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茎类] 土茯苓的功效与作用,中药土茯苓的副作用及食用方法

[复制链接]
查看693 | 回复2 | 2008-1-22 01: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土茯苓为百合科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多生于山坡或林下,分布于我国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入药部分只选择其干燥后的根茎。常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后干燥、入药;或趁鲜切成薄片后干燥、入药
药名:土茯苓 
  汉语拼音:TUFULING 英文名:Glabrous Greenbrier Rhizom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药材Rhizoma Smilacis Glabrae原植物土茯苓Smilax glabra Roxb.
  别名:禹余粮、白余粮、草禹余粮、刺猪苓、过山龙、硬饭、仙遗粮、冷饭团、山猪粪、山地栗、过冈尤、山牛、冷饭头、山归来、久老薯、毛尾薯、地胡苓、狗老薯、饭团根、硬饭头薯、土苓、山遗粮、狗朗头、尖光头、山硬硬、奇良、白葜、连饭、红土苓。 
  性味:甘淡,平。
  归经:肝经;胃经;脾经。
  功能:解毒,除湿,利关节。
   
土茯苓-原植物
主治:治梅毒,淋浊,筋骨挛痛,脚气,疔疗疮,痈肿,瘰疬, 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研末调敷。 
  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 
  生态环境:生长于山坡、荒山及林边的半阴地。
  资源分布: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采收和储藏:秋末冬初采挖,除去芦头及须根,洗净泥沙,晒干,或趁鲜切成薄片,晒干为土茯苓片。 
  炮制:用水浸漂,夏季每日换水1次,春、秋每2日换水1次,冬季可3日换水1次,防止发臭,以泡透为度,捞出切片,及时干燥。
编辑本段禁忌事项
  肝肾阴亏者慎服。
   
土茯苓-原植物
据河南鹤壁市中医院报道1例因皮肤病服含土茯苓的中药后致过敏,周身皮肤瘙痒,并起散在性大小红斑丘疹。原方去土茯苓后不发生过敏症状,如再加土茯苓则过敏症状又出现。
  ①《万氏家抄方》:“不犯铁器。”
  ②《纲目》:“服时忌茶。”
  ③《本草从新》:“肝肾阴亏者勿服。”
ysuxj | 2014-11-8 09: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吃自助的最高境界:扶着墙进,扶着墙出。
idhb8423 | 2016-7-13 03: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传说中的沙发???哇卡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