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第1章 水是生命的源泉

[复制链接]
查看1622 | 回复3 | 2005-5-30 17: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atermark]第1章  水是生命的源泉
1.01  地球上的第一场大雨
通过上一篇对0的讨论,我们已经知道,这个世界是真的可以无中生有的。那么,这个0它生成了什么呢?从无到有,这个最初的“有”是什么呢?为了说明白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把话题扯得远一些,远到哪里呢?远到亿万年前,生命的起源。
生命,是我们这个地球上最神奇、最美丽的自然现象。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上有10多万种微生物、30多万种植物和100多万种动物。它们都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是无数科学家殚精竭虑地研究了许多年,而依然没有一个确切答案的未解之谜。
用放射性同位素方法测定发现,地球的年龄大约已经有46亿年了。而迄今为止,我们发现的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来自澳大利亚西部,是距今约35亿年前的岩石。这些化石类似于现在的蓝藻,它们是一些原始的生命,是肉眼看不见的。它的大小只有几个微米到几十个微米。因此我们可以说,生命的起源应该不会晚于35亿年前。由此可见,原始生命的诞生时间,大致可以界定在46亿年到35亿年前之间。
目前关于生命的起源已经有多种假说,其中较为主流的是“海洋起源假说”。
地球刚刚诞生的时候,可能还只是一团炽热的星云,这又说到宇宙的起源上去了。根据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宇宙中所有的星体都是在那次大爆炸中开始产生,并逐渐发展成为今天我们能观测到的宇宙的样子。
当时地球这团炽热的星云,在慢慢冷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固体地球和地球上原始的大气。地球上原始的大气都有些什么成分呢?在地球形成的早期,原始大气与现在的大气有很大的不同,许多科学家认为,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氨(NH3)、甲烷(CH4)、氰化氢(HCN)、硫化氢(H2S)、二氧化碳(CO2)、氢气(H2)、水(H2O)等,而氧气(O2)的含量极少。
为什么几乎没有氧气呢?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氧气和氢气化合成了水,形成了原始的海洋。我们知道太阳的主要成分就是氢,太阳辐射出的能量,就是其内部核聚变所产生的。太阳的质量大约是地球质量的33万倍,太阳自己的质量就占了整个太阳系的99.865%,所以在早期的地球上有大量的氢气应该不足为怪。这些氢气与氧气在宇宙大爆炸后的高温中剧烈反应生成了水,降落到地面形成了原始的海洋。所以我们可以想像,在早期的地球上,几乎是天天都在下大雨。
大雨停止后,地球就进入了另一个发展阶段,地球上的生命才真正开始诞生。对生命起源来说,首先有水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美国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把勇气号和机遇号送上火星,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想看看火星上有没有水。为什么要找水呢?因为水是形成生命的必要条件,没有水就不可能有生命的存在。所以大部分科学家认为生命起源于海洋,这也是“海洋起源假说”的由来。这一假说的具体内容,我们将在下一篇中探讨。
你看,生命从无到有,最开始形成的这个“有”是什么呢?应该就是水。当然,水还不是生命,所以我们说,水是生命的源泉。
1.02  水是最复杂的单一化合物
水对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我们每天要喝的是水,我们每天要用的是水,我们的生活可谓一时一刻也离不开这个水。
再来看我们身体的构成。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到体重的65%。其中,脑髓含水75%,血液含水83%,肌肉含水76%,连坚硬的骨胳里也含水22%。所以我们形容说女人是水做的,其实男人也是水做的。不仅是人,其他动物、植物也一样,水是生物组织中含量最多的一种化合物。
普通人如果没有食物,还可以活较长时间(有人估计为两个月),如果连水也没有,顶多能活一周左右。植物如果缺乏水的滋润,很快就会枯萎死亡。水不仅是生命的源泉,水在生命的延续过程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水对生命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既然水对生命如此重要,那么,水都有那些重要的特性呢?
水的分子式为H2O,它由两个氢(H)原子和一个氧(O)原子组成。这3个原子是由共价键结合在一起的,形成了氧原子在两个氢原子之间的特殊结构。水的这3个原子不在一条直线上,而呈三角形排列,两个氢原子和中心氧原子所形成的键角约为105°。
这种结构使得水成为一种特殊物质,使水的所有物理和化学性质几乎都是异常的。水可能是我们所熟悉的所有单一化合物中最复杂的一种。
水是液态比固态密度大的极少有的物质之一,所以水在结冰的时候,是从水面向下生成的。水的黏度、表面张力、熔点、沸点、熔化热及汽化热也都异常的高。这一切使得气态水、液态水和固态水的物理性质差别非常的显著。
所以大自然在生命产生的过程中选择了水,绝对不是偶然的,肯定有其内在的深刻原因。
1.03  太阳寒水
对生命如此重要的水,在《黄帝内经》中又是如何描述的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讲:“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味为咸,在志为恐。”
《素问·金匮真言论》中也讲到:“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豀,其味咸,其类水,……其数六,其臭腐。”
没学过中医的人也不用头痛看不懂这段经文,我们只挑重要的来说。
水在中医理论中,是和“北方,寒,肾”联系在一起的;从数学的角度来说,水的数是六。《黄帝内经》为什么这么讲呢?
