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转发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发
[复制链接]
878
|
1
|
2004-12-24 21: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夏夜百合在 2004/12/24 09:22pm 第 1 次编辑]
试述柯琴先生的六经纵横论 (2001-06-04 23:17)
发言人:叶光明等 电子信箱: 网址:
以下为内容:
试述柯琴先生的六经纵横论
叶光明 鞠春英 指导:李国平
(哈尔滨市平房区平新医院·150060)
摘要:《伤寒来苏集》为清代名医柯琴先生所著。所立“六经地面学说”为书中之明训,故世人皆知。而于“六经纵横学说”乃著作中之隐旨,故世人少知。今挖掘采摘,勒以成章,供研究歧黄之学,讨仲景之术者玩味。尾后评叙纵横之意。
关键词:柯琴 纵论 横论 六经纵横论
柯琴,字韵伯,号似峰,浙江慈溪人也。为晚清名医,其著述如同其名:琴声雅,尤如阳春白雪;韵味足,似同诗风雅颂;象巅峰,为古今注疏家中上乘之高论。是书又有醒世之能,使后人治伤寒,朱紫不混,鱼目不珍,故名之为《伤寒来苏集》。通阅全书,我们可以看到柯氏是一位继承仲景遗志,发扬仲景学理论的楷模。他除了创制“六经地面学说”,“六经兵法学说”之外,而于“六经纵横学说”之隐旨,尚未掘取。余稍见此中微理,乃鼓念起笔,略陈管见,使先生高论,得以出潜离隐,使圣人学理,得以离照昌明。
1 六经纵横论
柯琴先生应用纵横的方法把六经及六经中的每一经按着表、枢、里三个层次和上、中、下三个部位,并作以方测证的方法来对六经理论加以研究和阐述的又一学说。虽然这种思潮还显得比较粗浅稚幼,理论上还在着缺陷与不足,但是它给我们在探讨仲景学说,研究六经规律的过程中提供了思路,开阔了视野。使中医辨证论治规律朝着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的、纵深的层次方向发展。
在太阳方面
发汗是横法。麻黄解其表层,青龙利其枢层,桂枝发在里层。利水是纵法,水在上焦,用青龙使其云兴雨施而下行。水在中焦,用十枣汤“攻水邪尚留结于中”者。水气在下焦,用桂枝去桂加苓术使其膀胱水去也。进而究之,设大、小陷胸丸,以理上焦。埋五种泻心之方来泻中焦。下伏抵当汤、丸,桃核承气汤攻治下焦。故“发汗利水,是治太阳两大法门。发汗分形层之次第,利水定三焦之高下,皆所以化太阳之气也。……麻黄汗在皮肤(表)……桂枝汗在经络(里)……”。“制小青龙以两解表里之邪,复立加减法,或然之证,此太阳枢机之剂”。“其治水有三法……水气在上焦,在上者,汗而发之,小青龙……是也,……水气在中焦,中满者,泻之于内,十枣汤是也,……水气在下焦,在下者,引而竭之,桂枝去桂加苓术是也”。
2 在阳明方面
柯氏以心胸为表上,以胃为中枢,以腹部里下的划分方法。从而,在论述阳明经方面,造成了纵横混谈,重纵轻横,重府轻经的错误论点。
余曰:邪在表层,用葛根汤发之。是方也,麻黄之药,桂枝小汤用以断前,使太阳邪气不得入阳明之地;设葛根以卫其阳明,抵太阳所传之邪于阳明门外。此汤虽列于太阳经中,但实为阳明表层之剂。正如清代医家吴谦在论及阳明表证病脉时所云:“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邪在枢层,则内外游溢。外可见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之表证。内可见咽燥、口苦、腹满而喘之里候。因邪不在表,故不可发汗。若发汗则燥,心愦愦而谵语。邪不在里,故不可下,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恼。邪已非寒,故不可烧针。针之则心怵惕,烦燥不得眠。汗、下、温针,在此所禁,惟有和之一法能解阳明枢证。治之者,用栀子豉汤和之。
若夫栀子豉汤一方,为阳明和剂,是吾之管见。为阳明吐剂,是众家大观。是和方、是吐剂否?余粗论与右:研栀子豉汤之方剂,在于究淡豆豉之药理。知其造豉之工艺,才可评吐剂之邪说。世人注此方,只知在栀子、豆豉中旋转,不知在青蒿、桑叶中深谈。造豉者,先覆以青蒿,得少阳春生之气以升发之;后盖以桑叶,止少阴冬藏之气收藏之。青蒿升发邪外出,桑叶入里药达内。栀子色赤,入心而治烦。黑豆色黑,入肾而除燥。《别录》言豉,有除烦燥满闷之功。《纲目》论豉,能解下气调中之能。栀子豉汤之不吐,是栀子豉之不涌。考历代本草,言豆豉无涌越之功。察近代中药,设豆豉在解表药中,而瓜蒂散中用豉,是吐在瓜蒂不是吐在豆豉。豆豉下气,是操纵瓜蒂不可过涌。香豉调中是借谷气以护胃气。豆豉有升降出入之功,栀子有表里皆通之能,因阳明表里皆热,故用栀子豉汤以和之。
阳明里层,是邪入经内,比葛根、栀豉又深一层。故所现热、渴、汗出、脉洪之证,皆以“大”字冠之。用白虎汤以清阳明之里热。
