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临床经验
›
伤寒脉证总论歌
1
2
/ 2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伤寒脉证总论歌
[复制链接]
812
|
16
|
2013-12-21 20: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伤寒脉证总论歌
大浮数动滑阳脉。阴病见阳生可得。沉涩弦微弱属阴。阳病见阴终死厄。(仲景云。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若弦微。此名阴也。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阴阳交互最难明。轻重斟量当别白。(脉虽有阴阳。须看轻重以分表里。在下文。)轻手脉浮为在表。表实浮而兼有力。但浮无力表中虚。自汗恶风常淅淅。(伤寒先要辨表里虚实。 此四者为急。仲景云。浮为在表。沉为在里。然表证有虚有实。浮而有力者表实也。无汗不恶风。浮而无力者。表虚也。 自汗恶风也。)重手脉沉为在里。里实脉沉来亦实。重手无力大而虚。此是里虚宜审的。(里证亦有虚实。脉沉而有力者。 里实也。故腹满。大便不通。沉而无力者。里虚也。或泄利或阴证之类。以上八句。辨表里虚实尽矣。)风则虚浮寒牢坚。 水停水 必沉潜。动则为痛数为热。支饮应须脉急弦。太过之脉为可怪。不及之脉亦如然。(仲景云。风则虚浮。寒则牢坚。沉潜水 .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荣卫太盛名高章。高章相搏名曰纲。荣卫微时名 (徒颊切。恐惧也。)卑 卑相搏损名彰。荣卫既和名缓迟。缓迟名沉此最良。九种脉中辨虚实。 长沙之诀妙难忘。(仲景云。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名曰 .荣气弱名曰卑。 卑相搏。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缓迟相搏。名曰沉。大抵仲景脉法。论伤寒与杂病脉法异。故予尝撰仲景三十六种脉法。)瞥瞥有如羹上肥。此脉定知阳气微。萦萦来如蛛丝细。却是体中阴气衰。脉如泻漆之绝者。病患亡血更何疑。(仲景云。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血也。阳气衰。千金云。作阴气衰。)阳结蔼蔼如车盖。阴结循竿亦象之。(仲景云。蔼蔼如车盖者。阳结也。累累如循竿者。阴结也。)阳盛则促来一止。阴盛则结缓而迟。(此谓促结二脉也。仲景云。脉来缓。时一止。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名曰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纵横逆顺宜审察。残贼灾怪要须知。(仲景云。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 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 名曰顺也。又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者。名残贼。能为诸贼作病也。又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答曰。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谓灾怪。)脉静人病内虚故。人安脉病曰行尸。(仲景云。脉病人不病曰行尸。以无主气。故眩仆不知人。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右手气口当主气。主血人迎左其位。气口紧盛食必伤。人迎紧盛风邪炽。(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人迎紧盛。伤于风。气口紧盛。伤于食也。)数为在腑迟为脏。浮为在表沉在里。(仲景云。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脉浮而缓风伤荣。浮紧兼涩寒伤卫。脉微大忌令人吐。欲下犹防虚且细。(仲景云。脉微不可吐。虚细不可下。)沉微气弱汗为难。三者要须常审记。(孙用和云。阴虚。脉沉微而气弱者。不可汗。三者汗、下、吐三候。脉有不可行者。切当审也。)阳加于阴有汗证。左手沉微却应未。(素问云。阳加于阴。谓之汗。)趺阳胃脉定死生。(仲景说趺阳脉者。凡十有一。)太溪肾脉为根蒂。(伤寒必诊太溪趺阳者。谓以肾脉胃脉为主。仲景讥世人握手不及足者以此。)脉来六至或七至。邪气渐深须用意。浮大昼加并属阳。沉细夜加分阴位。九至以上来短促。状若涌泉无入气。更加悬绝渐无根。命绝天真当死矣。(孙尚云。脉及七至六至以上。浮大。昼加病。沉细夜加病。更及八至。精气消。神气乱。必有散脱精神之候。须切急为治疗。又加之九至十至。 虽和扁亦难救。如八至九至。加以悬绝。悬绝者无根也。如泉之通。脉无入气。天真尽而必死矣。)病患三部脉调匀。大小浮沉迟数类。此是阴阳气已和。勿药自然应可喜。(仲景脉。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类。虽有寒热不解。此脉已和。虽剧。当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胡来元
|
2013-12-21 20: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一证。阴盛隔阳歌
身冷脉沉紧且细。内虽烦躁不饮水。此名阴盛隔阳证。霹雳散用烦躁止。(脉沉紧而细。不欲饮水者。阴盛隔阳也。 当用附子霹雳散。)躁若止兮应得睡。寒已散兮阴自退。热气上行得汗痊。火焰丹砂宜用矣。
卷二第二十二证。阴阳易歌
男子阴肿多绞刺。妇人腰痛并里急。伤寒瘥后便行房。男名阳易女阴易。热上冲胸头不举。眼中生花气翕翕。烧(音加)鼠橘皮汤。选此用之医可必。(仲景云。伤寒阴阳易之为病。身体重。少气。小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痂胞赤。膝胫拘急。烧 散主之。此病男子则阴肿。妇人则腰痛。千金外台云。有 鼠汤。橘皮汤。亦可用。)
卷二第二十三证。伤寒歌
脉浮紧涩是伤寒。热少寒多不躁烦。(伤寒脉浮紧而涩。热少寒多。心不烦躁。)头痛无汗身拘急。微厥之时在指端。 腰脊疼痛色多惨。唯宜发汗与通关。(学人先须要辨。伤寒中风二证。伤寒脉浮紧而涩。中风脉浮而缓。伤寒者恶寒不恶风。中风者恶风不恶寒。伤寒者无汗。中风者自汗。伤寒者面色惨凄。中风者其面色和悦也。)大青龙证及麻黄。热多寒少亦其常。(伤寒大抵虽热少寒多。亦有热多寒少者。如麻黄证云。发热身痛。大青龙证云。脉浮紧。发热而恶寒。)热多寒少不烦躁。亦宜汗解正相当。微弱无阳桂枝越。(仲景云。太阳病发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无阳也。不可发汗。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尺迟血少建中汤。(尺脉迟者。血少也。宜建中汤。仲景建中证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与建中汤。迟弦虽不同。皆少血之脉也。)淋家衄家不可汗。小柴胡解自安康。(淋家。衄家。疮家。以至四动脉。 不可发汗者。王实皆用小柴胡汤。)
卷二第二十四证。中风歌
恶风自汗是伤风。(仲景谓伤风为中风。)体热头疼病势浓。手足不冷心烦躁。面色如常无惨容。(解在前篇。)脉浮而缓是本证。寸大尺弱有时逢。(伤风脉虽浮而缓。活人书云。有尺脉弱寸口大者。仲景云。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 阴弱者汗自出。)桂枝败毒独活辈。宜皆选用在其中。(活人书云。治中风药宜桂枝败毒独活散之类。)项强桂枝加干葛。 (仲景云。太阳病项背强KT KT .反汗出恶风者。宜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漏风加附可收功。(仲景云。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伤风伤寒何以判。寒脉紧涩风浮缓。寒必恶寒风恶风。伤风自汗寒无汗。(解在前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胡来元
