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医药新闻大盘点

[复制链接]
查看1132 | 回复1 | 2005-7-12 11:4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时政新闻
  1.吴仪为中医药工作“指方向”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2月19日召开的“2004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要抓好继承创新,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这次讲话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医药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2.佘靖列了“7个工作重点”
  在“2004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提出要重点抓好7个方面的中医药工作:加强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提高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的水平;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更好地为农民健康服务;积极推进城镇中医医疗机构改革;实施科技兴业、人才强业战略,提高中医药综合实力;促进中医药对外与对港澳台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医药依法治业,加强行业监督管理;加强中医药行业作风建设。
  3.《人民日报》说“各级政府有责抓好中医药工作”
  2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认为中医药对保护人类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世界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中医药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和重要。抓好中医药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必须加大支持力度。而支持中医药的发展,是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4.国务院新闻发布会首次传播中医药“声音”
  佘靖10月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为中医药界举行的首次新闻发布会上,向中外媒体介绍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现状与管理等方面的情况。
  5.中医药发展要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强调,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是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共同责任。卫生部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把加快中医药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加强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和公共卫生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中医药特有的优势和作用,满足各方面群众的需要。
  6.三部局派人到全国“查看”《中医药条例》落实情况
  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务院法制办和卫生部联合组成的检查组9月至10月对河南、江苏、安徽、浙江、陕西、四川等省《中医药条例》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
  7.四川中医药走上了“法制路”
  四川省人民政府2月24日颁布《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办法》,确定了中医医疗、中医药教育、科研和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行为准则。
  8.吉林省中医药管理机构“升级了”
  6月2日,吉林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省政府直属的副厅级中医药管理局,为全省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9.广东想做中医药的“老大”
  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3月25日举行专题座谈会,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为建设中医药强省建言献策。为建设中医中药强省,广东将实施6大发展战略:体制创新战略、医院文化战略、龙头带动战略、科技提升战略、精品推进战略、人才兴医战略。
  10.广东省中医院“行风好”
  高强常务副部长批示指出,广东省中医院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该院行风建设的经验逐步在全国的推广,有力促进了卫生和中医药系统的纠风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11.中医药很能吸引人们的“眼球”
  有句老话是这样说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一度被认为是落后的、古老的中医药,作为极具民族色彩的传统科学,现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在11月13~15日召开的“第三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一下子就吸引了35个国家和地区共约1500多名代表汇聚北京,共同研究中医药学的继承与发展。
  12.首都媒体关注“中西部中医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办日前组织首都媒体记者赴中西部调研中医药发展情况,此次活动分两次进行,第一次赴甘肃、青海、宁夏,第二次赴浙江、河南、江苏。
  13.邓铁涛等百名老中医倡导“自廉”
  6月8日下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00名资深中医签名倡议全省中医界遵守行业操守和行医宗旨,共同抵制卫生行业的不正之风。
  14.郭钗“很勇敢”
  河北省辛集市中医院护士郭钗,勇斗歹徒,壮烈牺牲,最近被河北省卫生厅、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追认为“河北省优秀护士”。
