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篇 从整体时代走向分析时代

[复制链接]
查看893 | 回复5 | 2005-1-30 11: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26篇  现代医学的自然科学基础(6)— 从整体时代走向分析时代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作者说明》:
前面我已经对现代科学的几个特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我知道这些介绍虽然简单,但是,对于许多医生来讲仍旧感觉是多余的。他们最希望看到的是一病一方的秘籍。什么药可以治疗什么病。许多人在做这样的工作。我现在,在这里不想重复这些人的工作。(既然已经有人做了,为什么要重复呢?)我想要解决的问题是现在用“一病一方”的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临床已经没有方法。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是不能急功近利的,必须放开思想,从基础知识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看来可能时间比较长一些,但是,如果能够解决问题,我们就会感觉这些时间并不长。总比天天都有“实用”方法,而实际却天天没有方法好得多。因此,我还是想把现代科学的问题再多说一点。我们现在的工作是要改变现代医学的思想方法,如果我们不知道现代医学的思想方法是什么,我们怎么改变它呢?而实际情况是我们大多数人虽然是现代医学的专家,却不知道自己用的什么思想方法,这个思想方法有什么错误。这样的专家怎么能够让人放心呢?当然,当我说现代医学思想方法有错误的时候,是因为有了后现代科学这个新的思想方法,我是站在这个新的思想方法的立场上说话的。如果我仍旧站在现代医学的立场上,我怎么能够说现代医学不对呢?所以,现在的关键是两个:
1 有了后现代科学这个新的思想
2 我们要学习和接受这个新思想。
第一条已经是一个事实,不用我们费心了,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第二条,学习和接受这个新思想。中国有句老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要不想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糊涂专家,那么我们最好还是谦虚一点,开始学习为好。再有一个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重新提起几百年前的老科学家,不是为了记住他们的那些具体事迹,主要是为了理解和反思他们的思想方法。
一  关于整体论的说明
在古代,无论西方医学还是中国医学,思维方式都属于整体论的范畴。古代的生产水平和科学技术的水平低下,人们没有条件和手段把研究对象打开,以对其各个部分和细节进行研究。只能从整体着眼、着手,从整体水平进行观察和研究。就整体研究整体,形成整体论思维方式。在那时,无论是哲学、自然科学还是医学都是这样。整体论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是强调人的整体性。把注意的中心,放在人的整体水平。考察和调节在人的整体水平呈现的健康与疾病的过程。总结和掌握整体性的规律。整体性是人的一种根本特性。整体论思维方式符合人的这种特性,因而在本质上是合理的,其临床意义已经得到充分证明。
二  关于整体论的特点
整体论的思维方式是在古代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与那种时代条件相一致的许多特点,最突出的是:
(一)整体性。
它把人理解为一个整体,把疾病理解为整体的人发生的过程。强调的是“人病”、“治人”,直接从人的整体水平着眼,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的整体性内容和表现。掌握影响健康和调理疾病的整体性机制和规律。能够反映人的整体性本质。
(二)模糊性。
由于没条件和手段对人体进行变革性研究,摆在人们面前的人还是一个没有被打开的“黑箱”。不但对人体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缺乏深入的了解,而且对人的整体性变化的过程和机制也缺乏细节方面的了解。医学所认识和理解的人还是一个混沌的整体。对人的整体的把握不能不带有笼统,模糊的特点。
(三)思辨性。
在研究中虽然能够掌握相当多的事实,但事实往往很不充分。不能满足揭示本质、总结规律、建立理论的需要。为了弥补这种不足,不得不采用古代通行的思辨方法,从哲学观点通过演绎推理来说明具体现象。从已知现象通过取象比类,来说明未知现象。用猜测来填补事实的不足。用想象的联系来描述事物或变化的关系。这样做,在许多情况下能够首尾一致,自圆其说。能够提出一些天才的见解,能够预见未来的一些重要发现,但也带着许多漏洞,往往包含着一些谬误。
(四)整体论的局限
