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第3篇 从干细胞的监测看《后现代理论医学》与《现代医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第3篇 从干细胞的监测看《后现代理论医学》与《现代医学》思想方法的不同
[复制链接]
683
|
3
|
2005-1-1 13:59:2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第3篇 从干细胞的监测看《后现代理论医学》与《现代医学》思想方法的不同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在我的第2篇文章:《后现代理论医学》内容的通俗介绍,在网上贴出以后,立刻得到《医学信息学论坛》版主的关注。版主老包先生的帖子写道:“确实很有意思。体内干细胞是很难观测的。能否介绍一下有没有在体内原位观测干细胞是否被激活的新方法,还是与刺激血细胞增生一样计量血细胞的含量。”在这里,我首先对斑主的关心表示感谢,然后,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的回答是:我现在并没有在体内原位观测干细胞是否被激活的具体方法。但是我可以通过患病器官形态和功能的改善,判断出干细胞是否被激活的情况。这里突出要表现了《后现代理论医学》与《现代医学》思想方法的不同。这个问题,本来就是我在后面的文章中所要讲的,也只有在全面接受了《后现代理论医学》知识以后才能理解的。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是,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人们就会说你不科学,而拒绝接受《后现代理论医学》。这成了一个悖论:只有用《后现代理论医学》的观点才能理解不用观察干细胞的情况也知道干细胞已经被激活;而如果你不能说出干细胞是否被激活的事实,人们就不相信也不会接受你的《后现代理论医学》。
悖论存在的本身,就是机械论与辩证法矛盾的表现。所谓是悖论,就是说站在机械论线性因果关系的立场上看,这件事是不可能的;可是,站在辩证法的立场上看,这件事又是可能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在干细胞问题上,两种思想方法的不同。
首先来分析现代医学的思想方法。现代医学的思想方法可以说是一个直接的线性因果关系。即:决定论--线性因果关系:机械论的决定论思想认为任何物质的相互作用一定有一个确定的结果,而且因果关系是直接相连的,不可能存在其它中间环节,当然更不承认有原因无结果相互作用,因此,决定论也常称为确定论。机械论的这种决定论,常表现在数学方程有解,而且这个解可以作成线性图表示出来,因此,又称为线性因果关系,贝尔纳内环境平衡理论所产生的现代医学的平衡调节方法也完全应用这种线性因果关系的指导思想,认为给机体一个作用,一定会产生一个确定的结果。在系统论未出现之前没有人怀疑这种思想有什么错。决定论是同非决定论对立的理论。它承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必然性、普遍性,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机械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具体的物质的原因这一点,对于反对中世纪神学,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分离出来是必要的和有巨大历史意义的。
这个思想方法产生的一个结果是:如果知道一个结果而不知道这个结果的原因;或者,知道一个原因而不知道这个原因回产生什么结果,人们都会停止前进的脚步,直到发现了这个“原因”或者“结果”以后再前进。很久以来,人们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对。认为因此而耽误的时间是不可避免的。
作为一个知识点,我现在要指出的是,这个情况已经被科学的发展所改变。系统理论的出现使我们有了一个新的观点。原来,世界上的物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简单物质,另一类是复杂物质。复杂物质是由简单物质按等级层次原理有机组合的物质,复杂物质称为“系统”,复杂物质的组成部分称为“子系统”。机械论只适用于简单物质的简单运动,不适于复杂物质的复杂运动。系统的整体功能状态是由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常呈正反馈性质,有破坏系统整体稳定趋势。系统为保持整体稳定有中枢调节控制系统,中枢调节控制一般属负反馈性质。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子系统功能之合,任一子系统的运动状态不能说明更不能替代系统整体的功能状态。系统论的出现说明牛顿机械论不适用于对复杂物质的研究。
从机械论的观点来看,一个外力作用于系统是回产生两个结果。一个是直接接受外力作用的局部子系统的变化,另一个是系统整体的变化。这两个变化的结果都是与机械论的科学定律不符合的。子系统的局部变化因为受到系统内其他子系统的影响而不同于该子系统脱离系统影响时单独受力时的情况。而系统整体的变化更是因为有了系统内众多子系统相互作用的参与而与用机械论定律分析的结果大相径庭。