|
2013-12-21 20: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二第二十五证。伤寒见风脉中风见寒脉歌
恶寒不躁微四逆。脉浮而缓来无力。恶风烦躁手足温。脉诊紧浮来又涩。伤寒反得伤风诊。中风却见伤寒脉。大青龙证是为宜。调卫调荣斯两得。(仲景云。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又云。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三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中风宜浮缓。今却浮紧。伤寒宜浮紧。今却浮缓。 此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也。)要知其病加烦躁。方可服之为最的。脉微自汗又恶风。误用肉 并筋惕。(仲景云。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故王实止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卷二第二十六证。热病中歌
身热恶寒头痛楚。心烦躁渴如何御。(身热。恶风。头痛。心烦。躁渴热病。中暑。其证相似。但脉不同耳。语在下。) 脉洪紧盛为热病。脉虚细弱为伤暑。(热病。脉必浮大洪紧。伤暑之脉。必虚细而弱。详考诸书。暑脉多不一。仲景云。 太阳中 者。身热而脉微。又云。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朱肱云。脉虚身热。得之伤暑。又曰。热病脉洪大。中暑脉细弱。当以意消息也。)伤暑面垢并背寒。四肢倦怠汗无度。口噤五苓白虎佳。痰逆橘皮汤可愈。(仲景云。 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皮肤既缓腠理开。洒然毛竦风寒恶。缪加热药发斑黄。可怪庸医心术误。(仲景云。小便已洒然毛竦。故其人可出而恶寒。若行热药。 便发斑发黄也。)
卷二第二十七证。五种温歌
(温病 温疟 风温 温疫 温毒) 伤寒春月名温病。脉来浮数是其证。发热头疼亦恶寒。冬夏比之轻不甚。升麻解肌为最良。小柴竹叶宜相称。(以上论温病也。素问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仲景云。冬月冒寒气。不即病者。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故其证如此。 宜升麻解肌汤之类。)尺寸盛兮兼弦数。重感于寒变温疟。先热后寒小柴胡。但热不寒白虎药。(以上论温疟也。仲景云。 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成温疟。素问云。疟脉自弦。弦数者热多。朱肱云。先热后寒者。小柴胡汤。但热不寒者。白虎加桂汤主之。)濡弱阴脉浮滑阳。此是风温证候当。头疼身热常自汗。四肢不收鼾睡长。当治少阴厥阴病。误汗黄防己汤。(以上论风温也。仲景云。阳脉浮滑。阴脉濡弱。更遇于风。变为风温。其病四肢 缓。又云。风温为病。 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 剧则如惊痫。时螈 也。少阴火也。厥阴木也。当治炎火风木。误汗之。则用黄 防己汤救之也。)阳脉濡兮阴弦紧。更遇温气来行令。变成温疫作天行。少长皆同无异病。热温寒清顺时宜。以平为期如斯正。(此论温疫也。仲景云。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温疫。一岁少长皆同病者。温疫也)最重温毒为可怪。阳脉洪数阴实大。发斑瘾疹如锦文。咳兼心闷何由快。(此论温毒也。仲景云。阳脉洪数。阴脉实大。更遇温热。变成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故发斑生疹。咳嗽。心下快痞闷。宜用元参升麻汤。)宜用元参升麻汤。长沙仲景分明载。
卷二第二十八证。三种湿歌
(湿温 中湿 风湿) 湿温中湿并风湿。三者同名而异实。暑湿相搏成湿温。胸间多汗头如劈。两胫逆冷苦妄言。阳濡而弱阴小急。(以上湿温证也。)第二中湿之为病。脉来沉缓其名的。一身尽痛兼发黄。大便反快小便涩。(仲景云。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 脉沉而缓者。此名中湿。其候令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又云。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痛。发热。身色如薰黄。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覆被向火。若下之早。则成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 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烦也。又云。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无病。病若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则愈。)本是风雨山泽气。中之令人成此疾。第三风湿脉但浮。肢体痛重难转侧。 额上微汗身微肿。不欲去被憎寒栗。(此论风湿也。风湿之证。仲景云。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故其脉浮。额上有微汗。不欲去被也。)发汗 欲润身。风湿俱去斯为得。仲景云。 风湿相搏。一身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 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治风湿者。发汗微微出者。则是风湿俱去者也。防己黄 术附汤。对证用之医可必。(防己黄 汤。术附汤。皆治风湿自汗。)
卷二第二十九证。两种歌
发热恶寒头项强。腰脊分明似反张。螈 口噤如痫状。此名 病是其常。(仲景云。病身热暑寒。头项强急。恶寒。 时头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 病也。)先感风寒后感湿。沉迟弦细脉相当。(仲景云。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 .千金云。太阳中风。重感于寒湿。则变 病也。仲景又云。太阳发汗太多。因成 .孙尚云。 病热而脉沉细者。难治也。)有汗不恶名柔 .无汗恶寒名曰刚。无汗葛根有汗桂。二 皆宜续命汤。(无汗葛根汤。有汗桂枝汤。而分发汗解肌。 有刚 .有柔 .刚 无汗。柔 有汗。自宜续命汤。仲景云。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名曰刚 .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 .)脚挛啮齿皆阳热。承气汤宜下最良。(以上皆热证。当用承气汤。)亦名阳痉并阴痉。名异实同安可忘。( 音炽。痉。巨郢反。名异实同也。)
卷二第三十证。四证似伤寒歌