  二、医疗新闻
  1.中医药大举进攻“抗艾战场”
  2004年7月,国家首次大规模中医药免费治疗艾滋病项目启动,河北、安徽、河南、湖北、广东5个省的2300名艾滋病病人第一批开始接受治疗。
  2004年5月,由广州健心药业有限公司研发的中药二类新药“喘可治注射液”被批准进入艾滋病临床试验。
  中成药“唐草片”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改善艾滋病症状,这也是我国首次批准中成药用于改善艾滋病症状。
  11月26日,湖北、河北、安徽、河南、广东5省中医中药治疗艾滋病项目工作协调会在湖北武汉召开。
  2.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是“安全有效的”
  4月17日,国家“十五”863计划重大项目“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临床研究”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非典专项“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方案优化与多中心数据处理”两项科研成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是安全有效的,其优势主要在于减轻SARS患者肺部炎症,稳定病人血氧饱和度,减轻乏力、呼吸急促等临床症状,减少激素等西药的用量,中医药在发病早期介入效果更为明显。
  3.中医药疗效及安全性将被“重点评估”
  科技部正式将“中医药疗效及安全性基本问题研究”列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该项目将以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继承挖掘和中医药疗效、安全性评价研究为重点。
  4.中外专家“看好”中医药抗病毒
  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办的“中医药防治SARS国际研讨会”2月28~29日在京举行。来自亚洲、欧洲、澳洲15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就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防治SARS等专题进行了交流与研讨。泰国、越南、香港等有关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介绍了防治禽流感经验。
  5.“最权威”的非典中医药治疗方案
  由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办事处和我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制订的非典中医药治疗方案公布,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非典中医药治疗方案,重点介绍了非典的中医治疗方法、中药药方以及痊愈后的恢复办法。据介绍,这一治疗方案将首先在东亚和大洋洲的37个国家推广。
  6.抗非典使香港重新“认识了”中医药
  2003年的非典病疫促使香港公立医院正式引入了中西医治疗非典的方案和措施。按医管局计划,假如香港再出现非典,将提供中医药治疗方案供病人选择,也将向医护人员提供中医药预防非典的药剂。非典疫情之后香港已经开设了3个中医药研究中心,大量中医药制剂进入药店和市民家庭。中医药在香港认知度不断扩大。
  7.局长率专家为非典患者“摸脉”
  4月22日,北京出现了非典患者和疑似患者。4月24日,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谢阳谷亲自率领中医药专家协作小组的晁恩祥、周平安等4名专家,进入北京地坛医院非典隔离病房为患者进行了中医药诊治。
  8.中医药“插手”禽流感防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多次组织专家对人禽流感防治进行研讨。中华中医药学会2月6日组织专家研讨。北京市成立了“中医药防治禽流感领导小组”,并出台《中医药防治禽流感方案》。
  9.中医药正加速“走向世界”
  2004年中国政府分别与意大利、克罗地亚、摩尔多瓦等国卫生部就中医药领域的合作签署了协议。与17个国家签订了中医药合作备忘录,和54个国家的卫生合作协定中有中医药合作条款,这标志着中医药和海外政府间的合作得到加强,中医药国际化走向新阶段。
  10.中医有望在英国“正名”
  英国卫生部公布的《草药与针灸立法管理议案》日前结束了为期3个月的公众咨询。通过该议案,英政府首次考虑确立中医的合法地位,这在欧美地区还是第一次。该议案提出建立“辅助与替代医学委员会”,一方面管理使用西方草药、中草药、印度草药等的草药师,另一方面管理从事西方针灸、中医针灸、日本针灸和韩国针灸等的针灸师。
  11.中医药将向“境外传播”
  “中医药境外传播资料编译系列项目”10月18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中国中医药卫星电视传媒网在京联合举办的“中国中医药境外传播项目工作会议”上启动。中医专科专病的最新经验将编译成册并拍成电视片,国外民众可以通过生动实例来了解中医特色和疗效。
  12.中医药援外很有“搞头”
  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举办的援外医疗队中医药工作座谈会昨天在京举行。我国向发展中国家派援外医疗队已有41年的历史。中医药在援外工作中大有可为,针灸、按摩受到被援助国人民的喜爱与信赖,特别是有的国家要求与我国联办中医学院、中医医院,开办中医药集散地等。
  13.中泰传统医药界“联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与泰国卫生部泰医与替代医学局就中医药和传统医学预防及治疗SARS和禽流感以及其他病毒性疾病的合作签署《合作备忘录》。中国中医研究院和泰中医学交流中心具体负责双方的合作计划制定与研究内容的实施。
  14.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集中受训”
  4月13日,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入选学员汇聚北京参加研修项目的第一期培训班,在以后的4天中他们将亲耳聆听任继学、王绵之等中医大师们的精彩讲授。
  15.临床研究生有了新的“人才生产计划”
  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课题启动论证会近日在南京召开,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研究生、七年制学生以及在职人员申请博士、硕士学位的质量标准及培养方案开始研究制定,临床研究生学位的授予质量将进一步提高。
  16.“五运六气”预测疫病被重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非典专项课题“运用‘五运六气’理论预测疫病流行的研究”4月6日在安徽中医学院正式启动。该研究将对今后3年可能发生的重大疫病做运气分析,并编制“五运六气”60年疫病预测格局。
  17.全国89%的社区提供中医药服务
