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临床经验
›
代名中医儿科绝技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代名中医儿科绝技
[复制链接]
567
|
6
|
2014-4-19 08: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代名中医儿科绝技
发热
王 烈 小儿退热方治疗感冒
王烈教授自拟一小儿退热方,据临床报道效果卓著。长春中医学院咐属医院依此治治疗小儿发热500例,有效率达89.8%,平均退热为1.5日。
小儿退热方由黄芩50克、柴胡40克、黄连30克、寒水石20克、白屈菜20克、菊花6克、牛黄5克、重楼4克、射干4克、板蓝根4克、蝉蜕4范,紫荆皮4克、天竹黄4克、珍珠2克、冰片2克、麝香1克组成。方中黄芩、柴胡、黄连、寒水石为主药,4药善走肺胃,以清表里之热;菊花、牛黄、重楼、射干、板蓝根为佐,解毒抗炎;余者利咽、安神,止咳、化痰、镇静,众药合用,适用于小儿四时感冒,温毒壮热,表里挟杂,咽颊红肿以及其它病毒感染性病证。
王氏小儿退热方,对病毒感染类的发热具有良好的清热效果,其用法为:将组成药物共为细粉,制成片剂,或装入胶囊备用。
病案举例:胡某,女,2岁。1983年11月15日入院。患儿因感冒,发热1日入院。现症:发热(39.6℃),神烦不安,少咳,有汗,乳食减少,睡眠尚可,大便少且干,小便黄短,未经任何治疗。检查:面红唇干,咽颊红肿,舌苔白厚,脉数有力。化验:白细胞5800mm3,分叶45%,淋巴55%。X线胸透未见异常。诊为感冒发热,表里挟杂。治用小儿退热方,每次0.8克、1日4次,口服,服药3次热降症去,住院2日而愈。
李少川 易感合剂预防感冒
李少川教授认为,小儿体弱易感固然与先后天因素有关,但主要是脾胃升降枢机失其运转,三焦气化受其阻碍所致,通常说:“脾胃主一身之阴阳,营卫主一身之身血”,脾胃升降气化失司,是造成卫气不固的内在基础,而卫气不固,感受时邪,又是导致脾胃失其运化的外在条件。由此可见,卫外不周,中州失调,痰湿内阻,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是造成小儿易感的主要病变基础。因此,李氏指出,治疗此类病儿,单以辛凉清解,或予消食化滞,每多效果不著,或见效于一时,未能彻底根治。因此主张以疏解清化,调理脾胃为上,并自创小儿易感合剂。用之临床,有效率达95%以上,同时患儿免疫功能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小儿易感合剂由藿香3克、羌活3克、独活3克、柴胡5克、前胡5克、枳壳6克、半夏6克、川芎3克、陈皮3克、桔梗5克、云苓5克、厚朴6克、升麻3克、葛根3克、赤芍5克、六曲5克、甘草3克组成。方中羌活,独活一走太阳,一入少阳,皆为引经之药;升麻、葛根升清透达,以升发阳明之胃气;云苓、半夏、陈皮燥湿化痰,以开胸散结;柴、前、桔、壳疏肺理气,以利气机之输布;藿香、厚朴芳香逐秽,苦温化湿,佐以六曲,以利中官之健运;甘草甘缓和中阻和诸药;川芎、赤芍取其活血化瘀之功。诸药配合,升降开合共奏疏解清化、调理脾胃之功。本方适用于体弱易感,消瘦面胱,厌食咳嗽,腹胀腹泻,以及营养紊乱所造成的一些慢性肠胃道疾患。
病案举例:王某,男,3岁8个月,1988年11月1日初诊。平素面胱形瘦,纳差便干,2年前曾患肺炎,以后经常感冒,每月至少发病1次,冬春季节尤为频繁。诊时咳嗽流涕,晨起,夜间为重,时觉脐周绞痛,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脉浮而细。予“小儿易感合剂”7剂,煎汤分次频服,2日l剂。
11月5日2诊:咳止纳增,绞痛消失,惟大便尚结,脉见浮细,宗前方加熟军3克(后下),继以调理。