(食积 虚烦 寒痰 香港脚) 食积虚烦并有痰。更兼香港脚似伤寒。四家病证虽云异。发热憎寒却一般。(此四证虽非伤寒。然发热憎寒。则同。当以脉证辨之。)中脘寒痰胸痞满。脉浮自汗体难干。(此痰证也。有痰则胸中痞满。自汗。脉浮。)食积令人头必痛。身不疼兮积证端。气口紧盛伤于食。心烦脉数呕吞酸。(此食积也。食积则身不疼。但呕恶吞酸。气口脉紧盛。而它脉数。朱肱云。气口紧盛。伤于食。)虚烦之脉不紧实。但觉身心热与烦。身不疼兮头不痛。唯宜竹叶便须安。(孙尚云。虚烦与伤寒相似。但得病二三日。脉不浮。不恶寒。身不疼痛。但热而不烦。不可发汗。发汗必危损。如脉不紧实。不甚痛。 但热而或不烦。非里实。亦不可下。下之必危损。唯可服竹叶汤主之。)又有香港脚之为病。大便坚硬足行难。两胫肿满或枯细。莫与伤寒一例看。(此论香港脚也。香港脚大便坚。脚膝肿痛。两胫或有肿满。或有枯细者。方其发时。亦发热憎寒。 呕恶。似伤寒证候也。)
卷二第三十一证。可汗不可汗歌
脉浮唯宜以汗解。春夏用之何足怪。(仲景云。脉浮宜以汗解。又云。大法。春夏宜汗。)风若伤卫属桂枝。寒伤荣血麻黄快。(仲景云。风则伤卫。寒则伤荣。伤卫属桂枝。伤荣属麻黄。二药虽均曰发汗。自有浅深也。)项强KT KT葛根汤。心间水气青龙对。(仲景云。项背强。KT KT 者。用麻黄葛根汤。心下有水气者。小青龙汤主之。)少阴亦可微发汗。 附子麻黄泄其外。(仲景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其汗。)风湿发汗恶淋漓。风气去兮湿气在。 唯宜 润遍周身。湿气风邪俱已退。(风湿。惟要微微似欲汗出。若大汗出者。风气虽去。湿气仍在也。)大抵尺迟汗为逆。(自此以下。皆不可。汗也。仲景云。尺中迟者。精气不足。血气微少。不可汗。)微弦濡弱斯为害。(仲景云。微反在下。弦反在上。弱反在关。濡反在颠。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至矣。)少阴沉细病在里。少阳弦细却主内。(仲景云。 少阴脉沉细数。病在里。不可发汗。又云。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此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两厥若汗必舌萎。(厥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四动汗之还窒碍。(仲景云。动气在上。动气在下。动气在左。动气在右。皆不可发汗。)疮家汗之必成 .淋家汗之便血杀。衄家汗之额上陷。咽干汗之咽却隘。(仲景云。疮家虽身疼痛。 不可攻其表。汗之必 .淋家。汗之必便血。衄家汗之。额上促急而紧。直视不得 .不能眠。咽干燥者。不可发汗。 王实伤寒证治。皆用小柴胡汤。)亡血汗之必寒栗。(仲景云。亡血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汗家重汗精神惫。(仲景云。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少阴强汗动经血。(仲景云。少阴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虚烦坏病尤须戒。(仲景云。虚烦坏病。皆不可发汗宜用小柴胡汤主之。)月经适断适来时。切莫动经成冒昧。(此小柴胡证。发则郁冒不知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胡来元
|
2013-12-21 20: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二第三十二证。可下不可下歌
宿食不消当下之。寸口浮大尺中微。(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当下之。承气汤主之。)阳明瘀热茵陈证。(仲景云。阳明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宜茵陈蒿汤主之。)谵语柴胡汤最宜。(金匮云。汗出而谵语者。有燥屎在胃中。此风也。过经乃下之。宜大承气汤。大柴胡汤。)结胸大陷胸丸对。瘀血抵当不可迟。 (结胸。宜大陷胸下之。瘀血。宜抵当丸下之。)大便坚硬惟承气。痞气泻心汤勿疑。(大便坚硬。宜下以承气汤。痞气虚靳。宜下以泻心汤。)脉若阳微下则痞。(自此以下不可下也。金匮云。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坚。)或兼虚细更难之。(仲景云。脉微不可吐。虚细不可下。)结胸浮大下之死。(金匮云。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四逆若下命倾危。(金匮云。四逆厥者不可下。下之则死。虚家亦然。)恶寒自是有表证。(恶寒者。表证在。不可下。)呕吐仍兼胃气亏。(仲景云。病吐者。不可下之。)不转失气必溏利。(仲景云。阳明病。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可与小承气汤。若腹中转失气者。为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头硬后必溏泄。不可下。)阳明自汗下难为。(阳明自汗。小便利。此为津液内竭。虽坚不可攻。宜用蜜煎导之。)咽中闭塞尤须忌。(玉函经云。咽中闭塞。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卧则欲蜷身急痛。)趺阳浮数已虚脾。(仲景云。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左右上下有动气。更在调和仔细医。(仲景云。动气在右。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动气在左。下之则腹满气急。动气在上。下之则掌握热烦。动气在下。下之则腹满卒起头眩。)
卷二第三十三证。可吐不可吐歌
伤寒大法春宜吐。(仲景云。大法春宜吐。)宿食不消胸满疰。(玉函云。宿食在下管。当吐之。)胸中郁郁兼有涎。 寸口微数知其故。(玉函云。胸上结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微滑。此可吐之。以上皆可吐之证也。)脉微若吐大为逆。(仲景云。脉微不可吐。虚细不可下。)少阴寒饮无增剧。(仲景云。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温温然欲吐。复不得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此胸中实可下也。若膈上有寒饮者。干呕不可吐,当温之矣。)四逆虚家止可温。误吐内烦谁受责。(玉函金匮云。四逆病厥不可吐。虚家亦然。又云。 太阳病强吐之。则内烦。论此皆不可吐者也。)
卷二第三十四证。可火不可火歌
中风忽然被火劫。咽烂发黄津液竭。(仲景云。太阳中风。以火劫。发其汗。邪风被火劫。血气流 .其身则发黄。 至于咽烂矣。)荣微血弱与烧针。烦躁昏迷并发热。(仲景云。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更发热而烦躁也。)阳明被火必怵惕。(玉函云。阳明脉浮紧。加烧针者必怵惕。)太阳被火必清血。(仲景云。太阳以火薰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少阴火劫小便难。强责汗时翻作孽。(仲景云。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是为被火劫故也。小便必难。为强责少阴汗。故也。)或致虚烦不得眠。或致发黄中郁结。或致下血如豚肝。或致谵言语无节。(仲景云。阳明病加温针。则烦躁不得眠。阳明病。被火劫。额上汗出。必发黄。瘀热在膀胱。蓄结成积。则下血。如豚肝。 太阳阳明被火劫。必谵语。)此皆误火之为病。切须仔细加分别。张苗欲汗外迎之。却取烧蒸布桃叶。(陈廪丘问张苗。 连发汗不出如何。苗云亦可烧地布桃叶。蒸湿之气于外迎之。可得汗也。)
卷二第三十五证。可水不可水歌
