。一根傍引三、四根,傍根节尤密,一寸九节者佳,亦有一寸十二节者 。采之初虚软,曝干方坚实。折之中心色微赤,嚼之辛香少滓。人多植于干燥沙石土中,腊 月移之尤易活。古方亦有单服者。采得紧小,似鱼鳞者。治择一斤许,以水及米泔浸各一宿 ,又刮去皮,切,曝干,捣筛,以糯米粥和匀,更入熟蜜,搜丸梧子大, 葛袋盛,置当风 处,令干。每旦酒饮任下三十丸,临卧更服二十丸,久久得效,如《本经》所说。又蜀人用 治心腹冷气 痛者,取一、二寸棰碎,同吴茱萸煎汤饮之良。黔、蜀蛮人,亦常将随行,卒 患心痛,嚼一、二寸,热汤或酒送亦效。其生蛮谷中者尤佳。人家移种者亦堪用,但干后辛 香坚实,不及蛮人持来者。此即医方所用石菖蒲也。又有水菖蒲,生溪涧水泽中甚多,叶亦 相似,但中心无脊。采之干后轻虚多滓,殊不及石菖蒲,不堪入药用,但可捣末,油调涂疥 瘙。今药肆所货,多以两种相杂,尤难辨也。 <目录>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四 <篇名>远志 内容:\r远志\ph82.bmp\r,生泰山及冤句川谷,今河、陕、京西州郡亦有之。根黄色,形如 蒿根;苗名小草,似 麻黄而青,又如荜豆。叶亦有似大青而小者;三月,开花白色;根长及一尺。四月采根、叶 ,阴、干。今云晒干用。泗州出者花红,根、叶俱大于它处;商州者根又黑色。俗传夷门远 志最佳。古方通用远志、小草,今医但用远志,稀用小草。《古今录验》及范汪方,治胸痹 心痛逆气,膈中饮不下。小草丸∶小草、桂心、蜀椒去汗、干姜、细辛各三分,附子二分炮 ,六物合捣下筛,和以蜜丸大如梧子。先食米汁下三丸,日三,不知稍增,以知为度。禁猪 肉、冷水、生葱、菜。 <目录>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四 <篇名>泽泻 内容:\r泽泻\ph84.bmp\r,生汝南池泽,今山东、河陕、江淮亦有之,以汉中者为佳。春生 苗,多在浅水中。叶 似牛舌草,独茎而长;秋时开白花,作丛,似谷精草。五月、六月、八月采根,阴干。今人 秋末采,曝干用。此物极易朽蠹,常须密藏之。汉中出者,形大而长,尾间有两岐最佳。《 尔雅》谓之 (羊朱切),一名 (与舄同,私夕切)。《素问》∶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 少气,名曰酒风。治之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二指撮,为后饭。后饭者,饭后 药先,谓之后饭。张仲景治杂病心下有支饮,苦冒,泽泻汤主之。泽泻五两,术二两,水二 升,煎取半升,分温再服。治伤寒有大、小泽泻汤,五苓散辈,皆用泽泻,行利停水为最要 。深师治支饮,亦同用泽泻、术,但煮法小别。先以水二升,煮二物,取一升。又以水一升 ,煮泽泻,取五合,合此二汁,分为再服。病甚欲眩者,服之必瘥。仙方亦单服泽泻一物, 捣筛,取末,水调,日分服六两,百日体轻,久而健行。 <目录>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四 <篇名>薯蓣 内容:\r薯蓣\ph85.bmp\r,生嵩高山山谷,今处处有之,以北都、四明者为佳。春生苗,蔓 延篱援;茎紫,叶青 有三尖角,似牵牛,更浓而光泽;夏开细白花,大类枣花;秋生实于叶间,状如铃。二月、 八月采根,今人冬春采,刮之白色者为上,青黑者不堪,曝干用之。法取粗根,刮去黄皮, 以水浸,末白矾少许糁水中,经宿取净,洗去涎,焙干。近都人种之极有息。春取宿根头, 以黄沙和牛粪作畦种。苗生,以竹梢作援,援高不得过一、二尺,夏月频溉之。当年可食, 极肥美。南中有一种,生山中,根细如指,极紧实,刮磨入汤煮之,作块不散,味更珍美, 云食之尤益人,过于家园种者。