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石类] 花蕊石的功效与作用,花蕊石的副作用及食用方法

[复制链接]
查看817 | 回复2 | 2013-10-1 01:4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花蕊石


花蕊石,别称花乳石、白云石,产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的灵宝市一带。该石为变质岩类含蛇纹石大理岩的石块,主含碳酸钙及含水硅酸镁。呈不规则的块状,有棱角而不锋利,表面白色或淡灰白色,夹杂有淡黄色或黄绿色的点状或条纹彩晕,阳光下有闪烁的星状光泽。体重质坚,断面不整齐,以有黄绿色斑纹者为佳。可用于琢制器物,亦可入药。
基本资料

  花蕊石
拼音名:HuāRuǐShí
英文名:Ophicalcite,Ophicslcite
别名:花乳石、白云石
药材基源:为变质岩类岩石含蛇纹石大理岩的石块。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rpentine
别称花乳石、白云石,产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的灵宝市一带。该石为变质岩类含蛇纹石大理岩的石块,主含碳酸钙及含水硅酸镁。呈不规则的块状,有棱角而不锋利,表面白色或淡灰白色,夹杂有淡黄色或黄绿色的点状或条纹彩晕,阳光下有闪烁的星状光泽。
应用: 出血证。本品味酸涩,性平,既能收敛止血,又能化瘀行血,适用于吐血、咯血、外伤出血等兼有瘀滞的各种出血之证。若治瘀滞吐血,可单用本品煅为细末,用酒或醋,与童便和服,如花蕊石散(《十药神书》);治咯血,可与白及、血余炭等合用,如花蕊石白及散(《经验方》);治外伤出血,既可单味研末外敷,也可配硫黄,共研末外掺伤口,如花蕊石散(《和剂局方》)。 
生态环境:
1.大理岩参见方解石条。
2.产于河北、山西、陕西、江苏、浙江、河南、湖南、四川等地。
资源分布:
1.大理岩参见方解石。
2.系由石灰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化学成份:花蕊石主含钙、镁的碳酸盐,并混有少量铁盐、铝盐,及锌、铜、钴、镍、铬、镉、铅等元素以及少量的酸不溶物。
炮制:洗净,敲成小块。煅花蕊石:取净花蕊石打碎,置坩埚内煅至红透,取出放凉,碎成小块。
性味:酸;涩;平;无毒
归经:肝经
功能主治:化瘀;止血。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妇血晕;死胎;胞衣不下;金疮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入散剂,5-15克。外用:研末撒。
注意
1.凡无瘀滞及孕妇忌服。
2.《本草经疏》:无瘀血停留者不宜内服。不由内伤血凝胸膈板痛,而因火炎血溢以致吐血者,忌之。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出处

  花蕊石
出自《嘉佑本草》。
1.《本草图经》:花乳石,出陕州阌乡县。体至坚重,色如硫黄,形块有极大者。人用琢器。古方未有用者,近世以合硫黄同煅研末,敷金疮。又人仓卒中金刃,不及煅合,但刮石上取末敷之,亦效。采无时。
2.《本草纲目》:《玉册》云,花乳石,阴石也。生代州山谷中。蜀中汉山、彭县亦有之。凡入丸、散,以罐固济,顶火煅过,出火毒,研细,水飞,晒干用。
采收和储藏:采挖后,敲去杂石,选取有淡黄色或黄绿色彩晕的小块。
有关“花蕊石”的不同名称、不同产地的资料。
明·郎瑛《七修类稿》载:“图书,古人皆以铜铸,至元末王冕以花乳石刻之,今天下尽崇处州灯明石,果温润可爱也。”
清光绪《仙居县志》载:“花蕊石出三十三都,大洪荘。”
魏锡曾有“山农凿花蕊,璠玙黯无色”的论印诗句。
黄质《古印概论》载:“会稽王冕,自号煮石山农,创用青田花乳,刻成印章。”
民国四年《辞源》载:“花乳石,图书石之一种,天台宝华山所产。”
朱家濂《印章的历史和艺术》载:“王冕用浙江天台山所产的花乳石刻印,风气一开,石印逐渐流行。”
韩天衡认为:“花乳石即花药石,是一种深赭底色,其间有着星白花的萧山石。”
杨士安认为:“王冕诞于诸暨枫桥郝山下,距花乳石产地上京不远,故取以刻印,可称方便。”
这样,王冕刻印用石就有花药石、花乳石、花蕊石三种称谓,有青田、仙居、天台、萧山、诸暨多个产地。
宋代官修《嘉祐补注神农本草》载:“花蕊石或名花乳石,出河南阌乡县。”宋《本草图经》载:“花乳石,出陜州阌乡县。体至坚重,色如硫黄,形块有大者,人用琢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花乳石出陜、华诸郡。……形块极大者,陕西人镌为器用。”
显然,花乳石或名花蕊石,是河南等地的药用石,又可雕刻。至于刘绩书中的“花药石”,因“药”与“蕊”繁体字相近,可能是传抄时的笔误。
浙江境内天台、仙居、诸暨出产“花乳石”的记载中均未提及其药用价值,而突现其印材功能,可以认为是对“花乳石”一词的借用与延伸。花乳石成了雕刻石(印石)的代名词,因此沙孟海先生认为“花乳石是一个总名。”至于王冕刻印用花乳石究竟是本义上药用花乳石,还是延伸后的某地雕刻石,由于缺乏史料记载又无实物考证,故实在难以定论。
原形态