太阳汗后不得眠。少与水饮当自全。(仲景云。太阳病发汗后。若大汗出。胃中干燥。烦而不能眠。其人欲饮。当时饮之。胃中和则愈矣。)厥阴烦渴思得水。斟量多寡亦如然。(仲景云。厥阴病渴。欲饮水者。与水饮之。则愈也。)霍乱思水五苓妙。呕吐思水猪苓痊。(仲景云。霍乱头痛发热。身体疼痛。热多饮水。五苓散主之。又云。呕吐而病在膈上。 后必思水者。急与猪苓散饮之也。)过多反病成喘咳。(小青龙证云。水停心下。成喘咳。)胃冷应知呕哕愆。(仲景云。 胃中虚冷。其人不能食。饮水则哕。)小 皮上有粟起。(仲景云。病在阳。当以汗解。而反以水 之。若灌之。其人热却不得去。益烦。皮上粟起者是也。)水洗结胸热可怜。(仲景玉函云。结胸身热。以水洗之灌之。则益热。)寒气得水即成KT .(KT 音噎。食不下也。仲景云。寸口脉浮大。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以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KT .)可否医工要达权。
卷二第三十六证。可灸不可灸歌
少阴吐利时加呕。手足不冷是其候。口中虽和背恶寒。脉来微涩皆须灸。(仲景云。少阴病。其人吐利。手足不逆。 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足者灸。厥少阴七壮。又云。少阴一二日。口中和。背恶寒者。当灸之。又云。下利脉微涩者。灸厥阴可五十壮。)阴毒阳虚汗不止。腹胀肠鸣若雷吼。面黑更兼指甲青。速灸关元应不谬。(宋迪阴证诀云。阴毒。汗不止。腹胀肠鸣。面黧黑色。指甲青者。速灸关元一百壮。至三百壮。)微数之脉却慎之。因火为邪恐难救。(仲景云。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热甚灸为难。唾血咽干诚戾缪。(仲景云。脉浮热甚。而灸之则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咽躁。必吐血。自微数之脉以下。皆不可灸也。)
卷二第三十七证。可针不可针歌
太阳头痛经七日。不愈再传成大疾。法中当刺足阳明。可使不传邪气出。(仲景玉函云。太阳病。头痛至七日。自当愈。其经竞。故也。若欲再传者。刺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也。)桂枝服了烦不解。风府风池刺无失。(仲景云。太阳病。 服桂枝汤。而反烦不解者。当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服之。则愈也。)经来经断刺期门。正恐热邪居血室。(仲景云。 妇人中风。经水适来。又云。经水适断。热入血室者。刺期门。随其虚实而取之。)项强当刺大椎间。脉有纵横肝募吉。 (仲景云。太阳与少阳并病。心下痞。头项强而眩。当刺大椎第一间。又曰。肝乘脾。名纵。肝乘肺。名横。皆当刺期门。期门肝募也。)妇人怀身及七月。从腰以下如水溢。当刺劳宫及关元。以利小便去心实。(仲景玉函云。妇人伤寒怀身。腹满。从腰以下。重如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实。当刺劳宫及关元穴。小便利则愈。)大怒大劳并大醉。大饱大饥刺之逆。 之热漉漉汗。浑浑之脉安可失。(素问云。无刺 之热。漉漉之汗。浑浑之脉。)浅深分寸自根据经。此道相传休秘密。
卷二第三十八证。伤寒可温歌
大抵冬宜热药温。(大法冬宜服温热药。)下利少阴有二门。(仲景云。法中可温者。有九证。皆下利与少阴两家而已。) 腹满身痛先救里。(仲景云。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更疼痛用救其里。四逆汤。又云。下利腹满。身体疼痛。 先温其里。宜四逆汤。)脉来迟紧痛仍存。(仲景云。下利脉迟紧。而痛未止者。当温之。得冷者。满而硬。肠垢。)少阴膈上有寒饮。(仲景云。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得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若膈上有寒饮。干哕者。切不可吐。当温之。)或加呕利病难分。脉沉微涩如斯证。四逆理中汤可温。(仲景云。少阴下利。脉微涩者。即呕。行者必数更衣。反少。当温之。又云。脉沉者。急当温之。宜以四逆汤。仲景玉函云。诸温者。可与理中。 四逆。附子汤。热药治之。)
卷二第三十九证。发热歌
太阳发热恶寒栗。阳明身热汗自出。少阳发热多干呕。三阳发热证非一。(仲景云。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大抵三阳多发热。太阳证云。啬啬恶寒。翕翕发热。故太阳发热。则恶寒栗也。阳明证云。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故阳明发热。则自汗也。少阳证云。头痛发热。胁下坚满。干呕。故少阳发热则呕。)大抵寒多为易治。热多寒少因寒极。(寒极生热。故热多者寒之极。寒多者病浅。故易治焉。)解热大小柴胡汤。更看浅深为妙术。(若发热无表证。当用大小柴胡汤。热浅者。宜小柴胡。热深者宜大柴胡。小柴胡解肌。大柴胡正下之也。当以外证内脉为之准。)三阴初无发热证。 唯有少阴两证实。脉沉发热属麻黄。里寒外热宜四逆。(仲景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反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又云。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通脉四逆汤主之。)
卷二第四十证。潮热歌
潮热为实当与下。仲景之言可凭借。(仲景云。潮热者实也。大法当宜下。)更看脉息浮与沉。若但弦浮应未也。(浮为在表。沉为在里。若但弦浮。有表证在者。未可下。)恶寒脉浮表证在。与小柴胡汤勿下。(仲景云。阳明病。有潮热。 若汗出多而微恶寒。其热不潮。勿与承气汤。)腹满不通小承气。但和胃气无多泻。(仲景云。若腹满。而不大便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其胃气。勿令大下。)潮热之证有三说。皆属阳明小柴诀。一则潮热且吃噫。二则微热与溏泄。(仲景云。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其人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宜与小柴胡汤主之。又云。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而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三则日晡发其时。发已微利增呕哕。(哕、乙劣切。逆气也。仲景云。其人日晡而发潮热。若剧者。发则不知人。) 太阳亦有一证存。惟是结胸发潮热。(仲景云。太阳重发其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时小有潮热。 从心下至小腹。坚满而痛者。宜与大陷胸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胡来元
|
2013-12-21 20: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一证。往来寒热歌
阴阳相胜互争强。往来寒热亦何常。先寒后热为阴盛。先热后寒责在阳。(阴阳交争。故往来寒热。阴气胜。故先寒后热。阳气胜。故先热后寒也。)此疾大约有三证。大小柴胡姜桂汤。中风胸满不欲食。心烦喜呕小柴良。(仲景云。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者。属小柴胡汤。)热结在里十余日。却是大柴胡克当。(仲景云。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往来寒热者。宜大柴胡汤证。)已汗复下胸胁满。柴胡姜桂保安康。(仲景云。伤寒五六日。已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者。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卷三第四十二证。汗之而热不退歌