在古代条件下,由于生产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和医学的发展水平低下,整体论思维方式受着这些条件的时代水平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特有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没有打开认识整体内部机制和规律的道路。
虽然强调了人的整体性,但整体论面前的人体还是一个“黑箱”,还没有把人的整体打开,没有打通了解各部分细节的道路。对人体的各部分缺乏必要的了解,对部分与整体的相互关系更缺乏具体了解,不能认识和揭示整体性的内部机制和规律,因而许多现象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 研究所及,限于直观范围。
当时没有必要的技术手段来延长人的感觉器官,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考察只能靠人的感觉器官的直接感知。这种直观研究受着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生理阈值的限制,认识的广度、深度都十分有限。医学上必须掌握的许多重要内容,如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各种病变的微观机制和过程等,都落在研究的视野之外。
3 不能科学地阐明人的整体性的根源。
人的整体的属性、功能、行为不同于部分,也不能以其部分之和得到说明。但它不是凭空产生的。有其基础和根源。由于整体论思维对人的整体性的研究和认识没有充分地展开和深化,在肯定和掌握人的整体性的时候,并不能科学地说明这种整体性的基础和根源。为了作出必要的说明或解释,不得不借助思辨,或用演绎推理来说明。古希腊人则设想出一种超物质的“隐得莱希”来说明。后来发展为“活力论”,认为生命和人的整体性不能用物理、化学规律来说明,只能用“活力”来说明,陷入了唯心主义。
整体论是古代条件下哲学、科学、医学共有的思维方式,有着共同的特征,那个时代可称为“整体时代”。对于整体论的这种局限性,恩格斯曾作过深刻的剖析,指出:
“正因为他们没有进步到对自然界的解剖、分析——自然界还被当作一个整体,而从总的方面来观察。自然现象的总联系还没有在细节方面得到证明,这种联系对希腊人来说是直接的、直观的结果。这里就存在着希腊哲学的缺陷,由于这些缺陷,它在以后就必须屈服于另一种观点。”《自然辩证法》1984.48整体论屈服于另一种思维方式的历史性转变终于发生了,从欧洲文艺复兴开始,新的还原论思维方式逐步取代了整体论。  引自祝世纳《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P188-191
三  从整体时代走向分析时代
从15世纪开始,欧洲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继之而来的是资产阶级革命、科学技术革命和医学革命。思维方式也完成了革命性转变——以复兴原子论为基础,走上了对整体进行分解,还原的研究道路。思维方式从整体论转变为还原论。这是一次划时代的历史性转折,即从整体时代转向了分析时代。对此,恩格斯曾于19世纪末叶就整体论何以必然地转向还原论,作过精辟的总结:
这种观点虽然正确地把握了现象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足以说明构成这幅总画面的各个细节。而我们要是不知道这些细节,就看不清总画面。为了认识这些细节,我们不得不把它们从自然的或历史的联系中抽取出来,从它们的特性,它们的特殊的原因和结果等等方面来逐个地加以研究。这首先是自然科学和历史研究的任务。可是真正的自然科学只是从15世纪下半叶才开始,从这时起,它就获得了日益迅速的发展。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四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但是,这种做法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看作运动的东西,而是看作静止的东西;不是看作本质上变化着的东西,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看作活的东西,而是看作死的东西。……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反杜林论》1970.P18
分析时代终于到来了,作为对古代整体论的辩证否定,产生了在西方称之为“还原论”的新形思维方式,在近400年历史上,它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方式贯穿在哲学、自然科学和医学的研究活动中,对于推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发挥了革命性作用。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功。虽然局限性已经开始暴露,它在自然科学和医学中的主导性地位至今还没有被取代。祝世纳《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P191-193
杨鸿智 | 2005-1-30 11: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6篇 从整体时代走向分析时代

