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类] 海螵蛸的功效与作用,乌贼骨海螵蛸的副作用及食用方法

[复制链接]
查看668 | 回复2 | 2012-2-26 10: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海螵蛸



海螵蛸为乌贼科动物无针乌贼或金乌贼的内壳。产于中国沿海如辽宁、江苏、浙江等地。原动物肉食性,栖息于海底。味咸、涩,性微温。归肝、肾经。功效收敛止血、固精止带、制酸敛疮。临床用名有海螵蛸、乌贼骨。


简介




  海螵蛸
本品为乌贼科动物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 de Rochebrune 或金乌贼Sepia esculenta Hoyle 的干燥内壳。收集乌贼鱼的骨状内壳,洗净,干燥。
海螵蛸 hǎipiāoxiāo(《纲目》)。 
拼音:Hǎi Piāo Shāo
英语:ENDOCONCHA SEPIAE
异名:乌鲗骨(《素问》),乌贼鱼骨(《本经》),墨鱼盖(《中药志》),乌贼骨,墨鱼骨[1]
拉丁名:
1.Sepiella maindroni de Rochebrune
2.Sepia esculenta Hoyle3.Sepia andreana Steenstrup4.Sepia latimanus Quoy et Gaimard5.Sepia pharaonis Ehrenberg6.Sepia lycidas Gray
延伸




海螵蛸(5张)乌贼亦称墨鱼、墨斗鱼,乌贼目(Sepioidea)海产头足类软体动物, 乌贼与章鱼和枪乌贼近缘[1]。现代的乌贼出现于2,100万年前的中新世,祖先为箭石类。特征为有一厚的石灰质内壳(乌贼骨、墨鱼骨或海螵蛸,可入药)。乌贼约有350种,体长2.5~90公分(1~35吋),最大大王乌贼体长逾20米。乌贼分布于世界各大洋,主要生活在热带和温带沿岸浅水中,冬季常迁至较深海域。常见的乌贼在春、夏季繁殖,约产100~300粒卵。
乌贼的身体像个橡皮袋子,乌贼有一船形石灰质的硬鞘,内部器官包裹在袋内。在身体的两侧有肉鳍,体躯椭圆形,共有10条腕,有8条短腕,还有两条长触腕以供捕食用,颈短,头部与躯干相连,有二腕延伸为细长的触手,用来游泳和保持身体平衡。头较短,两侧有发达的眼。头顶长口,口腔内有角质颚,能撕咬食物。乌贼的足生在头顶,所以又称头足类。头顶的10条足中有八条较短,内侧密生吸盘,称为腕;另有两条较长、活动自如的足,能缩回到两个囊内,称为触腕,只有前端内侧有吸盘。乌贼主要吃甲壳 乌贼类、小鱼或其他软体动物,主要敌害是大型水生动物。它是头足类中最为杰出的放烟幕专家。在遇到敌害时,会喷出烟幕,然后逃生。[1]
来源


药材基源
为乌贼科动物无针乌贼、鑫乌贼、针乌贼、白斑乌贼、虎班乌贼、拟目乌贼等多种乌贼的内壳。 
采收和储藏
于4-8月间,将漂浮在海边或积于海滩上的乌贼骨捞起,剔除杂质,以淡水漂洗后晒干;或在5月左右待成群乌贼游到海岛附近产卵时,大量捞捕,除去软体部分,将乌贼骨收集后,洗净,晒干。
动物形态




