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临床经验
›
刘渡舟医案选集1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刘渡舟医案选集1
[复制链接]
564
|
6
|
2013-6-9 13: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伤寒表实证刘××,男,50岁。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邪气。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伤寒论》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皆紧者,名为伤寒”。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方用麻黄汤。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一剂。服药后,温覆衣被。须臾,通身汗出而解。[按语]麻黄汤为太阳表实证而设。其病机是因风寒之邪客于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因此临床症状表现为无汗而喘,和恶寒,头身疼痛的表实证候。本方能发汗解表,宣通肺卫,畅达营阴,使寒邪从汗外出。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易生它变。不少临床医生畏惧麻、桂,不敢投用。一见发热,便认为是温热之证,滥用辛凉之品,反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止;或致低烧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盖表实证之“发热”,乃由卫阳闭郁,正邪交争所致,故发热必伴有恶寒。这与温热病的发热不恶寒,并伴有口渴伤津之候,有其本质的区别。风寒闭郁卫阳,故直须辛温发汗,寒随汗出,卫气一通,则发热自退。即《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也。使用麻黄汤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麻黄剂量应大于桂枝、甘草,否则将起不到发汗解表的作用。这是因为桂枝、甘草能监制麻黄之发散。若麻黄量小,则失去发汗解表之意义。二是应先煎麻黄,去上沫,一面使人服后发生心烦。【2】少阴伤寒唐××,男,75岁。冬月感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自服家存羚翘解毒丸,感觉精神甚疲,并且手足发凉。其子恳求刘老诊治。就诊时,见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懒于言语。切脉未久,则侧头欲睡。握其两手,凉而不温。视其舌则淡嫩而白。切其脉不浮而反沉。脉证所现,此为少阴伤寒之证候。肾阳已虚,老怕伤寒,如再进凉药,必拔肾根,恐生叵测。法当急温少阴,与四逆汤。附子12g、干姜10g、炙甘草10g。服一剂,精神转佳。再剂,手足转温而愈。[按语]《伤寒论》281条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本案患者精神不振,出现“但欲寐”,为少阴阳光不振,阴寒用事的反映。《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今阳虚神失所养,是以嗜睡而精神不振,手足发凉,脉不浮而沉。故用四逆汤以急回少阴之阳气,亦“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之义。本方能兴奋心脏,升高血压,促进血液循环,并能增强胃肠消化功能。对大汗出,或大吐泻后的四肢厥逆,阳气虚衰垂危之证,极有功效。需要注意的是,本方宜用文火煎五十分钟之久,以减低附子的毒性。【3】营卫不和李××,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罔效。