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消化道传染病 查看内容

消化道传染病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 传染病 >> 消化道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2015-12-23 01:34| 发布者: 【小渔夫】| 查看: 4| 评论: 0

细菌性痢疾使我们夏季比较容易得的一种疾病,通常跟我们的生活习惯有很密切的关系,所以预防细菌性痢疾的主要手段是注意生活卫生,细菌性痢疾的发病原因是怎样的呢?那么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1.病原 为痢疾杆菌,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为革兰阴性,需氧,无鞭毛,不能运动,无荚膜,不形成芽孢的杆菌,长约1~3μm;水中可生存5~9天,食物中可生存10天,对阳光极敏感,经照射30min即死亡;在60%时10min,在100℃即刻即可将其杀灭,在低温潮湿的地方,可生存几个月,在蔬菜,瓜果,食品及被污染的物品上可生存1~2周,采用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漂白粉,过氧乙酸,石灰乳,来苏水均可将其杀灭,在37%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应用去氧胆酸盐SS培养基和伊红亚甲蓝培养基可获纯培养,用木糖赖氨酸去氧胆酸盐琼脂培养基阳性率较高。
2.分群 根据菌体O抗原的结构不同,可分为A,B,C,D 4个群,群内又分为47个血清型(包括亚型):
(1)A群:志贺痢疾杆菌(Shigella),此群对甘露醇不发酵,无鸟氨酸脱羧酶,与其他各群无血清学联系,此群有1~12个血清型,A群1型为志贺菌,2型为施密次菌(Schmitz),其余为副志贺痢疾杆菌。
(2)B群:福氏痢疾杆菌(Flexner),发酵甘露醇,无鸟氨酸脱羧酶,各型间有交叉凝集,已有13个血清型(包括亚型和变种)。
(3)C群:为鲍痢疾杆菌(Boydii),发酵甘露醇,有鸟氨酸脱羧酶,各型间无交叉凝集,有1~18个血清型。
(4)D群:宋内痢疾杆菌(Sonne),发酵甘露醇,有鸟氨酸脱羧酶,迟缓发酵乳糖,仅有1个血清型,但近年来按其发酵乳糖的能力可分2株,依其产生大肠菌素的能力又可分16个型。
3.流行菌志贺菌属菌群较多,20世纪40年代以前A群为主要流行菌,在60年代初期几乎消声灭迹,但在1969~1970年突然在中美洲暴发流行,1972~1978年在南亚孟加拉国连年发生流行,继之,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不丹,缅甸,泰国等受侵,B群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发展中国家占优势,D群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许多发达国家中跃居首位,占95%以上,1984年我国14省市收集的2274株痢疾菌株中,B群占65.8%,其次是D群占25.1%,A1群和C群分别占8.3%和0.8%,B群和D群仍是1980~1992年间北京地区流行的主要菌株,在儿童中D群多于B群,1986~1988年7省妇幼卫生示范县5岁以下儿童检测出痢疾杆菌113株,以B群,福氏1,2型最常见占72.6%,其次是D群(宋内)占11.5%,A群(志贺)占5.3%;同期北京市5岁以下儿童检测出痢疾杆菌66株,D群(宋内)最常见占66.6%,B群(福氏)其次占28.8%,C群(鲍氏)占4.5%,未发现A群(志贺菌)。
通过以上内容的讲解,我们知道了有关上述疾病的知识,我们要注意生活细节,做好护理工作才能得到基本的安全保障。对于破伤风患者,抢救的关键是及早发现。希望对您的健康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