  海螵蛸
1.无针乌贼,软体中等大,背腹扁,胴部卵圆形,一般长约157mm,约为宽的2倍。头部长约29mm,眼大,眼后有椭圆形的嗅觉陷,头部中央有口,口吸周围有腕4对和触腕1对。各腕长度相近,顺序为4>1>3>2,内侧有吸盘4行,吸盘大小相似,吸盘腔壁上的角质环外缘具尖锥形小齿;惟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为生殖腕,特点是基部约占全腕1/3处的吸盘特小,中部和顶部吸盘正常。触腕长度一般超过胴长,触腕穗狭小,长约40 ,其上有吸盘20行,大小相近,其角质环外缘具方圆形小齿。头部的腹面有一漏斗器,漏斗管下方体内的墨囊相通,可由漏斗排出黑液御敌。生活时,胴背有明显的白花斑,雄者斑大,雌者斑小。胴部两侧有肉鳍,全缘,前端较狭,向后渐宽,左、右两鳍在末端分离。胴后腹面末端有一腺孔,捕获后常有红褐色液体流出。外套腔背面的内壳长椭圆形,长约为宽的3倍,角质缘发达,末端形成角质板,横纹面呈水波形,末端无骨针。
2.金乌贼,体中等大,胴部卵圆形,一般长约200mm,约为宽的1.5倍,头部长约30mm,腕序为4>1>3>2,吸盘4行,其角质环外缘具不规则的钝形小齿,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为生殖腕,特点是基部7列、8列吸盘正常,至9-15列吸盘突然变小,向上的吸盘又正常。触腔略超过胴长,触腕穗呈半月形,约为全腕长度的1/5。吸盘小而密,约10行,大小相近。生活时体表黄褐色,胴背具棕紫色和乳白色相间的细斑,雄性胴背具金黄色的波状横纹,但在生殖季节常显出若干不规则的蓝绿色横纹,腹部由乳白色变成 金绿色,非常鲜艳。内壳长椭圆形,长约为宽的2.5 倍,背面凸,有坚硬的石灰质粒状突起,腹面石灰质松软,中央有一条纵沟,横纹面具环形生长的横纹。末端骨针粗壮。
3.针乌贼,体较小胴部狭瘦,后端尖细,一般长约90mm,约为宽的2倍,鳍窄,头部长约12mm。雌雄异形显着,雄性胴部瘦长呈圆锥形,腕序为2>4>1>3,其中第2对腕约为其他各腕长度的2倍以上,且极粗壮,顶端圆,外侧有紫色环纹,腕下面2/3处吸盘为4行,余为2行;雌性胴部胱肥短,腕序为2>1>4>3,第2对和第3对腕相似,下面3/5处吸盘为4行,余为2行。两性的第1对和第3对腕吸盘为4行,顶端吸盘为2行;两性的第4对腕吸盘均为4行,两性的吸盘角质环外缘,基本无齿,惟尖端小吸盘略具方形小齿。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顶端吸盘极小。触腕细长 ,超过胴长,触腕穗短小,约占全腕长度的1/10,吸盘7-8行,大小悬殊,中央4行最大。生活时背部有极细的黄色斑点。雄性内壳长为宽的6倍;雌性内壳长为宽的4倍,角质缘很窄,背面突起极细小,中央有一条纵肋,末端骨针尖锐。
4.白斑乌贼,体型较大,胴部卵圆形,一般长约300mm,约为宽度的1.8倍,肉鳍最大宽度小于胴宽的1/4,位于两侧,全缘,末端分离,腕序为4>3>2>1,吸盘4行,基部的部分吸盘角质环外缘具密休愈合的钝头小齿;顶部的部分吸盘具分离小齿。生活时胴背黄褐色,具细白斑。内壳厚大,长椭圆形,长约为宽的2.5倍,背面颗粒粗大,腹面前凸后凹,横纹面中央有一条浅沟,末端骨针粗壮。
5.虎斑乌贼,体型较大,与白斑乌贼相似,主要差别是本种腕基部吸盘角质环外缘光滑无齿,但具很多细纹;顶部吸盘则具有密集的钝形小齿。生活时,体黄褐色,胴背有褐色波状斑纹,状如虎斑。内鳍与胴背交界处环绕着一圈天蓝色的镶边。
6.拟目乌贼,体型较大,与白斑乌贼相似,并要差别是腕序为4>1>3>2。生活时,胴背黄褐色 ,并有明显的眼状白斑。触腕长,超过头长和胴长之和。内壳的横纹面较短。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
1.栖息于海底,每年春、夏季之际,从越冬的深处向岛屿附近浅水处洄游。产卵适温为16-19℃,卵多产在海藻丛中,有黑色胶膜包被,葡萄状,长径6-7mm,以月余孵出的稚仔,背斑明显,活动性强。肉食性,以甲壳类及小鱼为食。
2.生态与无针乌贼相似,唯卵子灰白色,梨形,径长11-12mm,孵化期约需1个月,孵出的稚仔背部黄褐色具紫色素与成体相似,但活动力较弱,常潜伏于海底。当年能长成,翌年春季开始产卵,产卵后亲体大多死亡。
3.生活于近海,有集群性,游泳力强。每年4月进行繁殖。
4.为热闹带外海性种类。
5.为热带外海性种类。
6.为热带外海性种类。 
资源分布
1.我国分布于南北沿海,以浙江、福建产量最大。
2.我国分布于北方沿海,山东南部沿海产量较大。
3.我国分布于浙江舟山群岛以北沿海。
4.我国分布于东南沿海。
5.分布于台湾、福建、广东等沿海。
6.分布于福建南部及广东沿海。
养殖


