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mark]阴阳有余不足自古有争论,我认为其结论和医家临床经历、地域、当时运气(流行病)、和个人对阴阳的感悟有关.阴阳在不停的运动转化中,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在平衡遭到破坏的情况下,阴阳就偏颇了.必定出现一方有余,一方不足的现象.而在人无病或者没发展成病(也就是亚健康状态)的情况下,阴阳也不是绝对平衡的.因为阴阳有消长反复之道,所以应该是[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和[阳常不足,阴常有余]两种状态都有.其有余不足因个人禀赋、运气(流行病)、地域、年龄、性别、性格,甚至饮食而不同.例如:
南方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易病温热);北方人阳常不足,阴常有余(易得寒痹).小儿阴常不足,阳常有余(身发热);老人阳常不足,阴常有余(常畏寒);男子、外向的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纵欲所伤阴虚火旺);女子、内向的人阳常不足,阴常有余(七情所致,抑郁伤阳).体力劳动者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劳役生热);脑力劳动者阳常不足,阴常有余(理性冷静)瘦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瘦人多火)胖人阳常不足,阴常有余(肥人多痰) 夏天 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火热烁阴);冬天阳常不足,阴常有余(阴寒伤阳);白天、中午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内外相通)夜晚、三更阳常不足,阴常有余(天人相应);......这里所说的常是强调偏大部分,而不是全部.物极必反,当然这里还会出现相反的个例.所以要活用这个概念.
根据以上临症用药就应该考虑这些因素加以顾护.而在指导养生方面也要根据情况积极的调整阴阳.使其脱离亚健康,脱离病态.达到阴阳合和的健康状态.[/watermar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