这个问题早在100年以前就解决了。这就是量子力学的一个重要原理,即:测不准原理:在微观高速运动系统中,速度与位置不可能同时准确测量。这些说明,直接的线性因果关系在研究系统问题是已经没有像研究简单物质时那么重要了。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事实上,在生命和疾病问题的研究中,我们已经发现和正在发现越来越多的因果关系,每一次我们都认为是找到了最后的原因,但是不久就又发现这个原因是另一个原因的结果。
下面我们再来看复杂系统的特点。
第一个重要特点是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
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是混沌运动的本质特征。这也就是人们当今常说的所谓“蝴蝶效应”。我们中国人常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在西方,控制论的创立者维纳引用过一首民谣对这种情况作了特别生动的描述:
钉子缺,蹄铁卸;
蹄铁卸,战马蹶;
战马蹶,骑士绝;
骑士绝,战事折;
战事折,国家灭。
马蹄铁上缺了根钉子是一件微不足道路的事,但经过逐级放大后,竟然导致了整个国家的灭亡这种灾难性的后果。蝴蝶效应这个形象的比喻把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这一概念讲得活龙活现,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在牛顿的旗帜下前进的科学家们,事实上还挥动着另外一面旗帜,上面写道:只要近似地知道了一个系统的初始条件和理解了自然定律,就可以计算系统的近似行为。这一假定其实存在于科学的哲学核心里。就像一位理论家喜欢对学生们讲的,“西方科学的基本思想是,当你试图解释地球表面一张台球桌上的运动时,完全不必考虑另一个星系里某个行星上一片树叶的飘落。极小的影响是可以忽略的。事物的行为方式有一种收敛性,任意小的影响是不会放大成为任意大的效果的。”从经典科学的角度讲,近似和收敛的信念是很有根据的,它确曾起过作用。1910年,确定哈雷彗星位置的小误差,只会对预言它1986年的回归产生小小的误差。对于今后几百万年,这一误差也永远是小的。计算机为宇宙导航也遵守同一假定,近似准确的输入导致近似准确的输出。全球天气预报的先驱者们也是这样做的。
众所周知,动力学系统的行为或运动轨道决定于两个因素:一个是系统的运行演化规律,在数学上就是动力学方程;另一个就是系统现在的状态,数学上称为初始条件。一个确定性系统在给定了运动方程之后根据“存在唯一性”定理,轨道唯一地取决于初始条件,通过一个初值,有且只有一条轨道。 这就是系统行为或轨道对初值的依赖性。按照经典力学观点,轨道对初值的依赖性是不敏感的。就是说,从两个相邻近的初值引出的两条轨道始终相互接近,彼此在空间偕游并行。这叫做初值的小改变引起轨道的小偏离。这也是微分学思想的核心,它主导了科学思维达300年之久。可以严格证明,一切线性系统对初值的依赖都是不敏感的。长期以来,人们实际上默认一切确定性系统都是不敏感地依赖于初值的。但是,混沌研究改变了这一观点。处在混沌状态的系统,运动轨道将敏感地依赖于初始条件。从两个邻近的初值出发的两条轨道,在短时间内似乎差距不大,但在足够长的时间以后,必然呈现出显著的差别来。当然这里所说的时间足够长在不同的系统有所不同,彼此的差别可能很大。从长期行为看,初值的小改变在运动过程中不断被放大,导致轨道发生巨大的偏差,以至在相空间中的距离要多远就有多远。这就是系统长期行为对初值的敏感依赖性。
把这件事情与干细胞的问题联系起来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所说的某些药物能够促进干细胞的生长,绝不是线性因果关系那么直接和简单。干细胞的生长是药物引起的一个正反馈过程的结果,掌握这个正反馈过程的方向可能比知道干细胞生长的结果更重要。当然,能够知道干细胞生长的结果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在由于技术条件限制,暂时不能知道干细胞生长的情况时,能够知道这个正反馈过程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样可以使我们在常规应该停止前进的时候能够继续前进。
系统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长程关联——长期行为的不可预见性。