柯氏论白虎汤,是阳明中清之剂;论栀子豉汤,是阳明涌泄之和剂者非。夫白虎清里,是清阳明之经里,非清阳明之胃里。栀豉是和剂,乃调和阳明之枢剂,非为涌吐之表剂。
阳明纵法,是上越、中调、下夺,乃治阳明三大法门。解其上焦用越法,用瓜蒂散吐之而愈。清其中焦用调法,调胃承气汤治之而愈。攻其下焦用夺法,大、小承气汤治之而愈。柯氏指出:“胃府主谷,为阳明之里,三承气汤为阳明谷道之下药……大肠、小肠皆属于胃,胃家实则二肠俱实矣;若三分之,则调胃承气,胃家之下药;小承气,小肠之下药;大承气,大肠下药”。
3 在少阳方面
小柴胡汤即为六经枢层而设,又为少阳枢层而投。故柴胡汤为少阳正宗之枢剂。少阳表层,用柴胡加桂枝汤以治之;少阳里层,布柴胡加芒硝、加龙骨、是投少阳之里剂。少阳枢层,用小柴胡汤和解而治之。故柯氏在《六经正义》里说:“邪入少阳地位……轻者入腠里,重者入募原,尤重入脾胃。小柴胡腠理之剂 也;大柴胡募原之剂也,小建中、半夏泻心、黄芩、黄连四汤,少阳之脾剂也。柴胡加芒硝加龙牡二方,少阳之胃剂也。如太阳少阳有合、并病……用柴胡桂枝汤是两路分击之师也”。少阳为游部,其气游行于三焦,一剂小柴胡汤可以通治上中下三焦之病。上焦可祛口苦、咽干、目眩、胸满烦、心烦悸、咳渴喜呕。中焦可理腹满、胁下痞硬。下焦可治妇人热入血室、小便不利。故柯氏在他的〈〈伤寒论翼·制方大法》中指出:“小柴胡……实以理三焦之气,所以称枢机之剂。如胸满、胸中烦、心烦、心下悸、咳、渴、喜呕是上焦之机也。小便不利,是下焦失决渎之任也”。
4 在太阴方面
表层借桂枝可解,里层转四逆而安,太阴枢层,是汗后腹胀满证,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和之。是方也,为柴胡汤加减之方。去柴胡易厚朴,实为太阴所设之枢剂。后人不知此理,妄说为脾虚之证,不知枢机之地,虚实互见。故设厚朴之君,直入太阴之处,加半夏生姜,以祛 其实,入人参甘草,以补其虚矣。正如柯氏曰:“太阴为开,故太阴亦能中风。则即有可汗症,若见四肢烦痛之表,而脉浮者,始可与桂枝汤发汗……下利清谷,是为中寒,当用四逆汤急救其里……汗而腹胀满,故更制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以解之”。解之者,乃和解之义也。太阴之为病,在上焦则腹满而吐,食不下。在中焦,上下交乱,中州无主必胸中结硬。在下焦,则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上、中、下三焦之疾,实为中焦失衡而成,故用理中丸加减而治之。所以“太阴病,以吐利腹满为提纲,是遍及三焦矣。然吐虽属上,而收腹满。利虽属下,而由于腹满。皆因中焦不治以致之也,……一理中而满、痛、吐、利诸症悉平矣”。
5 在少阴方面
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是为少阴表层而设。不过,前者是表层峻剂,后者是表层缓剂。“少阴制麻附细辛方,犹太阳之麻黄汤,是急汗之峻剂。制麻附甘草汤,犹太阳之桂枝汤,是缓汗之和剂”。阳经之中少阳为阳枢。阴经之中,少阴为阴枢。调阳经有小柴胡汤,和阴经有四逆散。二方乃枢中之枢剂。诚如《退思集类方歌注》云:“小柴胡汤,少阳枢机之剂也;四逆散,少阴枢机之剂也。……少阴为三阴之枢,犹少阳为三阳之枢也。此四逆散与小柴胡制方之义略同,特以枢有阴阳之异。故用药亦分气血之殊,而其辅正逐邪和解表里,则两方如一方也。盖彼用黄芩泄肺热,恐土胜水也。彼用人参补脾气,恐少阳之邪,传入于太阴也;此用芍药益肝阴,恐少阴之邪,传入于厥阴也。而枢机之病,必以和解,故柴胡、甘草,在所不易矣”。少阴里证,用附子汤为里加薪,是扶正以祛邪,“此大温大补之方,乃正治伤寒之药,为少阴固本御邪之剂也”。设四逆汤逼寒外出,是祛 邪以扶正,此是“阴邪猖獗,真阴不归”所致。邪入少阴,有寒化、热化之别。寒在上焦,“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寒入中焦,借理中丸以温之。寒在下焦,旱陆为患设桃花,水道得疾动真武。热在上焦,咽痛生疮者,有甘草、桔梗、苦酒汤。热在中焦,心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热在下焦,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柯氏虽无明训,来苏隐旨以明。
6 在厥阴方面
当归四逆汤是厥阴表证之方。因“手足厥冷,脉微欲绝,是厥阴伤寒之外证。当归四逆,是厥阴伤寒之表药”。而寒热胜复,则映出阴阳之盛衰,邪正之进退,这便是厥阴枢证。“从阴则先厥后热,从阳则先热后厥,或阳进而热多厥 少,或阳退而热少厥多,或阴阳合而厥与热相应也”。治之者,当神而明之,调其阴阳而愈。厥阴里疾,便是下利,视其脉证,或用乌梅丸之酸收,或用白头翁之清燥。“厥阴之地,相火游行之区也,其本气则为少火。若风寒燥湿之邪一入其境,悉化为热,即是壮火。其少火为一身之生机,而壮火为心腹之大患。且其地面通达三焦,邪犯上焦,则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消渴口烂,咽痛喉痹。逼入中焦,即手足厥冷,脉微欲绝,饥不欲食,食即吐蛔。移祸下焦,则热利下重,或便脓血,为害非浅,犹跋扈之师矣。仲景制乌梅丸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通理气血,调和三焦,为平治厥阴之主方,犹总督内地之大帅也”。
