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瑗医案—虫瘕证

[复制链接]
查看794 | 回复6 | 2010-3-1 09: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郑某,男,5岁。
【初诊日期】  1 986年5月17日。
【主诉】  脐周阵发性疼痛2天。
【现病史】  症见脐腹疼痛,时剧时缓,呕吐,腹部胀满,大便3日未解,坐卧不安,四肢不温,发热。
【查体】  体温38℃,面色萎黄。颜面有白色斑块,形体削瘦,腹部胀满,见肠形,可扪及条索状包块,有压痛,苔黄脉微数。
【诊断】  蛔虫病(中医:蛔虫病)。
【辨证】  虫瘕证。
【治法】  通腑散结,驱虫下蛔。
【方药】  大黄6g,乌梅5g,附子(先煎)、细辛、桂枝、川椒、甘草各3g,干姜、黄连、黄柏各5g,党参1Og,当归6g。1剂,水煎分2次服下。
第2天下午复诊,患儿服药当夜得矢气,早晨大便下,泻下蛔虫近30条,腹痛消,呕吐止。原方再进1剂,又泻下10余条蛔虫,腹部平软,临床症状消失而愈。
【按语】  宗仲景“食已即吐,大黄甘草汤主之”之旨,用该方通腑以址呕。乌梅丸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安蛔温脏补虚。两方并用,腑气通,聚结散,蛔虫下,收到良效。方中大黄通腑散蛔;乌梅味酸安蛔,使蛔静而痛止;椒目、细辛味辛以驱蛔;配附子、桂桂、干姜性温以温脏祛寒;黄连、黄柏味苦能下蛔,性寒能清热,并能缓和方中温药的燥热之性,以防伤阴之弊;党参,当归益气养血。
[选自张光瑗.经方儿科临证举隅。河南中医,1 994,(5):280-281]
icmv7465 | 2014-7-2 02: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照这样的说啊,碰下运气也好。
善尔纲 | 2015-3-1 18: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燕子,穿比基尼,飞到东来哦飞到西…
ysuxj | 2015-12-20 07:4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是一个天才,可惜天妒英才!
小李飞刀 | 2016-9-21 08: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必须得顶起
pletchernhf | 2017-6-18 11:3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渗透无处不再!
尹牟负 | 2018-3-19 04:35:4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他们心情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