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茎类] 地榆的功效与作用,中药地榆的副作用及食用方法

[复制链接]
查看667 | 回复2 | 2009-7-17 15: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地榆(学名:Radix Sanguisorbae )为蔷薇科地榆属的植物。分布在亚洲北温带、广布于欧洲以及中国。生长于海拔30米至3,000米的地区,常生于灌丛中、山坡草地、草原、草甸及疏林下,已由人工引种栽培。中草药名称地榆(拼音名Diyu),来源为植物地榆的干燥根。5~6cm,宽0。5~3cm,先端钝,有小突尖,基部截形或浅心形,边缘有圆而锐的锯齿,小叶柄基部具小托叶。春季将发芽时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地理分布
  广布于欧洲、亚洲北温带,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河南、江西、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药物配伍
   
地榆-中药材
  1.配苍术燥湿泻火,凉血止血,主治脾经湿热,痢疾下血。
  2.配槐角,凉血止血。配茜草,凉血止血,治 便血等下焦湿热所致的出血。
  3.配乌梅,凉血涩肠。配黄柏,凉血燥湿。
  4.配金银花凉血止血效更强。
  药性 苦酸;寒;无毒
  归经 肝;肺;肾;大肠经
  功效 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消肿敛疮
  功效分类 止血药;凉血止血药
  主治 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赤白带下,疮痈肿痛,湿疹,阴痒,水火烫伤,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鲜品30-120g;或入丸、散,亦可绞汁内服。外用:适量,煎水或捣汁外涂;也可研末掺或捣烂外敷。
  用药禁忌 虚寒者忌服。
  1.《本草经集注》:得发良。恶麦门冬。
  2.《本草衍义》:虚寒人及水泻、白痢,即未可轻使。
  3.《医学入门》:虚寒冷痢禁用。热痢初起亦不可用,恐涩早也。
  4.《本草经疏》:胎产虚寒泄泻,血崩脾虚泄泻,法并禁用。
  5.《本草汇言》:痈疮久病无火,并阳衰血证,并禁用之。
  6.《本经逢原》:气虚下陷而崩带及久痢脓血瘀晦不鲜者,又为切禁。性能伤胃,误服多致口噤不食。
药物属性
  苦、酸、涩,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各家论述
  1.《纲目》:地榆,除下焦热,治大小便血证。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则能行血,不可不知。杨士瀛云:诸疮痛者加地榆,痒者加黄芩。
  2.《本草求真》:地榆,诸书皆言因其苦寒,则能入于下焦血分除热,俾热悉从下解。又言性沉而涩,凡人症患吐衄崩中肠风血痢等症,得此则能涩血不解。按此不无两歧,讵知其热不除,则血不止,其热既清,则血自安,且其性主收敛,既能清降,又能收涩,则清不虑其过泄,涩亦不虑其或滞,实力解热止血药也。
  3.《本经续疏》:地榆者不治别因之带下,并不治七伤带下病之不痛者,惟能称七伤带下病止痛,又可见矣。何况血去气散,风乘虚入而为恶肉,风乘营卫之相遭而鼓荡为汗,金疮被风而痛不可瘳,不皆为地榆所属耶?《别录》之止脓血、诸痿、恶疮、热疮,产后内塞作金疮膏,皆于《本经》推类言之。惟消酒、除消渴、补绝伤。则其义若别有在者,然气盛而鼓风入血,何异血虚而风乘以入,风入而更耗其血,何异风入而大耗其津液,风横梗于气血之间,何异气血之不相续,则仍是血虚气违为根本,风气搅扰于其间乃为病,而治之以化风气为生气,致气血使调和得巽而相入矣。
  4.《本草选旨》:地榆,以之止血,取上截炒用。以之行血、取下截生用。以之敛血,则同归、芍。以之清热,则同归、连。以之治湿,则同归、芩。以之治血中之痛,则同归、萸。以之温经而益血,则同归、姜。大抵酸敛寒收之剂,得补则守,得寒则凝,得温暖而益血归经,在善用者自得之而已。