我们先看肾和水的关系。尽管中医所说的肾并非西医解剖学上的肾脏,但中医的肾包含了西医的肾的功能,这是肯定的。从西医的角度来说,肾有什么功能呢?肾脏的主要功能是过滤体液,形成小便,排出体内的代谢产物。肾脏功能衰竭的患者,因为无法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不得不定期做血液透析。对健康人来说,自身的肾脏要比庞大的血液透析机的工作效率高得多,全身的体液都由小小的肾脏独自完成过滤工作,其工作量之大超乎我们的想像。体液的主要成分就是水,水和肾脏的密切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而“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所以只要是人体的水出了问题,中医认为那肯定就跟寒和肾有关。中医按照治疗肾和寒的原则去治疗这个水之为病,就会取得很好的疗效。
水为什么一定要和寒联系在一起呢?我们喜欢用开水来泡茶,开水不是很热的吗?《黄帝内经》的这种说法有什么根据吗?它的背后,确实有非常深刻的内涵。
我们前面讨论过,水的比热是异常的高,所以水就成了调节温度的一个很好的工具。以前没有空调的时候,夏天我们觉得热的难受,在房子里洒一些水,就会觉得凉爽许多,实在不行,还可以去冲个凉水澡过过瘾。水可以带来凉爽,可以带来寒意,是因为水从液态变为气态的水汽时,会吸收大量的热量。反过来,水气遇到寒冷之后,又会释放出热量,重新凝聚为液态的水。前面那段经文中的“寒生水”,其实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在中医理论中,往往“寒水”并称,成了一个专有名词。
现在水和寒成了一家人,那么哪个地方的寒冷最明显呢?北方。地理知识比较丰富的人可能会不同意这个说法,因为他知道南极也是一片冰天雪地。而且南方山清水秀,南方的水不是更多一些吗?水为什么一定还要和北联系在一起呢?这正说明《黄帝内经》是我们中国的土特产,因为只有在北半球,才会觉得越往北越冷,《黄帝内经》诞生的年代,古人可能还不知道有南极存在。但在我们中国,在北半球的中纬度这片广阔的地域上,越往北越冷,《黄帝内经》说的是一点也不错的。
为什么越往北越冷呢?因为越往北,阳光斜射得越厉害,同样面积的地方,得到的太阳光也就是太阳的热量就越少,所以就越寒冷。你看,寒冷的本质其实是热量的减少。我们再看“北”这个字,象不象两个人背靠背的形状?北的本义就是背面,相反的意思,和哪里相反呢?和南方。南方热,北方就寒。海南人冬天穿着衬衫的时候,东北人穿着皮袄都不愿多出门。东北人为什么爱喝酒,而且还“喝的少了他不干”?就是为了抵御这个寒气。所以,通过寒气做介绍人,北也和水成了亲戚。
我们还知道,四季之中,冬季是最寒冷的。那么水与冬季有什么关系吗?
《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讲到:“水曰静顺。”又说:“静顺之纪,……其令寒,其藏肾,……其应冬,……其数六。”
就同一个地方来说,冬季太阳转到南半球去了,跟夏季相比,阳光斜射得更明显,地面得到的太阳的热量就少得多,所以就最寒冷。而且这个冬字也很有味道,冬其实是终的本字,就是尽头的意思。一年的尽头那个季节是什么呢?就是冬季。这个一年的尽头,又是什么到了头了呢?是太阳,太阳转到最南头去了,而我们人则感觉地面上的热量到了最少的尽头,所以用冬字表示最寒冷的季节。
当然,“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山顶上也是高处不胜寒的地方,《黄帝内经》中有没有讲呢?当然也讲了。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讲:“至高之地,冬气常在。”
你看,不管是北还是冬,其实都反应了太阳的热量在北半球随着时间和地域的变化,其实质都是热量的减少,都是寒冷,所以北和冬都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总结一下,水和寒联系在一起是因为热量的减少,水与北和冬联系在一起,还是因为热量的减少。热量从那里来呢?从太阳来,所以水和寒实际上是和太阳密切相关的。太阳的运行引起地球上热量的变化,从而导致寒与水的密切联系。在自然界中,海洋中的水受日光照射变成水气,升腾为云,云气在夏季被季风从海洋高气压区吹向我们大陆所在的低气压区,在不断升高的过程中,云气因受寒而导致热量越来越少,最终凝聚为雨水降落在大陆上,雨水在地上又汇聚成河,重新流回大海,完成了地球上水的循环。
在中医里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太阳寒水”,其实说的就是这个水的循环过程。你看,《黄帝内经》里的每一句话,不是随便说的,肯定都有深刻的道理在里面。《黄帝内经》对水的论述,其实是以太阳的运行规律为基础讲的,你能说《黄帝内经》不科学吗?
