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转贴】脉浮数为什么宜麻黄汤--------陈瑞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贴】脉浮数为什么宜麻黄汤--------陈瑞春
[复制链接]
980
|
2
|
2005-4-28 06: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伤寒论·太阳篇》第52条说:“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这条经文乍看是不无疑问的。因为一般来说,脉数为热,浮数者为表热,似应采用辛凉的法治,若用麻黄汤之辛温法,似乎是不适宜的。
从《伤寒论》注家的意见来看,方有执认为“浮与上同(即与第51条脉浮者相同),而此多数,数者,伤寒之欲传也”。柯韵伯认为“数者,急也,即紧也”。黄坤载亦云:“脉数即浮紧之变文,紧则必不迟缓,亦可言数,是伤寒之脉,当以麻黄汤发汗也。”《医宗金鉴》注云:“今脉浮与浮数,似不在发汗之列;然视其病,皆伤寒无汗之表实,则不妨略脉而从证,亦可以用麻黄汤汗之……”注家之见颇多,此不赘举,就从上述而论,可以概括为两种意见:一是见脉浮数者,不是发汗之列,故不必议麻黄汤之可与不可与。一是见浮数者,还当问其证情若何,如系表证俱在,仍宜麻黄汤以发之。我们认为,方氏之见与经旨更相近,他所提出的“浮与上同”,这足见没有孤立地看问题,联系到了浮脉主表,表证俱在,浮数者当然也可以用麻黄汤。尤其方氏点出此为“伤寒之欲传也”,更表明他是从伤寒的全貌来认识《伤寒论》的条文(按古本《康平伤寒论》版本,系将此条列在“二阳并病”条之下)和医理、文理都更合拍。此外,参照太阳篇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的意思,本条脉浮数而用麻黄汤的问
题,也就自有着落。亦可见本条是不能忽略前文而孤立对待,乃是仲景的详脉略证之省笔法,他在同一个病之下,举出若干不同的脉象,使之一隅三反,不会晦涩,所以说只要是无汗恶寒的脉浮数者,何尝不可用麻黄汤呢?诚然,如何才能使麻黄汤运用得更加恰到好处,这就应视其“传与不传”的界限,正如《医宗金鉴》所提出的“视其病,皆伤寒无汗之表实,则不妨略脉而从证,亦可以用麻黄汤汗之……”曹颖甫也同意见无汗身疼痛之证,无论脉浮及浮数者,皆可用麻黄汤以发之,与下后身重心悸脉浮,而尺中微者,自有区别,这两家的意见,是同意“有表实无汗之证,即使是脉浮数者,也可以用麻黄汤治疗”。
从临床实践来看,昔日陈作仁医案(《全国名医验案汇编》何廉臣集著)载“病者,周保善,四十一岁,江西新建人,住南昌城内,患伤寒病,因初春积雪未消,晨起窗外闲步,偶感风寒,即伤太阳之经。证为发热头痛,遍体酸痛,项强恶寒,蒙被数层,战栗无汗,病势甚暴,诊其脉左寸浮紧而数,右关尺两脉紧数,脉证合参,知系风寒两伤太阳之经证也。仿仲景麻桂各半汤主之……”另一案云“伤寒失表,口渴引饮,小便短赤,大便旬日不通,异常烦躁,依长沙圣法两解之”。按上列两案,前者为感寒即发,病情甚急,脉象浮紧且数;后者因病迁延数日,寒邪化燥,传经之势已显,但表证仍在,故不失其治,双解表里,甚为精当。
总之,读仲景之书,类诸此者不胜枚举,应当前后互参,左右揣摩,以求其奥旨落实于临床,不然则贻误匪浅。
转自伤寒论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紫芝堂主人
|
2005-4-28 09:57:2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脉浮数为什么宜麻黄汤--------陈瑞春
书是死的,人是活的。人分南北,其所受之邪不同。故北人用《伤寒》,南人用《温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ccwbm48w
|
2014-5-27 19: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都上班了, 咋人还是不多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溪流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