又江湖、闽中出一种,根如姜、芋之类而皮紫。极有大者, 一枚可重斤余,刮去皮,煎、煮食之俱美。但性冷于北地者耳。彼土人单呼为 (音若殊), 亦曰山 。而《山海经》云∶景山,北望少泽,其草多 (音与薯预同)。郭璞注云∶根 似芋,可食。今江南人单呼 (音储),语或有轻重耳。据此注,则薯蓣与 乃一种。南北 之产 <目录>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四 <篇名>菊花 内容:\r菊花\ph87.bmp\r,生雍州川泽及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南阳菊潭者为佳。初春布地 生细苗,夏茂,秋花,冬实,然菊之种类颇多。有紫茎而气香,叶浓至柔嫩可食者,其花微 小,味甚甘,此为真;有青茎而大,叶细作蒿艾气味苦者,华亦大,名苦薏,非真也。南阳 菊亦有两种∶白菊,叶大似艾叶,茎青,根细,花白,蕊黄;其黄菊,叶似茼蒿,花、蕊都 黄。然今服饵家多用白者。南京又有一种开小花,花瓣下如小珠子,谓之珠子菊。云入药亦 佳。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用。《唐天宝单方图》∶ 载白菊,云味辛,平,无毒。元生南阳山谷及田野中。 川人呼为回蜂菊。汝南名茶苦蒿。 上党及建安郡、顺政郡并名羊欢草。河内名地薇蒿。诸郡皆有。其功主丈夫妇人久患头风眩 闷,头发干落,胸中痰结,每风发即头旋眼昏暗,不觉欲倒者,是其候也。先灸两风池各二 七壮,并服此白菊酒及丸,永瘥。其法∶春末夏初,收软苗,阴干,捣末,空腹取一方寸匕, 和无灰酒服之。日再,渐加三方寸匕。若不欲饮酒者,但和羹粥汁服之,亦得。秋八月,合 花收,曝干,切取三大斤,以生绢囊盛,贮三大斗酒中,经七日服之,日三,常令酒气相续 为佳。今诸州亦有作菊花酒者,其法得于此乎。 <目录>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四 <篇名>甘草 内容:\r甘草\ph88.bmp\r,生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今陕西及河东州郡皆有之。春生青苗, 高一、二尺;叶如 槐叶;七月间开紫花似柰;冬结实作角子如毕豆;根长者三、四尺,粗细不定,皮赤,上有 横梁,梁下皆细根也。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曝干;十日成,去芦头及赤皮,今云阴干用。 今甘草有数种,以坚实断理者为佳。其轻虚纵理及细韧者不堪,惟货汤家用之。谨按《尔雅 》云∶ ,大苦。释曰∶ ,一名大苦。敦璞云∶甘草也,蔓延生,叶似荷青黄,茎赤有节 ,节有枝相当。或云 似地黄。《诗•唐风》云∶采苓采苓,首阳之巅,是也。 与苓通用 。首阳之山在河东蒲 县,乃今甘草所生处相近,而先儒所说苗叶,与今全别,岂种类有不 同 者乎?张仲景《伤寒论》有一物甘草汤、甘草附子、甘草干姜、甘草泻心等汤。诸方用之最 多,又能解百毒,为众药之要。孙思邈论云∶有人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方称大 豆解百药毒,尝试之不效,乃加甘草为甘豆汤,其验更速。又《备急方》云∶席辩刺史尝言 岭南俚人,解毒药,并是尝用物。畏人得其法∶乃言三百头牛药,或言三百两银药。辩久住 彼,与之亲狎,乃得其实。凡欲食,先取甘草一寸,炙熟,嚼咽汁。若中毒,随即吐出,乃 用都 藤、黄藤二物,酒煎令温,常服毒,随大小溲 出。都 藤者,出岭南,高三尺余, 甚细长,所谓三百两银药也。又常带甘草十数寸,随身以备缓急。若经含甘草,而食物不吐 者,非毒也。崔元亮《海上方》,治发背秘法∶李北海云∶此方神授,极奇秘。