1990年3月6日,患者家属代诉,按上方调服2月,胃纳大开,体质渐壮。共服药40余剂,近1年未患感冒。
朱瑞群 桂芪汤防治呼吸道反复感染
对呼吸道反复感染的小儿,朱瑞群教授自拟桂芪汤治疗,疗效显著。本方由桂枝2克、白芍12克、黄芪15克、甘草3克、生姜l片,红枣10枚组成。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表;桂枝辛温解表,祛风通阳;芍药酸苦微寒,和阳敛阴,体弱儿童卫气虚弱,营卫不和,营阴不守,故桂枝用量宜轻,而重用芍药,2味相合,达到解表中寓敛汗之功,生姜微量助桂枝以通阳;甘草、大枣甘缓调中,并助芍药甘以和营,全方共奏调和营卫、益气固表之功。
朱氏所以自拟桂芪汤治疗易感小儿,是因其认为,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体弱儿童,大多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感冒之后,过服解表剂,损伤卫阳,以致表卫气虚,营卫失和。因'气有温养皮肤,开合毛窍,调节寒温,抵御外邪的作用。表卫气虚,卫外之阳气不足,则表卫调节功能薄弱,皮肤腠理松疏,表卫失固,营阴外泄。选用调和营卫、益气固表的桂芪汤,有固护卫阳,实表止汗之功,尤宜于卫气虚,营卫不和的体弱儿童久服,以预防呼吸道反复感染,而且方中黄芪、大枣、甘草健脾和中,能增加小儿的食欲,帮助脾胃运化吸收,在固表盖气的同时,补脾益胃增强体质。
病案举例:龚某,女,3岁。反复感冒咳喘半年,平均每月2~3次。半月前曾因支气管肺炎住院治疗,10天后痊愈出院。就诊时患儿面色少华,多汗肢冷,形体较瘦,食欲欠佳,稍有咳嗽流涕。咽不红,苔薄白,质淡红,脉濡细。此乃卫阳虚损,营卫不和之症。拟以桂芪汤调理。
服药1个月后,患儿出汗明显减少,肢冷逐渐转温,咳嗽流涕消失,食欲稍有好转。再守原疗续进3 0剂后,患儿面色转华,食欲明显增加,连续2十月未感冒,再以原方巩固治疗3个月。患儿自服药后近半年来未出现咳嗽、发热等症。半年后随访发现,患儿成长迅速,面色红润,活泼,体重增加3公斤。
刘韵远 望舌质辨别外感进退
小儿临症时拒医,惊悸哭闹,渗脉不够准确。因此,舌诊在临床辨证中显得尤为重要。刘韵远老中医从事儿科工作50余年,对小儿舌诊细心观察,认为小儿舌面红点的动态变化对外感性疫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具有很大实用价值,并将这种病理舌象称为“红点舌”,有独到之处。据北京儿童医院报道:其诊断可靠率在98%以上。现将观察疗法及对临床辨证的意义介绍如下:
一、观察方法与注意事项
患儿观察舌象前不得刷牙、漱口、服药或食带色糖果及甘酸食物,以免造成假象。在不符合舌象时,可通过问诊区别之。观察时宜在室内光线充足的地方进行。在望舌时,让患儿张口伸舌,舌尖与下唇外侧相齐,或稍赛出为宜,必要时可以全部伸出,但不宜伸出时间过久或过度用力。要使伸出自然松弛,如果患儿不合作,医生可用左手托住小儿腿部,以防其动摇,然后用压舌板撬开口腔观察之。但红点要结合舌质舌苔同时观察。
二、红点舌临床发展规律
舌面红点在发病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均有不同变化,一般红点的发展与病情的进展同步。刘老据《伤寒论》记载“一日太阳病,二日阳明病,三日少阳病……”的理论,把舌面从舌尖到舌根横向划分为六等分,分别标记为1天(可将这一等份再一分为二,标记为12小时)、2天、3天、4天,5天、6天以示红点发展规律。
发病12小时舌象:红点出现在舌尖部,色红如针尖大小,凸起,色鲜红者为风热,色淡红者为风寒,此象为病之初期,表示病邪在表。若红点由淡红色变为鲜红色逐渐扩大融合向后发展,说明病情在发展,由表入里,由寒化热之势。此时舌象由于病情较轻,很可能患儿无任何症状出现,然舌质敏感性较强,舌尖可以较快地反映出来。