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桂枝9g、白芍9g、生姜9g、炙甘草6g、大枣12枚,二剂。服药后,啜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瘳。[按语]夫营卫者,人体之阴阳也,宜相将而不宜相离也。营卫谐和,则阴阳协调,卫为之固,营为之守。若营阴济于卫阳,热则不发;卫阳外护营阴,汗则不出。今营卫不和,两相悖离,阴阳互不维系,故患者时发热而自汗出。《伤寒论》第54条说:“病人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桂枝汤发汗而又止汗,发汗而不伤正,止汗而不留邪,外能解肌散风,调和营卫;内能调和脾胃阴阳。本方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凡由气血失调,营卫不和所引起的发热、汗出等证,均可用之。使用桂枝汤时还应注意下述几点:(1)桂枝与芍药的用量应一致相等,否则,将起不到调和营卫的作用。本方凡增减桂枝或白芍用量,都会改变其治疗范围。(2)服桂枝汤取汗者,必须啜热粥以助药力,既益汗源,又防伤正。(3)发汗不可令如水流漓,以微微有汗为佳。(4)对无汗、脉浮紧的伤寒表实证,及舌红、口渴、咽痛等温热病,禁用本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川银花
|
2013-6-9 13: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4】外感发热(病毒性感冒)赵××,男,28岁,为住院患者。患病毒性感冒,发高烧持续不退,体温39.6℃,并与恶寒交替出现,类似疟证。特邀刘老会诊。经仔细询问,夜晚发热更甚,身疼痛无汗,头痛,眩晕,口苦,咽干口渴,呕恶不欲食,胸胁满闷。视其舌红而苔黄,切脉则弦数。刘老辨为邪客少阳之半表半里,正拒邪入而发热,邪进正退则恶寒,正邪分争所以寒热往来而如疟。然口渴苔黄反映少阳与阳明并病。当和解少阳,兼清阳明之热。柴胡16g、半夏14g、党参6g、炙甘草6g、黄芩10g、生姜8g、大枣7枚,桔梗10g、枳壳10g、连翘10g、生石膏30g、板蓝根16g、玄参14g。服药三剂,汗出热退,体温降至38℃。又服两剂,寒热不发,脉静身凉而病愈。[按语]本案寒热往来为邪在少阳。少阳居于半表半里之间,为三阳之枢机。伤寒,邪传少阳,正邪分争,正胜则热,邪胜则寒,故见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更有口苦、咽干、眩晕、胸胁满闷、呕恶不欲食等证,则断为少阳病无疑。其身痛,无汗之症,为邪热壅盛,气机不利所致。治疗以和解少阳,斡旋气机为主,兼以清解气分热毒。方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枢机,恢复肝胆出入之机转,从而鼓正祛邪。枳壳、桔梗,一降一升,斡旋上下;石膏、连翘、板蓝根、玄参,消气分之热毒,彻邪外出。诸药共伍,能和畅气机,宣通内外,调达上下,疏利三焦。服之则使少阳和畅,枢转气活,自能鼓邪热随汗外出。本方用于外感发热不退,邪入少阳者,屡获效验。【5】高热不退孙××,女,3岁。出麻疹后,高热不退,周身出汗,一身未了,又出一身,随拭随出,与《伤寒论》所说:“濈濈汗出”之证极为相似。患儿口渴唇焦,饮水不辍。视其舌苔薄黄,切其脉滑数流利。辨为阳明气分热盛而充斥内外。治急当清热生津,以防动风痉厥之变。处方:生石膏30g、知母6g、炙甘草6g、粳米一大撮。服一剂即热退身凉,汗止而愈。[按语]本案为《伤寒论》的“白虎汤”证。该方为阳明之热,弥漫全身,充斥内外的“表里俱热”而设。临床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患儿疹出之后,续发阳明病的“四大”证候,说明邪热弥漫表里,尚未敛结成实,未见大便燥结。而用白虎汤大清阳明气分之邪热,故能热退身凉,汗收而病愈。【6】热厥吕××,男,48岁,农民。初秋患外感,发烧不止,体温高达39.8℃。到本村医务室注射“氨基比林”等退烧剂,旋退旋升。四五日后,发热增至40℃,大渴引饮,时有汗出,而手足却反厥冷,舌绛苔黄,脉滑而大。此乃阳明热盛于内,格阴于外,阴阳不相顺接的“热厥”之证。治当辛寒清热,生津止渴,以使阴阳之气互相顺接而不发生格拒。