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基本概念急待规范【二】

[复制链接]
查看1197 | 回复2 | 2010-9-11 13: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理论基本概念急待规范【二】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晋中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兼副教授(退休)郝守玉

  
     中医理论基本概念“证”的发展与规范,应向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性倾斜,如津、精、液、血、痰、饮、尿、汗等能在体内流动的液体,以及随液体流动的,能融合在液体中的精微物质为中心,不能由主观臆断,随意无限扩大概念的外延,引发无意义的争吵,影响中医基本概念的规范与发展。
     我们只要加快中医理论的规范化、系统化,中医理论概念向看得见摸得着的阴液物质性倾斜,使西医确实看到中医理论概念,整体性思维的先进性、优越性、统帅性特点,就会达成共识.
     虽然对于中医理论的气概念本质,存在很多争议,但我认为还是把气概念看做是人体整体复杂系统各个层面的若干子系统网络调控及物质代谢产生的能量推动,信息调控(气机)作用为好。因为内经说“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阳化气、阴成形”。这是我的认识,愿与大家交换意见。
     人体是复杂系统,是由多个等级、层次、阶段子系统组成的整体,中医理论各种脏气概念、卫气、营气。经络之气概念,就是反映这些子系统的推动及调控关系。
     李时珍谓“余每见时医于两手六部之脉搏按之又按,曰某脏腑如此,某脏腑如彼,犹若脏腑于两手之间,可扪而得,--------夫脉不可独凭,与望、闻、问合参则为共通之诊,以为医者施治之准则也”。意思是说,脉是血管中流动血液的博动,具有明显的物质性特点,但依据血液物质所推导的脏气气机,就不能主观随意发挥,必须结合望、闻、问诊,得到的其他物质性、功能性状态变化的信息后,才能综合推导。中医对证的辨识是以阳气推动的血液(阴液)流动状态信息为主,还要结合其他部位阴液内环境稳态变化的信息,如津、精、液、血、痰、饮、尿、汗等的变化。
     阴阳是哲学概念在医学中的应用,水火则为对人体内物质有所指的医学概念。阳气为无形,阴液则有形,有形物质大家都能看得见摸得着,争议较少,无形物质看不见摸不着,中医理论靠思维推断来辨识,争议较大,如何统一,我认为还是要以看得见摸得着的阴液物质做标准为好,中医脏腑辨证中的脏气概念,不能总是停留在与州官的功能比拟上,应该落实到与推动控制阴液物质的关系中来,不知大家能否同意我的看法?
                 未完待续
姚弋俐809 | 2010-9-17 14: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说的挺好的,支持你哦~~!!
改英雅 | 2015-5-26 08:4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了个去,顶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