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古籍
订阅

古籍

外科理例-卷一-痈疽脉一
浮 主表症浮数之脉。应发热不发热。反恶寒。痈疽也。 洪 主血实积热。肿疡洪大。则疮势进脓未成。宜下。溃脓后洪大难治。若自利不可救滑 主热。主虚。脓未溃者宜内消。脓溃后宜托里。所谓始为热。终为虚也。 数 主热 ...
分类:    2015-12-7 22:11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论-34.少阴病提纲及意义
中焦脂膜团聚之处,脾居其中,斯为太阴,前已言之。而下焦脂膜团聚之处,肾居其中,故名少阴。少阴之府在肾,少阴之经即团聚之脂膜也。为其与中焦团聚之处相连,是以外感之传递,可由太阴而传入少阴也。 《伤寒论》 ...
分类:    2015-12-7 22:11
外科理例-卷一-七恶五善二
医疮概举七恶五善。此特谓肠胃之内。脏腑疮疽之证也。发背脑疽。别有善恶。载之于七恶者。烦躁时嗽。腹痛渴甚。或泄利无度。或小便如淋。一恶也。脓血既泄。肿 尤脓色败臭。痛不可近。二恶也。目视不正。黑睛紧小。 ...
分类:    2015-12-7 22:11
外科精要-卷下-论痈疽寒热多汗用药第四十五
李氏云:近有数人病背疽,或先寒后热,先热后寒,或连日或间日必呕痰大汗而止,皆用柴胡、恒山不应。余谓此因脾气不正,复感寒邪,痰盛而作,遂先用不换金正气散,次用排脓内补散,木香汤,三日即愈。 〖愚按〗前症 ...
分类:    2015-12-7 22:11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论-35.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此外感之寒凉,由太阳直透少阴,乃太阳与少阴合病也。为少阴与太阳合病,是以少阴已为寒凉所伤,而外表纵有发热之时,然此非外表之壮热,乃恶 ...
分类:    2015-12-7 22:11
外科理例-卷一-诸恶疮五逆三
白睛青黑眼小。服药而呕。腹痛渴甚。肩项中不便。声嘶色脱。是为五逆。其余热、渴、利、呕。盖毒气入里。脏腑之伤也。(机按以上不治。皆五脏气已绝。)
分类:    2015-12-7 22:11
外科精要-卷下-论痈疽食毒物发热第四十六
李氏论云:凡痈不可食牛羊鸡鹅虾鱼酒面爆炙之物。犯之必发热,宜服栀子黄 汤。大凡脏腑已利,疮毒已溃,气血既虚,最当调护。若发热而服凉药,无不致祸。 栀子黄 汤 漏芦 连翘 山栀子(炒) 防风 苦参(炒) 人参 犀 ...
分类:    2015-12-7 22:11
外科精义-卷上-追蚀疮疽肿法
夫疮疡生于外,皆由积热蕴于内。《内经》谓:血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留于,必将为败。盖疮疽脓溃烂之时,头小未破,疮口未开,或毒气不出,疼痛难任者,所以立追蚀脓之方法,使毒外泄,而不内攻,恶肉易去, ...
分类:    2015-12-7 22:11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论-36.少阴病黄连阿胶汤证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二、三日以上,即一日也,合一二三日而浑言之即初得也。细绎其文,是初得即为少阴病,非自他经传来也。其病既非自他经来,而初得即有热 ...
分类:    2015-12-7 22:11
外科精要-卷下-论痈疽作渴当调补精气第四十七
伍氏云:痈疽发热大渴,毒气炽盛,急用神仙追毒丸驱下恶毒,次以清膻汤、万金散、五香连翘汤、六味车螫散、千金漏芦汤选用之。渴不止,用秘传金粉散、人参黄 散、内补散之类,以补津液,生血气,其渴自止。 〖愚按〗 ...
分类:    2015-12-7 22:10
外科理例-卷一-定痈死地分四
一伏兔 二腓 三背 四五藏俞 五项 六脑 七髭 八 九颐
分类:    2015-12-7 22:10
外科精义-卷上-托里法
夫疮疽丹肿结核瘰 ,初觉有之,即用内消之法,经久不除,气血渐衰,肌寒肉冷,脓稀,毒不出,疮口不合,成聚肿不赤,结核无脓,外证不明者,并宜托里。脓未成者,使脓早成;脓已溃者,使新肉早生。血气虚者,托里补 ...
分类:    2015-12-7 22:10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论-37.少阴病当灸及附子汤证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陈修园曰:此宜灸鬲关二穴以救太阳之寒,再灸关元一穴以助元阳之气。 元阳存于何处?盖人身有两气海,《内经》谓膈上为气海,此后天 ...
分类:    2015-12-7 22:10
外科精要-卷下-论痈疽将安发热作渴第四十八
李氏云:凡疽愈后忽发渴,而不救者十有八九。或先渴而患疽者,尤为难治。急用加减八味丸,可免前患,如能久服,永不作渴,亦无疽症,且气血皆壮,真神剂也。 〖愚按〗前症属肾水枯涸,虚火上炎。口干作渴,饮水无度 ...
分类:    2015-12-7 22:10
外科理例-卷一-背上九处不可病痈五
第一入发际为玉枕。亦为舌本。第二颈项节。第三椎为崇骨。第四大椎为五脏。第五脊边肺俞穴。第六夹脊两边(膈俞及肝俞。)第七脊骨两边肾俞二穴。第八后心鸠尾。第九鸠尾附 正面五处。不可患痈。 第一喉骨为垂膺。第 ...
分类:    2015-12-7 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