  花蕊石
蛇纹石大理岩主要由矿物方解石形成的大理岩与蛇纹石组成。
1.大理岩由方解石形成,参见方解石条。
2.蛇纹石为硅酸盐类蛇纹石族矿物。晶体结构结构属单斜晶系。单个晶体呈片状、针状,但罕见。常呈板状、鳞片状或为显微粒状集合体。以纤维状纹理或斑点状团块分散于方解石晶粒中。一般呈绿色,深浅不等,了有呈白色、浅黄色、灰色、蓝绿色或褐黑色者,纤维状或鳞片状者呈丝绢光泽。硬度2.5-3.5,相对密度2.5-3.6,抚摸之有滑感。
主治

  花蕊石
1.五内崩损,大出血。用花蕊石,煅过,研细。饭后,以童便一小杯煎温调服二钱,病重者可至五钱。血止后,宜服独参汤补身体。此方名“花乳石散”,见葛可久《十药神书》。又方:硫磺四两、花乳石一两,共打碎,晒干,装瓦罐中,以泥封口,再焙干,以炭火煅过,冷定后,取出研为细末,收存瓶中备用。此方也叫做“花蕊石散”,见“和剂局方”。治跌打损伤,下死胎,落胞衣,去恶血,都很见效。每服一钱,童便调服。
2.多年目翳。用花蕊石(水飞,焙过)、防风、川芎、甘菊花、白附子、牛蒡子各两,灸甘草半两,共研为末,每服半钱,茶汤送下。
3.脚缝出水。用好铅丹加花蕊石粉涂敷脚缝。
各家论述

  花蕊石
1.《嘉佑本草》:主金疮止血,又疗产妇血晕、恶血。
2.《本草纲目》:治一切失血伤损,内漏,目翳。
3.《玉楸药解》:功专止血。治吐衄崩漏胎产,刀杖一切诸血。
4.《医林纂要》:泻肝行瘀血,敛肺生皮肉。
5.《本草纲目》:花蕊石,其功专于止血,能使血化为水,酸以收之也。而又能下死胎,落胞衣,去恶血,恶血化则胎与胞无阻滞之患矣。东垣所谓胎衣不出,涩剂可以下之,故赤石脂亦能下胞胎,与此同义。葛可久治吐血出升斗,有花蕊石散,《和剂局方》治诸血及损伤金疮胎产,有花蕊石散,皆云能化血为水,则此石之功,盖非寻常草木之比也。
6.《本草经疏》:花乳石,其功专于止血,能使血化为水。妇人血晕,恶血上薄也,消化恶血,则晕自止矣。以酸敛之气,复能化瘀血,故敷金疮即合,仍不作脓也。
7.《本草述》:花蕊石,其于血证,似以能化瘀为止。缪仲淳氏所云,吐血诸证,多因于火炎迫血以上行,如斯药性非宜,亦是确论也。然有血证不尽因于阴虚者,则此味又为中的之剂矣。
8.《本草求真》:花蕊石原属劫药,下血止后,须以独参汤救补,则得之矣。若使过服,则于肌血有损,不可不谨。
附方
1.花蕊石散(《十药神书》),治咳血及五脏崩损,涌喷血成升斗者。
2.花蕊石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金刃箭镞伤中,及打扑伤损,猫狗咬伤,内损血入脏腑,妇人产后败血不尽,血迷血晕,恶血奔心,胎死腹中,胎衣不下。
3.花蕊石散(《实用中药手册》),治咯血,吐血,大便下血。
4.平肌散(《证治准绳·疡医》),治疮疡久不收敛。
5.平肌散(《外科精义》),治诸疮久不收敛者。
6鉴别