已汗复下脉加躁。不食狂言谩祈祷。此证谓之阴阳交。死候难医不可道。(素问云。汗出而身复热。脉躁病不解。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也。曰病名阴阳交也。此其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隐藏于骨肉之间。 而得汗者。邪衰而精胜。则当食而不发热。热者邪气也。汗者胃气也。今汗出而狂言。不能食。邪盛也。死候可明矣。) 得汗脉静自然生。汗后复热命难保。(得汗而脉静者生。躁者死。)脉若浮数可再汗。沉实之时下为好。(不得已须当汗。 下之。浮尚可汗。沉实。尚可下之。)风温之候属葳蕤。(风温。自汗而热。属葳蕤汤。)虚烦竹叶汤为宝。(虚烦。自汗出而热。不可下。宜竹叶汤。)更看虚实治为宜。可细斟量休草草。(淳于意诊齐中御府长信病。意称脉法热病阴阳交者死。今切之不交。并阴阳者。脉顺清而愈。其热强未尽。犹活也。)
卷三第四十三证。下之而仍发热歌
病患脉微来又涩。误汗误下皆为失。(脉微则气虚。脉涩则血少。二者不可汗下。既下而又汗。荣卫皆虚。故发热也。) 既汗亡阳斯恶寒。又下阴微还热极。(阴虚者阳必凑之。既下则阴虚。故阳入阴分。所以内外皆热。素问云。阳虚则外热。 阴虚则内热。故热极也。)最忌阴阳皆已虚。热又不止病斯亟。更有劳复并食复。失于调治并将息。(既下之后。必须身凉。今下之而复热者。不特汗下之误。亦有劳复食复二证。劳复。谓病后用力。食复。谓饮食过度。失于调治之所致。) 新瘥血气尚虚羸。劳复生热无气力。(劳复。则无力而少气。)脾胃尚弱食过多。食复发热还憎食。(食复。则发热呕吐。 憎闻食臭矣。)小柴枳实栀子汤。数者用之宜审的。
卷三第四十四证。恶寒歌
恶寒发热在阳经。无热恶寒病发阴。(仲景云。发热而恶寒者。病发于阳也。无热而恶寒者。病发于阴也。)阳宜发汗麻黄辈。阴宜温药理中宁。(发于阳。宜桂枝麻黄青龙辈。发于阴。宜四逆理中也。)啬啬恶寒桂枝证。(仲景云。啬啬恶寒。翕翕发热。桂枝汤证。)汗后恶寒虚不任。(汗后恶寒。虚也。)脉微恶寒不可下。尚宜发汗莫令深。(脉微。不可下。虽发汗。亦微发汗可也。)亦有头汗恶寒者。柴胡加桂值千金。(头有汗而恶寒者。仲景用小柴胡加桂汤。)汗已恶寒心下痞。附子增加入泻心。(仲景云,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方第十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胡来元
|
2013-12-21 20:3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五证。背恶寒歌
背阳腹阴各异位。阳弱恶寒多在背。(素问云。背为阳。腹为阴。背恶寒者。阳弱也。)一则三阳合病生。(仲景云。 三阳合病。额上生汗。背恶寒者。是其证。)一则少阴寒在外。(仲景云。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背恶寒者。当以灸。以附子汤主之。)欲识阴阳病不同。口和不和各分发。(仲景云。背恶寒。口不仁者。三阳合病也。又云。口中和。 背恶寒者。少阴也。)合病口燥并不仁。白虎抑阳是其对。(仲景以白虎治背寒。抑退阳也。)少阴口和须灸之。附子汤兼阴自退。(解在上。)
卷三第四十六证。厥歌
厥有冷厥有热厥。脉证当须仔细别。冷厥才病四肢冷。脉但沉微身不热。(冷厥。初得病便觉四肢逆冷。脉沉而微。 身不甚热也。)足多挛卧并恶寒。引衣自覆仍不渴。(仲景云。凡厥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厥冷是也。 故多足拘挛。外恶寒。引衣自覆不烦渴。)热厥身热头且痛。三四日内厥方发。半日之间热复回。扬手掷足烦躁列。(热厥与冷厥。本自不同。冷厥。才病便厥。热厥。必四五日内方发。半日之间热复来也。扬手掷足。心中烦躁。)要之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相侵。(仲景云。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厥者后必热。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发汗者必口伤烂赤。)血气不通手足冷。医人不识却疑阴。其脉沉伏而更滑。头面有汗指甲温。急便下之安可慢。不然疑似祸相仍。(沉伏而滑。伏热在内也。四肢虽厥。指爪必温。皆阳实也。急下之则愈。)又有正汗来相逼。两手一手忽无脉。手足厥冷面不泽。细辛甘草汤脱厄。(朱肱云。忽然两手一手无脉。手足厥冷者。恐是正汗来。故有此证。用细辛甘草汤以助其汗。汗出则可愈。)心下怔。(之成切。怔忪惧貌。)忪(职容切。心动不定。惊也。)厥有水。脉紧厥时邪在里。(仲景云。伤寒。厥。而心下悸。先治其水。当与茯苓甘草汤以治厥。不尔。其水入胃。必利。又云。病者手足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心下满而烦。即不能食。病在胸中。当吐之。宜用瓜蒂散。)发热七八日身冷。 此名脏厥为难治。(仲景云。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不安。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
卷三第四十七证。结胸歌
病发于阳下之早。热气乘虚心 .(仲景云。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所以成结胸者。下之早。故也。) 按之石 头项强。此是结胸证分晓。(仲景云。结胸者。头项亦强。如柔 状。下之则和。又云。其脉浮紧。心下痛。按之如石坚。)脉浮与大未可下。先汗后下无颠倒。(仲景云。其脉浮大。不可下。下之则死。)热毒上攻结在胸。枳实理中应恰好。(大抵结胸未辨虚实。先与理中加枳实佳。)大抵结胸有三说。大结小结并水结。(有大结胸。有小结胸。有水结胸。仲景云。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汗出者。大陷胸汤治。)更有寒热二证存。热实寒实宜区别。(仲景云。太阳病。从心下至小腹满。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此大结胸也。又云。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此小结胸也。又云。伤寒结胸。热实脉沉紧。心下痛。大陷胸汤主之。此热实者也。又云。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此寒实者也。)此外有证名脏结。脉浮关小沉细绝。(仲景云。饮食如故。 时时下利。寸脉浮关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也。)舌上滑苔不可医。痛引阴筋当死别。(仲景云。 病者胁下素有痞。而在脐旁。痛引小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也。)结胸之状如 病。从心至脐不可近。(仲景云。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 状。又云。从心以下至脐。不可近。大陷胸汤主之。)心中懊 并躁烦。阳气内陷非虚靳。(靳、居切。固也。仲景云。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烦躁。心中懊 .心下因硬。则为结胸也。)
卷三第四十八证。痞歌
痛为结胸否为痞。(音被。)关脉皆沉本同类。(仲景玉函云。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仲景伤寒论云。病发于阳。 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汗之。因作痞。盖痛则为结胸。不痛则为痞。结胸与痞。寸脉浮。关脉皆沉。) 关上若浮且泻心。(仲景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发渴烦躁五苓对。(仲景云。心下痞。与泻心汤。其人渴而口烦躁。小便不利者。用五苓汤主之。)桔梗枳实汤最佳。先与服之使行气。(晋人治痞气。多作桔梗枳实汤。往往便瘥。以其下气故尔。)下利雷鸣心下硬。甘草泻心汤可治。(仲景论中。泻心汤加减有五证。皆为痞气而设也。但满而不痛者。宜半夏泻心汤。色黄手足温者。黄连泻心汤。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干呕食臭胁下有水气者。生姜泻心汤。雷鸣心下硬。心烦不得安者。甘草泻心汤也。)