  卫生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高强在30日召开的全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说,全国89%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中医药服务。
  18.综合医院的中医科“怎样过日子”
  北京地区综合医院示范中医工作会议9月7日召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宣武医院、朝阳医院、天坛医院、友谊医院和北京市回民医院共 6家医院的中医科被批准为首批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
  三、科教新闻
  1.中医药科研终于捧回了“金杯”
  2月20日,由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三代科研人员历经40年完成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项目,在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是自该奖项设立以来,中医药科研成果首次获此殊荣。中医药行业还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
  2.国家拟造一把评定中医药的“尺子”
  3月9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次召开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的专题会议。研究了《中医药标准化建设规划》制订工作,将构建现代中医药标准化体系,包括中医药标准体系、中医药标准管理体系、中医药标准化监督评估体系。
  3.中医药应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邓铁涛等百余名中医药专家日前呼吁,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大课题,国家应将中医药作为重大科技专项列入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特别是对中医基础理论、重大疫情预测预防等进行深入研究,系统整理,按自身规律不断完善,实现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
  4.中医基础理论术语有了“国标”
  《国家标准·中医基础理论术语》研究历时8年,近日在沈阳通过验收。该标准按现行学科分类中关于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研究范围构建其术语体系,按照GB/T1.1-2000《标准结构和编写规则》等多项有关规定编写,符合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以及语言文字的规定。
  5.争抢制定“中医药术语标准”
  由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中医药术语标准化国际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行。中、韩、日、英、澳门等国家或地区的专家介绍了各自在中医药名词术语标准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就各参会国家对制定国际中医药名词术语标准化的意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磋商。
  6.中医药学科学数据资源将被“整合”
  我国建立中医药学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中心的计划已经开始实施。该项目将按照统一规范和标准,完成中医药学科学数据的分级、分类标准研究,并建立国际传统医药学科学数据站点,开展数据共享的国际合作。
  7.中医十部经典被“重新组装”
  参编人员200余人、前后历时40余年,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严季澜教授领衔撰著的《十部医经类编》,首次对《素问》、《灵枢》、《难经》、《甲乙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中藏经》、《诸病源候论》、《神农本草经》10部医经按现代中医学术体系进行了大规模分类整理。此项研究获得了2003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
  8.中医药珍籍秘典过上了“数字化生活”
  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1100种中医药珍籍秘典的整理抢救”项目,7月24日通过专家验收。课题组对现存约3万多种不同版本的8000余种中医药古籍进行整理,首创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到古籍保管领域,建立多媒体数据库。
  9.“电脑老中医”诞生了
  “联世智能化中医诊疗管理系统”突破以往的单一病种或单个专家的诊疗软件模式,对临床各科病人能辨证给出诊断、分型、治则、选方用药直至医嘱,可对临床多科2400多种证型进行辨证,随时调用几千首经典方剂,辅助提高临床诊疗效果,便于临床研究。
  10.中医药预防非典科研“大集训”
  从1月4日开始,全国6大区中医药预防非典科研培训工作全面铺开。培训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对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大片区的中医药“防非”科研协作领导小组及各省(市、自治区)的一线、二线专家进行预防非典临床研究预案的培训。
  11.中药产权保护应有“基金支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司长贺兴东在“2004国际医药卫生产业发展大会”上说,应设立国际专利申请基金支持中药产权保护的申报,增强中医药从业者的知识产权意识,改变过去存在的“重论文、轻成果,重奖励、轻专利”的倾向,从管理机制和制度上促进中药专利的产出,加强专利保护。
  12.四门中医药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
  国家教育部2004年2月公布了首批国家精品课程,北京中医药大学陈家旭主讲的中医诊断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李冀主讲的方剂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杨进主讲的温病学、中国药科大学李萍主讲的生药学等4门课程入选。本次国家精品课程共有来自全国83所高校的151门课程入选。
  四、中药新闻
  1.世卫组织将草药“看管起来了”
  世界卫生组织为市场额为数百亿美元的草药市场制定了指导方针,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该方针为用于治疗多种疾病或减肥的草药产品的种植和收获方式作出规定,要求明确标注产品成分。
  2.中草药有了“安全使用指南”