所谓混沌运动的长期行为的不可预测性,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混沌运动的“逐步放大”的效应。也即“蝴蝶效应”。前面讲了许多不可预测与可预测的辩证关系,说混沌运动宏观是可预测的,微观是不可预测的,这在许多人仍是不好理解的。关键还是一个老问题,即用同一个概念,描述两类不同性质的运动。其实,说简单一点,用经典科学的简单概念,所作的预测,在复杂运动中没有得到实现,原因是在复杂运动中,初始条件被放大了。最后结果大到用经典的简单线性因果关系无法理解。因此,混沌运动的特点除第一个是“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外,第二个就是“逐步放大效应”。而这个放大效应也是初始条件敏感的直接原因。当然,除了“原因”外,我们还应具体研究员复杂系统为什么会将最初的原因放大呢?这是因为,复杂物质都有复杂的结构,每一个组成部分,子系统都与其他多个系统有关系,相互作用,并组成无限相互作用的网络。这样,作用于复杂物质中某一个子系统的信息,会在一段时间后,沿着复杂物质内部相互作用的网扩大 、散布。这样,就形成了初始条件扩大的途径、模式。再有,每一个接受作用的子系统它的接受和再发送,也不是简单的镜面式的反射,它都有一个自己的加工过程,这样,随着逐级传播,不但有一个空间的扩大过程,还伴随着质量、内容的充实,扩大过程。举一个简单例子,我们经常会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种文艺节目,令一组演员排成一排,由第一个人说一句话传给后面的人,并依次传到最后一个人,然后往往出现很大差距,并由此引发观众大笑不止。或者,由第一人作一个动作,后面的人依次学习,下传,到最后一个人时那动作已经完全不同了。这个表演就充分显示了信息在复杂系统中传播时的放大效应。这个放大效应得以出现,有两个条件:(1)要有许多人传播,人越多,放大越明显;(2)参与传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再加工能力,如果没有这个能力,信息就不会改变、放大。
混沌运动有了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和放大效应之后,在此基础上就出现了“长程”关联的特点。这就是指:初始条件,经过一个相当长的传播过程后,得到了一个放大的结果,那么,我们反过来仍就会宏观地认定,这个表面上,用形而上学的经典力学无法理解的后果仍旧是与初始条件有关的。即如果我们现在是站在经典牛顿力学的水平上,我们就会说,这个结果是不可预测的,可是,如果我们站在系统理论,站在混沌论的水平上,我们就会清楚的知道,这个初始条件一定会在一个长程传播之后,得到一个放大的结果。这就象我们在看电视的那个表演之前,我们一定会知道最后一个人听到的那句话一定与第一个人说得那句话不一样。
这样,我们这一节的内容,就是讲混沌运动有如下三个特点:第一,初始条件敏感。第二,信息传播逐渐放大。第三,这两个过程合在一起就表现为长程关联。而所有这些特点,都是实在的,可预测,可操作的,而这些对于经典牛顿力学来讲,却成为“长期行为的不可预测性”。所以,我们要理解,同一个事实,站在不同的理论立场上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对于复杂物质的混沌运动,站在后现代系统理论的立场上,正面表述就叫做:初始条件敏感,逐步放大,长程关联,而现代机械论科学的水平就叫做“长期行为的不可预测性”。另外,还有一种人,还有一种立场,即用机械论的语言说明系统论的概念,这种表述方法就是说混沌运动是整体运动可预测,局部运动不可预测。凡是听到这种说法的人都有点“说不清”的体会,而对于某些人来讲“说不清”似乎就是辩证法,其实不是辩证法说不清,而是他们自己没有真正弄清系统理论与机械论的区别,没有弄清复杂物质与简单物质的区别。
小结:
用现代医学的观点,我们可以说药物引起干细胞生长,再引起器官重构。但是,实际上,它们之间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在暂时不能知道干细胞生长的情况时,能够知道这个正反馈过程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样可以使我们在常规应该停止前进的时候能够继续前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杨鸿智
|
2005-1-1 14: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篇 从干细胞的监测看《后现代理论医学》与《现代医学》思想方法的不同
下面,我们举一个例子来看一看《后现代理论医学》是否与干细胞的生长有关系。或者,这个事例可以给大家接受《后现代理论医学》增加信心。
请看《后现代理论医学》与黑龙江省康复医院关系的建立:
事情的发生发展总是走着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道路,许多新生事物在没有成为独立的新生事物之前,往往在原来旧事物中就有发生,只不过由于量的原因,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后现代医学理论也是这样,虽然现在大家对这一名词还觉陌生,可其实在现代医学的临床实践中早已开始接触到后现代医学的某些现象,只不过不自觉而已。我国黑龙江省康复医院关于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就是这样。这家医院用神经阻滞法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取得明显效果,自1995年科研立项,1998年获得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在经过系统治疗的164例病理中,92%的患者心脏体积缩小2.5-6厘米,其中心脏完全恢复正常者达38.3%。他们的工作成绩已经在《健康报》上多次报道过。受到医务界广泛重视。