1.04  阴阳是中医最重要的概念
由“太阳寒水”,我们就可以自然地引出阴和阳的概念。热为阳,寒就是阴。夏天太阳带来的热量多就是阳,就是热;冬天太阳带来的热量少,就是阴,就是寒。寒与热其实只是热量的多少不同而已,所以阴和阳其实说的是同一个问题,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中医理论中讲阴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热量增多,寒变热,阴就变成了阳;热量减少,热变寒,阳就变成了阴。所以阴阳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周易》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地万物所有的特性都可以归结为阴和阳。而这个阴阳又是在不停地变化着,阴可以变成阳,阳又可以变成阴,阴阳变化永不停止。这就好比一年四季,寒暑往来,寒热在不停地变化,而一年又一年,这个变化从来也没有停止过。用《黄帝内经》的话来讲就是“周而复始,如环无端”。
如果我们仔细琢磨一下《黄帝内经》,它在说什么呢?从头到尾,它其实都是在讲这个阴阳,讲阴气和阳气。所以,只要真正理解了气,领悟了阴阳,就肯定能明白中医的道理。中医讲阴阳不是迂腐守旧,而是没有比阴阳更好的概括方式。
1.05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我们应该还记得前面引用的那段经文讲水是“其数六”,这又是什么意思呢?这需要我们把视野放宽广一些来探讨这个问题。由这个6,我们马上就要触及到中医理论中那严谨的数学体系了。
这还要从河图、洛书说起。河图、洛书是什么呢?就是下面这两幅图。
               
河图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洛书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
二四为肩,六八为足;
五居其腹,洛书数也。

传说在远古的伏羲时代,黄河里跃出了一匹龙马,身上画着一幅图,伏羲就是据此悟出了天地间的道理,从而创造性地画出了先天八卦。因此就把这幅图叫做河图。
而在大禹治水的年代,洛水中浮出了一只背上负图的神龟,周文王据此悟出了世上万物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并据图演绎出后天八卦。所以就把这幅图叫洛书。
传说可能被赋予了太多的神话色彩,然而河图洛书所蕴涵的深刻的道理却不是神话,而是宇宙间的真理。
河图、洛书之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一语。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周易》就是依据河图洛书而成书的。
《周易》中虽然提到了河图洛书之名,但并没有上面我们看到的那两幅图。那么,这两幅图是由何而来呢?是由宋代的道士陈抟最早传下来的。宋代较之《周易》的成书年代周朝晚了很多,陈抟又是根据什么传下了这两幅图呢?
《周易·系辞》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汉书·律历志》也说:“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五胜相乘,以生小周。”
郑玄在注释上面《周易·系辞》的这段话时说:
“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也。”
所以说陈抟所传的河图洛书并非是他个人的臆造,而是有真实可靠的学术渊源的。这一点,刘大钧先生在他的《周易概论》中已有明确的论断。
现在再来看《黄帝内经》中所讲的水,已经不仅是“其数六”了。在河图中,水已经与两个数分不开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1是水的生数,6是水的成数。医易同源,由此可见一斑。
水为什么会跟1与6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呢?
《易纬·乾坤凿度》说:“天本一而立,一为数源,地配生六,成天地之数,合而成性。”
一为数源,就是说任何自然数都可以由不同个数的1组成的,不是吗?天本一而立,就是讲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象1这样的最小单位构成的。这不就是量子理论的内容吗?“天本一而立”这一点,从“天”本身也能看出来。天是什么呢?古人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上最耀眼的就是太阳,所以太阳就代表着天。我们知道太阳主要由氢组成,氢原子有什么特点呢?氢原子只含有1个质子和1个电子。我们看一下化学元素周期表,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这个氢元素,而且从理论上来讲,所有的其他原子,都可以由氢原子聚合而成。所以,“天本一而立”与“一为数源”的说法大同小异。
所以,“天一生水”的1,就是讲水是生命产生的第一要素,要有生命,首先要有水,跟“一为数源”一样,水就是生命的源泉。
地配生六,是说地数6是为了与天数1相配合而产生和存在的。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们回过头去看前面《周易·系辞》中的原文讲“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就是说,1、3、5、7、9五个奇数属阳为天数,所以说天数有五个;2、4、6、8、10五个偶数属阴为地数,因此地数也是五个。“五位相得”就是讲,五个天数和五个地数各有自己的职位,各司其职。《素问·天元纪大论》对它们的职位有更具体的说明:
“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
“而各有合”是说,天数和地数同时还要密切地配合,精诚合作才能完成天地间的大业。而且,这种合作也是固定的,就是1与6配,2与7配,3与8配,4与9配,这就是最佳搭档,不能乱来。
如果我们留心一下就会发现,在河图中,所有相配成对的天数与地数之间,成数都是由生数再加上5得来的。为什么是这样呢?这个5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1.06  天地之间,不离于五