  花蕊石
状鉴别
本品为粒状和致密块状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表面较粗糙,具棱角而不锋利。白色或淡灰白色;对光照之具闪星样光泽。其中夹有点状或条状的花纹(蛇纹石),呈淡黄绿色,蜡样光泽,习称彩晕。体重,质硬,砸碎后,断面粗糙;可用小刀刻划成痕。无臭,无味。以块整齐、夹有黄绿色斑纹者为佳。
显微鉴别
(1)方解石透射偏光镜下薄片中无色透明。参见方解石条。
(2)蛇纹石透射偏光镜下薄片中无色,呈片状或长纤维状。低正突起。片状者干涉色为Ⅰ级灰色,波浪状消光;长纤维者,干涉色可达到Ⅰ级黄色,近于平行消光,正延长符号。二轴晶,负光性。
化学鉴别
(1)取本品粉末约0.5g,加稀盐酸,显碳酸盐反应,而滤液显钙盐的各种反应,参见方解石条。
(2)取上述加稀盐酸反应后溶液,静置。取上清液1ml,滴加氢氧化钠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分离,沉淀加碘试液,转成红棕色。(检查镁盐)
社会用途
花蕊石(5张)在工业上,方解石具有十分重要的用途,是冶金、水泥、塑料、玻璃、陶瓷、橡胶、造纸、合成纤维等多种工业的重要原料。五色透明的方解石称为冰洲石,以其强重折射而成为贵重的光学原料。在宝石学领域,艳色方解石也常被用于磨制宝石,但因硬度低,解理发育,无法用于镶嵌,仅用于收藏。一些造型良好的晶簇可用作观赏石。另外,方解石还是许多重要的彩石(如汉白玉、菊花石等)和砚石(如松花砚石、红丝砚石)及各种装饰用大理石的主要组成矿物。
冰洲石因具双折射,常被利用于偏光棱镜,如以一定的方式切割成柱状,可当显微镜之棱镜,检测矿物之光学性,其品质要件须为:无色透明,内部不含气泡或裂痕,不带双晶或歪曲,0.5吋(12.5mm)立方以上。[1]临床应用
1.

  花蕊石
(《卫生家宝方》)治多年障翳:花蕊石(水飞)、防风、川芎、甘菊花、白附子、牛蒡子各30g,甘草(炙)15g。上为末,每服1.5g,腊茶下。方中花蕊石止血、化淤,明目,为君药。
2.化血丹(《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咳血,吐血,及二便下血:煅花蕊石9g,三七6g,血余炭3g。上为细末,分2次冲服。方中花蕊石止血、化淤,为君药。
3.生肌散(《医部全录-唇口门》)之茧唇:花蕊石、孩儿茶、鸡内金、血竭各6g,飞丹、乳香、红绒灰、黄连各3g。上为细末,加冰片0.3g,干掺。方中花蕊石止血、化淤,为君药。
其他现象
方解石英文名来自拉丁语,意为“石灰”;化学成分碳酸钙,系“沉积碳酸盐类岩石”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酸性溶液中能被溶蚀;三方晶系;无色或乳白色,若含有杂质能被染成多种颜色;不透明,或半透明;玻璃光泽;摩氏硬度3;比重2.6-2.8;菱面解理完全,属于一种“低档次”宝石,能在各种地质作用中产生,因而分布很广。中国是世界上出产优质方解石的五大国(另为法国、美国、冰岛、英格兰)之一,多出自“喀斯特”的“内生热液矿床”。其形成过程是:含矿的“气化——热液”,在各种岩石裂隙及孔洞中流动时,由于温度、压力以及与围岩相互作用,引起了“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而聚集沉淀成矿床。黔中方解石晶体,呈复三方偏三角面体,或菱面体;集合体呈粒状、钟乳状、泉华状、晶簇状;通常为无肥,或乳白色。它有两个“变体”:一是“冰测石”,多于洞穴中,形成美丽而硕大的晶体,无色透明或金黄色,有显著的“双折射”现象;二是“文石”,亦称霸石,它与方解石是“同质二象”变体。[2]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ziqjyhSTR | 2015-11-9 17: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啊~
zglv5217 | 2017-5-11 05: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是不是沙发都得回复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