高位硬膜外交感神经阻滞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健康报》1999年12月31 日载文:《“牛心”回缩有高招》:今年29岁的刘某,因患有扩张型心肌病及重度心衰,致使心脏体积超出常人两倍,如同牛心大小。近日,他在黑龙江省康复医院心内科接受高位硬膜外交感神经阻滞法治疗之后,心衰浮肿消失,心脏体积明显回缩。迄今为止,已有24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在此获得救治。扩张型心肌病病因目前尚不明了,因其心肌松驰无力,心室腔扩大,室壁增厚,心脏的体积重量都明显超出正常人。此病猝死率极高,且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黑龙江省康复医院心内科医生在省内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刘凤岐 、曲仁海、傅世英教授的指导下,采用高位硬膜外交感神经阻滞法治疗心衰、心绞痛、冠心病、心梗时,发现再配合一些相关的复合药物,对扩张型心肌病效果颇佳。目前,他们应用此方法,使24例被认定为必须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获得了新生。这些患者年龄最大67岁,最小26岁。病程最长12年,最短35天。治疗后,经心脏B超检测,其心脏体积均明显缩小2.5—6CM,心脏完全恢复正常者达38.3%,明显好转达61.3%。
《健康报》报道:
《神经阻滞心脏保护法为扩张型心肌病人——修复生命之“钟”》超大的心脏(俗称牛心),是扩张型心机病的重要体征。此病晚期患者常因心力衰竭而死亡。以前国内外唯一的治疗方法只有施行心脏移植。而这是医生与病人都不愿做的事情:换上别人的心脏,一方面要承担昂贵的医疗费用,另一方面还得承担换心手术的失败风险。因此这只是为延长患者的生命不得已而为之的。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治疗此病的方法也相继推出,特别是采用神经阻滞心脏保护法更是展现了光明的前景。
大连市18岁的王某就是幸运者之一。这个帅小伙,1996年元旦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突然出现胸闷、气短、不能活动等症状。到多家医院检查均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虽经系统治疗也未好转.心脏B超检查左心异常增大,国内知名专家一致认为除 “换心”外别无他法.黑龙江省康复医院心血管内科郝克倩主任在为小王精心检查后,发现该青年虽处于扩张型心肌病的发展期,但仍有恢复可能。便果断地为小王施以神经阻滞术,同时纠正心衰及施以系统的心肌保护治疗。一个半月后,男青年的心脏恢复了正常,并且可以做一些地上活动。经过一年的随访,病人不仅心脏大小正常,心功能得到恢复,并且找到了工作。黑龙江省康复医院心内科科研人员,从1990年起使用这种方法治疗扩张形心肌病,目前已使164例被认定为必须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保住了心脏。这些患者中年龄最大的67岁,最小的8岁,病程最长的达12年。
郝主任说:“扩张型心肌病两年死亡率高达50%,十年存活率仅为25%,我们必须全面正确认识扩张型心肌病,尽一切力量来延长患者的生命。”近20年来,对晚期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采用“换心”技术的成功报道屡见不鲜。而其他的治疗办法特别是对此病早、中期的治疗基本没有。但是换心这项治疗技术在国外也很少有人敢于接受。国内能得到及时供体手术,得到生命延续的人不到万分之一。由此看来,千方百计地保住患者的心脏是多么的重要。多年来,郝主任矢志不渝地从事这项课题的研究。1995年进行科研立项,1998年获得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在治疗上对每例患者都一丝不苟,针对每一个特殊病历均采取相应的治疗对策,从不下“换心”的结论。对于早期及中期扩张型心肌病施以神经阻滞术,对于重症晚期也是先给以心脏保护措施,如应用β受体阻滞剂、中药,然后配合神经阻滞法促进患者的恢复。经治疗后没有任何改善者,才“换心”。在经过系统治疗的164例病理中,92%的患者心脏体积缩小2.5-6厘米,其中心脏完全恢复正常者达38.3%。郝主任特别指出,据国内外权威机构报道:扩张型心肌病心肌损伤病灶周围密集的交感神经异常增生,是引发患者卒死的主要原因。这一新理论给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带来一场革命。
郝主任和他的课题组成员,在近5年中对26 例扩心病心脏移植患者的心脏神经分布密度进行观察及做了认真分析,得出了同美国等发达国家报道一致的结果,即,这些心肌病患者心肌损伤病灶周围有非常密集的再生交感神经分布,这些异常增生的交感神经使得局部儿茶酚胺增高,引起心肌细胞发生电生理改变。只要有效阻滞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节,就有可能抑制心脏的交感神经的异常生长,降低心脏肌细胞局部的耳茶酚胺的分泌量,有效抑制心脏的心率失常。据介绍,自90年代起他们实施将导管放置在患者的上胸段硬膜腔外,并将管口对准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节,2-4小时注入一次阻滞药物。应用该方法后,发现患者心脏的儿茶酚胺和5-羟色胺的分泌量明显减少,心绞痛症状消失,心肌顺应性得到改善。