卷三第四十九证。发黄歌
寒湿在里不能散。热蓄脾中成此患。湿热宿谷更相搏。郁塞不消黄色绽。(巢氏云。寒湿在里则热蓄于脾胃。腠理不开。瘀热与宿谷相搏。烦郁不得消则大小不通。故身体面目皆变黄色。)头面有汗齐颈止。渴饮水浆曾莫间。(仲景云。 但头汗出余处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浮滑紧数脉来时。茵陈五苓皆可选。(茵陈蒿汤。五苓散。皆可选用之。)瘀血之证亦相类。大便必黑此其异。血证其间多发狂。要须辨别无乖戾。(发黄与瘀血。其证相似。皆因瘀热在里故也。但发黄者。小便多不利。瘀血则小便利。小腹硬满。大便黑色。仲景云。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及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又云。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白虎之证亦身热。大率异同难辨别。白虎不能遂发黄。盖为周身汗发越。(白虎与发黄证亦相似。但白虎周身发汗。故不能黄。发黄证则余处无汗。齐颈而还)更有中湿并中风。发黄大抵亦皆同。湿则薰黄身尽痛。目黄风中气难通。(仲景云。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痛。发热。身色如薰黄。又有中风黄者。但目黄。气难通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胡来元
|
2013-12-21 20: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证。发狂歌
发狂二证当别白。阳毒蓄血皆凭脉。(发狂有二证。有阳毒发狂。有蓄血发狂。)阳毒发狂多干呕。烦躁脉实并面赤。 (难经云。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蓄血如狂脉沉微。但欲嗽水不咽入。小腹硬满小便利。不发寒热大便黑。(仲景云。 阳明病七八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小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大抵当汗而不汗。热化为血如何散。血上蓄兮喜忘多。血下蓄兮还闷乱。(素问云。血在上则忘。血在下则狂。)更有火劫发狂时。桂枝救逆汤加减。(仲景云。伤寒之脉浮。而医以火迫劫之。 亡阳。惊狂。卧起不安。属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治)
卷三第五十一证。发斑歌
温毒热病证两般。发斑隐疹满身间。(仲景云。风气相搏。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者为泄风)温毒冬月冒寒气。至春始发在皮端。(此证谓冬月冒寒。至春阳气盛。发于表肤者。)热病表虚而里实。热毒不散锦纹斑。不可发汗重开泄。 升麻汤辈可求安。(巢氏云。热病在表。已发汗。未解。或吐下后。热毒瓦斯不散。烦躁。谵语。此为表虚里实。热气燥于外。故身体发斑如锦纹。凡发斑不可用发汗药。令疮重开泄。更增斑烂也。宜升麻元参汤。热毒乘虚入胃。胃烂。故发斑。其热微者。赤斑出。剧者黑斑出。赤斑出者五死一生。黑斑出者十死一生。)
卷三第五十二证。发喘歌
伤寒喘急是其常。先论阳明及太阳。太阳无汗麻黄证。(仲景云。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又一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加浓朴杏子汤主之。又一证。下后不可便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阳明潮热小承汤。(仲景云。潮热短气。腹满而有潮热者。小承气汤主之。)水停心下喘而咳。加减青龙必可当。(仲景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发热而咳。或渴或利。小腹满而喘者。小青龙汤。)阴证喘时须喘急。反阴丹辈用为良。(阴证喘与阳证异。其喘必急。宜用反阴丹主之。)
卷三第五十三证。发渴歌
脉浮而渴太阳病。有汗而渴阳明证。渴而自利属少阴。三者不同须审订。(仲景云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又云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其汗多。胃中燥。猪苓复利其小便故也。又云。少阴病。其人欲吐。 复不得吐。而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此三证。渴虽同其病则异也。)自非大渴莫与水。小渴唯宜滋润尔。若令剧饮心下满。变成水结难调理。(仲景云。太阳病。胃中干。燥烦不得眠。其人欲饮水。当稍饮之。胃中和。则愈。)渴太阳。无汗休供白虎汤。汗后脉洪方可与。此证思之要审量(太阳病,须汗后渴。方可行白虎。亦须白虎加人参也。仲景云。伤寒脉浮发热无汗者。表未解。不可与白虎汤。渴者白虎加人参主之。)渴阳明。有汗且休供五苓。小便不利汗仍少。脉浮而渴用为精。(仲景云。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复利其小便故也。 又云。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猪苓汤主之。)阳毒躁盛黑奴用。中暑黄连丸酒蒸。(黑奴丸。千金方也。酒蒸黄连丸。活人书方。二药虽非仲景之方。然治阳毒中暑。最为有效。)
卷三第五十四证。吐血歌
诸阳受病蕴邪热。在表当汗汗不发。(巢源方云。吐血者。皆由诸阳受邪热。初在表。应发汗。而汗不发。致使热毒入深。结于五脏。内有瘀积。故吐血也。)热毒入深结在中。瘀血既停须吐血。轻者犀角地黄汤。重者抵当方能绝。(小品犀角地黄汤。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发之。内瘀蓄血。及鼻衄吐血者。此汤主之。抵当汤治瘀血在内。)大下寸口脉沉迟。吐血升麻安可缺。(阳毒升麻汤。证云。阳毒二药。吐下之后。便成阳毒。或吐血下痢。其脉浮大数。面赤斑如锦纹。唾脓血者。此汤主之。)
卷三第五十五证。衄血歌
太阳阳盛必须衄。衄已解时何福祉。(巢氏云。脉浮紧发热。其身无汗自衄者愈。盖太阳病。有因衄血而便自解者。) 浮紧无汗系麻黄。脉浮自汗桂枝属。二者服之不中病。脉尚如前宜再服。(仲景云。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故自汗脉浮者。宜桂枝也。麻黄桂枝正分表里。服之不中病尚宜再服。此活人书之意也。予谓此候不可不审察。细详仲景之书。又云。阳明病。口燥。但欲饮水不咽入者。此必衄。衄家不可攻其表。汗出额上陷。直视不能眠。 不得 .又云。亡血家。不可攻其表。汗出。则寒栗而振。)衄后脉微血已虚。慎勿服之令病笃。且看犀角地黄汤。不止茅花须预速。(若脉微血虚。则麻黄桂枝皆不可用也。短剧犀角地黄汤。活人书云。茅花汤皆可用。)阴证本来无此候。 少阴强发红来触。下厥上竭不可医。血流口鼻或耳目。(仲景云。少阴病。但欲无汗。而强发之。则衄血。不知从何道出。 或从口鼻耳目中出。是为下厥上竭。为难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胡来元
|
2013-12-21 20:34: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十六证。吃噫歌
