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中药方剂
›
绞股蓝的功效与作用,绞股蓝的副作用及食用方法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花叶类]
绞股蓝的功效与作用,绞股蓝的副作用及食用方法
[复制链接]
898
|
2
|
2008-10-27 08: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绞股蓝
绞股蓝为多年生宿根植物,广泛分布于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地区。性寒、味甘,有益气,安神,降血压之功效,民间称其为“神奇”的“不老长寿药草”,“星火计划”中将其列为“名贵中药材”之首位。有企业将其加工成绞股蓝茶,便于人们饮用。
中文学名:绞股蓝
拉丁学名:Fiveleaf Gynostemma Herb
别称:七叶胆、五叶参、七叶参、小苦药等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葫芦目
科:葫芦科
属:绞股蓝属
分布区域: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地区
目录
基本概述
植物形态
形态特征
地理分布
栽培技术
化学成份
茶附方
展开
基本概述
植物形态
形态特征
地理分布
栽培技术
化学成份
茶附方
展开
编辑本段
基本概述
简介
绞股蓝,又称天堂草、超人参、公罗锅底、遍地生根、七叶胆和七叶参等。主要分布在我国湖南、湖北,云南、广西等省,号称"南方人参",生长在南方的绞股蓝药用含量比较高,绞股蓝 喜阴湿温和的气候,多野生在林下、小溪边等荫蔽处。民间称其为神奇的“不老长寿药草”,“星火计划”中将其列为“名贵中药材”之首位。有企业将其加工成绞股蓝茶,其中广西金秀大瑶山圣塘山一带特多野生绞股蓝茶。
成分
绞股蓝茎叶中含有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维生素C以及多种微量元素等成分。
中药特性
【药名】绞股蓝
【别名】七叶胆、小苦药、公罗锅底、落地生、遍地生根
【拉丁文名】Herba Gynostemmatis Pentaphylli
【植物拉丁文名】Gynostemma pentaphyllum(Thunb.)Makino.
【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绞股蓝的全草。
【科属】葫芦科绞股蓝属。
【性味】味苦;微甘;性凉。
【归经】归肺;脾;肾经。
【功效】益气健脾,化痰止咳,清热解毒。
【功效分类】补虚药;化痰药;清热药。
【主治】体虚乏力;虚劳失精;白细胞减少症;高脂血症;病毒性肝炎;慢性胃肠炎;慢性气管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研末,3-6g;或泡茶饮。外用:适量,捣烂涂擦。
【采收与储藏】每年夏、秋两季可采收3-4次,洗净、晒干。
作用
经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绞股蓝主要有效成分为多糖类、黄酮类、皂苷类及微量元素类,其功效主要是促进人体脂肪类物质代谢、营养人体细胞,
三叶绞股蓝
同时具有不错的解毒消炎作用,广泛应用于高血脂、脂肪肝、肥胖、便秘、失眠、乙肝、慢性呼吸道炎症(咽喉炎、肠胃炎等)的治疗与保健。
在民间,将绞股蓝用于治疗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尤其是对高血脂有疗效显著,是其他药食难以替代的。1976 年以来,日本学者竹本常松绞股蓝等从该植物中分离出84种皂甙,其中4 种与人参皂甙结构完全相同,11种结构相似,还有22种绞股蓝皂甙经过弱酸水解得到人参皂甙k。我国从1984 年开始对绞股蓝的分布资源进行调查、开发等工作。经过药理,毒理及临床证明,绞股蓝具有“适应源”样功能,对多种癌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此外,绞股蓝还有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镇静、催眠、抗紧张、抗溃疡、抗疲劳、增强抵抗力,平喘止咳,等多种功效。除具有人参的功效外,还具有人参不具备的多种作用,并且没有人参过量服用的反应以及任何其他毒副作用。
1、清脂:清除肝脏以及血液中的多余脂肪,平衡人体脂肪代谢,解决代谢障碍。
2、排毒:清肝养肝,恢复肝脏正常的排毒功能,将体内药毒、酒毒等及时排出体外。
3、消炎:清除肝脏等器官炎症,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御力和自愈力。
4、修复:修复药物对人体器官的损伤,修复人体脂代谢系统。
5、滋养:滋养人体细胞,营养肝脏等肝器,恢复人体器官活力。
1986年,国家科委在“星火计划”中,把绞股蓝列为待开发的“名贵中药材”之首位。
2002年3月5日国家卫生部将其列入保健品名单。
适应人群
高血压患者,高血糖患者,高血脂患者,肝胆炎症患者,睡眠不好者,肥胖者,心脑血管患者,内分泌失调者,长期处于疲劳状态者,亚健康者等。
[参考] “该品最早报道是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近年亦有报道给体弱小儿长时间口服绞股蓝总甙,可改善小儿体质,明显减少呼吸道的反复感染。”摘自《免疫中药学》39页。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研末,每次3~6g;或泡茶。外用:适量,捣烂涂擦。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禁忌
少数患者服药后,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或便秘)、头晕、眼花、耳鸣等症状,如出现以上症状,可以停用,静养。
植物形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bonefzy
|
2014-11-28 13: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保住菊花,这个一定得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icmv7465
|
2016-7-23 06: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very goo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zglv5217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