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尊生保健
›
盛夏防寒湿 补阳好时机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四季养生]
盛夏防寒湿 补阳好时机
[复制链接]
605
|
1
|
2008-3-27 23: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正值中伏前后,天气进入“大热”或“闷热”阶段,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时期。由于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时期,阳气外发,阴伏于内,此时要顺应自然,注意养生,对防病健身、延年益寿是大有裨益的。
起居规律 谨防寒湿
夏季人体心火旺,肺气衰,人应晩睡早起,顺应自然,保养阳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此时,晚些入睡,以顺应自然阴气的不足,早些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在体育锻炼时,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晩天气较凉爽,空气新鲜的地方进行。尤其是老年人,不宜做过分剧烈的运动,更不可过激活动,否则大汗淋漓,汗出太过,损伤阴气,也易损阳气。
应睡好午觉。由于夏天中午气温特别高,晚上睡眠时间较短,要适当午睡,以恢复疲劳。《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面在华”。午时稍睡一会,宜于养心,心经旺盛,推动血液运行,对养神、养气、养筋,使人体精力充沛。
夏月暑热湿盛,宜防暴晒降室温,但不可只图一时之快,过于避热趋凉,切不可在室外露宿,卧居潮湿之处及坐冷石冷地。因为夏季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机体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如果不注意调摄,人体气血虚弱,再遇外邪侵袭,很容易引起手足麻木不遂、面瘫等病。《养老奉亲书》指出:“夏月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在衣着方面,由于夏天天热多汗,衣服要薄一些,衣衫要勤洗勤换,久穿湿衣、汗衣,刺激皮肤,会引起多种疾病。
饮食清淡 切勿贪凉
夏季的饮食宜多辛温,少苦寒,节冷饮。《养生镜》中指出:“夏之一季是人悦精神之时,此时心旺,液化为水,不问老少,皆宜食暖物,独宿调养。”此时“心旺肾衰”,是指阳气旺而阴气弱,食暖物,以助阳气,而顾护阴气。酷暑盛夏,因出汗过多,常感口渴,所以适当用些冷饮而不过量,可帮助体内散发热量,补充水分、盐类与维生素,起到清热解暑的作用,如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切忌因贪凉而暴食冷饮、冰块、凉粉、冷粥及生冷瓜果等。
按中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讲:“肾无心之火则水寒,心无肾之水则火炽。心必得肾水以滋润,肾必得心火则以温暖”,从中不难看出心与肾之间的重要关系。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因此,夏季养阳还要防范饮食不当。而进食一些既能祛湿又能加强脾胃功能的苡米粥、藿香茶、绿豆粥、凉拌马齿苋,以清化湿热,清热解毒。
适当出汗 茶饮祛秽
夏至以后,气候炎热,雨水多。但外界环境湿度加大,湿热交蒸,一则潮湿闷热影响人体舒适感,二则人体内部水湿不运,阻遏气机,影响阳气升发,两湿相加,容易感受暑湿之邪而患病。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性黏腻、秽浊影响体内阳气运行,而人体产生“沉重”、“困倦”感觉。所以,要驱除夏季不适感,即要养阳,又要除湿。有些人夏季生活,追求清凉,恣食生冷过度而损伤脾胃之气。脾喜燥而恶湿,一旦脾胃功能被湿邪所阻遏,而不能正常运行,出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泄、小便不利、皮肤渗液、水肿、四肢不温等症状。另外,勿过度使用空调、电扇,使人感受风寒,而给人带来健康的危害。
夏季人体开泄而汗出,此时不要遏制汗液外出散发,因此,湿热郁于体内,人体就会出现四肢酸痛僵硬,身体困倦,精神萎靡不振等症状。其治疗主要是芳香悦脾,辟秽化湿。每天可用藿香、佩兰各10克,滑石、焦大麦各3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饮用,有一定效果。
冬病夏治 调补阳气
从小暑到立秋的一段时间,前后分为三伏,又称“伏夏”,在这段时间内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时候。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一些冬季常发的慢性病以皮一些阳虚阴寒内盛的疾患,如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慢性腹泻、虚寒性胃腹痛、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症,可以通过伏天的调养治疗,使病情得以好转、康复。其中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最宜此法,令人体阳气充足,至冬季到来平安渡过,所以是治疗冬病最佳时机。
敷贴疗法 取白芥子20克,元胡15克,细辛12克,甘遂10克,共为细末,用鲜姜60克捣汁调糊,分别摊在6块直径约5厘米的油纸或塑料薄膜上,贴在双侧肺俞、心俞、膈愈穴,或贴于双侧肺俞、百劳穴、膏肓穴上,然后再以胶布固定。一般4~6小时,如贴后局部烧灼疼痛,可提前取下;如局部微痒或有温热舒适感,可以多贴几个小时。每伏贴一付,十天一换,每年三付。
隔姜灸法 用七星针在大椎穴、定喘穴、风门穴、肺兪、厥阴俞、心俞等穴上敲击后,用鲜姜片贴在上述每个穴位上,再放上约大枣核大小的艾柱,隔姜燃熏,每穴灸3壮,每周3次,在三伏天共灸12次。暑天热盛,腠理开泄,气血最畅,隔姜灸可使艾姜的温热直透组织,促进血液循环,通经活络,温阳散寒以祛湿。
除此以外,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一些中成药及滋补剂,对于一些体质虚弱,年老体衰及慢性病患者很有防治效果。故有“补在三伏”之谚语。也可根据病情需要,选服参芪片、胎盘片、固本丸、灵芝液、参苓白术散等药物。(贾佩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owli5555
|
2014-5-13 05: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不起,你所拨打的号码我们找不到…对不起,您拨打的电话已死机…对…对…不起,您…您…您…所…拨…打的电…电话…话已关…关…关…哦,他开机了…对不起,您所拨打的用户…哦,对不起,请不要用电视机遥控器冒充手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会员之家
中药方剂
中医内科
affestcic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