《论坛反应与交流》
《北京中医医院论坛>中医研讨》
     fanchangwu :出了这本书么?我觉得写的挺好的。是不是怀才不遇啊?我真的觉得写的挺好的 。祝您新年快乐~
杨鸿智:这样的理论是与现在的主流医学格格不入的,怎么可能出书呢?现在有网络这个自由工具已经是万幸了!非常感谢对我的鼓励。谢谢!
说到怀才不遇这个问题,我非常感谢网友的关心。我感觉心里很温暖。能够从这些枯燥的理性文字中体会到这样深层的心理,我很佩服,也很感动。我不能否认有过怀才不遇的心理,这样的心理应该是许多人都有过的。只是现在已经淡漠了。因为生命已经快到尽头,怀才不遇是年轻人的事情。你的话使我想起我的怀才不遇,现在,我手头还有一篇短文,是说怀才不遇的,可以算是我自己结束怀才不遇生活阶段时候的一个小结吧。现在发在这里,也许对一些现在还在怀才不遇的年轻人有帮助。文章如下:
    《谈理想》
生活是一个丰富多彩而又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每个人的知识都不外呼对生活的认识。因此,对于每个自认为有学问的人,他对生活的认识都应该是全面的。科学在近代被分割成十分专业化的许多小的部分。许多所谓的科学家被陷在其中自拔不得。这些人实在说有些可怜:出了不少力,并没有什么成果,乃至于连前进的方向都不知道。恩格斯早已说过,一个第一流的科学家也应该是关心政治、用自己的笔和剑为一定的政治运动而奋斗的人。那些躲在书斋里的学者,最多也只能是第二流的。就是说,一个有学问的人应该是一个全才。全才固然难得,但是我们应该用全才来要求自己、培养自己。全才,首先是政治与科学不能偏废。学社会科学的不能无视自然科学。人,不过是物质世界无限层次中的一层。无视了人的物质性,他所研究的社会将不是物质的人的社会,只能是上帝和他的圣徒们的社会了。不言而喻,那样的学说离不开唯心主义的小圈子。反过来,研究自然科学的人也不能无视社会,因为任何科学家首先是人而不是超人。他生活在地球上,他有祖国、有家庭、有妻子儿女。他应该担负起人所应负的责任。那些被生活的重担吓倒的人,不会是一个高尚的人,不会是一个有情趣的人,有意义的人。如果说他在科学的某一方面有所作为的话,那么,我们只能把他看作比计算机更高明的机器。至于说到背叛祖国、人民和自己亲人的没良心的科学家,他们只是形形色色的需要淘汰的人中的一个种类而已!
    认识到这一点,一个青年就不要把自己的理想限制得那样狭窄。理想太明确、太具体不好。一个是使自己的知识过于偏,另一个是也难以实现。辩证法肯定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但是,历史唯物主义则告诉我们,在人类现今这个阶段,人类对自己这个“客观”的认识还很少,个人能够有目的的支配自己命运的时代还没有到来。必然性还存在于偶然性之中。
    一个有志的青年,在热爱生活的前提下,应该努力地学习所接触到的、可能学习的任何知识。准备在可能的条件下、在任何方面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正如大诗人李白的话:“天生我才必有用”。至于做什么,那就要看客观的需要了。
    怀才不遇,这并不是什么难理解的事。生活也并非有意捉弄年轻人。人在为自己的前途而奋斗的时候,总要或多或少损害到别人。在现阶段,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没有完全统一之前,这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损害了别人,同时,每个人也会受到别人的损害。不过,往往是别人损害了自己的时候更在意罢了。究其实,怀才不遇不过是自己的主观感觉而已。生活实在是最公平的判官,他使每个人才都得到了应有的表现。也许有人会拿某个人在某方面的才能被埋没的事实来批评我,但是我想,你如果有兴趣或有可能调查清楚,你就会发现那是他在其他某些方面有缺点而阻碍了他在这方面才能的发挥。所以,怀才不遇的人,第一要检查一下自己的才到底如何。一是在某一方面的知识确有过人之处,二是在其他方面的知识是否广泛。一把磨尖了的锥子放在衣袋里总是要露尖的。第二,除了“才”之外还要有“德”。一个无德的人是要被社会淘汰的。一个科学家、一个有学问的人,首先是一个有坚定信念的人、有热情的人、热爱生活的人。他不惜在点滴小事上为一个普通的人做一点好事。一个这样的人,应该像一把火,给人以光和热。每个和他在一起的人应该感到他的鼓舞和力量。
    “才”总是有用的,而且是能够用出来的。但是应该知道“才”与“名”不是统一的,有时还是相反的。“才”有时不仅不能带来名和利,有时反会带来痛苦和牺牲。多少人,他们非但是怀才不遇,并且为了“才”送了命。生活像大河一样不是一直前进的。它有时也有倒退回转。许多才子就是在这回转中送了性命。一个有志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这一点也是应该想到的。当然,每个为真理而斗争的人,对于自己个人的草芥生命从来是毫不足惜的。
    一个青年人应该想到怎样生活才有意义,而不能想着怎样才能出人头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一切伟大的东西都是在群众中才能找到的。伟大的个人只有和伟大的人民在一起的时候他才是伟大的。什么时候他离开了人民,他的伟大也便消失了。我们最美好的理想,首先是做一个伟大的普通一兵。

军民软件 | 2005-1-30 12: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6篇 从整体时代走向分析时代

整体论是来自西方的概念
军民软件 | 2005-1-30 17: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6篇 从整体时代走向分析时代

整体与分析并不是对立的,整体是相对的,我们可以将整个太阳系看成一个整体,也可以将一个相对独立的细胞看成一个整体
分析并非西方科学所独有,东方科学同样擅长分析;两者的差别在于分析的对象不同,一个是实体,一个是关系而已。
杨鸿智 | 2005-1-31 16:38: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6篇 从整体时代走向分析时代

感谢关注!
向肥妓 | 2014-5-14 03: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支持一个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