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转帖]中医的思维方式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帖]中医的思维方式
[复制链接]
926
|
1
|
2005-4-2 11:40:0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湖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梅乾茵
要发展中医,首先要认识中医,对中医有深刻的了解。每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有自身的特点。中医的发展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历史,伴随着中国古老的文化,更具鲜明的特点与自身的规律性,认清这些特点规律,学会运用中医自己的思维方式,对发展中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中医理论了解得越深刻、越全面,中药处方会开得越好;对患者体质、症状特点认识得越清楚,方子会开得越好;临床经验越丰富,思维方式越灵活,融会贯通能力越强,方子会开得越好。这样看来,中药处方是中医综合素质的体现。实际上中医和西医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如果说西医是伴随现代科学发展起来的,建立在解剖与实验基础上的,那么中医对西医而言是换一种角度,换一种思维方式来看待人与疾病。例如,西医重视所患的病,而中医不仅重视病,更重视患病的人,把这个人与所患的病视为一个整体,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观。因此,在治疗上西医针对病,而中医在针对病的同时更重视调动人体的积极性来对抗疾病。
中医的重点与难点,就是辨证和组方用药。学习运用中医的思维方式,是学好中医的关键。归纳中医的思维方式,有三种,即个体化思维、细致的思维、活的思维。
一、个体化思维。个体化思维是中医的特点,辨证论治决定了中医是个体化医学。辨证的证其实包括两个涵义:一个是症状,一个是证型。就一个病人而言,很多症状可归纳为一个证型,但不是一个证型能包涵这个病人的所有症状。虽然相同的疾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具体到人表现出来的症状不尽相同。中医追求的是疾病与个体体质综合所表现出的个体化差异。例如,四君子汤、五味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这四首名方都是治疗脾虚湿聚的方子,而且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逐步递加而成,只是湿聚的轻重程度不一样,表现出的症状不同,治疗也有相应差别。四君子汤最平和,脾虚就有湿,四君子汤用茯苓来健脾利湿。若湿邪较重,胃脘不适,苔厚,就非四君子汤所能奏效,要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陈皮,即为五味异功散。若湿邪进一步加重,胃脘胀,苔腻,就要在五味异功散的基础上加半夏,为六君子汤才是药证吻合。若湿邪进一步加重,胃脘胀痛,苔厚腻,这时非六君子汤力所能及,而要用香砂六君子。同一种病,同一种证型,病情轻重程度不一样,所用的药不一样,病情到什么程度用什么药。病情重,药用轻了,达不到治疗效果;病情轻,药用过了,会伤正气。中医的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反应了中医的个体化特征。中医重视个体化差异,表达了中医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细致的思维。中医需要细致的思维,细致的思维贯穿了中医的整个治疗过程。西医以病为核心,中医以证为核心,证是千变万化的,从而决定了中医思维方式的细致性。中医考虑问题面面俱到,它不仅要考虑到病的方方面面,又要考虑到患病的人的方方面面,而且在治疗用药上既要考虑药物性味与作用,又要掌握组方原则与配伍技巧。例如中医治疗效果较好的慢性盆腔炎,西医认为是炎症,治以消炎为主。中医根据患者以疼痛为主症,治以活血化瘀为主。考虑到这种病人,病程迁延,反复发作,每劳累经期加重的特点,认为与人体正气有关,因而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注重扶正,或补气,或补血,或健脾,或滋肾。补什么,补到什么程度,要根据病人情况而定。慢性盆腔炎往往伴随着带下的变化,中医认为与湿邪有关。在治疗过程中,热易清,寒易祛,湿难消,因而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自始至终要注重祛湿。但是清热利湿,还是温化寒湿,还是补虚祛湿,祛湿祛到什么程度,都要根据病情而定。再者慢性盆腔炎往往伴随结缔组织增生,一般认为炎症宜清热解毒,但就中医看来,太寒凉的药不利于化解。血者得热则行,遇寒则凝,治宜温通。中医的这些考虑,思维方式非常贴近病情。如果对中医进行粗线条思维,只能使中医简单化,从而失去中医的魅力。
三、活的思维。中医有很多理论,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是非常灵活的,活的思维是中医的灵魂。中医的重点和难点是组方的思路和用药技巧。一张好的处方是中医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要善于从经方、名方中去体会组方原则和用药技巧。比如逍遥散是治疗肝郁的代表方,也是一首名方,是千百年来临床上行之有效的方剂。细观全方思路清晰,配伍巧妙。首先是肝脾同等用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其次也是最耐人寻味的是,治肝郁的代表方,全方不用一味行气药。照常理,青皮、陈皮、香附、川楝,也应随便选一、二味,为什么不用行气药?一则肝郁首先影响肝藏血,而行气药多香燥耗血;其次肝郁容易化火,而行气药香燥助火。由此可见,行气药香燥于肝郁不利。逍遥散不但不用行气药,反用当归配白芍来养肝血,这就是该方组方的绝妙之处。中医最活的地方是组方和用药。古人讲用药如用兵,知能善任,才能药到病除。又讲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有人认为中医“太活”,所以把中医说成玄学。实际上中医的理论是很深刻的,而且很有说服力。比如六味地黄汤和左归饮,乍看起来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一、两味药的变化。但中医的东西“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虽都是补肾阴的代表方,但补的方法却不一样。