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转帖]现代化”的帽子戴得要“得体”——中医药现代化杂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转帖]现代化”的帽子戴得要“得体”——中医药现代化杂谈
[复制链接]
904
|
3
|
2005-9-10 07: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丰广魁 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医院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人们所爱戴,也受到政府的保护。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医如何生存发展成了备受中医界及各学科关注和重视的焦点,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中医必须发展、创新,而发展和创新就是要中医现代化。然而,轰轰烈烈如此数年,并未真正实现中医现代化,连一些现代化的成果也难遂人愿。那么,问题出在哪里?是研究方法不对,还是从业人员中缺乏“精英”?是中医自身固有规律使然,还是未到瓜熟蒂落?这就有必要冷静思考,分析查找根源所在,以免走入误区。
一、中医现代化的种种说法
“中医现代化”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提出来了,1996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由国家正式提出来,后在2003年颁布的《中医药条例》中明确提出中医药现代化。可见,这既是政府行为,也是学术界的要求。可是,什么是中医现代化?在这个定义上也存在很大分歧。归纳大致有三个方面:①用现代医学(西医)研究中医,用西医去解释中医;②对中医理论的系统整理、规范化;③在中医药学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技(包括系统论等)来阐述和发展中医药学,使之与当代自然科学接轨。
第一种观点赞同声不少,但反对声也不少,认为这种方法只能使中医西化、异化。第二种观点只是中医界的部分人的认识,未被普遍认同。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医也应该与时俱进,像吸收“阴阳”学说一样吸收所在时代的最新理论丰富自己,要吸收西医学以及其他学科诸如系统学、信息学、复杂性科学等一系列理论丰富完善自己,使中医学与当今时代的最新科学相融合而与现代科学同步。第三种观点的认同性好,没有大的分歧和争议。
二、中医现代化的酸甜苦辣
不可否认,在现阶段,中医现代化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是由其自身规律所决定的,有无数事实可以佐证。
1.认识上的差异
中医现代化不是中医界自身发展的必然呼声,而是外界强加的东西,因此,缺乏动力源泉。不少人士认为中医的现代化主要是解决中医科不科学的问题,这是由于有人认为中医不科学才提出的,即要中医科学化。而中医的整体观、人本理念及辨证论治的个性化治疗是人类医学发展最终的趋同方向,而且在不少疾病领域疗效肯定,能弥补西医之不足和缺憾。因此,认为中医很科学,甚至是超科学,中医的奥秘要在后科学时代才能解密、证明。所以,中医没有必要急于现代化。
2.固有规律使然
中医理论带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哲学内涵,概念抽象、宏观,无法找到物质基础,也难以量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在此基础上作有形的探讨多空手而返,甚至会水中捞月,闹出笑话。
中医理论成型较早,虽然历代均有补充发展,但整体来说“进化”缓慢,甚至说没有“进化”,是一块自然科学里的活化石,与现代科学格格不入。中医的“气”、“阴阳”、“证”这些概念都具有强烈的整体性,具有不可还原的特征。指望在哪个分子或基因水平上找到气血、营卫、阴阳、证的实质的做法,就难免要碰壁。如阴阳,只是一种属性,不能代表机体的任何组织器官。有人认为阴阳学说的物质基础从分子水平看是cAMP和cGMP的关系,那么能不能说cAMP就是阳、cGMP就是阴?cAMP就是气、cGMP就是血?还比如中医的“气”,既是物质又是功能,而这种物质不能测知,只能感知,用现有的方法找不出什么是营气,什么是真气,就像不能在哲学范畴内寻找客观存在的物质一样,人们也不可能在中医学范畴内找到气的物质基础。
证本质研究进入一个方兴未艾的阶段,特别是中西医结合界及中医界的“革新派”最为活跃。证本质研究火热大概基于两个因素。其一,研究中医的脏腑、阴阳基本理论难以下手;其二,中医存在是源于疗效,有效是源于辨证论治,证辨准了就会有效,证是关键,只要找到证的本质就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从肾阳虚证是24小时尿17羟类固醇降低的单一指标,到肺癌阴虚证是白细胞介素Ⅰ、肿瘤坏死因子增高的多因素细胞水平,到证就是相对短暂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失调的多系统综合,证的研究一路高歌,虽然证本质研究已经深入到了细胞分子水平,既有微观还原,还有微观基础上的综合,貌似现代化,却又还有很重要的“一步之遥”。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只是对中医之“然”进行解释的“所以然”,而不是中医理论的提升。
综上所述,中医现代化之所以步履艰难,其根本原因并不在闭关自守,而是中医自身的固有结构无法与现代的科技知识接轨,之所以常见“排斥”现代科学现象,是由于猪肉贴不到人肉上的“自身免疫反应”。如果非要现代化那就只能改写中医基础理论,当然改写后还称得上是中医理论吗?