发病1天红点沿舌面两侧呈人字型向后发展,延伸到舌前1/6处;发病2夭舌面红点仍沿舌面两侧扩散延伸舌的2/6处;发病3天舌面红点已发展延伸到舌的中线,即舌的l/2处,病程已3天,病情的轻重仍根据舌面红点的颜色,凹凸来区别风寒、风热及病情进退。病程在4天、5天、6天均依次类推。
重感之舌象:指第1次外感性疾病在尚未完全恢复时又复感新邪,舌面陈旧红点扩大变平留有凹陷之痕迹,此痕迹约在l~2周才可完今消失。若又有重感时则舌尖又重新出现红点,色淡红或鲜红,
三、观察红点舌对临床辩证的意义
观察患儿舌面红点要确定病位在表或入里,病情之寒热,病体之虚实,病程之新久和脏腑气血之盛衰,故舌面红点对临床辨证具有指导意义。
l.辨病之表里
舌尖红点散在尚未融合者为邪热在表;舌尖红点一旦开始融合沿舌两侧向后扩散;则表示邪热由表入里。
2.辫病情之寒热
舌面红点淡红色青(与本人唇色相比)属寒证,舌面红点鲜红色者属热证、
3.辫病体之虚实、气血之盛衰
体虚病人尽管有外感,舌面红点反应无力,颜色淡、凸起不明显,或无红点。体质强壮的病人,红点反应强烈,颜色红,凸起明显。舌体祖糙,点色较红表示气血旺盛;舌体胖嫩或有齿痕点色淡表示气血不足。舌尖红点散在凸起或开始融合表示新感;若舌面红点沿舌两侧向后发展或红点全部融合舌质变红为病情在发展;若红点扩大到凹陷点,色变淡为恢复甥;舌而红点消退表示病愈。
李晏龄 退热灵活疗小儿高热
小儿高热临床上分外感内伤2类论治,而外感以风热多见。李晏龄教授认为治疗小儿高热应及时果断,中病即止,并针对小儿的病理生理特点专设退热灵用于外感风热,风寒化火所致高热的治疗。域果显著。
退热灵由犀角3克(由较大剂量水牛角代用),黄连、栀子、滑石各6克组成,使用时将上药共研细面,过细罗。方中犀角(水牛角)咸寒,入心、肝、胃经,清心安神,凉血止血,泻火解毒。实验研究:本品静脉注射可使因大肠杆菌所致发热的家兔,体温恢复正常;黄连苦寒,入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栀子苦寒,入心、肝、肺、胃经,泻火除烦,清热凉血解毒;滑石味甘淡性寒,入胃、膀胱经,清解暑热,4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功。
使用剂量;6个月以下,每次0.15~0.3克、日3次;6个月~1岁,每次0.3~0.5克、日3次;1~3岁,每次0.5~0.9克、日3次;3~6岁,每次0.6~1.2克、日3次;6~12岁,每次1.5克、日3次。
使用注意;因小儿脾常不足,使用本方时应中病即止,尔后用健脾消食之品精之,以促进机体的防御机能,提高抗病能力。
病案举例:张某,男,3岁,因发热5天于1965年12月30日来我院就诊。近5天来发热、恶心、呕吐、非喷射式,呕吐物为白色粘条,大便日3次,为稀便,曾在某医院诊治,服用和肌注多种药物不见好转,故来诊。体检:体温39.6℃,神志清楚,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舌质红苔白腻,咽部充血,扁桃体轻度肿大,无分泌物附着,心肺无异常。指纹色紫,此乃感受外邪入里化热。治宜:清热,泻火,凉血。退热灵0.9克、口3次。
12月31日复诊,服药后已不发热,体温36.5℃,舌质淡红,苔薄白,指纹隐约,咽腔充血较昨日减轻,扁桃体已缩小,但精神欠佳,食欲不振,此乃热邪伤正之故,故予健脾消食药调理之。以后随访,眼上药后痊愈。
王玉玲 凉膈散退高热有奇效
小儿高热是儿科临床上常见的急重症之一。因小儿脏腑稚嫩,为“纯阳”之体,故其发病容易,传变迅速,且多见发热症状,若高热不退,易生惊风之变,故迅速清解热势,乃当务之急。王玉玲氏善用凉膈散治疗小儿高热,收效甚捷:
凉膈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川军、朴硝、甘草、山栀、薄荷、黄芩、连翘、竹叶、蜂蜜等组成,为治中上二焦邪热炽盛而设,具有泻火通便,清上泄下之功。王氏认为此处之“邪’’,实应包括从外感受之邪,藏匿于上焦肺脏,以及中焦食积母滞于中脘,脾湿内蕴等。所以,临床若见外感风热或感寒久郁化热,挟有痰,食、湿滞之高热不退,烦满不安,腹胀,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敦实有力者,皆可投凉膈散。临症中,王氏尤善于化裁原方,认为原方中芒硝泻下力猛,宜去之,而以川军,山栀、黄芩、连翘、薄荷、甘草为基本方药。若见无汗流涕者,加葱、豉;咳嗽呕吐者,加半夏、橘红;腹胀、食滞甚者,加楂、曲;乳滞加麦芽;痰滞加莱菔子;惊搐者,加石决明、杭菊、钩藤;咽痛加桔梗、甘草;口舌生疮加银花、川连、木通等。方中薄荷、连翘能使风热从上焦而散;栀子、黄芩合伍清热泻火;大黄配甘草,缓缓泻下,以清泄上中焦邪热。全方体现了“以下为清”的原则。
病案举例:许某,男,7岁。1982年3月10日初诊。前日起发热,无汗,头痛,腹胀,食步,大便1日未解,舌红苔薄黄。查体温40.3℃,血白细胞11400,淋巴22%,嗜酸2%。曾用庆大霉素及复方氨基比林未效。急投凉膈散加减以清邪热:连翘10克、薄荷(后下)6克、焦山栀10克、黄芩10克、杭菊6克、豆鼓10克、川军(后下)10克、葱白2枚。
1帖后,大便2次,热退头痛止,但有轻咳,舌红苔少。继以疏风宣肺2贴而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川银花
|
2014-4-19 08: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学舜 小儿低热 辩治用五方
治标除热 擅用酒常山
李学舜先生临证30余载,治疗小儿低热颇富经验;世医辨治此痰,往往从阴虚内热入手,习用清热滋阴之品。然低热一证,李老认为远非阴虚一端,其辨治经验大体可以慨括为5型5方。
一、食滞发热,宜消积化滞,清热攻下
小儿脾胃脆弱,消化功能尚未健全,而寒温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若遇喜食之物,尤多贪吃暴食,随为饮食所伤。食滞中脘,积而不化,郁久不去,则低热作矣,故李氏认为,此型为小儿低热最常见原因之一,其征多见低热日久,绵绵不已,午后为甚,不思饮食,甚或拒食,呃逆呕恶,腹热膨胀,便干或溏,小便黄短或如米泔,舌质红或暗,苔厚腻伴黄,两脉滑数,指纹沉滞色青。常用方:加味三甲散(制鳖甲15克、炮山甲l5克、制龟板l5克、鸡内金l5克、炒槟榔15克、砂仁6克、榧子仁15克、焦三仙各6克、山药15克、番泻叶3克。共为细面)合牛黄散(牵牛子、大黄等量,共为细面)。
病案举例:蒋某,男,2岁,于1981年9月27日以低热月余就诊。证见低热缠绵(T38℃),腹胀膨隆,叩之如鼓,体瘦如羸,神烦自汗,大便干燥,尿如米泔,舌质红,苔黄厚而腻,两脉滑数,诊为本证,随子加味三甲散2克、牛黄散1克、混合,日3次口服,另方:炒大黄10克、炒槟榔10克、酒常山20克、乌梅20克、甘草6克。日l剂,水煎服。服药3天后,泻下稀稠不匀大便数次,小便较前清利,热减(T37.2℃)食增,精神安宁,腹部消胀,舌淡红,苔薄白,两脉濡缓。继用加味三甲散2克、合参苓白术散3克健脾导滞,以善其后。
二、外感温热,当和解少阳,清透募原
此型多见于夏秋湿热当令之季。李氏认为:“夏季所见小儿低热,当于湿热求之。其证热势不高,缠绵难解,乃湿热之邪,多郁少阳,伏于募原之故。其治唯以和解清透为首务,一味清热,专施渗利,则徒劳也”。本证多见热有定时,似疟非疟,自汗纳呆,一咳嗽清涕,便溏溲黄,脉弦细数。常用方:增减达原饮(柴胡、黄芩、葛根、知母、厚朴、炒槟榔、银花、苡仁、酒常山、乌梅、甘草)重用常山、乌梅。用常山之理,李氏认为:“《本经》、《本草纲目》谓常山:“疗洒洒恶寒,主伤寒寒热,其截疟之功,医者皆晓,而疗寒热之能则多为人轻视使其运用仅仅局限于疟疾范围内,以致常山疗寒热之能,埋没年久,实为可惜,本证热有定时,似疟非疟,自可用之,不仅如此,常山退热,功专力宏,低热可用,高热亦可用。余尤其于小儿长期低热,无论何型,重设该品,无不应手取效。此乃余长期临证所得也”。诚为经验之谈。