《健康报》2001年12月20日报道:
《神经阻滞术加生脉散治小儿扩张型心肌病》
(记者衣晓峰,通讯员吴力勇)黑龙江省康复医院近年来累计收治小儿扩张型心肌病患儿46例,经采用神经阻滞术加用中药生脉散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其中36例已随访1-5年时间,治愈率为55.6%,好转率为36%。其远期疗效显著高于国内文献报道。小儿扩张型心肌病早期无明显症状,一般只表现为运动后自觉心慌、气短,X线片显示心脏增大,心胸之比小于0.55。随着病情发展,心功能减退逐渐明显,症状呈进行性加重,患儿常常表现为劳累、乏力。患儿仅有2/3能存活一年,仅1/3能存活5年。至晚期,1/5有体、肺循环栓塞症。针对这一棘手难症,黑龙江省康复医院心肌病科科主任丘淑云等人先是施用神经阻滞术,即在患儿第3-4胸椎棘突间行硬膜外穿刺,留置导管3-5厘米,阻滞1-5胸椎平面,每2-4小时推注阻滞药物。同时利用祖国医学辨证施治原则,针对患儿心悸、气短、胸闷、神疲、乏力等主症,采用益气、活血、敛阴的中药太子参、麦门冬、五味子、黄芪、炙甘草、丹参等,每日煎服一剂,连续服用三个月,休息一个月后继续服用。迄今为止,共有46例患儿接受了上述方法的治疗。这些患洱的年龄在3个月至14岁之间,身体体征均符合小儿扩张型心肌病诊断标准。其中心脏外形中度增大16例,重度增大30例,二维超声显示均有左室内径扩张,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正常植,平均41.6±15.2,结果证实此法确有较为满意的疗效。
《硬膜外阻滞对付扩张型心肌病》
《健康报》载:(衣晓峰2004.02.25 6版 医生论坛•纵横)
内科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从应用洋地黄类强心药物和利尿剂,到血管扩张剂改善周围循环,只能缓解心衰症状,且常常反复发作,终致内科治疗失败。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选择呢?
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学院刘凤岐教授领衔完成的“神经与体液调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通过阻滞患者心区交感神经,调整心区自主神经功能,解除心脏微循环痉挛,协调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增加心脏射血,缩小心腔,使扩张型心肌病的棘手难题迎刃而解。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重要问题在于收缩功能下降,心腔扩张,临床上表现为心力衰竭。内科从应用洋地黄类强心药物和利尿剂,到血管扩张剂改善周围循环,可以缓解心衰症状,但常常反复发作。随着心脏重塑逐渐加剧,终致内科治疗失败。而外科因心脏移植供体难觅、耗资巨大、术后排斥等问题,有碍其开展。刘凤岐教授等早在1995年就从通过协调神经内分泌的角度入手,以此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在实验研究中,他们系统地观察了心区交感神经阻滞对220只大鼠动物模型心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心肌重塑相关指标总胶原Ⅰ、Ⅲ型胶原,以及对心肌超微结果的影响。在临床研究中,对比观察了心区交感神经阻滞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心脏超声指标、holter指标的变化情况,随访分析了疾病进展及再住院率和病死率等状况。结果表明,高位硬膜外阻滞法通过调整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可解决微血管痉挛,使心肌能量代谢、心脏射血功能和舒张功能改善;升高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降低,升高的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白介素-6水平降低,白介素-10升高,升高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降低;减少心肌细胞凋亡,中止并逆转心脏重塑;血浆升高的纤维蛋白原的降低,减少心脏血栓形成的机会;增加扩张型心肌病的电稳定性,减少心律失常及其产生的死亡。高位硬膜外阻滞方法主要有:于第3、第4胸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并持续注射一定剂量的利多卡因,间隔时间2小时左右,阻滞平面为胸1~5,疗程4~8周;辅以强心、利尿、扩血管等药物。经过临床526例次病人的深入观察,证实对急、重、危者起效迅速,随访最长者达44个月。再住院率降低66%,死亡危险性减少45%,并为搭桥术后心衰、支架术后心衰、使用起搏器无效者的治疗创出了新方法。
