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乌的鉴别 1.草乌横切而:后生皮层为棕黄色,皮层薄壁组织中偶见有石细胞,单个或成群,内皮层明显或不甚明显;韧皮部宽广、散有筛件群;形成层环呈多角形;木质部导管数列、位于形成层角隅内侧,有些呈“V”形排列,髓部较小,薄壁细胞中充满淀粉粒。
2.草乌粉末棕褐色,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多角形或半圆形,直径2~28μm,脐点呈点状,裂隙状及星状,大粒层纹明显,复粒由2~10粒复合而成;石细胞革个或2~5个成群,类方形,长方形或长圆形,壁稍厚,纹孔明显,有的含棕色物;导管为网纹,稀有梯纹。
3.取草乌粉末约0.1g加乙醇5ml,浸渍一小,时时振摇.滤过,滤液置水浴上蒸干,加2%醋酸hnl,搅拌,过滤,滤液中加碘化汞钾试液2滴,产生黄白色沉淀。
性味 辛,热,有毒。
① 《本经》:味辛,温。
② 《别录》:乌头,甘,大热,有大毒。 乌喙:味辛,微温,有大毒。
草乌
③ 《药性论》:味苦辛,大热,有大毒。
编辑本段归经
入肝、脾、肺经。
① 《本草求真》:入肝,兼入脾。
② 《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③ 《本草撮要》:入手厥阴、少阳经。
编辑本段功用主治
搜风胜湿,散寒止痛,开痰,消肿。治风寒湿痹,中风瘫痪,破伤风,头风,脘腹冷痛,痰癖,气块,冷痢,喉痹,痈疽,疔疮,瘰疬。
草乌
① 《本经》: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
② 《别录》: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脐间痛,肩胛痛不可俛仰,目中痛不可久视,又堕胎。主风湿,丈夫肾湿阴囊痒,寒热历节掣引腰痛,不能行步,痈肿脓结。
③ 《药性论》:能治恶风,憎寒,冷痰包心,肠腹疞痛,痃癖气块,益阳事,治齿痛,主强志。治男子肾衰弱,阴汗,主疗风温湿邪痛。
④ 《药类法象》:治风痹血痹,半身不遂,行经药也。
⑤ 《纲目》:治头风喉痹,痈肿疔毒。主大风顽痹。
⑥ 《东医宝鉴》:治风湿麻痹疼痛,发破伤风汗。
⑦ 《纲目拾遗》:追风活血,取根入药酒。
⑧ 《贵州民间方药集》:治麻痹症。又为伤科要药。
编辑本段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0.5~2钱;或入丸、散。
外用:生用,研末调敷或醋、酒磨涂。
编辑本段宜忌
凡虚人、孕妇、阴虚火旺及热证疼痛者忌服。生者慎服。 生品内服宜慎。不宜与贝母、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犀角同用。
① 《本草经集注》:莽草为之使。反栝楼、贝母、白敛、白及(一本有半夏)。恶藜芦。
② 《药性论》:远志为之使。忌豉汁。
③ 《纲目》:畏饴糖、黑豆。冷水能解其毒。
④ 《本草汇言》:平素禀赋衰薄,或向有阴虚内热吐血之疾,并老人、虚人、新产人,切宜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