以甘草三大 两,生捣,别筛末,大麦面九两,于一大盘中相和搅令匀,取上好酥少许,别捻入药,令匀 , 百沸水溲如饼剂,方圆大于疮一分,热敷肿上,以油片及故纸隔令通风,冷则换之。已成脓 水自出,未成肿便内消。当患肿着药时,常须吃黄 粥甚妙。又一法∶甘草一大两微炙,捣 碎 ,水一大升浸之,器上横一小刀子,置露中经宿,平明以物搅令沫出,吹沫服之。但是疮肿 发背,皆可服,甚效。 <目录>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四 <篇名>人参 内容:\r人参\ph90.bmp\r,生上党山谷及辽东,今河东诸州及泰山皆有之。又有河北榷场及 闽中来者,名新罗人 参,然俱不及上党者佳。其根形状如防风而润实。春生苗,多于深山中背阴,近 (音贾) 漆下湿润处。初生小者,三、四寸许,一桠五叶;四五年后生两桠五叶,末有花茎;至十年 后,生三桠;年深者生四桠,各五叶。中心生一茎,俗名百尺杆。三月、四月有花,细小如 粟,蕊如丝,紫白色;秋后结子,或七、八枚,如大豆,生青熟红,自落。根如人形者神。 二月、四月、八月上旬采根,竹刀刮去土,曝干,无令见风。泰山出者,叶秆青,根白,殊 别。江淮出一种土人参,叶如匙而小,与结梗相似,苗长一、二尺,叶相对生,生五、七节 ,根亦如桔梗而柔,味极甘美;秋生紫花,又带青色;春秋采根,不入药,本处人或用之。 相传欲试上党人参者,当使二人同走,一与人参含之,一不与,度走三、五里许,其不含人 参者,必大喘,含者气息自如者,其人参乃真也。李绛《兵部手集方》∶疗反胃呕吐无常, 粥饮入口即吐,困弱无力,垂死者。以上党人参二大两,拍破,水一大升,煮取四合,热顿 服,日再。兼以人参汁煮粥与啖。李直方司勋徐郎中于汉南,患反胃两月余,诸方不瘥,遂 与此方,当时便定。瘥后十余日发,入京,绛每与名医持论此药,难可为俦也。又杂他药, 而其效最着者,张仲景治胸痹,心中痞坚,留气结胸,胸满胁下逆气抢心,治中汤主之。人 参、术、干姜、甘草各三两,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如脐上筑者,为 肾气动,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复其术;悸者,加茯苓二 两;渴者,加术至四两半;腹痛者,加人参至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至四两半;满者,去术 ,加附子一枚。服药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此方晋宋以后至唐 ,名医治心腹病者,无不用之,或作汤,或蜜丸,或加减,皆奇效。胡洽治霍乱,谓之温中 汤。陶隐居百一方云∶霍乱余药乃可难求,而治中丸、四顺、浓朴诸汤,不可暂阙,常须预 合,每至秋月,常 。自隋唐•石泉公王方庆云∶治中丸以下四方,不惟霍乱可医,至于诸 病皆疗,并须预排比也。其三方者∶治中汤、四顺汤、浓朴汤也。四顺汤用人参、附子炮、 干姜、甘草各二两,切,以水六升,煎取二升半,分四服。若下不止,加龙骨二两;若痛, 加当归二两。浓朴汤见浓朴条。 <目录>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四 <篇名>石斛 内容:\r石斛\ph92.bmp\r,生六安山谷水旁石上,今荆、湖、川、广州郡及温、台州亦有之, 以广南者为佳。多在 山谷中。五月生苗,茎似竹节,节节间出碎叶;七月开花,十月结实;其根细长,黄色。 七月、八月采茎。以桑灰汤沃之,色如金,阴干用。或云以酒洗,捋蒸,炙成,不用灰汤。 其江南生者有二种∶一种似大麦,累累相连,头生一叶,名麦斛;一种大如雀髀,名雀髀斛 ,惟生石上者胜。亦有生栎木上者,名木斛,不堪用。 <目录>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四 <篇名>牛膝 内容:\r牛膝\ph93.bmp\r,生河内川谷及临朐,今江淮、闽、粤、关中亦有之,然不及怀州 者为真。春生苗,茎 高二、三尺,青紫色,有节如鹤膝,又如牛膝状,以此名之。叶尖圆如匙,两两相对;于节 上生花作穗,秋结实甚细。此有二种∶茎紫,节大者为雄;青细者为雌。二月、八月、十月 采根,阴干。根极长大而柔润者佳。茎叶亦可单用。葛洪治老疟久不断者,取茎叶一把,切 ,以酒三升渍服,令微有酒气。不即断,更作,不过三剂止。唐•崔元亮《海上方》∶治疟 ,用水煮牛膝根,未发前服。今福州人单用土牛膝根,净洗,切,焙干,捣,下筛,酒煎。 温服,云治妇人血块极效。 <目录>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四 <篇名>卷柏 内容:\r卷柏\ph95.bmp\r,生常山山谷间,今关、陕、沂、兖诸州亦有之。宿根紫色多须。 春生苗,似柏叶而细 碎,拳挛如鸡足,青黄色,高三、五寸。无花、子。多生石上。五月、七月采,阴干。去下 近石有沙土处用之。 <目录>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四 <篇名>细辛 内容:\r细辛\ph96.bmp\r,生华山山谷,今处处有之,然它处所出者,不及华州者真。其根 细,而其味极辛,故 名之曰细辛。二月、八月采根,阴干用。今人多以杜蘅当之。杜蘅吐人,用时须细辨耳。杜 蘅春初于宿根上生苗,叶似马蹄形状,高三、二寸;茎如麦 粗细,每窠上有五、七叶,或 八、九叶,别无枝蔓;又于叶茎间罅内,芦头上贴地生紫花,其花似见不见;暗结实如豆大 ,窠内有碎子,似天仙子。苗叶俱青,经霜即枯。其根成窠,有似饭帚密闹,细长四、五寸 ,微黄白色,味辛。江淮俗呼为马蹄香,以人多误用,故此详述之。 <目录>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四 <篇名>独活 内容:\r独活\ph97.bmp\r、羌活,出雍州川谷或陇西南安,今蜀汉出者佳。春生苗,叶如青 麻;六月开花,作丛 ,或黄或紫;结实时叶黄者,是夹石上生;叶青者,是土脉中生。此草得风不摇,无风自动 ,故一名独摇草。二月、八月采根,曝干用。《本经》云二物同一类。今人以紫色而节密者 为羌活,黄色而作块者为独活。一说∶按陶隐居云∶独活生西川益州北部,色微白,形虚大 ,用与羌活相似。今蜀中乃有大独活,类桔梗而大,气味了不与羌活相类,用之微寒而少效 。今又有独活,亦自蜀中来,形类羌活,微黄而极大,收时寸解干之,气味亦芳烈,小类羌 活 ,又有槐叶气者,今京下多用之,极效验,意此为真者。而市人或择羌活之大者为独活,殊 未为当。大抵此物有两种∶西川者,黄色,香如蜜;陇西者,紫色,秦陇人呼为山前独活。 古方但用独活,今方既用独活,而又用羌活,兹为谬矣。《箧中方》疗中风,才觉,不问轻 重,便须吐涎,然后次第治之。吐法用羌活五大两,以水一大斗,煎取五升,去滓,更入好 酒半升和之,以牛蒡子半升炒,下筛,令极细,以前汤酒斟酌调服,取吐。如已昏眩,即灌 之,更不可用下药及缪针灸。但用补治汤饵,自瘥。 <目录>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四 <篇名>羌活 内容:\r羌活\ph98.bmp\r,文具独活条下。 <目录>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四 <篇名>升麻 内容:\r升麻\ph99.bmp\r,生益州川谷,今蜀汉、陕西、淮南州郡皆有之,以蜀川者为胜。 春生苗,高三尺以来 ;叶似麻叶,并青色;四月、五月着花,似粟穗,白色;六月以后结实,黑色;根紫如蒿根 ,多须。