  由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负责、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中文图解常用中药用药安全性指南》完成。该书除记录了200~300种常用中药的来源、拉丁学名、功能主治等外,着重对这些中药的安全使用作了详细介绍。
  3.中药准入欧盟“门槛”大幅降低
  针对近日欧盟放宽了植物药市场准入条件,中药进入欧盟“门槛”大幅降低:扩展了注册程序的适用范围,将适用注册程序的传统植物药的成分,从单纯植物药活性成分扩展到也可以含有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非生物成分;放宽了植物药注册的传统应用年限;修改了标志上的歧视性文字等。
  4.国家对43种进口药材制定了“质量标准”
  食品药品监管局2004年5月8日印发《关于颁布儿茶等43种进口药材质量标准的通知》,颁布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修(制)订的儿茶、方儿茶、西洋参、高丽红参、西红花、牛黄、羚羊角等43种进口药材的质量标准。
  5.中药材结合临床研究“标准”
  7月18日,由王永炎院士和黄璐琦研究员主持的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药材标准及相关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涉及中药材优良种质标准、中药材质量标准和中药材炮制品标准三方面的工作,对大黄、防风、丹参等13种用量大、质量标准需要完善的中药材,以多种有效成分定性、定量制定了其相应的质量标准。
  6.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已达1668个
  我国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已达1668个。其中有12个品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品种,1656个品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品种,涉及全国883个中药生产企业;与此同时,依法撤销和中止24批共1530个中药品种生产批准文号的效力。
  7.中国人参产业的“狼”来了
  韩国农水产品流通公社9日透露,韩国产红参已获中国有关部门的质量认定,有望全面进入中国市场。韩国农林部官员预测,由于中国引进红参质量标准,韩国出口人参的潜力增加,今年全年有望达到出口7300万美元的目标。据报道,今年上半年,韩国人参出口额为300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7%。
  8.大鹏体外培育牛黄“牛起来了”
  由武汉大鹏药业有限公司实施产业化开发的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国家一类中药新药“体外培育牛黄”,可以称为“超级模仿秀”,其指纹图谱与天然牛黄像极了。因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4年1月正式批准体外培育牛黄可以与天然牛黄“等量投料使用”。从6月30日起生产急重症治疗用的中成药不能添加人工牛黄,但可以添加体外培育牛黄。
  9.黄连有了科学方法“生儿育女”
  11月,中国利川黄连生态栽培技术通过专家鉴定。该技术创立了一套特有的科学栽培模式,为黄连的人工栽培开辟了新的途径,是全国首创的科研成果,也是我国中药材生产耕作制度的一项重要突破。
  10. 铁皮石斛可以在“工厂生产”
  每公斤1000美元以上、具有民间“救命仙草”之称的我国传统名贵中药铁皮石斛工厂化高产栽培获在浙江义乌获得成功。该课题是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通过这一科技成果培育的铁皮石斛试管苗移栽成活率达到98%以上,其茎的多糖含量可以与野生铁皮石斛相媲美,突破了国内一直难以攻克的铁皮石斛试管苗移栽成活率低和有效成份低的难题,试管苗移栽成活率达到98%以上,亩产鲜铁皮石斛可达600公斤以上。
  11.霍山石斛开始“人工繁育”
  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霍山石斛人工繁育、种质改良和产业化技术”全面研究了霍山石斛的种质资源改良、人工栽培、工厂化生产、营养成分和有效药用成分等,并进行了综合利用和开发的试制。
  12.100种中药分离组分有了“样品库”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并通过“供高通量筛选用100种中药分离组分样品库建设”项目论证,该项目将建设完成中药成分样品库和综合信息资源库,囊括由专家精选的100种有代表性的中药材共计约2.5万个馏分。
              
  13.复方丹参滴丸有了指纹图谱“画像”
  3月19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指纹图谱应用示范研究”正式通过国家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验收。
  14.中科院“神农计划”重点研究中药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启动的三个长程基因组学研究计划中,“神农计划”是以保护和开发中医中药相关生物资源并促进中医药科学现代化的基因组研究计划。
  15.国产青蒿素将有新的“活法”
  7月2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科技部、知识产权局、外交部、药监局、卫生部等各大部委会同有关专家,商讨政府各部门和生产企业、科研单位的联合对策,讨论新形势下我国青蒿素制剂药品的生产研发销售战略。
  16.藏药也能为您“美容”
  拉萨市的许多女性近日纷纷用上当地生产的“格桑花美白套装”化妆品,这是西藏自治区诞生的第一个藏药美容产品。
  17.中药外用贴敷剂不能“随便贴了”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关于药品和医疗器械相结合产品注册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2004年8月1日起,中药外用贴敷类产品应按药品进行注册管理,由药品注册司负责。
  18.香港“封杀”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材
  从2004年6月1日起,香港停止进口和销售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材及其制剂。此外,在审核中成药注册申请时,也不会批准含马兜铃酸的中成药注册。
  19.中成药“滥用”危及产业发展
  由中国药学会主办的“中药安全性和中药现代化”论坛上,有关专家指出,中药用药安全性问题已成为制约中药现代化发展的瓶颈,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中成药对症使用率偏低、不良反应频发等问题。
  20.中药饮片包装很“严格”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关于加强中药饮片包装监督管理的通知》,对中药饮片包装提出了一系列严格的要求,凡是包装不符合要求的饮片一律不准销售。???????