3.历史经验佐证
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后的百余年,特别是近50年,中医界、中西医结合界,包括哲学界在内的其他学科都对中医进行了大量研究。中医本该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积累点点成果、集腋成裘,应该能示人一个雏形或阶段性成果,而事实又如何呢?
①从中医界看。中医队伍在近半个世纪中未见有人提出突破性的理论。尽管也有治热病的“截断扭转”法、脑主神明等新理论,但离中医现代化目标还很遥远,甚至并未被学术界所认可。
②从中西医结合界看。近几十年来,采用现代医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对中医从不同层面加以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这些成果只是用于解释中医,而没有成为中医理论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医的概念、理论、治法都没有现代化。
③从其他学科看。其他学科从模糊数学、非线性理论、复杂性科学等多方位、多角度研究中医,虽然学说纷纭但事实上也并未真正推动中医现代化。
此外,为中医现代化“支招”的各种言论不少,大都认为应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利用现代科技的思路、方法和成果构筑中医现代化。此类宏观指导性言论颇多,且“全面、概括、准确”,可一旦谈到具体方法手段时就少见可行有效的高见了。
三、中医现代化的误区
一般而言,事物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要跟上时代的节拍,中医也应该要有时代的气息,因此,中医应该能现代化,也该现代化了,令人费解的是结果并不如人愿。这就陷入了一个悖论的怪圈中。就好比一位天文学家所言,理应存在外星人,如果是存在外星人那也是该来的时候了,为什么迟迟不来呢?
中医学有上千年与疾病作斗争的历史,在当今时代依然有其存在的基础和必要性。目前,所谓的主流医学还不能包打天下,中医学提供的医疗服务能取长补短,因此,中医学要存在要发展。但是,发展创新就一定要现代化吗?如果中医是茶,茶就按照茶的特质去“冲泡”,何必非要按咖啡口味去品尝?
借助西医学及多学科的方法研究中医,都是值得提倡和鼓励的。研究中医不能替代中医自身的研究,但是研究中医无疑对繁荣中医事业、促进中医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不可否认现代中医的许多诊疗已经是在西医诊断平台上的中医治疗,两医联手为解释病情、避免延误治疗都有积极意义,但是,这些并不能使中医现代化,也不能替代中医去辨证施治。用西医方法去研究中医,在现阶段还未见到能够与中医理论“无缝焊接”,还仅停留在解释补充上。用尿17羟类固醇降低去解释肾阳虚的现代机理,而不能用来指导用药;病人头颅CT显示脑出血,这个现代检查并不能像指导西医去消除血肿那样指导中医开什么方药,虽然活血化瘀药能帮助血肿吸收,但没有脑出血均处以活血方之理,仍然要辨清证候对证治疗。
有人把分子生物学看成了中医现代化的法宝,还有人认为复杂性科学、系统论的论述与中医理论十分相近,以此来研究中医就能使中医现代化。岂不知这些理论对中医的研究是“喻”,而不能“替”;只能“饰”,而不能“改”;只能说明中医理论有科学性,而不能以基因调控去替代阴阳学说,系统论永远是系统论,不会成为中医的理论之一,只能认为中医的整体观符合系统论的精神是科学的,而不能认为中医就是系统论,系统论就是中医。
目前,在中医发展的策略上存在误区,一提中医发展就是机构和队伍的扩大,而对中医内涵建设掉以轻心。近年来中医现代化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中医何去何从的确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能不能按照中医自身固有规律去发展,不讲名之大,只讲实之有,努力去“退耕还林”,让中医自己走好自己的路呢?但愿能不再看到揠苗助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军民软件
|
2005-9-12 16: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现代化”的帽子戴得要“得体”——中医药现代化杂谈
是呀,“梨树上怎么会长出桃子来呢”,西方科学体系中怎么能找到中医存在的空间呢,如果东方哲学和东方科学得不到承认和发展,中医的存在和发展就会非常困难。
其实,中医的现代化也不是很复杂,只要把那些西医的成果按中医的框架进行整理,就是说,用中医解释西医,而不是相反,就可以了。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所谓“中医现代化”的目的,只不过是要使中医所没有的、西医的手段和方药,能被纳入中医理论,从而能为中医所用,这样就达到目的了,就是现代化了。
在中医的历史上,这种“现代化”屡有发生,比如:在历史上,来自西域和其他周边“蛮夷”地区的很多治疗方法和药物,都逐渐成为中医理法方药的一部分;如果我们能够以史为镜,多看看中医理论成熟前的《五十二病方》、《养生方》等,然后再看看中医理论成熟后,对“敦煌医药”的吸收、整理,就比较容易看清中医的发展道路,就能比较容易找到中医未来的发展方向了。
(我们太缺乏对中医学思想史的研究了)
-------------------
反对西化 人人有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pletchernhf
|
2014-8-22 05: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不为打狗英斗士,明日竟沦为八卦难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残疾人王晓芬
|
2014-8-22 21:3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溪流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