胃虚为哕名吃噫。(吃、声哑语难也。噫胸气饱。出息。)多因吐下缘虚极。(古人方书无吃字。惟有哕。朱肱以哕者吃气也。)橘皮干姜退阴散。或灸乳下皆得力。(灸法见活人书。并良方中。)又有阳明小柴胡。视其前后部何如。(仲景云。伤寒。哕而渴者。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因虚攻热必生哕。仲景言之岂妄欤。(仲景云。其人本虚。 攻其热必哕。哕火外切。又于月切。逆气也。)更有一证欲作汗。阴阳升降致屯如。胃气上逆无休止。逡巡中汗自然除。 (庞安常说。)
卷三第五十七证。谵语歌
实则谵语虚郑声。两般相似最难明。(仲景云。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而喘满者死。下利不止亦死矣。)大小便利手足冷。更兼脉细是虚形。(此郑声之证也。)脉来洪数二便秘。谵语为因实得名。谵语证。本非一。 或因下利或胃实。(仲景云。下利而谵语为有燥屎。承气汤主之。又云。阳明病。其人多汗。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坚。坚者谵语。承气汤主之。)三阳合病或瘀血。或者热入于血室。(仲景云。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中不仁。谵语又云。胁下满如结胸状。其人谵语。此皆热入血室。)大抵发热阳脉生。反见阴脉斯为逆。(谵语发热。见阳脉者生。见阴脉者死。)
卷三第五十八证。烦躁歌
伤寒烦躁证如何。阳明证与少阴科。阳明脉长大便秘。(仲景云。阳明脉长。自汗出。医复重发其汗。其人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坚也。)伤风之候太阳多。(仲景云。太阳病。服桂枝汤。烦不解者。宜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又云。 服桂枝汤。复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汤。)阴盛阳虚亦烦躁。少阴之证莫令讹。(大抵阴盛阳虚亦烦故。少阴证多烦躁。少阴肾也。肾恶燥。故热邪传入肾经。则烦躁宜矣。仲景云。少阴病恶寒而倦。则自烦。欲去其衣者可治。又云。自利烦躁不得眠者死。)汗下而烦医者误。(仲景云。伤寒吐下。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坚痞。经脉动惕者。久而成萎。)病解而烦气未和。更有虚烦宜竹叶。莫作伤寒致误佗。(孙兆云。虚烦热疾。与伤寒相似。得病二三日。 脉不浮不恶寒。身不疼痛。但热而烦。非表候。不可发汗。如脉不紧。实病。但热。或不烦。非里实。不可下。汗下必危损。但用竹叶汤主之。其病自然而愈也。)
卷三第五十九证。懊歌
伤寒懊 意忡忡。(懊、于告反。 、千金音作农。外台云奴冻切。)或实或虚病胃中。结胸下早阳内陷。阳明误下胃虚空。(懊 证有三。此一证。胃中因下空虚。而致也。仲景云。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烦躁。心中懊 .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又云。阳明证。其脉浮紧。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 .舌上白苔者。栀子汤主之。若渴欲饮水者。白虎汤主之。)客气动膈心中躁。栀子汤兼大陷胸。(结胸。陷胸汤主之。白苔。栀子汤主之。)胃中燥屎宜承气。腹满头坚不可攻。(此一证。胃中下后有燥屎也。仲景云。阳明病。下之。心下懊 微烦。胃中有燥屎者。 可攻。其人腹微满。头硬。后溏者。不可下之。有燥屎者。宜承气汤主之。)
卷三第六十证。怫郁歌
怫郁有虚亦有实。要须仔细明证脉。(怫。音拂。盖燥屎者实也。吐下者虚也。)燥屎唯宜承气汤。(仲景云。病者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怫郁不得卧。有燥屎故也。承气汤主之。)吐下极虚胃寒疾。(仲景云。伤寒大吐下后。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致此也。)火薰汗出目须黄。(仲景云。寸口脉。阳浮。阴濡而弱。医如火薰郁令汗出。客热因火而热发。怫郁蒸肌肤。身目为黄。)二阳并病面还赤。(仲景云。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先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当解之薰之也)脉来洪大荣气长。(仲景云。寸口脉洪而大者。荣气长。荣气长则阳盛。怫郁不得出声。)随经医治何由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胡来元
|
2013-12-21 20: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一证。惊惕歌
伤寒何故生惊惕。吐下温针或火力。(或因吐下。或因温针。或因火劫。)下之谵语牡蛎汤。(仲景云。伤寒八九日。 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痛。不可转侧者。柴胡牡蛎龙骨汤主之。)妄用温针于理逆。(仲景云。太阳伤寒。加温针必惊也。)风温被火多 (尺世切。亦作螈。) .( .子用切。仲景云。风温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阳明被火汗流出(仲景云。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发热。 汗出不恶寒。加温针者。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脉浮火劫必亡阳。(仲景云。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三者不同同此疾。少阳中风耳无闻。吐下悸惊常惕惕。(仲景云。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不烦。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卷四第六十二证。心悸歌
伤寒心悸有多端。大抵三阳不一般。(仲景云。悸证有八九皆属三阳。)太阳便利多饮水。(仲景云。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阳明烦呕小便难。(仲景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多热。心下悸。小便不利。心烦喜呕者。小柴胡汤主之。)少阳吐下仍虚悸。(仲景云。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胃中满而烦。 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误下烦时胃内干。(仲景云。伤寒。其脉弦细。胁痛发热。此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为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也。)脉来结代炙甘草。(仲景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方第三十九。)小建中行三日间。(仲景云。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者。小建中汤。)汗过自冒桂甘证。肉 真武定须安。(此二证。自汗过而悸也。仲景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方第二十七。又云。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方第四十二。)
卷四第六十三证。冒闷歌