这个问题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的。刚才我们为了探讨为什么《黄帝内经》说水的数是6,不惜抛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河图洛书,由河图又知道,原来6只是水的成数,水还有一个生数是1。水的成数6又是由其生数1加上5得来的。现在,为了能查清楚这个5的含义,少不了也要费许多的周折,因为我们要从日月地球的运行规律中去探寻数字5的真谛。
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天,时间是24小时,古人叫做12个时辰。1个时辰就是2个小时,所以小时就是小的时辰的意思。我们今天有各种名牌手表可以用来计时,而古人只能用装水的漏壶来计时,一日一夜水下百刻,所以一天24小时古人有时也称作水下百刻。
地球除了自转,还在绕日公转。地球绕日公转一周的时间是365.25天,也就是一年。这样每四年就会多出一天,所以我们知道阳历是每四年一闰,把多出来的这一天加在第四年二月份的最后。如果你碰巧是闰年2月29日出生的,那你将会每隔4年才能过一次生日。也就是说,假如把你出生的这一年叫做第1年,那么你的第二个生日将在第5年度过,你的第三个生日将在第9年度过。如果我们把4年看作一个周期,那么5处在什么位置呢?5处在两个周期的中间,具有双重身份,5既是上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第5年其实是下一周期的第1年,从这一点来说,5是虚的,是不存在的,因为两个周期之间并没有真正多出一个第5年来。5只是反应了以4为周期的一种连续的周期性变化,可以把5看作这种变化的一个完整的封闭周期数。
那么对于这个5,《黄帝内经》中又有什么论述呢?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讲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
《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
看来《黄帝内经》也同样认为5是天地之间的一种规律。这个结论,一定是《黄帝内经》依据所掌握的日月地球的运行规律而总结出来的。那么,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描述的日月地球的运行规律是否准确呢?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说一年365日,肯定是没错的了。日行一度,基本上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也就是一天。月行十三度而有奇,就是月亮每天围绕地球公转13度多一点,如果用360度除以13度,得到月球的公转周期是27天多一些,这与现代天文学测定出的27.32天非常接近。
对地球的公转规律,《黄帝内经》描述得同样非常准确。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
一步为六十度有奇,就是60天还多一些,也就是两个月。六步就是十二个月,正好是一年。二十四步就是4年,4年就多出一百刻就是一天。也就是前面说的“积气余而盈闰矣”。这和我们今天4年一闰的历法丝毫不差。
看来,《黄帝内经》对日月地球的运行规律已经掌握得非常准确,所以“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和“地以五为制” 的说法肯定是有道理的,必定有其天文学上的严谨背景。那我们就接着来看《黄帝内经》对数字5的论述。
《素问·脉解》讲:“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阳者衰于五月,而一阴气上,与阳始争。”
五就是五月,是阳气最盛的时候,而最盛的时候,也就是开始衰减的时候,所以说“阳者衰于五月,而一阴气上,与阳始争。”
《说文·五部》:“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
五的本义是纵横交错,后来则借用“午”来表示,所以五月五日我们又称作端午节。
阴阳在天地间交午,指的就是到了五月,阳者衰而阴气上,阴阳在天地间交争。这就是一种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它发生在每年的五月。我们再从一年的角度来看一下阴阳的变化。冬寒夏热春暖秋凉,年复一年,四季分明,这说明阳气在一年之内是以4季为特征周期性变化的。阴历5月太阳运行到夏至点,阳气达到最隆盛的状态,再继续运行,阳气就开始减少,换一种说法就是阴气在增多。如果以夏秋冬春作为一个周期,5月就是一个分界点,它既是上一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周期的起点。
在一个周期性的变化中,5的这种承前启后的作用再一次得到体现。
那么,5在大自然中是不是还有类似的表现呢?回答是肯定的。
以月象的变化为例。月初新月初生为朔月,渐增至半圆为上弦月,至月中月圆为望月,又渐减至半园为下弦月,最后恢复为月初的朔月。朔、上弦、望、下弦又是周期为4的变化。而对月末看不见的月象,我们还有一个名称叫晦月。晦月与朔月其实说的都是月末月初那个月亮,只不过晦月强调终点,朔月强调始点。这样月象的特征点就有了5个名称。同样的,第5个名称晦月,既是上一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周期的起点,成为以4为周期的一种连续变化的标志。
不管是地球,还是月亮,它们的运行都呈现出这种以4为周期而特征点为5的连续变化。
《素问·宝命全形论》讲:“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既然是由天地之气生成的,是不是也符合天地自然的这种以4为周期而特征点为5的连续变化的规律呢?
根据现代生物学理论,生物的特性是由其遗传物质DNA或RNA决定的。DNA含有4种碱基: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而RNA中同样也含有4种碱基,只不过是用尿嘧啶U代替了胸腺嘧啶T。这样,生物的遗传物质中实际上就有5种碱基,而对于确定的DNA或RNA,却只含有其中的4种。DNA的双螺旋结构,其实也是一种连续的周期性的变化。而且,DNA中碱基的配对也是有严格的规律的,那就是C-G,T-A相配,而在RNA中U代替T,是U-A相配。这不正象《周易·系辞》中说的:“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吗?