急疏白虎汤:生石膏30g、知母9g、炙甘草6g、粳米一大撮。仅服两剂,即热退厥回而病愈。[按语]厥阴病,有正邪交争,阴阳消长的特点。如果阳热内盛而格阴于外,以致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就会形成虽发热却手足厥冷的“热厥”证。且阳热愈盛,阴阳格拒之势越重,则手足厥冷也就愈深。张仲景所谓:“热深者,厥亦深;热微者,厥亦微”。热厥的辨证特点是发热在前,手足厥冷在后。本案厥冷、发热、口渴、脉滑大,为阳热郁遏于气分,阳气不能外达。正如《伤寒论》所说:“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白虎汤大辛大寒,善于清解气分之热,无论伤寒还是温病,凡邪热不解、口渴、脉洪大,或阳热内盛格阴于外,手足厥冷等症,皆可使用。值得提醒人们注意的是,方中的主药石膏应因证、因时而增损。临床辨证凡属大热弥漫全身,阳明经腑皆热,汗出、口渴者方可放胆使用。对于“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则不可应用。否则,易使外邪冰伏不解,变生诸端,则祸不旋踵。【7】上热下寒证韩××,男,28岁,未婚,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患背热如焚、上身多汗、齿衄、烦躁不安。但自小腹以下发凉,如浴水中,阴缩囊抽,大便溏薄,尿急尿频,每周梦遗二到三次。在当地易数医治疗无效,专程来京请刘老诊治。视其舌质偏红,舌苔根部白腻,切其脉滑而缓。刘老曰:此上热下寒之证,治当清上温下。然观病人所服之方,率皆补肾固涩之品,故难取效。刘老处以附子泻心汤:黄芩6g、黄连6g、大黄3g(沸水浸泡十分钟去渣),炮附子12g(文火煎四十分钟,然后兑“三黄”药汤,加温后合服)。药服三剂,大便即已成形,背热减轻,汗出止,小腹转暖,阴囊上抽消失。又续服三剂而病愈。[按语]人体的水火阴阳籍赖脏腑气机运动的升降出入,周济于表里上下,维持着一个相对的平衡。一般而言,火在上而下行以温水寒,水在下而上升以济火热;阳卫外以守阴,阴守内以助阳。从本案的脉证分析,显为上热下寒,水火不能上下交济所致。病变的焦点则在于上交热盛,盛则亢,亢则不下行,则下寒无火以温,故呈现上热下寒的病理局面。徒用补肾固涩之法,则隔靴搔痒,定难取效。治当清上热而温下寒,而用附子泻心汤。黄芩、黄连、大黄用沸水浸渍,在于薄其味而取其轻清之气,治上达下,以泄在上之热;附子熟用,文火久煎,取其醇厚之味,则力大气雄,以温下焦之寒。诸药合用,则“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服之则热得三黄而清,寒得附子而温,阴阳调和,水火既济,其寒热错综复杂之证自愈。
【8】气虚发热马××,女,74岁。1993年7月21日初诊。午后发热,体温38℃左右,饮食衰减,腹内有灼热之感,并向背部及大腿放散。手心热甚于手背,气短神疲。然口不渴,腹不胀,二便尚调。舌质红绛,苔薄白。脉大无力。刘老诊为气虚发热。其病机为脾虚清阳下陷,升降失调,李东垣所谓:“阴火上乘土位”所致。对于这种内伤发热,当用东垣“甘温除大热”之法。疏补中益气汤加生甘草。黄芪20g、党参15g、炙甘草5g、生甘草5g、白术12g、当归12g、陈皮8g、升麻3g、柴胡6g、生姜3片,大枣12枚。服五剂,食欲增加,体力有增,午后没有发热,腹中灼热大减。续服五剂,午后发热及腹中灼热等症均愈。[按语]本案发热属“内伤发热”范畴。由脾胃气虚,不能升清降浊,阴阳失调所致。早在《内经》对本证的病因病机即有了深入的认识。《素问·调经论》指出:“阴虚生内热奈何?歧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阴”,在这里是“内”的意思,此为内伤气虚之发热证。有关气虚发热的机理,李东垣阐发甚详。《脾胃论》认为,饮食不节,劳倦,七情等所伤,均可损伤脾胃,使脾胃的元气下陷,导致下焦肝肾的相火离位,反上乘谷精的开发之位,干扰心包,袭及心君,将君火取而代之,从而燔焰焦灼,使“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热气熏胸中”,导致发热。李氏将此病理机制高度概括为“阴火上乘土位”。因“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阴火盛,则更伤脾胃元气;元气虚,则阴火更上而不下,形成一病理循环。其治疗之法,当用甘温之药,以补为泻,以升为降。补中益气汤是“甘温除大热”的典型方剂。方用黄芪、炙甘草、人参(即保元汤)大补脾胃之元气,以复脾胃升清降浊之功;白术健脾除湿;陈皮和胃降浊;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以降阴火;当归补血而润燥。加生甘草,在于补脾气之中而泻心火。诸药共伍,力使元气充盈,阴火下降,而发热随愈。