生活习性,乌贼喜栖息于远海的海洋深水中生活。每年春暖季节由深海游向浅水内湾进行产卵,4-6月间产卵粘附于海藻及其他物体上,9月下旬开始,当年孵化的幼体双游返南方越冬。可在洄游中捕食甲壳类、软体类及其他小动物。
养殖技术 首先将采集的乌贼受精卵置于孵化池中进行孵化,孵化出的幼体可投喂单胞藻、卤虫、桡足类、枝角类等小型浮游生折。当胴部长达40mm左右时,可投喂小鱼、虾等。如果投饵充足,当年体重可增至250g以上。
药材




  海螵蛸
①无针乌鲗的内壳呈长椭圆形而扁平,边缘薄,中间厚,长9~14厘米,宽约2.5~3.5厘米,中部厚约1.2~1.5厘米,腹面白色,有水波状纹,自尾端至中央最厚处,占全长的1/2或1/2强。背面磁白色而略带暗红色,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中央有1条明显的隆起,表面有一层硬脆皮膜,角质缘呈半透明状。末端无骨针。
体轻,质松脆,易折断,断面有明显的微向背面弯曲的平行层纹。除背部硬膜外,其它部分可擦下细粉。气微腥,味微咸。
⑦金乌鲗的内壳呈长椭圆形而扁平,中间厚,边缘薄,长13~20厘米,宽5~7厘米,中部厚0.7~1.5厘米。腹面洁白,有水波状纹,自尾端至最厚处约占全长的5/6~4/5。背面磁白色,微带淡红色,密布小疙瘩状的突起,中央有1条较明显的隆起。末端有1骨针。以上药材均以身干、体大、色白、完整者为佳。
主产浙江、福建、广东、山东、江苏、辽宁沿海地区。
化学成分


含碳酸钙80~85%,壳角质6~7%,粘液质10~15%,并含少量氯化钠、磷酸钙、镁盐等。
1.无针乌贼,内壳含碳酸钙85%以上,其煅品含量增大,还含壳角质6%-7%,粘液质10%-15%,少量磷酸钙、氯化钠及镁、钾、锌、铜、铝等10多种无机元素。此外,内壳中含蛋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等17种氨基酸。
2.金乌贼,内壳含碳酸钙85%以上,其煅品含量增大,还含壳角质6%-7%,粘液质10%-15%,少量磷酸钙、氯化钠及镁、钾、锌、铜、铁、锰、铝等10多和睦我机元素。此外,内壳中含蛋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等17种氨基酸。
3.针乌贼,内壳含碳酸钙80%-85%,甲壳质6%-7%,并含少量磷酸钙、氯化钠及镁盐等。
药理作用


1.乌贼骨中所含的碳酸钙,可作止酸剂。新鲜乌贼中所含5-羟色胺及另一种物质,可能是一种多肽类(脑、腮、心含量较多)。人食乌贼中毒可能即此物质引起肠运动的失调所致
2.抗辐射作用:对海螵蛸水煎液的抗辐射作用进行了室验研究,以钴-60为辐射源,剂量率158.5一172转/分钟,照射剂量为700转,小鼠为625转,结果海螵蛸对照时动物30天存活率明显提高,对血中5-羟色胺的含量也显示有益的作用,而对血小板数量和骨髓DNA含量均无明显改善。
3.促进骨缺损修复作用:在家兔双侧桡骨中1/3处用手锯造成1cm全缺损,分别植进高压消毒的陈年海螵蛸、新鲜海螵蛸,不植任何物体和植自体骨进行比较。术后2周、4周摄X线片检查,8周时宰杀,标本剥除软组织后摄片并做病理切片检查。发现海螵蛸有明显的促进骨缺损修复作用,其中陈年海螵蛸的这种作用更为明显。
炮制