病案举例:王某,女,3岁,于1982年9月2日就诊。患儿低热10余天,微嗽清涕,热势起伏,午后尤甚,曾先后用解热、抗生素、液体疗法治疗数日,热仍不退。查:T38.1℃,精神尚可,腹部稍胀,形体略瘦,舌质红,舌苔中间厚腻,脉弦数。按本证治疗投上方加焦二仙、板蓝根、柴胡各10克、黄芩10克、葛根10克、知母10克、炒槟榔10克、炒苡仁10克、银花12克、酒常山20克、乌梅10克、厚朴10克、焦三仙各5克、板蓝根10克、2剂热退而安。
三、气虚发热,唯健脾益气,甘温除热
李老认为:本证多由脾胃素虚,中气不足;或大病久病,吐泻之后或因寒凉太过,损伤中气等引起。是证多见发热以低热为主,亦可见高热,时寒时热,情神萎顿,倦怠懒动,自汗易感,纳莘便溏,舌淡苔白,脉虚敏。常用方:增减补中益气汤(黄芪、白术、陈皮、柴胡、党参、砂仁、焦三仙、炒槟榔、甘草)。本方去当归者,本因中虚,虑其滋腻滞胃,有碍运化;小儿即为中气不足,升提亦不宜太过,有柴胡一药可也,故去升麻;加焦三仙、砂仁健胃和中,醒脾化湿;加槟榔者,虑小儿多有内积,故兼施补泻结合,补中寓泻之法,并使其补而不滞。李学舜云:“治此发热,宜小剂量缓而补之;若施重剂尽剂,则有欲速不达之嫌”。
病案举例:宋某,男,1岁,于1982年11月3日就诊。
患儿于2周前发热恶寒,鼻塞流涕,继之恶心呕吐,水泻频繁,经住院给予相应治疗后,吐泻止,但低热不退。查:T37.5℃,倦怠自汗,少动纳差,舌质淡,苔白微腻,脉软弱略数。
随诊为本证施以上方:黄芪3克、陈皮6克、白术6克、柴胡6克、党参3克、砂仁3克、焦三仙各5克、炒槟榔6克、甘草3克、并予参苓白术散1克、日3次冲服,服药2剂后低热退,诸症平,嘱继进2剂,以资巩固。
四、余热未尽,常益气养阴,兼清余邪
其证:高热停止后,低热不已,热无定时,或口渴多汗,烦躁厌食,便下溲黄,舌红少津,或兼有薄黄苔,脉细数无力。常用方:人参白虎汤加味(易人参为太子参,石膏、知母、麦冬、乌梅、焦三仙、粳米、甘草)。
病案举例:陈某,男,2岁,于1 98 3年3月6日就诊。患儿半月前患高热合并支气管肺炎,经住院治疗后高热已退,但低热不已,查:T37.8℃,神情稍烦不欲饮食,汗出口渴,舌质鲜红乏津而无苔,脉细数无力。遂按本证投上方加味。太子参6克、石膏15克、知母15克、麦冬10克、乌梅15克、焦三仙各5克、甘草3克、银花10克、五味6克、沙参6克。2剂热退证平。
五、阴虚发热,可养阳育阴,清退虚热
本型证见长期低热,热有定时,夜热早凉,手足心热,颧红盗汗,神烦难眠,口渴而不欲饮,便干溲黄,舌红少苔或光剥无苔,两脉细数,指纹淡红,常用方:增减青蒿鳖甲汤(鳖甲、丹皮,知母、地骨皮、柴胡、酒常山、乌梅、甘草)。
病案举例:苏某,男,2岁,于l982年10月4日就诊,患儿发热2月余,每至下午及夜晚体温升高,纳差盗汗,手足心热,肌肤干燥,叠经中西药治疗罔效。查:T37.9℃,精神略烦,腹部稍胀,舌红少苦,中间剥脱,脉细数,指纹淡红。血常规、胸片无异常。遂辨本证予上方加焦三仙。鳖甲10克、丹皮6克、知母20克、地骨皮20克、柴胡6克、酒常山20克、乌梅15克、焦三仙各5克、甘草3克。前后共服药50余剂,期间随证略有出入,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李老辨治小儿低热,要而言之,其经验大抵可以概括为2点:①辨证分虚实,随证择方。李老总结长期医疗经验,认为小儿低热有虚实二端。实者,或为食滞发热,治用加味三甲散;或为外感湿热,方投增减达原饮。虚者,或由气虚发热,治宜增减补中益气汤;或因阴虚内热,方子增减青蒿鳖甲汤。至于虚实相兼者,证属余热未尽,气阴已伤,方用人参白虎汤加味。②退热用常山,量大力专。李老擅用酒制常山伍于以上各方之中,截热退烧,取效最捷,以治其标。李老以为,虽然历代方书均云常山有催吐之虞,然李老用此,酒制入煎,退热力大而无呕恶之弊,用药独特,足资借鉴。