二月、八月采,曝干。今医家以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解伤寒头痛,凡肿毒之属 殊效。细锉一两,水一升,煎炼取浓汁,服之,入口即吐出毒瓦斯,蜀人多用之。杨炎《南行 方》,疗 疽汤,用升麻,又有升麻膏、升麻 汤,并疗诸丹毒等。石泉公王方庆《岭南方 》∶服乳石补壅法云∶南方养生治病,无过丹砂。其方用升麻末三两,研炼了,光明砂一两 ,二物相合,蜜丸如梧子,每日食后服三丸。又有七物升麻丸,升麻、犀角、黄芩、朴硝、 栀子、大黄各二两,豉二升,微熬,同捣散,蜜丸。觉四肢大热,大便难,即服三十丸,取 微利为知。若四肢小热,于食上服二十丸,非但辟瘴,兼甚明目。 <目录>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四 <篇名>柴胡 内容:\r柴胡\ph100.bmp\r,生洪农山谷及冤句,今关陕、江湖间近道皆有之,以银州者为 胜。二月生苗,甚香。 茎青紫,叶似竹叶,稍紧;亦有似斜蒿;亦有似麦门冬而短者。七月开黄花,生丹州结 青子 ,与他处者不类;根赤色,似前胡而强,芦头有赤毛如鼠尾,独窠长者好。二月、八月采根 ,曝干。张仲景治伤寒∶有大、小柴胡及柴胡加龙骨,柴胡加芒硝等汤,故后人治寒热,此 为最要之药。 <目录>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四 <篇名>防葵 内容:\r防葵\ph102.bmp\r,生临淄川谷及嵩高、少室、泰山。苏恭云∶襄阳、望楚、山东 及兴州西方有之。其兴 州采得,乃胜南者,为邻蜀土也。念惟出襄阳,诸郡不闻有之。其叶似葵,每茎三叶,一 本十数茎,中发一秆,其端开花,如葱花、景天辈而色白;根似防风,香味亦如之。依时采 者,乃沉水。陶隐居云∶与野狼毒同根,但置水不沉耳。今乃用枯朽野狼毒当之,极为谬矣。三 月三日采。六月开花即结实。采根为药。 <目录>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四 <篇名>蓍实 内容:\r蓍实\ph103.bmp\r,生少室山谷,今蔡州上蔡县白龟祠旁。其生如蒿,作丛。高五、 六尺,一本一、二十 茎,至多者三、五十茎,生便条直,所以异于众蒿也。秋后有花,出于枝端,红紫色,形如 菊;八月、九月采其实,日干入药。今医家亦稀用。其茎为筮,以问鬼神,知吉凶,故圣人 赞之,谓之神物。《史记龟策传》曰∶龟千岁乃游于莲叶之上。蓍百茎共一根。又其所生, 兽无虎野狼,虫无毒螫。徐广注曰∶刘向云龟千岁而灵,蓍百年而一本生百茎。又褚先生云∶ 蓍生满百茎者,其下必有神龟守之,其上常有青云覆之。传曰∶天下和平,王道得,而着茎 长丈,其丛生满百茎。方今世取蓍者,不能中古法度,不能得满百茎,长丈者。取八十茎以 上,蓍长八尺,即难得也。民众好用卦者,取满六十茎以上,长满六尺者,即可用矣。今蔡 州所上者,皆不言如此。然则此类其神物乎?故不常有也。 <目录>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四 <篇名>子 内容:\r 子\ph104.bmp\r,生雍州川谷及上党道边,今江淮亦有之。春生苗,叶如艾蒿, 高三、二尺;七月开 花,八月结实。十月采,阴干。今人通以九月采。江南人家多种此辟蛇。谨按《本经》∶久 服轻身延年不老。而古方书少有服食者,惟入诸杂治药中,如胡洽疗惊邪狸骨丸之类,皆大 方中用之。孙思邈《千金翼》、韦宙《独行方》∶主 折瘀血,并单用 一物,煮汁服之 ,亦末服。今人治打扑损,亦多用此法,饮、散皆通,其效最速。服食方不见用者。 |
上一篇:海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