大家知道肾阴虚以后相对的火就旺,病人表现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等阳旺的证状,而它的本质不是阳有余,而是阴不足。钱乙创制六味地黄汤以前,不乏有人用苦寒来泻火。苦寒的药,不但伤阳,又能化燥伤阴,使阴阳在更低水平不平衡。钱乙根据“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理论,创制了六味地黄汤。六味地黄汤抓住了肾阴虚的本质,以补肾阴为主,但仍未脱离苦寒泻火,仍用了泽泻、丹皮两味苦寒的药。张景岳根据儒家太极图阴阳互根的原理,提出“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助而泉源不竭”,在六味地黄汤的基础上去掉泽泻、丹皮两味苦寒药,换成枸杞、炙草。两味药的变化,整个方义就变了。综观左归饮全方,地黄、山药、茯苓、枸杞四味药均性味甘平;山萸肉、炙草二味甘温,全方合起来性味甘平偏温。左归饮养阴不用甘寒,而用甘平偏温,体现了阴中求阳的思想。由此可见,左归饮、六味地黄汤都是补肾阴的代表方,但补的方法不一样:六味地黄汤纯于补肾阴,而左归饮在补阴的同时处处照顾到阳,从而抓住了补肾阴的关键,平调了肾中的阴阳。中医的灵活性与艺术是相通的,像绘画,最忌讳依葫芦画瓢,它讲究的是“活”字。真正能把画画“活”的人不多,成为画家的是少数。绘画靠的是灵感,中医讲究的是悟性。
中医的很多东西都不能看得太死。比如中医的证型,证型与证型之间是相互渗透与相互交融的。例如,根据中医的理论,以方测证来看,六味地黄汤是治疗肾阴虚的代表方,分析其组方是肝、脾、肾三脏同等用药,用生地补肾阴,用泽泻泻肾火,用山萸肉养肝血,用丹皮泻肝火,用山药养脾阴,用茯苓泻脾。六味地黄汤作为补肾阴的代表方,它给人们的启示是:补肾阴必须肝、脾、肾三脏同治。如果单纯用补肾阴的药,临床疗效不会好,必须兼顾肝、脾。由此可见,肾阴虚、脾阴虚、肝阴虚是相互渗透,不可绝然分开。肾阴虚证、肾阳虚证是两种绝然不同的证型,但以方测证来看,补肾阳的八味肾气丸,由六味地黄汤加上肉桂、附子两味温阳的药组成。八味肾气丸作为一首名方,给人们的启示是:补肾阳必须阴阳双补,即在大队补阴药的基础上加上补肾阳的药。如果补肾阳,单纯用温阳的药,临床疗效一定不好。从而提示肾阳虚证中,包含了肾阴虚的内涵,而肾阴虚证中又包含了肝阴虚、脾阴虚的内涵。更何况有些中药,例如补脾阴的山药,实际入肺、脾、肾三经,同补肺、脾、肾三脏。中医的证型,永远处在一个动态的变化之中。中医不但在认识疾病时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在治疗疾病时也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中医基本证型多由脏腑和阴阳构成,根据中医理论,五脏配五行,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间相生相克。又五脏都有阴阳,阴阳互根,是相互转化的。由此可见,中医证型与证型之间永远处在一个动态的变化之中。
中医证型与证型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性还被肾虚证研究过程中所出现的困惑或迷惘所证实。在肾阳虚证研究中的特异性指标,在其他证研究中也出现相同的变化和结果。例如,24小时尿中17―羟类固醇在肾阳虚证中有降低趋向,重复试验证实了这一点,并将其作为肾阳虚证的诊断标准。但有学者相继在脾阳虚、肺气虚的研究中得出了相同的结果。恰恰是这一点,反过来证实了中医证与证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性。按一般的思维,既然同一种证型有共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机制,那么肯定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如果沿着中医的思路,证与证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永远处在一个动态的变化之中。那么是否应该换一种思路,对中医的证进行研究呢?虽然如此,我们仍然从内心推崇那些坚持不懈的探索者,特别是对中医进行探索的人,在科学试验范围内,成功永远是建立在失败基础上的。
中医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多次反复过程。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自己的特点与思维方式。中医的很多东西不是用文字能表达的。读完中医的课程,并不等于懂得了中医,中医很多东西是要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去体会,去领悟的。中医的东西是一种积累,是多代人承上启下的积累。只有深刻认识了中医,才能沿着中医自己的方向去发展。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中,继承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传统学习中医的方法,如师带徒,临床经验、优秀病案的总结都是经过实践考验、符合中医特点的学习中医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不可轻言放弃的,也是培养名医的必经之道。中医如果没有了名医,就会失去中医在群众中的影响,就会逐步失去中医的生命力。全国著名中医专家邓铁涛提出“培养中医临床真正人才”就寓有此义。当中医现代化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时,越来越多的人用现代科学试验的方法来研究中医,这无疑在中医药的发展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这代替不了中医自身的发展。现代中医科研多以生物或化学因素刺激诱导的病为基础,以不辨证型,似像非像的动物作模型,实际造成中医理论与中药实践相脱离。现在科学试验的方法,如重复、对照、随机、盲法等原则的本质是追求共性的东西,而中医辨证论治的本质是努力追求个性化的东西,追求差异性,这是中医赖以发展的基础。前面讲到中医对西医而言是换一种角度、换一种思维方式来看待人和病,那么仍然用研究西医的思维来研究中医,显然有不足之处。中医要发展必须坚持自己的方向,才能保持独特的风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天气不错pga
|
2014-5-23 13:4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笔流畅,修辞得体,深得魏晋诸朝遗风,更将唐风宋骨发扬得入木三分,能在有生之年看见楼主的这个帖子。实在是我三生之幸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溪流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