二阳并病必须冒。宜刺大椎当慎表。(仲景云。太阳少阳并病。头痛或眩冒时。如结胸痞硬。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下利面赤脉沉迟。汗出中心常郁懊。(仲景云。下利脉沉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 必郁冒汗出。)吐下汗后或动经。(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气上冲咽喉。郁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汲水灌身那得好。(仲景云。荣卫中风。医为大热。解肌发汗。热不止。又汲水灌其身。栗栗振寒。则以重被覆之。故汗出而冒烦。)汗下表里已先虚。汗出表和痊可保。(仲景云。太阳病下之而愈。先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必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
卷四第六十四证。干呕歌
阳明胃络从头走。气上逆行须便呕。(呕者胃不和也。胃之络从头走足。今气上行而逆。故呕也。)阳明多呕小柴胡。 (仲景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小柴胡汤。)胸中有热黄连候。(仲景云。伤寒。 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第二十五。)水停心下茯苓甘。(发汗吐下后。心下逆。满者。 茯苓甘草汤。又方。心下有水气。干呕者。小青龙汤主之。)先呕后渴五苓救。(仲景云。呕而渴者。五苓散主之。)汗后余热竹叶汤。(汗后虚烦呕逆者。竹叶汤或橘皮汤。)烦虚栀子豉汤授。(烦虚者。栀子豉汤主之。得吐勿服。余者呕而有脓者。不可治呕。脓尽乃愈。)又有少阴呕证存。真武汤中加减否。(仲景云。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 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而利。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自利。或下利。或呕者。玄武汤主之。论中有加减之法。)
卷四第六十五证。吐逆歌
吐有冷热两证异。内脉外形当仔细。(吐有胃冷。有胃热者。当以内脉外形辨之。)烦渴脉数手心热。此是胃热之所致。(孙尚云。脉来数。手心热。烦渴者。胃热也。竹茹汤证。)曾经汗下关脉迟。胃中虚冷理中治。(肝脉迟。胃虚也。 理中丸及汤主之。)膈上寒痰四逆汤。(仲景云。若膈上有寒。欲干呕者。不可吐。当温之。宜四逆汤。)汗后虚烦竹叶已。 (汗后虚烦呕吐者。竹叶并橘皮汤证。)少阴欲吐复不吐。必竟吐之当审记。(仲景云。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心中温温欲吐。复不得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此胃中实也。不可下。当吐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胡来元
|
2013-12-21 20: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六证。霍乱歌
呕吐而利名霍乱。(仲景云。病有霍乱者。何也。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四肢逆冷诚斯患。寒多不饮理中丸。 热多而渴五苓散。(仲景云。霍乱而头痛发热。身体疼痛。热多。欲饮水。五苓散。寒多不饮水者。理中丸主之。又云。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四逆汤主之。)暑月忽然心撮痛。两脚转筋多冷汗。上吐下利并躁烦。水沉香薷煎数盏。(暑月阴阳不和。清浊相干。食饮饫饱。伤于脾胃。而又取凉就冷。阴阳交错。变成吐利。三焦溷乱。腹中撮痛。大渴而烦。两脚转筋者。当用香薷散主之。)
卷四第六十七证。头疼歌
三阳往往病头疼。随证医治(平声。)各异能。(三阳经络上至于头。三阴至胸中而还。故三阳之邪至头。必头疼也。) 太阳身热麻黄证。(仲景云。太阳病头疼发热。身疼。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无热阳明胃气蒸。(仲景云。阳明病。 手足若厥者。其人头必痛。若不呕不饮。手足不厥者。其头不痛。)少阳受病脉弦细。小柴胡证自分明。(仲景云。伤寒。 其脉弦细。头痛发热。此为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则谵语为属胃。胃和则愈。不和则烦而悸。)三阴太少无头痛。为是厥阴之证形。(三阴之中。太阴少阴无头痛。惟厥阴有也。)非时忽有 首疾。( 音消。出周礼。)必是停痰湿气并。(停痰湿气。亦令人头痛。)
卷四第六十八证。胁痛歌
少阳胆经循胁过。邪入此证痛无那。(那音糯。仲景云。少阳经络。循胁贯耳。因邪在此。则胁痛而耳聋。)心下坚满引胁痛。十枣医治定须可。(仲景云。太阳中风。吐下呕。头痛。心下痞。坚、满、引胁下痛。表解里未和者。十枣汤主之。)阳明坚满大便结。项强不食并潮热。因而转入少阳经。唯小柴胡汤紧切。(仲景云。阳明病。不大便。胁下坚满。 舌上有苔者。可与小柴胡汤。又云。项强胁下满者。可与小柴胡汤。又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默默不欲食。小柴胡汤主之。又云。阳明病不解。转入少阳。胁下坚满。干呕者。小柴胡汤主之。)病患痞积贯脐旁。痛引阴筋名脏结。(仲景云。病者。胁下痛。素有痞积。在脐旁痛。引小腹入阴筋者。名脏结。)
卷四第六十九证。腹痛歌
腹痛有实亦有虚。要观证与脉何如。尺脉带弦并泄利。阳明虚痛建中须。(仲景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关脉若实大便秘。更加腹满实中居。(仲景云。病患不大便。绕脐腹痛。烦躁。发作有时。为有燥屎。)阴证腹痛四逆散。(仲景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又云。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脉不出。或腹痛。通脉四逆汤主之。又云。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真武汤主之。)下之腹痛桂枝祛。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腹满时痛。属太阴。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加大黄汤也。胃中有邪胸中热。呕吐黄连汤可除。(仲景云。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 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卷四第七十证。咽痛歌
咽痛阴阳各异宜。要须脉证两参之。脉浮而数吐脓血。此是阳毒之所为。(伤寒。脉浮数而大。唾脓血。千金。外台有乌扇膏治之。)脉沉兼细手足冷。或加吐利少阴兮。(仲景云。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冷。)少阴阴阳脉俱紧。亡阳汗出要医治。(仲景云。其脉。阴阳俱紧。而反汗出。必亡阳。病属少阴。)又有伏气之为病。非常寒冷着人肌。咽喉先痛次下利。作肾伤寒方可医。(仲景云。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 当喉中痛。似伤寒。非喉痹也。病患云。实喉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下一页 »
1
2
/ 2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美容之声
走进中医
胡来元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