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方剂记忆有诀窍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方剂记忆有诀窍
[复制链接]
586
|
1
|
2013-9-11 18:36:1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方剂记忆有诀窍
1.通过方名记忆方剂
中医方剂的命名古无定法,方法很多。如从《内经》所记载的十三方来看,以主药命名的为多,像生铁落饮、泽泻饮。“方书之祖”《伤寒论》的方剂,既有以主药命名的方剂,又有以功效、主治命名的方剂,也有比类取象法命名的方剂等。通过对方剂命名的分析和归纳,掌握方剂命名的规律,对于我们记忆和理解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很有益处。
(1)以药物命名的方剂:主要有主药命名、组方药物命名、药物味数命名等形式。主药命名是指以方剂中主要药物名为方剂名称。方中主药有一味,也有二味,甚至三味者。按一味主药命名的方剂有:麻黄汤、桂枝汤、吴茱萸汤、白头翁汤等;按二味主药命名的方剂有:竹叶石膏汤、大黄附子汤、当归芍药散,青蒿鳖甲汤等;按三味主药命名的方剂有:参苓白术散、半夏天麻白术汤、三仁汤等。
(2)以组方药物命名的方剂:是指以方剂组成中的全部药物名为方剂名称。如麻杏石甘汤,即由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四药组成;麻黄附子细辛汤、苓桂术甘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葱豉汤、参附汤、良附丸、枳术丸等。
(3)以药物味数命名的方剂:是指以方剂药物组成时所具有的药物味数来命名方剂的。如四物汤、四君子汤即四味药,八珍汤即四物汤合四君子汤即八味药;还有独参汤、二至丸、三子养亲汤、四磨饮子、五皮饮、六味地黄丸、七味白术散、八正散、九味羌活汤、十灰散等。
(4)以功效命名的方剂:是指以方剂的主要功效和主治病证来命名方剂的。如大承气汤具有峻下热结顺承胃气下行之功。主治阳明腑实,热结便秘证;济川煎具有润肠通便之功,“济川”乃资助河川以行舟车之意,主治肾虚便秘;败毒散具有益气解表,散寒祛湿功效,扶其正气,败其邪气。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逍遥散逍遥自在,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之功。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清营汤清营凉血,主治热在营血之证;清宫汤清心安神之剂;清暑益气汤有清暑益气之功;清骨散善清骨蒸劳热;金锁固精丸实为固精止遗之丸;消瘰丸为消瘰软坚之方等。
2.以类归从记方剂
方剂的分类方法上,历代医家见仁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对众多的方剂进行归类,其中按主方(祖方)归类是其分类的方法之一。以类归从正是按主方(祖方)归类的记忆方法,即以某一代表方为主方,在记忆此方的基础上,来记忆衍生出来一类附方、变方。如仲景伤寒论的方剂,经后人归纳后类方很多,有桂枝汤类方,即以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为主方,类方有桂技加芍药汤、桂技加大黄汤、桂枝加黄芪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杏朴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去芍药汤、新加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二十余首;麻黄汤类方,即以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为主方,类方有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葛根汤、麻黄升麻汤等十余首;柴胡汤类方,即以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甘草)为主方,类方有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泻心汤类方、白虎汤类、承气汤类、四逆汤类等。总之,我们若能记忆几十首类方,依次推演,这样可记忆的方剂将是十分可观的。同时以类归从记忆方剂还能对病机、治法共性的类方研究具有较好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深刻理解主方(祖方)的理法证治,并推其演变,求其法度,掌握类方的配伍变化规律。无论是对于我们记取方剂,还是全面掌握方剂大有裨益。
3.背诵歌诀记方剂
背诵歌诀记忆方剂是学习中医的基本功之一。从古至今学习中医的大多要经历背诵汤头歌诀的过程,为了便于学习,我们的前人编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方歌,如清•汪昂《汤头歌诀》、北京中医学院编写的《汤头歌诀白话解》等。作为初学者大多选择一种现成的汤头歌诀来背诵,只要“歌不离口”,坚持背诵,日积月月,直到滚瓜烂熟,脱口而出的程度,定能在临床上自如地运用成方。在背诵方歌专著或背别人已编成的方歌时,一般要自己读一下,如不顺口,还可以自编。凡是自编自背又叫自编背诀法,自己编写方歌,就得有编诀的方法,常见的编诀法有:
(1)一条鞭:是根据方剂药味,不按平仄声音韵,用一句不拘长短的字句来编写的方法。常用于简单的、药味不多的方剂,编写时以顺口为度。即一方一句成一个整体。如五仁丸:五仁桃杏松柏郁(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郁李仁)。止嗽散:前部荆桔甘皮菀〔白前、百部、荆芥、桔梗、甘草、陈皮、紫菀〕。如四物汤:芎归芍地(当归、白芍、川芎、熟地)等。
(2)三字经:三字经是古人用于各种启蒙教育便于记忆最常用的形式之一。在中医的启蒙教育中影响较大的是清代陈修园编写的《医学三字经》,它颇受广大初学者欢迎。用三字经的形式编写中医药教本是有很多优点,它字数少,内容精,读之顺口,容易记忆。在方剂记忆编诀也有同样的作用。如银翘散:银翘散,荆豉蒡,薄甘桔,苇竹汤。桑菊饮:桑菊饮,翅杏仁,薄甘桔,芦苇根。
(3)四言体:四言体文字少而精,四字成句,朗朗上口。如十全大补汤:八珍芪桂,十全十美。四君子汤:四君子汤,白老茯人。小承气汤,大黄厚实。玉屏风散:玉屏风散,黄芪术防。也可以对于药味组成较多或几首类似方剂用四言体的编诀方法编在一起。如毓麟珠、赞育丹:**不育,赞育毓麟,基本八珍;菟杜椒鹿,寒去温存,毓麟如此,赞育问津,赞育良剂,下列药味,苁蓉仙茅,桂附萸杞,蛇韭淫羊,巴杜归地,白术健脾,相须有利,炼蜜为丸,阳萎可饵。
(5)五言体:五字成句,较四言体更为活泼。五言体,一般四句成一首,但在实际运用中,也可以根据情况二句成一首或六句成一首。如六味地黄丸:
六味益肝肾,阴虚火旺餐,
地八淮萸四,丹苓泽泻三。
再如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二陈半夏陈,甘草与茯苓。
(6)七言体:方剂的汤头歌诀采用七言体形式的较多,如汪昂编写的《汤头歌诀》就是按七字成句,用声韵进行编写。虽然现在流行的一些汤头歌诀专著,多按七言体编写,但编写时声韵要求比较严格,要真正编写好亦比较难。如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5.细评趣味记方剂
趣味记忆方剂就将比较枯燥而难于记忆的方剂,通过比类象征联想到平日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人或事物,或取同音同义、近音近义的方法,使的方剂记忆变成有趣的记忆。如:“三仁汤”有人就把它编成了“三人爬竹竿,扑通滑下来”一句话,仅十个字,就把方中的杏仁、蔻仁、薏苡仁、竹叶、厚朴、通草、滑石、半夏牢牢记住了。只要一提起三仁汤,我们就可以有趣的联想到:有三个人争着去爬竹竿,互不相让,结果“扑通”、“扑通”地都滑下来了。这样生动有趣的联象,会留下深刻的记忆,显然要比平淡乏味的“方歌”来得快、记得牢。如导赤散由生地、木通、竹叶、甘草四药组成,可趣记为成:“竹杆通地”。龙胆泻肝汤有龙胆草、车前子、木通、黄芩、山栀子、当归、生地、泽泻、柴胡、甘草组成,可趣记为“龙车通黄山,当地卸柴草”。生化汤由当归、川芎、桃仁、干姜组成,可趣记为“曹刿兄掏姜(即草归芎桃姜)”……等等。总之,在不违背辨证论治的精神与准确用药原则下,以音、义或巧妙记法为基础进行趣味性编诀,是一种记忆方剂的好方法。但在编排时不可牵强附会,生硬地拉扯在一起而曲解了方剂的原义;还要避免低级庸俗,不能上口;尽量做到浅显而不俗,富有高稚之感。近年来,趣味记忆方剂的书籍很多,如《360首方剂速成趣记》等。
6.字头合并记方剂
在学习《方剂学》中,我们都积累过一些记忆的经验。比如:清热解毒剂中的“五味消毒饮”,由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组成。我们把每个药名拆出一个字,组成“花”、“花”、“公”、“紫”、“紫”,再利用谐音关系,只取“花花公子(紫)”四字,这样就好记多了。
再如:滋阴润燥剂中的“麦门冬汤”,由麦冬、大枣、人参、半夏、甘草、粳米组成。我们在每一味药中拆一个字,组成“麦大人半草米”。辅以谐音,就是“麦大人拌炒米”。如果你再想象一下“麦大人”拌炒米时把脸弄满煤烟时的尊容,一定忍俊不禁,印象就更深了。
又如:清脏腑热剂中的“芍药汤”,由黄芩、木香、黄连、当归、槟榔、白芍、甘草、官桂、大黄(别名“将军”)。如加以拆字并谐音,可成为:“秦香莲当兵,索草跪将军”(秦香连当槟芍草桂将军)。如果再想象一下“秦香莲”想当兵而要来草垫,跪在上面求将军的迫切情形,你就更容易记住了。
以上例子,说明我们平时就已经不自觉地掌握了“字头合并法”的初级技能。为了完善这一技能,我们有必要将它深化、系统化。这里先下两个定义:将大量需要记忆的药物名称,合并成少量内容再加以记忆,这种方法叫做合并法。在合并法的基础上,最后将二级联想后所剩下的药名各取其字头(或其中一个重要的字),简化成一句诗或一句话再加以记忆,达到以少记多、以简记繁的目的,这样的记忆方法叫做字头合并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dj1qc9zw
|
2018-9-12 16:3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中医儿科
中医妇科
肝病治疗中心
铿锵中医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