  5.《本草正义》:地榆苦寒,为凉血之专剂。妇人乳痛带下,多由于肝经郁火不疏,苦寒以清泄之,则肝气疏达,斯痛可已而带可止;然气滞痰凝之乳痛,及气虚不摄之带下,非其治也。止痛除恶肉,皆以外疡言之,血热火盛,则痛而多恶肉,地榆清热凉血,故止疡患作痛,而能除恶肉。《本经》又疗金疮,《别录》谓止脓血,恶疮热疮,可作金疮膏,皆即此清火凉血之功用。且所谓主七伤,补绝伤,亦皆指外疡言之,非谓地榆苦寒,能治虚损之劳伤也。止汗而除消渴,皆寒以胜热之效。消酒者,即苦寒以胜湿退热也。
  6.《本经》:主妇人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
  7.《别录》:止脓血,诸痿,恶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主内漏不止,血不足。
  8.《药性论》:止血痢蚀脓。
  9.《唐本草》:主带下十二病。
  10.《日华子本草》:排脓,止吐血,鼻洪,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白痢并水泻,浓煎止肠风。
  内容来自药材网
  11.《开宝本草》:别本注云,止冷热痢及疳痢热。李杲:治胆气不足。
  12.《滇南本草》:治酒寒,面寒疼,肚腹疼。
  13.《纲目》:汁酿酒:治风痹,补脑。捣汁涂虎、犬、蛇、虫伤。
  14.《本草正》:清火明目。治带浊痔漏,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疗热痞。
  15.《药品化义》:解诸热毒痈。
  16.《药物图考》:调敷汤火伤,疳疮溃烂。
  17.《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胃痛,胃肠出血
保健食谱
  地榆粥:地榆20g,大米100g,白糖适量。将地榆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粥熟时下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连续3~5天。可清热凉血,适用于衄血、咯血、吐血、尿血、痔疮出血、崩漏、血痢不止及水火烫伤等。
  地榆猪肠汤:防风、地榆、槐角各15g,猪肠1段,调味品适量。将诸药择净,猪肠洗净,纳诸药于猪肠中,放置于锅中煮熟后,去诸药,将猪肠切片,放回汤中,调味煮沸即成。可祛风止血,适用于痔疮下血。
  地榆炒石耳:地榆150g,干石耳30g,调味品适量。干石耳去杂洗净,用温水泡软,撕成大碎片待用;地榆洗净,沥干水。炒锅内放植物油烧至六成热,下花椒粒、石耳、食盐炒几下,速放葱花、地榆、酱油合炒至熟,放适量味精、香油,起锅即成。可清热解毒、疏肝降压,适用于高血压、高脂血症。
  沙锅地榆:地榆160g,羊血块30g,泡青菜杆30g,泡大蒜瓣30g,调味品适量。泡青菜杆切成段;羊血块切成条,用沸水泡起待用;地榆洗净,沥干水。沙锅内放化猪油烧热,下泡青菜杆、泡大蒜瓣、生姜米炒香,加入高汤、羊血条、料酒、酱油,烧至入味时放味精、地榆等烧熟即成。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适用于各种出血。
  地榆三七花汤:地榆200g,干三七花10g,调味品适量。地榆洗净,沥干水;干三七花洗净入汤锅,加入清汤、食盐烧沸2分钟后,放入地榆,烧沸至熟,起锅放味精即成。可平肝降压,适用于高血压。
  地榆槐花蜜饮:地榆60g,槐花30g,蜂蜜30g。先将挖取或购买的地榆洗净,切成片,放入沙锅加水适量,煎煮2次,每次40分钟,合并2次浓煎液,回入沙锅,加入槐花,视需要可酌加清水,大火再煎煮10分钟,用洁净纱布过滤,去渣,收取滤汁放入容器,待其温热时,兑入蜂蜜,拌匀即成。早晚2次分服。可清热凉血、抗癌止血,适用于宫颈癌阴道出血等症。
illumouth | 2014-12-12 22: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明白啊
蠢华磊 | 2016-8-9 12: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麻烦你给我称两块钱不锈钢飞镖,这是我的8级刺客证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