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古籍
订阅

古籍

针灸甲乙经-卷三 诸穴(总计六百五十四穴。单四十八穴,双三百零八穴。)-足少阳及股 ...
胆出于窍阴。窍阴者,金也。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足少阳脉之所出也,为井。刺入三分,留三呼。(气穴论注作一呼)灸三壮。 侠溪者,水也。在足小指次指二歧骨间,本节前陷者中,足少阳脉之所溜也,为 ...
分类:    2015-12-9 20:54
宋本备急灸法-诸发等证-淋洗灸疮法
凡着灸治病,才住火便用赤皮葱、薄荷二味煎汤,温温淋洗灸疮周回约一二尺,以来驱令逐风气于疮口内出,兼令经脉往来不滞于疮下,自然疮坏疾愈。若灸疮退火痂后,用桃树东南梢枝、青嫩柳枝皮二味等分煎汤,温温淋洗灸 ...
分类:    2015-12-9 20:54
子午流注说难-下卷-五脏五六腑六释义
是穴位。能转注他穴。凡节之交(一)三百六十五会。五脏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二)。乃水谷之气。化为气血。自内而外。由外而内。回环相通。盖天之六元(三)之气。补益人体五脏。则为本输(四)。地之五味(五) ...
分类:    2015-12-9 20:54
针灸素难要旨-卷二下-十七、疠风
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骨节重,须眉堕名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
分类:    2015-12-9 20:53
普济方·针灸-卷一-针经标幽赋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正经 ...
分类:    2015-12-9 20:53
宋本备急灸法-诸发等证-贴灸疮法
春取柳飞花如鹅毛者,夏用竹膜,秋用新绵,冬用兔毛,取腹上白细腻者,蝥儿眼上者更佳。
分类:    2015-12-9 20:53
子午流注说难-下卷-终始根结释义
凡用针者。必通十二经脉之所终始。营卫偕行二十八脉。此其常例。外邪病患。奇邪离经。阴经典阳经各别。则各有根结。各有终始。阴经阳经不同。手经足经各异。用针者应重足不重手。盖阴者主脏。阳者主腑。足三阴三阳。 ...
分类:    2015-12-9 20:53
针灸甲乙经-卷三 诸穴(总计六百五十四穴。单四十八穴,双三百零八穴。)-足太阳及股 ...
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金也。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足太阳脉之所出也,为井,刺入三分,留五呼,灸五壮。 通谷者,水也。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陷者中,足太阳脉之所溜也,为荥。刺入二分,留五呼。 束骨者 ...
分类:    2015-12-9 20:53
普济方·针灸-卷一-流注通玄指要赋
引云。望闻问切。推明得病之源。补泻迎随。揭示用针之道。予于学始迄于今。虽常覃思以心无定。或病之精必夺而气必衰。兼之国乱而隔殊。医物绝商而那得。设方有效。历市无求不若砭切。立排疾势。乃以受教。遂敏求师。 ...
分类:    2015-12-9 20:53
宋本备急灸法-诸发等证-骑竹马灸法
治发背脑疽,肠痈牙痈,四肢下部一切痈疽、疔疮、鱼脐、鬼箭、瘭疽等,或胸腹不测,风瘅肿瘤,紧硬赤肿,恶核瘰 发奶之属。先令病患凭几曲手男左女右,看臂腕节中间有一偃孔,令把臂相对者以朱点定了(有图在后第一 ...
分类:    2015-12-9 20:53
针灸资生经-序
铜人明堂。黄帝岐伯鬼臾区留以活天下后世。自隔垣透肤之妙无传。乃谓是能绝筋脉伤。至望而畏之。有疾则甘心于庸医。百药之俱试。不知病在巅者。必灸风池风府。非桂枝辈所能攻。病在膺者。必灸刺魂门。虽枳实辈不能下 ...
分类:    2015-12-9 20:53
普济方·针灸-卷一-九针论
黄帝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余试诵之。子听其理。非则语余。请受其道。令可久传后世无患。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岐伯稽首再拜曰。请听圣王之道。帝曰。用针之理。必知血气之所 ...
分类:    2015-12-9 20:53
宋本备急灸法-竹阁经验备急药方
石氏常服治头风乌辛茶 川乌(一只,生,去皮) 高丽细辛(二钱) 茶芽(二钱) 上 咀,作三服,每服水两大盏,姜十片,煎至七分,临发后连进,或呕痰即愈。近见桃溪居士刘信甫所刊事证方中有麝香散、茶芽汤,大略相 ...
分类:    2015-12-9 20:53
普济方·针灸-卷一-灸刺论
内经谓形乐志苦。病生于血脉。其治宜灸刺。特用针灸之大略。然九针本从南方来。灸本故其治以灸刺为宜。用刺之节。已具在前。用灸之理。凡以温之。而若病有因寒而得。或阴证多寒。或者风寒湿痹脚气之病。或者上虚下实 ...
分类:    2015-12-9 20:53
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一-偃伏头部中行十穴
偃伏头部中行十穴(图缺) 神庭一穴。在鼻直入发际五分。灸二七壮。止七七壮。岐伯曰:凡欲疗风。勿令灸多。性轻。多即伤。惟宜灸七壮。止三七壮。禁针。针即发狂。忌生冷鸡猪羊酒面动风等物。 明堂云:举火之时。忌 ...
分类:    2015-12-9 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