  五、轻松新闻
  1.中医药学会开始发“大奖”了
  首届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于2月20日揭晓,包括软科学、医史文献、信息标准化及基础、临床、针灸、中药在内的58个项目获奖,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38项。这些成果反映了中医药科研工作的最近进展和重要成就。
  2.本报年度新闻人物成为业内“至高荣誉”
  “中国中医药报‘大鹏杯’2004年度新闻人物发布会暨尊师赠报活动仪式”于12月29日举行,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和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当选“2004年度新闻人物”,这是本报开展的第二次评选活动,数十位中医药权威专家参加了此次年度新闻人物发布会。
  为支持做好老中医学术及临床经验的继承工作,武汉大鹏药业有限公司委托本报向全国第三批师带徒老中医药专家赠订了2005年度的《中国中医药报》。
  3.李连达院士“四喜临门”
  李连达研究员为主研之一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迄今中医药成果获得的国家最高科技奖项;2004年1月被中国工程院宣布当选为该院院士;2004年4月被浙江大学聘请为药学院院长;2004年12月当选“中国中医药报‘大鹏杯’2004年度新闻人物”。
  4.林琳成为科技界“巾帼豪杰”
  广东省中医院呼吸科主任、“抗非典勇士”林琳获首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该奖项由全国妇联、中国科协、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等发起。
  5.任继学获“白求恩奖章”
  在今年4月8日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长春中医学院著名中医专家任继学获得了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的白求恩奖章。这是对全国卫生系统模范个人的最高行政奖励。
  6.蔡红娇等19位专家获“药学大奖”
  2003年度中国药学发展奖学科奖和地奥药学科学技术奖(中药奖)颁奖仪式于6月19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蔡红娇等19位药学专家分别获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蔡红娇研究员获得中药奖,她研制的体外培育牛黄同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并获得一类新药证书。
  7.闫希军入选“新世纪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
  天津天士力集团总裁、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闫希军入选新世纪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
  8.徐镜人荣获“十大杰出经理人”称号
  中国医药行业十大杰出经理人评选中,扬子江药业集团董事长徐镜人荣获“十大杰出经理人”称号。
  9.美国威州将10月24日定为“针灸与东方医学日”
  美国美华学社会长、密尔瓦基国际整体医学研究所所长金观源,是美国威斯康星州政府聘任的针灸顾问,今年10月初,他给威斯康星州州长写信,陈述了推广针灸与东方医学对保护市民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要求在威州为针灸与东方医学设立一个特别的宣传日。10月11日,该州州长詹姆·多利(Jim· Doyle)已经正式签署命令,宣布从今年起每年的10月24日将是威州的“针灸与东方医学日”。
  10.青蒿素研制团体获泰国“最高医学奖”
  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1月29日为研制出抗疟疾药物青蒿素的中国医学团体颁发泰国最高医学奖——2003年度玛希顿亲王奖,表彰他们对治疗疟疾作出的贡献。
  11.邓铁涛教授“退而不休”
  “邓铁涛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于11月18日在广州开幕,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名代表欢聚一堂,研究和探讨全国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的学术思想。1916年出生于中医世家的邓铁涛,在60多年的中医药医教研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对现代中医药发展有影响的理论学说,在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心血管疾病等研究领域有深厚造诣。
  12.高龄院士想“多干点活”
  刚参加完两院院士大会的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连达院士建议在有院士的单位建立“院士研究室”,让这些院士有合法的名正言顺的研究基地;国家建立院士基金,支持有精力、有能力的院士开展科研工作;建议取消60岁“一刀切”制度,对老医生、老科学家申报国家科研项目,不要限制年龄,凭水平及能力,能够保证完成科研工作就应该支持。
  13.刘弼臣教授献身中医事业已有65年
  刘弼臣教授从医65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于7月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
  14.中医药界开始“洗脑”
  由中国中医药报社主办的“2004年中医药科学论坛”在京举行。我国从事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中医药研究的著名专家,就如何正确认识中医药的科学性问题展开了讨论,专家们提出,发展中医药事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要振兴中医药事业,必须重新认识“科学”概念和更新“科学”观念。这些学术见解在中医药行业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15.中医药走进“千家万户”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实施一周年之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卫生部、国务院法制办、中央电视台等单位于2004年10月12~16日共同主办了 “全国中医药科普宣传周”活动。全国各级中医药管理、医疗、科研、教学近3000家单位组织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活动,共发放宣传材料1000余万份,出动医护人员5万人次,接待义诊群众200余万人次,免费发放药品180多万元,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16.借拜师将全国中医药智慧“收于囊中”
  中华中医药学会、广东省中医院联合主办的“‘岐黄薪火,代代相传’——广东省中医院第四批中青年专家拜师全国名老中医暨‘中医颂’揭碑仪式”于12月2日在广州举行,该院又有26位中青年专家成为石学敏院士、邓铁涛教授等10位名老中医的徒弟。??
