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古籍四诊类
订阅

四诊类

史载之方-卷上-胀满
人有病,腹胀满,善噫,两胁满,咽鬲不通,此肝胜也,其脉弦而长,宜凉其肝,人有病,腹大,小腹中痛,恶寒发热如疟,小腑赤,其脉洪大,此心热也,宜凉其心,人有病,小腹痛,睡,不得小便,头痛,目似脱,顶似拔腰 ...
分类:    2015-12-9 21:43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之五 诸痛门-腹痛
腹痛之痛。所感不一。或因寒热。或因暑湿。或因饮食饥饱。不问何证。皆可用藿香正气散。加木香半钱。或正气散。调化苏合香丸。 若腹痛欲得热手按。及喜热食者。此是积冷作痛。当用理中汤。或治中汤。小建中汤等药。 ...
分类:    2015-12-9 21:43
三指禅-卷二-心气痛脉论
古传心痛有九,循其名而责其实,纤毫难溷(混)。一曰虫,凡痛脉多伏,今反洪数者,虫也。厥名曰蛔,长寸许,首尾通红,踞于心窝子,吮血吸精,伤心之患,莫惨于是。以雄黄、槟榔、白矾为丸,杀之而痛自除。 二曰疰 ...
分类:    2015-12-9 21:43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之六 诸嗽门-嗽证
古人云。脏腑皆有咳嗽。夫嗽属肺。何为脏腑亦皆有之、盖咳嗽为病。有自外而入者。有自内而发者。风寒暑湿外也。七情饥饱。内也。风寒暑湿。先自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故虽外邪。欲传脏腑。亦必先从其合而为嗽。此 ...
分类:    2015-12-9 21:43
史载之方-卷上-喘
世人论凡喘者、皆以为肺,然有服肺药而不愈者,遂以肺不受药为难治,何以言之缪也,又或以肺热而喘,误投凉药,此又近似之言,止可以知肺喘,而未足以明五脏之喘,且以经言之,所言诸痿喘呕,皆属于上,未尝以喘属于 ...
分类:    2015-12-9 21:43
三指禅-卷二-腰痛脉论
《脉要精微论》曰:“腰者,肾之府,转移不能,肾将惫矣。”《经脉篇》曰:“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刺腰痛篇》曰: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刺疟论》曰:“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细考《内 ...
分类:    2015-12-9 21:43
史载之方-卷上-脚痛
脚气之病,盖由有寒湿之胜,故经于太阴之胜,言足胫腑肿,于太阳之胜,言至引阴股筋肉拘苛,又言,岁土太过,甚则肌肉萎,足痿不收,行善螈,脚下痛,饮发中满,四肢举,此寒湿之气所成也,然天下之病,固有似是而非 ...
分类:    2015-12-9 21:43
三指禅-卷二-脚气痛脉论
诸痛忌补,脚气痛尤甚。名曰壅疾,壅者,湿气堵截经络之谓,顾其名可以思其义。有为寒湿壅者,人迹板桥(温庭筠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身历冰霜之惨;江深草阁(杜甫诗:“五月江深草阁寒”),泥多滑 ...
分类:    2015-12-9 21:43
史载之方-卷上-脉要精微解
经曰,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以经意考之,以四时之脉,分表里之浅深而 ...
分类:    2015-12-9 21:43
三指禅-卷二-消渴从脉分症论
经曰:“二阳结(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谓之消。”同一结也,而气分、血分判焉(病在气分则渴,病在血分则不渴。消渴以渴为主而判气血,血分亦有渴者)。气分结者,病发于阳;血分结者,病发于阴。 二症相反,如 ...
分类:    2015-12-9 21:43
三指禅-卷二-呕吐脉论
呕吐之症,一曰寒,一曰热,一曰虚。寒则脉迟,热则脉数,虚则脉虚,即其脉可以分其症。最易治者,寒,阳明为消磨五谷之所,喜温而恶寒,一自寒犯于内,两相龃龉,食入即吐,不食亦呕。彼法夏、丁香、白蔻、砂仁,本 ...
分类:    2015-12-9 21:42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之六 诸嗽门-哮喘
喘气之病。哮吼如水鸡之声。牵引胸背。气不得息。坐卧不安此谓嗽而气喘。或宿有此根。如遇寒暄则发。一时暴感。并于前嗽药中。加桑白皮。则续加仍吞养正丹。间进青金丹。风寒喘嗽。宜九宝汤。若干喘不嗽。不分久远近 ...
分类:    2015-12-9 21:42
三指禅-卷二-痿症不从脉论
《内经》痿论与痹论、风论,分为三篇,病原不同,治法亦异。方书多杂见于风痹论中,将经文混淆,后学迷离莫辨。按四体纵驰曰痿(经曰:肺热叶焦,则皮毛虚竭急薄,着则生痿 。又曰:带脉不引,故足不用。经之所言者 ...
分类:    2015-12-9 21:42
史载之方-卷上-明熹脉
春戌、夏丑、秋辰、冬未,四时之喜神,取五行之养气为用,皆历三辰而数,如春以戌为喜神,即正月在戌,二月在亥,三月在子,四时放此而推,若于脉中得之,犯他脉,喜有喜庆之事,四时脉皆于胃中见,以五行皆资土以致 ...
分类:    2015-12-9 21:42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之六 诸嗽门-呕吐
(附恶心) 呕与吐之辨。已于伤寒论之。然证亦不一。有寒呕。有热呕。气呕。痰呕、吐食呕、吐血、吐蛔、恶心、干呕。除热呕吐血外。近世呕吐二字。皆通用。然却无甚利害。理亦自不妨。并小半夏茯苓汤。或二陈汤。或 ...
分类:    2015-12-9 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