【9】血虚发热(再生不良性贫血)于××,女,30岁。1994年1月3日初诊。发热数月不退,热度时高时低。经某医院检查,血色素10g%,白细胞3500/立方毫米,血小板7.8万/立方毫米。脾不大。诊断为“再生不良性贫血”。患者精神萎靡,头晕、乏力,时有齿衄,食欲减退,动则心慌、汗出。舌质淡,苔白,脉细无力。证属血虚发热,以益气养血法治之。为疏圣愈汤加味。当归20g、白芍20g、生地30g、川芎10g、党参15g、黄芪20g、地骨皮12g。服七剂,发热即止。头晕、乏力、心慌,皆有好转。仍动则汗出、齿衄。原方去地骨皮,黄芪增至30g、并加阿胶10g。连服七剂,精神、饮食大有好转,汗出、齿衄皆愈。上方出入进退月余,血色素升至12.6g%,白细胞4500/立方毫米,血小板12.3万/立方毫米。发热未再发作。[按语]血属阴,血虚不能涵养,则阳气浮越于外,导致发热。《证治汇补》说:“血虚不能配阳,阳亢发热者,治宜养血”。对血虚发热,治以补血为主。然补血之途有二:一是直接补之,如投四物汤之类。二是间接补之,主要指的是补气以生血,这是治疗血虚不可缺少的一法,多以补脾肺之气为主。这是因为脾肺两脏在生成血液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脾运化水谷精微,提供血液化生的原料,需经过上焦开发,在肺气宣发谷气的作用之下(如肺司呼吸的作用),使精微氧化变成血液。《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中焦亦并胃中,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由此可见,如补生血之源,当补脾肺之气为主。黄芪长于补肺气,党参善于扑脾气,二药可作为益气生血的首选之品。圣愈汤即由四物汤加党参、黄芪而成,临床常作为治疗血虚证的代表方剂。加地骨皮者,在于增强其养阴清热之力。凡属血虚发热者,无论男女老幼,服用本方,皆有较好的疗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川银花
|
2013-6-9 13:25:12
|
显示全部楼层
【10】气阴两虚发热张××,男,71岁。1994年5月4日初诊。因高血压心脏病,服进口扩张血管药过量,至午后低热不退。体温徘徊在37.5--38℃之间,口中干渴,频频饮水不解。短气乏力,气逆欲吐,汗出,不思饮食,头之前额与两侧疼痛。舌红绛少苔,脉来细数。辨证属于阳明气阴两虚,虚热上扰之证。治当补气阴,清虚热。方用竹叶石膏汤竹叶12g、生石膏40g,麦冬30g、党参15g、炙甘草10g、半夏12g、粳米20g。服五剂则热退,体温正常,渴止而不呕,胃开而欲食。惟余心烦少寐未去。上方加黄连8g、阿胶10g以滋阴降火。又服七剂,诸症得安。[按语]本案发热于午后,伴见口渴欲饮,短气乏力,不思饮食,舌红绛少苔,脉来细数,属于“阳明气津两伤”无疑。胃虚有热,其气上逆,故见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原为张仲景治疗“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之证而设,在实际应用中,凡热病或由其他原因导致阳明气津两伤,胃失和降,而见身热有汗,心烦口渴,气逆欲吐,舌红少苔,脉虚数等,皆可应用。疗效理想,可作为清虚热,益气津的代表方剂。【11】气郁发热陈××,女,36岁。1993年6月2日初诊。患者一年前因高热、全身不适、眼睑皮疹、下肢肌肉剧痛无力,某医院诊为“急性皮肌炎”收入住院。经治疗肌肉疼痛基本痊愈。但出院后,每日低烧不止,体温在37-38℃之间波动,胸胁满闷,心烦,夜寐不安,身体虚羸,频频外感。舌边尖红,苔白,脉弦。证属少阳气郁发热之证。治当疏肝解郁,本“火郁达之”之义。