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尊生保健
›
养生之道 顺时为妙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四季养生]
养生之道 顺时为妙
[复制链接]
514
|
0
|
2014-1-26 04:39:3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编者按:今年立秋是在8月7日。立秋标志着夏季的炎热将离我们而去,身体也将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在这样的节气,我们应当如何养生,起居饮食又将如何调整呢?
养生之道 顺时为妙
适度秋冻 滋润秋燥 化解秋愁
□ 马有度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顺时养生说奥妙
中医养生的根本理念就在“天人合一,人天相应,人必顺天,顺应四时。”也就是说,明智之人讲究养生,必须懂得顺应天地大自然,顺应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与之适应,和谐相处。顺应自然,顺应四时,是养生之道的根本规律,是养生保健的最高境界。
面对天地大自然,面对四季气候变化,人要顺应,要适应,还要防护。《理虚元鉴》说得明白:“一年之内,春防风,夏防暑,又防因暑取凉而致感寒,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更防非节之暖而致冬温。”古人所总结的这“七防”包括三种情况:一种是面对春温、夏暑、秋燥、冬寒这四季正常的气候变化,加以防范。另一种是对反常气候变化的防范,例如冬天本应寒冷,但有时会出现“暖冬”,人体不适应,就容易生病;又如,秋天本应凉爽,但有时反而出现酷热,俗称“秋老虎”,人不适应,也会生病,所以要特别注意防范,“气候反常,更要早防”。第三种情况,气候原本是正常的,但因人的生活起居不当而致病,例如暑天炎热,但因过度贪凉而感寒生病,这就更应特别注意防范。
中医的顺时养生,就是强调要顺应天地阴阳寒热消长变化的规律,注意建立与天地阴阳变化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相处,从而达到养生防病、健康长寿的目的。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与四季阳气的盛衰密切相关,春季阳气初升,夏季阳气旺盛,秋季阳气始收,冬季阳气闭藏。面对这四季的气候变化,人的生活起居和心态情绪也要与之适应,加以调整。《黄帝内经》专门写道:春天适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天又宜“夜卧早起,使志无怒”;秋天应该“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冬天又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前人的这些经验总结,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然而,毕竟时过境迁,更应面对当今的新情况,采取新的办法来顺时养生。8月7日恰逢立秋,我们就以秋季顺时养生为例加以说明。
适度秋冻
民间素有“春捂秋冻”的养生之说。应当怎样正确看待“秋冻“呢?
秋冻,就是说秋天不要急于添加衣服,可以再冻一段时间。这是因为初秋天气,余热还在,即使到了中秋,天气渐凉,晚一点添加衣服,也可以锻炼耐寒的能力。等到深秋来临,气温明显下降,再穿较厚的秋装。《诗经》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句子,就是说农历七月的初秋,天气仍然较热,直到九月深秋,天气才真正转凉,才是添加秋衣的最佳时节。
但是,“秋冻”也要适度。绝不能为了美观,只要风度而不要温度。秋季毕竟和夏季不同,秋天早晚凉,而且秋后每下一场雨,气温也随之下降一次,衣服也应随着气温的变化逐渐增加。特别是老人和病人,尤其不可拘于“秋冻”之说,该加的衣服还是要及时添加,以免受凉生病或使病情加重。
滋润秋燥
秋天气候干燥,针对这个特点,秋天养生就应重在防秋燥,润秋燥,所以养阴津、补水液就成为秋季养生的重要诀窍。通过滋阴补水,既可补充夏季热蒸汗多引起的阴液消耗,又可消除秋天气燥对人体的干扰。
具体怎么做呢?主动喝水,足量喝水最重要。25℃左右的白开水最适合人体生理的需要,淡淡的绿茶水、菊花水,口感清香,又能滋润秋燥。多吃蔬菜水果也很重要,黄瓜、梨子营养丰富,含水量高,梨子生吃,黄瓜可凉拌,还可做成梨子粥、黄瓜粥。“秋藕最补人”,可以切片生吃,也可做藕粥,还可以将糯米灌入藕眼蒸熟食用,既能滋养润燥,又能饱享美味。
化解秋愁
秋天气候干燥,有些人的心情也随之烦躁。化解之法,还是养心才有效,就是要以平静的心态,来消除气候干燥对心情的干扰。秋天不仅气候干燥,而且阳光照射也远比夏天更少,中秋以后,特别是深秋之际,气温大降,凉风习习,草枯叶落,花木凋零,有些人触景生情,引发凄凉之感,增添忧郁焦虑的情绪,加之秋雨绵绵,天气阴沉,进而产生“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感叹。面对这种“秋愁”,又怎么去化解呢?
增添情趣,转移排忧。明代名医陈实功说得好:“观花解闷,听曲消愁。”你看那花儿千姿百态,五彩缤纷,你的心神被花姿花色吸引,情绪随花转移,愁情即消。你听那轻快的音乐,悠扬的乐调,你的心情也随乐曲而转移,自然而然就忘忧解愁了。参加文娱活动,也是解愁妙法,唱歌跳舞、下棋玩牌,情绪随之舒畅。开展体育活动,打球、练拳、快走、慢跑,活动筋骨,心情也随之轻快。出外旅游,欣赏美景,品尝美食,既动身形,又舒心情,更是化解忧愁的妙法。如果不能远游,近郊短游,也能放松身心,愉快心情。邀约三朋四友,到公园中的茶园去,一边品茶,一边聊天,尽享交友之乐,秋愁自然而然烟消云散。
心情全在心态,要想从根本上化解“秋愁”,变为“秋喜”,还须奋进排忧,把心思融入你喜爱的事业中,品尝成功的乐趣,精神振奋,情绪舒畅,忧愁自消。你就不会感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凉风落叶愁断肠”,只会感到“秋高气爽心舒畅,秋收成果喜洋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中医内科
肝病治疗中心
会员之家
天气不错pga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