由此可见,5反映的是天地间一种普遍的规律。这种变化规律是周期性的,然而又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个周期都是在前一周期的基础上重新发展起来的,是一个全新的周期。这就好比每年都有四季,而每年却又都不一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说的就是这个事实。有的学者把这种变化规律也称作螺旋式上升的规律,这正符合DNA的双螺旋结构。
5在天地之间这种永不停息的变化中,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5,就没有前后的衔接,这种周期性的变化就会中断。5居两个变化周期的中间,上一周期由5而止,下一周期由5而始。5并不是具体的,而是标志性的,是虚的,就象我们前面讨论的气和太极。所以5又被称作“中5太极”。
“中5太极”实际上反应了日月地球在运转过程中,其运行规律对生物、气候等产生的一种周期性的影响。而这种周期性的影响,其本质是太阳的能量在地球上随时间和地域的变化。
《周易·系辞》中讲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正是因为这个5,才使得一六相得有合,二七相得有合,三八相得有合;四九相得有合。
对“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来说,表面上看,是1加上5得到了6。如果根据物质波的理论,任何事物的变化也应该是一种波的变化,而波是可以叠加的,用数学来表示就是简单的相加。所以,1加5实际上代表了1在地球上的变化规律。1是什么呢?1是水,所以,6就是水在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水在大自然有什么变化规律呢?就是我们在前边讨论过的“太阳寒水”。
所以,1和6就代表了水在地球上的特性,就代表了“太阳寒水”的内涵。
这么复杂的内容,居然只用1和6就表达清楚了,我们是不是该对古人刮目相看,是不是该对中医理论赞叹有加呢?
其实1和6的内涵应该远不止这些,我们试着再从现代化学的角度来分析。
我们知道原子的化学性质只取决于其所具有的电子数目。因此电子的数目(也就是质子的数目)又被称为原子数。具有1个质子的原子必定是氢,2个是氦,3个是锂,4个是铍,5个是硼,6个是碳,7个是氮,8个是氧。你看,化学原来也是一门数字的科学。
水的分子式是H2O,氢原子的电子云当然只有1个电子,而氧原子的外层电子云正好有6个电子。氢氧结合生成水,不就是1和6的结合吗? 这和“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难道仅仅是巧合吗?如果是元素周期表中这些简单的原子数,最终决定了地球上这许多物种与生命的存在形式,我们该向谁表示我们的崇拜呢?是上帝还是中医?
1.07  五行就是五种不同的阴阳
由河图的“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我们又要引出中医理论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五行”。五行也就是河图中我们所说的“一为水,二为火,三为木,四为金,五为土。”,就是水火木金土。中医理论用五行来概括归类世间的万事万物,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分属五行。比如冬天属水,夏天属火,春天属木,秋天属金,第5行土在哪里呢?土是虚的,土寄旺四季,每个季节的最后18天属土。还有一种说法是把秋夏之交的那个月规定为属土,叫做长夏。以人身五脏为例,肾属水,心属火,肝属木,肺属金,脾属土。
为什么分为五行呢?就是因为5反映了天地间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而这种变化规律的根源,都来源于太阳能量在地球上的变化规律。太阳能量的变化表现为寒热,也就是阴阳,所以说,五行是建立在阴阳的基础上的,阴阳是对事物的概括表述,五行则是相对具体而详细的论述,五行其实就是五种不同的阴阳变化。
因此,中医讲阴阳五行,不是迷信,而是最伟大的科学。
《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讲:“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一个阴阳五行就概括了天地之间所有的道理。简单的,并不一定就是落后的。
1.08   1和6就是水
水的特性为“太阳寒水”,用数来表示就是1和6。所以,凡是五行属水的事物,就都具有水的特性,也就是都跟1和6有关系。反过来说,凡是符合1和6这种数字组合的,也必定具有水的特性。
中医有一个著名的方子叫“六一散”,药物组成是滑石6两,甘草1两。用来治疗夏天中暑。中暑就是天气太热引起的,我们用1和6这种组合的药物来治疗,就使这张方子多了“太阳寒水”的特性,用寒水来祛暑清热,它的疗效当然就非常的好。
《伤寒论》中的白虎汤也遵循这个1和6的组合。药物组成是石膏1斤,知母6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白虎汤是用来治疗壮热面赤的,西医应该叫高烧不退,中医称作阳明热盛。你看,又是用1和6来治疗热盛之病,也就是用寒水来对付热病。
六一散与白虎汤都是中医的经典名方,它们的疗效是经过了千百年的临床检验的,发现确实疗效显著。如果我们这两个方子中还用这些药,只是用药比例改变一下,不再是1和6的组合,疗效会怎么样呢?毫无疑问,疗效肯定不行了。那么,有人肯定会问,在这两个方子中,到底是药物在起作用,还是1和6在起作用呢?