柴胡16g、黄芩10g、半夏12g、生姜10g、党参10g、炙甘草10g、大枣7枚、当归15g、白芍15g。共服七剂,热退身爽,诸症亦安。[按语]本案断为“气郁发热”,其辨证眼目有二:一是胸胁满闷,心烦不寐,此为少阳枢机不利,气郁不疏之象;二是舌边尖红,脉弦。低热不退又为肝胆之郁热不得宣畅之所致。治疗这种发热,既不能滋阴壮水以制阳光,也不能苦寒直折以泻壮火,唯宗《内经》“火郁发之”,“木郁达之”之旨,以疏达发散郁火为法,投小柴胡汤治疗。本方为治气郁发热之代表方剂,因久病之后,发热不止,必伤阴血,故加当归、白芍以养血滋阴,兼柔肝气。【12】低热鼻衄孙××,男,20岁。1992年1月8日就诊。患低热,鼻衄已四年之久,累服中、西药治疗无效。患者每于午后寒热往来,其特征是:先是恶寒、头痛,继之发热,体温徘徊在37-38℃之间。随之则鼻衄不止、衄后则头痛、发热随之减轻。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纳差、口苦。问其二便尚可。舌边红、苔白腻、脉弦细。辨为少阳经郁热内伏,迫动营血,血热妄行之证。治宜和解少阳邪热,清火凉血止衄。柴胡15g、黄芩10g、水牛角15g、丹皮12g、白芍20g、生地30g。服七剂,寒热不发,鼻衄亦止。唯口苦、脉弦仍在。又与小柴胡汤加白芍、丹皮而愈。[按语]本案为少阳枢机不利,气郁化热,动犯营血之证。《临证医案指南》指出:“血行清道,从鼻而出,古名曰衄。……有烦亢曲运,耗及木火之营,肝脏厥阴化火风上灼者”。纵观本案脉证。寒热往来、头痛、脉弦细,为邪在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之证。《伤寒论》所谓:“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也。舌红鼻衄,为郁热动血之象。衄后因热随血去,郁热得舒,故头痛、发热为之减轻。治疗本证在清热凉血的同时,又当疏解少阳经之郁热,而为治病求本之计。本方去小柴胡汤之主药柴胡、黄芩,直入少阳,既能清解少阳经中之邪热,又能运转肝胆脏腑气机,使少阳气郁得达,火郁得发,俾郁开气活,而使枢机和利为目的。合犀角地黄汤清热凉血止衄,其方歌曰: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火邪干,斑黄阳毒均堪治,或益柴芩乃伐肝”。刘老用犀角地黄汤与小柴胡汤接轨,甚得古人之法。【13】湿温(一)周×,男,24岁。感受时令之邪,而发热头痛、胸中发满、饮食作呕。注射“安乃近”与“葡萄糖液”,汗出虽多而发热不退,反增谵语、身疼、呕吐等症。试其体温39.6℃,脉来濡、舌苔白腻。脉证合参,湿邪犹存,治当清利湿热,芳化湿浊,以行三焦之滞。方用:白蔻仁6g、滑石12g、杏仁6g、苡仁12g、藿香6g、厚朴6g、半夏10g、竹叶6g。刘老书方时,语其家人曰:服药可热退,可勿忧虑。然病人服药无效,反增口渴心烦,体温升至40℃,一身痠痛,两足反厥冷如冰。病家惶恐,急请刘老再诊。切其脉仍濡,而舌苔则黄白间杂。湿温为患,明白无误,然前方胡为不效?思之良久,则又疏一方:苍术10g、生石膏30g、知母10g、粳米15g、炙甘草6g。上方仅服一剂,高热即退,足温,诸症皆愈。[按语]此证本属湿温为病,当时若利湿清热,自可奏效而愈。然病家误发其汗,乃犯湿家之禁,亡失津液,故致病情加剧。然既按湿温治疗,用方为何不效?此证胸满泛恶,固属湿候;而同时又有高热、烦渴、谵语,则属阳明之热显著。前方用三仁汤治湿之力大,但清热之力则小,而藿香、厚朴又有增燥助热之弊,故药后口渴心烦,而病不得解。今既热盛于里,湿阻于外,则阳气不能下达,故两足冰凉而不温。治疗之法,非白虎不足以清其热,非苍术不足以胜其湿,故改投苍术白虎汤,一剂即愈。【14】湿温(二)秦×,男,32岁因尿血住某医院。经西医治疗,尿血已愈,欲将出院,忽然发热,体温在39.6-40℃之间。西医检查:心肺(-),肝脾不大,肥达氏反应(-),未查处疟原虫。二便自调。经注射各种抗菌素,高热仍持续不退,急邀先生出诊。患者头痛身疼、发热而汗自出,又时发寒战,其状如疟。口中干渴欲饮。视其舌苔白黄厚腻,切其脉弦细而数。发热每于日晡时分为高。辨为湿温之邪横连膜原,又犯少阳、阳明两经。方用:柴胡12g、黄芩9g、生石膏30g、知母10g、苍术10g、草果3g。服一剂即热退,再剂则诸症皆愈。[按语]湿温病,邪伏膜原。膜原,始载于《素问·疟论》:“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膜原”。