滕宣光 擅用蒿柴薇丹汤治疗小儿发热
名医滕宣光先生,自拟“蒿柴薇丹汤”治疗小儿急性、高热性疾病,退热快,疗效显著。
蒿柴薇丹汤由青蒿10克、银柴胡10克、白薇10克、丹皮10克组成,临证可根据症状随时加味。兼咳嗽者,加苏子、桑白皮、黄芩、杏仁;兼咽红肿痛昔,加野菊花、大青叶。每诊处方2~3剂,每日1剂,水煎2次分多次服用,服药期间,患儿每2~3天复查1次,以观查病情变化。
滕老认为:小儿有“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的特点,所以感受外邪,从阳化热者为多:热易伤阴,易致耗阴竭液,根据吴鞠通青蒿鳖甲汤意,扩大其治疗范围,自拟蔷柴薇丹汤,治疗小儿感受外邪,气分热盛,营热已渐,或热入营血,化燥伤阴之证。方中青蒿芳香,清热透络,引邪外出;银柴胡入少阳厥阴,搜邪退热;白薇、丹皮清营凉血。4药相伍,既清气营之热,又益阴凉血可不腻邪,突出了清热凉营,护营防灼之力,从而避免了热邪伤阴耗液之弊。用于临床,对于小儿急性发热性疾患,不但退热速,而且对兼有咳嗽、咽喉肿痛者,也有使症状减轻或消除之功效。
区玉湖 清瘟败毒饮合紫雪丹治疗小儿急性热症
小儿急性热症,一般指外感温热病÷伏邪化热或伤寒传变化热所引起的发热、神昏、谵语,痉厥等证候所致热症,属小儿危急重症。名老中医区玉湖先生,治疗小儿急性热症有独特经验。
区老认为,小儿急性热症范围广泛,包括现代医学的“流脑”、“乙脑”、流行出血热等急性传染病。此类急性热症,发病急,传变迅速,一般不按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循序渐进,往往是不显示或一越过卫分阶段便出现气、营、血分之见证。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机体和功能较脆弱,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因此,容易感受邪气而发病传变迅速。且小儿“肝常有余”,热极而易动肝风,容易出现热邪内闭、高热、神昏、惊厥或出血、斑疹等一系列热邪炽盛症状;气、血、营分之证候纵横交错于瞬间;继而出现热陷心包之热症危候。区老认为,小儿急性热症是由于伏邪化热,热郁内闭所致,因此,他主张清里热以急挽狂澜,并选用清瘟败毒饮合紫雪丹治疗儿科急重热症。
病案举例:梁某,女,1岁,新会县棠下三堡人,发病初起发热,在当地治疗数日无效而日渐加重,神志不清,即转地区人民医院留医,诊断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住院10多天,病情未见好转,医生亦认为救治之希望甚微。当时适逢春节,除夕中午,患儿家长决定带患儿出院,经人介绍前来就诊。诊见患儿神志昏迷,双日上视,颈项强直,身热灼手,体温39.5℃,无汗,呼吸不匀,抽搐呕吐频繁,皮肤瘀斑点点。舌质红绛,脉数,指纹紫黯。区老认为此乃热郁内闭,引动肝风所致。急以紫霄丹0.5克开窍熄风。另处方:黄芩、栀子、玄参、丹皮、菊花各10克、竹茹、钩藤、知母各5克、石膏l5克、甘草3克、全蝎l条。将药煎到半碗分3次服。隔1到2小时服1次,服完为止2剂。另紫雪丹l.5克、分3次,早、午、晚各服1次。
2诊:服药后周身出汗,热渐退,抽搐呕吐渐减,已闻哭声。但患儿仍有发热,体温37.7℃,精神尚呆滞,嗜睡,口唇燥,前方去黄芩,山栀子、石膏,加生地、天花粉各10克、以生津滋润,2剂。
3诊:发热已退,精神逐渐恢复,食欲尚欠佳:上方去全蝎、丹皮,加太子参10克、麦芽12克、以荐胃益气。2剂。