应该是两者的组合,是药物按照1和6组合的方式才能发挥出最佳的疗效,缺一不可。如果我们把药物看成是实的,那么1和6就是虚的。虚的是什么,是中医的气,是道家的道,是周易的太极,是事物的本原,是大自然的客观规律。这和我们所探讨的1和6的内涵不谋而合。
所以中医用药,药物的用量决不仅仅是个多少的问题,而是有严格的自然规律,必须要去遵从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西医用药的盲目性更大一些,因为他不承认气,不承认这个客观规律。
关于“太阳寒水”,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去验证。五脏当中,肾属水,肾在志为恐。也就是说,恐惧是与肾气密切相关的,恐惧就是肾气功能的一种自身体验。肾属水,所以恐惧也应该具有水的特性。我们想想,看恐怖大片时,那种毛骨悚然的感觉是热还是寒?我们常说被吓出了一身冷汗,没听说谁被吓得热气腾腾,满头大汗。我们的喜怒哀乐,寒热冷暖,无一能够逃脱大自然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大道无形,此之谓也。
我们还常说水为财,把经商比喻为下海,海里水最多,也就是钱最多,所以大家纷纷下海,就是为了多发财。为什么说水为财呢?水是生命的源泉,根据生命起源的“海洋起源假说”,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最初都是由水中的原始生物进化而来的,而且任何生物的生存,也都离不开水。这与钱的特性多么相似。我们常常说,钱是万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其实就是说钱可以买到我们所需要的各种商品或服务。钱就是这个社会的水,所以金融又被称为国家的命脉。脉就是河,还是水。既然钱是水,那钱也一定跟1和6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你是一位老板,不妨把发工资的日子定在每月的16日,没准会给你带来好运。
现在,让我们重新来审视一下那两幅令人眼花缭乱的河图和洛书,是不是觉得简洁了很多?1和6在河图的下方,5在河图和洛书的中央。两张简单的图,就囊括了天地间万事万物的道理。简单的,就是最好的。古老的,不一定就是落后的。现在,我们对古人和中医的崇拜,是不是又加深了一层呢?
河图与洛书就是中医理论中所蕴藏的那个严谨的数学体系,在后面几篇的讨论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它们的深刻含义。
1.09  月亮,女人和水
前面我们讨论的主要是地球上的水,现在我们再去拜访一下月亮。
我们都知道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嫦娥是天上的仙女,月亮就和女人联系起来了。我们怎么形容女人的,前面说过了,女人是水做的。男人体内的水也不少,为什么不说男人是水做的呢?肯定有其中的道理。我们形容女性的温柔,怎么说呢?我们讲似水柔情。女人和水又联系起来了。月亮,女人和水,这是多么浪漫的情景。
《淮南子·天文训》说:“水气之精者为月。”
《说文》讲月是“阙也,太阴之精。”
原来月亮,女人和水的关系是有悠久的渊源的。男人为阳,女人就为阴;水为阴,火就是阳;月有圆阙故属阴,太阳常圆故为阳。阳光暖热为阳,月光清冷为阴。那么,从阴阳的角度来看,月亮,女人和水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从能量的角度分析,太阳送给地球的光和热多,我们感觉温暖,为阳;月光带给地球的光和热就少得多,我们觉得寒凉,就是阴。
从引力的角度分析,太阳距离地球远,引力小,而月球距离地球近,月球对地球的引力是太阳的2.25倍,反而还大一些。太阳的可见光为阳,月亮不可见的引力就可以看作阴。阳以太阳的光和热为主,阴以月亮的引力为主。
太阳的光和热的变化我们可以直观地感觉到,月亮引力的变化怎么能够知道呢?这种引力的变化就表现为海洋潮水的涨落。
从潮汐这个词来看,白天的涨潮为潮,晚上的涨潮为汐。这说明一天有两次涨潮,是一种半日潮。而我国东部沿海,也就是黄海和东海地区的潮汐类型大部分都是这种每天涨潮两次的半日潮。
潮汐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月亮的引潮力。海水除了受到月亮的引力以外,由于月亮绕地球公转,使海水还受到一种离心力,这种离心力与月亮的引力方向正好相反。(请注意,这并非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与地球对海水的引力基本上相互抵消,不会引起潮汐,可以忽略不计。)那么,怎么理解这种引起潮汐的离心力呢?我们在白天看到太阳从东边转到西边,在十五的晚上看到月亮也是从东边转到西边,好像太阳月亮都在围绕地球转动。实际上我们知道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月亮在围绕地球公转,并不一样。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运动的形式是相对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其实就是在讲这个相对运动。月亮绕地球公转,如果以月亮为参照物,也可以说是地球在绕月亮运转,准确地说应该是地球在绕着地月的公共质心转动。这个引起潮汐的离心力,就是地球的这种绕月转动产生的。对地球上任何地方的海水来说,它们受到的这个离心力都是一样的,也就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同。什么方向呢?就是和月球对海水的引力正好相反的方向。潮汐实际上就是由月球的引力和地球产生的这种离心力共同引起的。