对于膜原的位置,后世医家说法不一。一般多认为是居夹脊之前,肠胃之后的位置。病邪侵此,既不在经络,又不在脏腑,而是在经络与胃交界的半表半里部位。此证高热、汗出、口渴,似阳明热证;而发生的寒战、头身作痛、舌苔厚腻,又似湿遏少阳,横联膜原之象。夫热为阳邪,湿为阴邪,两邪纠缠不清,进退于表里之间,故其邪甚为难解。其脉弦属少阳,故用柴胡、黄芩清透少阳半表半里之邪热;口渴、汗出为阳明,而用石膏、知母以清阳明气分之热;胸满、舌苔厚腻、日晡潮热为湿盛之证。故取达原饮之苍术、草果苦温化湿,理气开结。此证热连阳明而湿连太阴,必须治从少阳,少阳枢机一转,则热清湿化,表里之邪方解。某生随诊在侧,问曰:师之方不为温病所载,而何所本耶?先生笑曰:此方乃“柴白合方”加苍术、草果而已,其源盖出于仲景之法,孰无所本耶?【15】温病(伤阴重证)阎×,男,12岁。患温热病,日久失治,温热之邪下伤肝肾之阴。证见:午后潮热如焚,睡则呓语呢喃,面色枯白,身体羸瘦,饮食不进,哭而无泪。病已至此,其父母认为无望,束手待毙。其亲戚有周君者,与先生为友,力请诊治。切其脉来细数而任按,舌红形如石榴花。视其两目之神不败,口虽干而齿不枯。童子元阴未漓,病虽危而犹可活。为疏:生地30g、玄参18g、麦冬18g、生甘草6g、丹皮6g、广犀角6g、竹叶6g。嘱药煎两次,分四次服之,每四小时服一次。服一剂后,竟酣然熟睡而呓语停止,午后潮热有所减轻。又服两剂,则鼻有涕、眼有泪,此乃津液复生,阳热之邪渐退之兆。于上方中再加玉竹14g、龟板24g、阿胶10g(烊化)。又服三剂,大见好转,身热已退,欲食米粥,大便由秘变易。治疗仍主甘寒滋阴增液之法,而坚持不懈,计用生地至六斤,玄参、麦冬至四斤以上,治疗约有一月,其病方愈。周身皮屑脱落盈掬,顶发已秃,家人扶之下床,两腿振振欲擗地,站立不稳。温病伤阴之证,临床虽不鲜见,如此例之重者,则确属罕见。[按语]温热邪气,失治误治,每易传至下焦,劫伤肝肾之阴。患儿身体羸瘦,面色枯白,哭而无泪,反映了伤阴耗液之重。正气虽伤,但温热之邪反盛,午后潮热如焚、呓语、舌绛、脉数,一派热入营阴之象昭然若揭。所幸患儿目尚有神,齿尚不枯,脉尚任按,病虽危而阴气未致竭尽,尚有一线可生之机。审时度势,当务之急,必须以大剂甘寒咸润之品救其欲竭之元阴,佐以清营凉血之品,以制温热之肆虐。方用加味增液汤,制大其剂,壮水增液。生地补而不腻,壮水制火;玄参苦咸微寒,能启肾水上潮于天;麦冬能补心阴,润肺胃,通脉络。化生甘霖雨露,则苗勃然兴之矣。三药合用,甘寒增液,咸寒滋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另加竹叶、生甘草、丹皮、犀角清营凉血,败毒以解温热,取少量顿服之法,以使药力相续,津液渐生也。
[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清风流云
|
2013-6-11 19: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学习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赵瑞
|
2013-9-18 09: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凡属血虚发热者,无论男女老幼,服用本方,皆有较好的疗效
垫道钢板出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赵瑞
|
2013-9-18 09: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凡属血虚发热者,无论男女老幼,服用本方,皆有较好的疗效
垫道钢板出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bonefzy
|
2015-1-27 16: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人回帖。。。我来个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走进中医
杏林杂谈
美容之声
川银花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