4诊:经l周治疗患儿基本好转,久病体虚,治以益气健脾养阴为主。太子参12克,枸杞子、白术、白芍各5克、石斛、茯苓各10克、炙甘草3克。作恢复期治疗,但切忌用温燥之品,后以该方加减调理恢复。
按:伏气温病的证候特点是里热炽盛,自内而达外,故治疗之法,开始便当直清里热以逐邪;由于伏邪自里外达,早期便见化燥伤阴,因此初起即当顾阴。本案中,区老针对患儿起病急暴,高热痉厥,热入营血,郁闭于内,引动肝风的证候特点,急投以紫雪丹开窍熄风,清透伏邪使其外越,再与清瘟败毒饮荡其邪热,凉血救阴,两相配合,一开透,一清荡,以达到治疗目的。另外,区老在处理小儿急性热症中,初诊得效后,2诊便逐减苦寒泻火之品,渐加生津滋润之药,以图“存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而恢复期都以益气健脾养阴调养复元。
柳甲声 运用导赤散治疗小儿高热
柳甲声老中医,擅用异赤散治疗小儿高热,疗效显著,导赤散由生地、木通、甘草梢、竹叶4味药组成,具有清心利水之功效,常用于治疗心经热盛,口渴而赤,渴欲冷饮,或心移热于小肠,而见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涩痛等症。而柳老常用此方加减治疗小儿高热,认为:心属手少阴之火,心火旺则哭闹发热渴欲饮水;肺属于太阴金,肺有实邪则胸闷喘促。用导赤散清心泻火,通利小便,加赤芍凉血以清血热,滑石、苡仁清利湿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蝉衣疏散风热,祛风解痉,诸药合用则心火清,高热退,余症皆除。
病案举例:刘某,男,1岁半。患儿忽发高热,咳嗽口渴,溲赤,大便不均,食欲不振,夜间烦躁。体温稽留40℃,曾用青、链霉素4天未效。症见面赤唇焦,烦躁啼哭,胸腹痞硬,大便粘黄,小便茶色味臭秽,舌苔灰喊,口渴饮-指纹深紫透气关。渗为心火移,小肠伏热,冶宜清热泻火。处方:生地、银花、滑石、苡仁各9克、赤芍、连翘各6克、木通5克、淡竹叶、甘草各3克、蝉蜕1克。服l剂,体温降到38.5℃,小便通利。再服3剂,诸症惧减。原方去银花、滑石、木通,加沙参9克、菊花3克、继服1剂而告痊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amtb
|
2014-4-20 09:5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受益,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oeah6603
|
2015-2-10 12: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乌溜溜的黑野猪和你的小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Cillquisk
|
2016-2-4 02: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来顶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cbfkq
|
2016-12-29 17: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发表言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qiuxiuo123
|
2017-12-29 16: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贪钱无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川银花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