在地球上正对着月亮的这一面,海水离月球近,所受到的月球的引力大于地球产生的离心力,所以海水就上涨(背离地球的方向);在地球上背对着月亮的这一面,海水离月球远,所受到的月球的引力小于地球产生的离心力,所以海水还是上涨(背离地球的方向);而在地球没有正对月亮的两侧,这两个力的合力是指向地球的,所以海水下降,就是退潮。如果从月球往地球的方向画一个长长的箭头,那就可以说,月亮指到哪里,潮水就涨到哪里(实际上应该说月亮转到哪里,潮水就涨到哪里),而且是在所指的方向上,地球相对的两面的海水都在涨潮,也就是同时有两个潮。但是这两个潮,我们在地球上无法同时看到,我们看到的是,随着地球的自转,一天之内有两次涨潮,而涨潮的时间就是月亮通过上中天和下中天的时间。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半日潮。
但是潮水的大小也不是每天都一样,按照阴历,每个月的月中,也就是月亮最圆成为望月的时候,还有月末,也就是看不见月亮成为晦月的时候,这两个时间,潮水涨的最大,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潮水还受到太阳引力的影响。
地球绕太阳公转,海水因此会受到一个离心力,这个离心力与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方向正好相反。这与前面我们讲地球绕月亮运转而引起潮汐是完全一样的情况。由于太阳距离地球太远,太阳对地球的引力,还不到月亮的一半。所以,从引力大小的角度来说,我们完全可以把太阳看作另一个小月亮,太阳转到哪里,相应的在地球和太阳连线的方向上,在地球相背的两面,也会同时产生两个小的涨潮。因为这个潮比较小,所以我们平时察觉不到。在阴历的月中和月末这两个时间,太阳、地球和月亮三者基本上在一条直线上,太阳与月亮引起的涨潮正好叠加在一起,所以就形成了每月的两次大潮。
这种每月两次大潮的规律,在《黄帝内经》中也有明确的记载。
《灵枢·岁露论》讲:“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月满则海水西盛,月郭空则海水东盛,因为海水都是盛,而不是虚,所以就是讲每月有两次大潮。那么,为什么一个是东盛,一个是西盛呢?这就得从《黄帝内经》中找“东、西”这两个字的含义。
《素问·异法方宜论》讲:“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
又说:“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
东方是鱼盐之地,海滨傍水;西方是沙石之处,其民陵居。这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来描述的,与我国东南是沿海,西北为高原的地貌完全相符。这也说明《黄帝内经》是在我国中原地区成书的。
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东盛,就是我们这边的海水涨潮了。月郭空的时候,也就是月末的时候,太阳和月亮都在地球的同一侧,虽然地球上同时有两个涨潮的地区,但是面对太阳和月亮的这一面,潮水涨得更高一些。在同一地点观察就是,中午的潮水比半夜的潮水更高一些。所以,《黄帝内经》中讲东盛西盛,这个盛的时间应该是以中原地区的中午为准。因此,东盛的意思,准确地讲应该是,月末的中午,在我国东海潮水涨得最高。
西盛是什么意思呢?西边是高山沙石,我国并没有西海。这个西海在哪里呢?在我们看不见的西方,在地球的另一边。所以我们自称为东方人,把欧美人叫做西方人,这个来源可能就在这里。月满的时候,地球处在太阳和月亮的中间。因为潮水主要由月亮引起,所以面向月亮的这一面,潮水涨得更高一些。在同一个地方来看,就是半夜的潮水比中午的潮水更高一些。以我国中原地区中午的时间为准,潮水应该是在我们看不见的那个西海涨得最高,所以说,月满则海水西盛。
《黄帝内经》对潮水的描述是如此精确,难道我们不应该对古人肃然起敬吗?
《黄帝内经》同时又讲:“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月满和月郭空又和人的气血的盛衰对应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所以月满则人血气积,月郭空则人气血虚。这是从月象上看,人与天地是相应的。如果从潮水的涨落看,就有一个矛盾。因为不管月满还是月郭空,海水都是盛的,相应的,人的气血也应该都是旺盛的才对。为什么月满人气血盛,而月郭空就气血虚了呢?这说明,月象和潮水两者对人气血的影响,是以月象为主的。那月象反应了什么的变化规律呢?