通过对六经纵横论的阐述,在学术上我们又可以阐明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问题:
7 挖掘出《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层次性和定位性
六经纵横论系统是按着表、枢、里三层;上、中、下三部的三维思想来揭示出六经辨证论治的共性规律。从纵横的角度出发,去探知邪在何经,疾在何层,病居何位,从而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使层次分明,部位准确。它补充了六经辨证层次、部位的分辨不足,丰富了六经辨证的思想内容,发展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开创出一个六经辨证的崭新局面,并为实现新的(寒温统一)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科学的知识体系。
8 阐发出伤寒与温病纵横辨证系统中主次关系的问题
伤寒之六经辨证是横,温病之三焦辨证为纵。正如吴鞠通所云:“《伤寒论》六经由表入里,由浅入深,须横看;本论论三焦,由上及下……须竖看”。任应秋教授在《中医各家学说》中更进一步的指出:“六经三焦,一从横看,一从纵看,一纵一横,互为对峙,则使温病辨证完全脱离伤寒旧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这只是从伤寒与温病的对立观点来阐述二者之间的区别。如果从联系的观点来阐明伤寒与温病之间的关系,温故一下《温病条辨》,从中就可以看出温邪在太阳,同用桂枝;进阳明,经用白虎,腑用承气,居少阳,共投大、小柴胡;入太阴,设四逆、理中之辈;少阴之热化,用黄连阿胶之方;少阴之寒化,用通脉、白通之剂;终其厥阴,则共用乌梅丸。由此可见,纵横之理始终贯穿于伤寒、温病之中。只不过伤寒以横论为主,以纵论为辅;温病以纵论为主,以横论为辅罢了。
9 推导出“三焦辨证”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整个清晰过程
六经纵横论的确立,使我们可以得出这们的结论。即“三焦辨证”的理论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是隐于仲景之原著,掘于柯琴之伤寒,明于吴瑭理温病。
柯琴、吴瑭均为清代名医。柯氏生于清代康熙雍正(公元1662~1735年)间,吴氏生于清代乾隆嘉庆(公元1736~1820年)间。柯氏在公元1735年逝世,而吴氏在公元1736出生,从而可以看出,柯琴为先师,吴瑭为后者。交待一下这个问题是在于说明学说的继承性。柯琴、吴瑭他们均为同省之人,皆在江苏。只不过前者安于江苏常熟,后者居其江苏淮阴,吴氏生长在这样的区域环境里,这位伤寒大家对它是不无影响的。吴氏曾中肯的评叙到:“至慈溪柯韵伯注伤寒,论著《来苏集》,聪明才辨,不无发明,可供采择”。由此可见,“三焦辨证”是隐于仲景的〈〈伤寒论》中,用于吴瑭的《温病条辨》里。但是,能够挖掘隐旨,公诸于世,承先启后起桥梁作用者,这样伟大的贡献就应当归功于慈溪柯琴了。
参考文献
1 〈伤寒来苏集〉清·柯琴著
2 〈伤寒论〉五版教材
2 〈中医各家学说〉五版教材
2 〈温病条辨〉清·吴瑭著
2 〈〈退思集类方歌注〉〉清·王泰林著
按语:本文发表于《黑龙江中医药》2001年第1期首篇。应叶光明朋友要求,为其打字后放入学术争鸣栏,望朋友们各抒己见,发表高论。另外,因本人对其意旨领会不深,加之时间仓促,只好依葫芦画瓢,有输入不对的地方还请光明朋友指正,也请广大网友见谅。——戴美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owli5555
|
2014-5-6 11: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看完这帖子以后,我没有立即回复,因为我生怕我庸俗不堪的回复会玷污了这网上少有的帖子。但是我还是回复了,因为觉得如果不能在如此精彩的帖子后面留下自己的网名,那我死也不会瞑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夏夜百合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