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海利医案——湿热痢

[复制链接]
查看645 | 回复5 | 2007-10-12 16: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某,4岁。
【初诊日期】  2000年9月20日。
【现病史】  泻下黏液脓血便4天。患儿发病前曾到公共场所玩耍,发病后日泻5~15次,经西医诊断为痢疾,予抗炎、支持治疗3天,泻下次数稍减,但仍有粉红色黏液便,且较臭秽,伴午后发热,纳差,口苦,舌尖红、苔厚而黄腻。
【诊断】  痢疾(中医:下痢)。
【辨证】    湿热痢。
【治法】  因势利导、泻下利湿。
【方药】  小承气汤加味。大黄6g,厚朴4g,枳实6g,黄连4g,白头翁6g,槟榔4g,地榆9g,甘草3g。清水一碗,煎成半碗,顿服,上、下午各一碗,连服2天,泻利止,即改用养胃气兼轻清利湿热之品,调理6天,诸症皆消,饮食正常。
【按语】  痢疾为夏季小儿常见胃肠道疾病,具有传染性,治不及时可出现“内闭外脫”的危象。医者多采用西医治疗,亦取得疗效,但却避免不了损伤小儿脾胃功能而恢复缓慢。叶老认为,本例虽病已4日,但湿热之邪仍积聚于胃畅,患儿神清,尚存正气,若进收敛之剂,则为误治。虽用承气之剂,药力稍猛,但正所谓:“邪去一分,便能保存正气一分”,及时荡涤腑气,导毒下行,且有急下存阴之功。若彷徨不定,用药失误,可致邪毒鸱张,致正不胜邪而产生严重变证。承气汤类是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为阳明腑实证而设,属苦寒泻下之剂,主要功用为散结通腑,消除痞浦。小儿痢疾虽表现为泻利而非便结,但其病机仍为湿热毒邪壅阻中下焦,为邪实之证,故因势利导,用承气汤类可取得良效,但应中病即止。
[选自叶敦敏,邱淑丽,叶海利儿科急症治验.江西中医药,2002,33(2):8]
小李飞刀 | 2014-5-20 19: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空一起交流一下
yongkang3214 | 2015-1-12 08: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
ziqjyhSTR | 2015-11-1 22:47: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场云烟而已。
朝业宇公 | 2016-5-29 12: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名花虽有主,我来松松土。
班姊陵 | 2017-2-11 03: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你要继续努力啊!你是社区的希望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