我们能看见月亮,是因为月亮在向地球反射太阳光。这部分太阳光,本来照不到地球上,是太阳本来不打算给我们的,但是月亮总觉得自己和地球是一家人,所以就把自己的那份日光,分了一部分给地球。这部分日光,虽然不多,但毕竟是多了,就像我们在银行存钱长了一点利息,不管多少,只要是多了,就让人高兴,是好事。十五月亮最圆的时候,月球和太阳在地球的两边,但又不是完全在一条直线上(完全在一条直线上就会产生月食),所以我们能看到整个月亮,也就是月亮反射给地球的日光最多,地球上的热量也处在最多的状态,相应的人的气血就盛。到了月末,月球转到了太阳和地球之间,月球把日光又反射回太阳去了,所以我们看不见月亮,地球上的热量相比月圆的时候要少,人的气血随之也变得虚了。如果这时候,日月地三者正好完全在一条直线上,就会发生日食,这时候月亮不但没有多余的日光给我们,反倒把本来属于我们的日光还挡去了不少,相应地人的气血就会更虚。所以古人害怕日食是有道理的。统计资料显实,日食前后,发生自然灾害和重大疾病的概率要明显上升。
你看,月象原来反映的是我们地球上获得的太阳能量的变化规律。月亮带给地球的这部分能量虽然少,对生命的作用却至关重要。我们都知道,大部分植物在晚上生长的最快,毛竹在晚上长得最快时,你甚至能听见它往上长的声音。所以我们常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事物发展之快。婴儿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是因为婴儿在睡着的时候,才能更快更好地生长,这在晚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年轻的爸爸妈妈往往发现,一觉醒来,抱着宝宝突然感觉变沉了,一种喜悦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
生长在晚生表现得最突出,也许是跟月光的能量能级比较低有关,这种能级的能量更容易与生物体发生共振,从而引发生物的生长。有报道说,月光能够促进氨基酸的合成,可以作为这种猜测的一个证据。如果说日光属阳,那么低能量的月光就可以说属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
“阳生阴长”,“阳化气,阴成形。”
应该就是对生命的这种运动规律的概括。
对人的气血而言,气为阳,血为阴;对光热和海水而言,水为阴,热为阳。月满的时候,光热是多的,海水是盛的,阴阳就是协调同步的,所以人的气血也随之运行正常而充盛;月郭空的时候,光热是少的,而海水是盛的,阴盛阳衰,阴阳不协调了,所以人的气血也因此而运行不畅,气血亏虚。这在女性的月经上表现的尤为明显。据有关调查资料统计显示,女性的月经来潮时间以望月日期为中心,呈正态分布。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女性的月经来潮时间是在阴历每个月的十五左右的。满月十五,人的气血最旺盛,满则溢,所以月经来潮,这也符合我们的常理。
所以,阴阳之间,应该是协调合作而又以阳为主导的。在人类社会中也同样存在这个规律。我们说这个社会是男人的社会,就是讲社会是以阳为主;而作为社会的最小单位家庭,夫妻双方又必须互敬互爱,才能生活得美满幸福,白头偕老,这就是讲阴阳必须协调合作才能正常地行使各自的功能。所以我们提倡男女平等,更多的是强调男女的协调合作,而不是那种绝对的平等。
阴阳的这种关系,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超越。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我们经常说的“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实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中医养生与治病都一再强调要天人合一,也就是为了顺应大自然的这种本然的规律。最典型的例子是《素问·缪刺论》中讲的:
“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痛而刺之,以月死生为数。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痏数。针过其日数则脱气,不及日数则气不泻。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复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渐少之。”
月象由月初朔月到十五望月慢慢变大为生,由十五望月到月底晦月慢慢变小为死。而人体的气血也随着月象由弱变强又由盛变虚。给患者针刺去邪的时候,就要根据人体气血的盛衰相应地调节针刺的数目。月生一日一痏(wei),一痏就是一针。这个针数是严格按照月象的变化来决定的,因为“针过其日数则脱气,不及日数则气不泻”。就是说,假如病人阴历初十来求治,你如果一着急给人家扎了十一针,那就过了头,就伤了患者本身的正气;如果你比较小心,只给人家扎了九针,那这个致病的邪气又去不了。所以必须要根据月亮的指示来行事,才能恰到好处。把这个月亮的指示总结一下,就是《素问·八正神明论》中讲的:
“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古人用阴历而不用阳历,原因之一可能就是人们需要根据月的死生日数来养生治病。把月象的变化形容为死生是很耐人寻味的。这说明古人认为月亮到月底就死去了,而月初的月亮,已经不是原先那个月亮了,而是一个新生的月亮了。阴历一年十二个月,那岂不是十二个月亮?确实如此。
对此,田合禄先生在他的《周易与日月崇拜》中有着非常精彩的论述。田先生说,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常羲生月十有二。”
郭沫若注释说:
“生月的常羲,后来变成奔月的嫦娥。”
常羲生月与嫦娥奔月都是神话传说,然而神话传说不是凭空编造的,而是有其真实的天文学背景的。
1.10  神话是文字出现前的历史
神话传说既然有其合理的真实性,为什么不叫历史而叫传说呢?历史是有文字记载的,传说则是文字出现以前的历史记载,因为没有文字,所以只好靠口头相传。这一点,从“古”的造字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十口为古,就是说历史经过十代人的口口相传,那段时间离现在就比较久了,就可以叫古代了。所以,神话传说的背后,必定有其真正的内涵。
比如女娲用五色石补天的神话传说,田合禄先生就认为,这其实反应了古代一次历法的改革。
《素问·六节藏象论》讲:“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
还是这一篇,接着却又说:
“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前面说一年365日,后面又说一年360日,相差5天,这显然是两种不同的历法。女娲用五色石补天,就是调整历法,补上这缺了的5天。
滴水石穿,水流成河,点点滴滴的水,孕育了地球上无数的生命。生活中也同样如此,老子讲“上善若水”,只要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一切从点点滴滴中做起,总会孕育出成功的果实。1是水,是生命的源泉,我们就说到这里。
[/watermark]
无中生有 | 2005-5-30 17: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第1章 水是生命的源泉

河图和洛书的图片,我不知道该怎么传上去。好在网上这种图片也很多,大家可以自己找一个来看。向大家致歉。
中庸之医 | 2005-5-31 21: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第1章 水是生命的源泉

好。先生说到了中医的根本。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
dj1qc9zw | 2014-6-18 23: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会讲话,一见人多就结结巴巴,像羊拉屎一样,不合你的味道请多多包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