他们目前遇到的问题是,虽然在临床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没有找到合适的理论给于说明。因为没有理论的说明,就不能使大多数人接受这个治疗方法,就不能使更多的患者得到治疗。两年前我将后现代医学理论提供给他们,可能因为需要学习和领会这些新理论,他们没有立即给于回答。两年后,也就是最近,他们回答说,他们承认后现代理论医学确实能够说明他们的临床实践,并希望进一步参加到后现代理论医学的研究中来。
从这件事情我们可以认识到,一个严重扩张变形的心脏能够在形态结构上恢复正常,这里一定有干细胞的作用。所以这个事情可以作为内科治疗可以实现干细胞在体内原位再生的临床证明。
近来研究干细胞的专家裴雪涛在其主编《干细胞技术》一书中说,只要知道了干细胞的治疗机制,不需要完全了解疾病发病的确切机制,就可以利用干细胞治疗技术治疗一切疾病。这句话听起来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有点吹牛,另一个是似乎有点不符合现代科学的实证精神。但是,我想作为一个正统的现代科学研究者,他说出了一个事实:现代实症科学在复杂系统前面已经不成立。
后现代理论医学是系统理论在医学领域应用的产物,也就是系统理论以医学问题为对象演绎的产物。演绎推论不只是一种科学的解释,同时也是一种科学预见。由于演绎所依据的一般原理(如系统理论)已被实践检验过,得到科学界的公认,演绎所依据的前提(如现代医学的各项成果)是真实的。所以演绎所得到的结果也应该是真实的和必然的。(后现代理论医学应该是真实的和必然的)。当然,作为一种假说,由系统理论针对医学问题所演绎出来的后现代理论医学还需要临床实践的进一步证明。但是,这种实践的证明将不会与已经作过的逻辑的证明相矛盾。(系统理论就是后现代理论医学的逻辑证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杨鸿智
|
2005-1-1 14: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篇 从干细胞的监测看《后现代理论医学》与《现代医学》思想方法的不同
《论坛反应与交流》
《爱之屋论坛》
Drlzf:好极了!棒
Ablonnert:很好。
《经纬论坛》
Darknova头衔:副站长:西方的机械论自然不能解释复杂现象,但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还是脱离不了数学刻划,因而自然也不能将复杂现象的刻划简化,而无法得到有效发展。如果真的想要突破,就必要依*逻辑刻划--介于数学刻划和文字刻划之间的一种刻划方法,这需要有人去创造性地努力。
忍者神龟:“逻辑刻划--介于数学刻划和文字刻划之间的一种刻划方法”-------不懂啊。站长真是雄才伟略,敬佩得五体朝天啊。
Darknova:通俗得说,数学刻划就用经典的数学方法,如微积分、解析几何(欧氏几何空间和非欧几何等)等去描述和理解现象:由于数学基于严密的推理上,因而使得分析严密、准确、全面;文字刻划就是我们常用的语言,例如可以用作文来描述事物的状态、发生的过程和其中的关系等等。
打个比方,两者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用文字语言去描述物理和化学现象,但这种描述往往缺乏逻辑的严密性(这也正是中国古代文化所缺乏的特征之一),因而显得很杂,且不确定性很多。而通过数学语言,可以将深刻的物理原理表述为简单的函数,如F=ma;但这种描述往往很抽象而且需要很多前提假设,因而在应用中我们还需要考虑现实条件。
逻辑刻划则是基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方法。生命现象是系统的、动态的现象,只用数学刻划往往会陷入量的描述和简单的线性思维(正如帖子中所说的机械论和还原论),而忽视了联系,当然也就不能在实质上取得突破(例如以往人们考虑基因时只想到“一个基因一种功能”,这已经被事实证明有很大的不合理性)。但如果只用文字刻划,又会显得过于繁琐,从而使人们堙没于一团雾水中而不知所措--即便有了计算机的帮助,人们还是缺乏系统分析的灵活性而手足无措。所以只能综合两者的优点,通过系统分析图式等方法既将复杂事实、关系或状态用符号化-吸收数学刻划的优点,又将状态、事实等放在系统的背景下考量-吸收文字刻划的直观等优点,才能让生命科学和医学等取得突破。事实上,这种分析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包括市场分析、经营管理上都很有用,因为大道至简,万物一理。而且几乎每个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只不过没意识到这一刻划而已。就像没有牛顿三大定律之前,人们也意识到重物会往下掉,并在现实中应用这一原理,但他们不知道这叫重力。
《医学联盟论坛》
路久:在现代科学的边缘寻找突破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rgoj7938
|
2014-5-7 06: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在这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杨鸿智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