????
  17.中国中医药报15岁了
  1月9日中国中医药报举行创刊15周年联谊会,在京中医药有关单位领导到会祝贺。会上还为该报2003年度新闻人物邓铁涛以及“长征杯”好头条新闻竞赛获奖者颁了奖。这也是该报首次评选年度新闻人物。
  18.中医药人员有了“说话”的阵地
  中国中医药论坛(http://www.cntcm.org/cgi-bin/leoboard.cgi)自去年4月5日开通,目前已有会员3000余人,他们经常相聚论坛,致力于中医药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为中医药的发展出谋划策。据统计,该论坛每天有近3000次的点击率,每日近500人次上网,发表近百篇文帖。
  19.四川中医师出征“雅典奥运”
  世界瞩目的雅典奥运烽火于8月13日点燃,为确保我国体育运动队在28届雅典奥运会上再创佳绩,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26名医疗专家随队出征雅典。其中有3名来自四川省骨科医院的运动创伤医疗专家:张世明主任医师、王小勇副主任医师和戴国钢主治医师,分别负责有望夺金的自行车选手江永华、女子足球队和女子曲棍球队的医疗服务。
  20.中医药也想打“奥运牌”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西方文化和传统东方文化之间的对话,也是中西医学交流与合作的契机。抓住这个机遇,搭建一个中医药沟通世界的平台,让全世界的人都了解中医药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在第三届中医、中西医结合青年学术演讲比赛上一等奖获得者宋坪的一段讲演。来自北京地区中医医疗机构和综合医院中医科的10名选手,以生动的语言、鲜明的观点、张扬的个性,展示了中医、中西医结合青年的远大抱负和精神风采,使人感受到浓郁的中医药文化。
  21.中医药大学生有自己的“运动会”
  7月28日,全国中医药院校第七届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会在浙江中医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中医药院校的27支代表队的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等近20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
  22.中医药信息“上天了”
  中国中医药卫星电视传媒网开通。该网利用VSAT卫星数据广播技术搭建全国性中医药系统宽带视频服务平台,进行中医药行业政策信息发布、政府视频会议、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学术交流、科技项目推广、公共卫生预警和健康教育等。
  23.西藏有了首批“藏医女硕士”
  银木草和德庆白珍、明吉措姆最近顺利通过了硕士论文答辩,成为藏医史上首批藏族女硕士研究生。她们三人2001年9月考入西藏藏医学院硕士班,银木草和明吉措姆读硕士之前都是藏医学院的老师,德庆白珍是传染科的医生。
  24.试管婴儿也要“喝中药”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生殖与遗传中心首次采用中医药技术维持胚胎生长,培育试管婴儿获得成功。这一技术提高了试管婴儿技术的成功率,减少了患者再次培育试管婴儿的高昂费用。
  25.社会名流拜师“学中医”
  一度被列为我国首富的IT界名人、网易创始人丁磊以及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梁冬相继拜师邓铁涛教授学中医,如果排除了作秀的因素,则可认定是社会已经开始广泛关注中医药。
tfup4642 | 2014-7-1 04: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捷克斯洛伐克”!我叫JACK,我老婆总这样抱怨我。(JACKSLOW)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