炮制方法
1、海螵蛸: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清水刷洗干净,晒干,砸成小块。
2、炒海螵蛸:取净海螵蛸小块,置预热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微黄色为度,取出晾凉。
3、煅海螵蛸:海螵蛸放般罐内,煅至焦黑色,取出放凉。
1.海螵蛸《小品方》:“刮去皮甲。”《圣惠方》:“细研。”《博济方》:“研极细飞过用。”《一草亭目科》:“ 去衣,研细,水漂净。”《外科大成》:“汤泡去皮。”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清水漂洗至无明显咸味,干燥,去硬壳。砸成小块。
2.炒海螵蛸《日华子》:“炒。”《女科要旨》:“炒为末。”现行,取净海螵蛸细块,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微黄色,取出,放凉。
3.醋酸螵蛸《类证治裁》:“醋炙。”现行,取净海螵蛸加醋拌匀,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显微黄色,取出,放凉。每海螵蛸100kg,用醋10kg。 
成品性状
1、海螵蛸:为不规则的小块。表面灰白色。体轻,易折断,断面粉质,显疏松层纹,具吸水性。
2、炒海螵蛸:表面微黄色,略有焦斑。
3、煅海螵蛸:表面焦褐色,有焦香气。 
炮制作用
1、 海螵蛸:味咸、涩,性温。归肝、肾经。具有固精止带、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的功能。生海螵蛸长于固精止带、制酸。常用于梦遗滑精,赤白带下,胃痛吐酸。
2、炒海螵蛸:炒后矫味臭,收涩之性增强,长于收敛止血,止带,敛疮。可用于崩漏下血,创伤出血,赤白带下,疮疡湿疹。
性味


咸,微温。
①《本经》:味咸,微温。
②《吴普本草》:冷。
③《别录》:无毒。
④《药性论》:有小毒。
归经


入肝、肾经。
①《纲目》:厥阴血分。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肾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肾三经。
功用主治




  海螵蛸
除湿,制酸,止血,敛疮。治胃痛吞酸,吐、衄、呕血,便血,崩漏带下,血枯经闭,腹痛症瘕,虚疟泻痢,阴蚀烂疮。收敛止血,涩精止带,用于胃痛吞酸,吐血衄血,崩漏便血,遗精滑精,赤白带下;溃疡病。外治损伤出血,疮多脓汁。
①《本经》:主女子漏下赤白经汁,血闭,阴蚀肿痛,寒热症瘕,无子。
②《别录》:惊气入腹,腹痛环脐,阴中寒肿(一作丈夫阴中肿痛》),又止疮多脓汁不燥。
③《药性论》:止妇人漏血,主耳聋。
④《唐本草》:疗人目中翳。
⑤《食疗本草》:主小儿大人下痢,炙令黄,去皮细研成粉,粥中调服之。
⑥《本草拾遗》:主妇人血瘕,杀小虫。
⑦《日华子本草》:疗血崩。
⑧《纲目》:主女子血枯病,伤肝,唾血下血,治疟消瘿。
  海螵蛸
研末敷小儿疳疮,痘疮臭烂,丈夫阴疮,汤火伤,跌伤出血。
烧存性,同鸡子黄涂小儿重舌、鹅口,同蒲黄末敷舌肿血出如泉,同银朱吹鼻治喉痹,同麝香吹耳治聤耳有脓及耳聋。
⑨《要药分剂》:通经络,去寒湿。
⑩《现代实用中药》:为制酸药,对胃酸过多、胃溃疡有效。
用法与用量


1.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2.5~9g。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3.内服:煎汤,10-30g;研末,1.5-3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或吹耳、鼻。
宜忌


阴虚多热者不宜多服;久服易致便秘,可适当配润肠药同用。 
①《本草经集注》:恶白敛、白及。
②《蜀本草》:恶附子。
③《本草经巯》:血病乡热者勿用。
选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goj7938 | 2015-7-18 17: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知道我不算帅哥,但曾经有人看我满月的照片时,也说过我左边的鼻孔很偶像派。
ysuxj | 2017-2-5 22:50: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中华而努力读书!一包中华好多钱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