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辨口苦勿泥于寒热转帖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辨口苦勿泥于寒热转帖
[复制链接]
709
|
1
|
2013-2-13 08: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口苦是一临床常见症状,笔者受《中医诊断学》中“口苦多见于肝胆火旺、湿热内蕴致胆气上逆的病证”的影响,在临床中遇见口苦的患者均从热证考虑,发现有一部分患者并没有热象,甚至有明显的寒象,不知如何辨识口苦。近一步深入学习发现口苦寒热皆有,历代也有口苦是寒是热的争论。学习后认识比以前进了一步,自觉从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兹就历代有关口苦的争议作一小结,以提醒学习到一定阶段的同学要慢慢走出必然王国,医学是门极其复杂的学科,不能有任何成见,必须辨证论治,实事求是。
金元四大家之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出:“然土旺胜水,不能制火,则火化自甚,故五味热食,则味皆厚也。是以肝热则口酸,心热则口苦,脾热则口甘,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成。或口淡者,胃热也。”后世多宗此说,认为口苦属热。如明代医家王肯堂,其在《证治准绳》中载“脾热则口甘,肝热则口酸,心热则口苦,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咸,胃热则口淡。”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亦认为“舌苦是胆热”。清代医家沈金鳌也认为口苦属热,在其《杂病源流犀烛》中载:“心热则口苦,或生疮(宜凉膈散、泻心汤)。肝移热於胆亦口苦。”建国后姚乃礼所主编的第二版《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也认为:“因苦为火之味,而心主火,故许多涉及心胆火热病症都有口苦的表现”,所列三个症候:邪入少阳、肝胆郁热、心火上炎均属于热。口苦属热的认识流传大抵如此。
明代张景岳即对口苦属热提出异议,在其《景岳全书》中论述:“若据此说,则凡以口之五味悉居火证,绝无虚寒之病矣,岂不谬哉?如口苦者,未必悉由心火,口淡者未心尽因胃热。盖凡以思虑劳倦,色欲过度者,多有口苦舌燥,饮食无味之证,此其咎不在心脾,则在肝肾,心脾虚则肝胆邪溢而为苦,肝肾虚则真阴不足而为燥。”在治疗上认为:“若思虑谋为不遂,肝胆虚而口苦者,宜七福饮,理阴煎,或五君子煎之类主之。兼火者,以黄芩,龙胆草之类随宜佐之。”
再考证历代方书,口苦不从热治者并不少见。如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载有治疗治肝虚寒劳损,口苦,关节骨疼痛,筋挛缩烦闷的虎骨酒补方;治疗少气口苦身体无泽的补胃汤方。唐代王焘所撰《外台秘要》亦收录了补胃汤方。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主症有口苦的方子尤其多,如理中圆、守中金圆、腽肭脐圆、金钗石斛圆、苁蓉大补圆等均非苦寒之方。宋代《圣济总录?胆门》也载录了治疗“胆虚生寒,气溢胸隔,头眩口苦,常喜太息,多呕宿水”的天雄丸。主张口苦属热的沈金鳌亦宗《千金要方》收录了口苦寒则补胃,热则泻胆的治法。
现代医家在临床也发现口苦并非皆属热,不乏寒证、虚证,对于口苦属热也提出了争论。如陆某[1]遇一口苦咽干患者治疗年余不效,已经使用过小柴胡汤加减和龙胆泻肝汤加减,后从《素问?奇病论》和《景岳全书》得悟,改用滋肝肾、益心脾之方获效。刘某[2]治候女,口苦月余,即食甜食亦觉口内有甜味,胁腹胀满,肠鸣漉漉,不欲食,气短乏力,大便溏。脉沉细滑,舌质淡白,边有齿痕,苔白润。根据脉证分析,证属中焦阳虚,气不化水,水饮内停,土壅木郁,投以健脾渗湿,温阳化饮之苓桂术甘汤加味而获效。周某[3]以真武汤原方治一口苦老妪,其形胖而多疾,终年以棉帛裹头,不尔,则头部抽冷风般不适疼痛。身颤,双上肢发麻,头晕数十日,口特苦,虽食辛、咸、甜之品,其苦依然如故,舌暗红边有齿印,苔薄黄,脉沉细。
柯氏[4]总结了如何辨识口苦的寒热属性。时邪热病中口苦主热无可非议,且口苦不作主症,热清则苦味自除,但在内伤杂症中,口苦有主寒者,两者之别须从口苦本症及舌苔与全身症状来辨之。口苦主热者,口苦且干,渴欲饮水,饮之为快;或口苦,舌上有麻辣感;或口苦,口中伴有臭秽。其苔多见深黄或老黄或黄而干燥或黄腻,舌质偏红或红绛。口苦主寒者,口苦而淡,口渴而不思饮,饮亦不多;或口苦而咸涩多涎;或口多清水。其苔多见白滑或白腻或白腻罩灰黑色,舌质偏淡或淡白胖嫩,边多齿印。
从以上医家的论述可知口苦寒热皆有,不可拘泥于口苦属热的论断。笔者更进一步认为辨识口苦不重在寒热。
口苦之症《内经》早已述及。《素问?评热病论》载:“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 《素问?痿论》载:“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 《素问?奇病论》载:“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载:“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 《灵枢?四时气第十九》载:“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
从上述引文可知《内经》没有从苦属火来论述口苦,而是从胆立论,古人认识到了胆汁味苦,胆气上逆则口苦。故我们认识口苦可以不必拘泥于苦属火,而要从胆来认识。 “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各脏腑都与胆的疏泄都有密切关系,寒热虚实均可以导致胆气上逆,从而出现口苦,故认识口苦不在于寒热,而在于导致胆气上逆的原因,针对胆气上逆的原因而辨证施治,胆气下行则口苦自除。此处的胆气不可拘泥于胆汁,从气的运动去认识则天地宽广,如从胆汁上逆去认识则眼目狭窄。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口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胆汁反流;2,肝病胆汁酸向唾液中移行;3;苦味阈值降低;4;精神性口苦;5,不明原因,生活不规律,睡眠休息不足,以及打呼噜、张口睡觉、口腔发炎等人群也易出现口苦。现代医学研究也让我们认识到认识口苦不能拘泥于胆汁上逆。
综上所述,历代医家对于口苦的原因认识是丰富,口苦属热的论断并不正确,认识口苦不应局限于寒热。口苦的病理重点在胆气上逆,认识口苦当着眼于气机,遵循辨证论治的原汁,否则容易犯先入为主的错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qjwzt
|
2017-7-21 14: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是女人对商场的爱,才使商场变得越来越精彩。女人是商场的救星,每个商场的门口都应该用最大的字留:感谢女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胡来元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