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受传医案——风热夹湿,热重于湿

[复制链接]
查看523 | 回复6 | 2010-12-16 04:5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某,男,3岁。
【初诊日期】  2001年6月1 7日。
【主诉】  手足口腔疱疹3天,发热2天。
【现病史】  患儿3天前手足见淡红色疱疹,无发热,轻度瘙痒,家长未特殊处理。隔日患儿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 5℃,家长予布洛芬溶液口服后体温可降。但药后体温复升,发热以夜间为主。近2天患儿手足疱疹增多,口腔疼痛,不欲进食。
现症:低热无汗,皮肤瘙痒,口腔疼痛,无法进食,口臭流涎,鼻塞流涕,轻咳,无痰。大便烂,日行2次,气味臭秽。昨日鼻衄1次,量少。
【查体】  精神可,手足、手腕、双踝附近见淡红色疱疹,摸之触手,唇红,舌面及口腔黏膜见多个疱疹、溃疡。舌红,苔黄腻,指纹紫滞于风关。
‘【诊断】  手足口病(中医:手足口病)。
【辨证】  风热夹湿,热重于湿。
【治法】  疏风清热化湿。
【方药】  金银花lOg,连翘1Og,板蓝根15g,蝉蛻5g,淡豆豉1Og,仙鹤草1Og,黄芩1Og,牡丹皮lOg,六一散(包煎)12g,桔梗5g,桑叶1Og,桑白皮1Og,焦山楂10g,焦神曲lOg。3剂。
二诊:患儿手足疱疹渐干愈合,口腔溃疡渐愈,饮食不振,阵阵烦躁,微咳,手足心热,口于喜饮,大便于结,舌红少苔,指纹紫于风关。
【辨证】  肺胃阴虚。
【治法】  清解余毒,益气养阴。
【方药】    连翘1Og,淡竹叶8g,沙参lOg,麦冬1Og,石膏15g,玉竹lOg,桑叶1Og,花粉lOg,扁豆lOg,甘草3g,法半夏6g,焦山楂lOg,焦神曲lOg。3剂。
服药3剂,手足疱疹消退,口腔疼痛消失,食欲好转,诸症消失。
【按语】  手足口病多发生在夏季,以口腔黏膜溃疡及手足、臀部发生疱疹为主要特征。病原为柯萨奇病毒和肠道病毒。本病通过接触传染,以4岁以下的幼儿多见,常在幼儿园流行。部分患儿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纳呆、腹痛、淋巴结肿大等。中医古代文献未见本病的记载,汪师认为本病主要因外感风热或时邪疫毒,人里与内湿相搏,外发肌表而出疹。主要病位为肺、脾,肺主表,风热疫邪首犯肺卫,故出现鼻塞流涕,发热等症状;脾主肌肉,湿热困脾,外泄体表,则手足疱疹;咽喉为肺胃之门户,脾开窍于口,肺脾湿热上熏咽喉,故见咽喉红肿、口腔破溃。根据湿热程度,汪师将本病分为热重于湿、湿重于热。热重于湿者,则疱疹色红,疱疹周围红晕明显,口腔溃疡较多,热势较高,舌红苔黄,治疗应以清热解毒为主;湿重于热者,丘疹淡红,疱疹周围红晕不显,口腔疼痛不剧,热势不著,舌淡红苔黄或白,治疗应以利湿解毒为主。本病初期多表现为风热夹湿,部分患儿高热持续,表现为热毒炽盛,疾病后期可出现肺胃阴虚或脾胃气虚证。该患儿发病时间短,反复高热,夹有鼻塞流涕等外感症状,舌苔黄腻,纳差,大便烂、臭秽,故辨证为风热夹湿证,处方以疏风清热解毒为法。处方中加用六一散利湿,焦山楂、焦神曲运脾化湿,旨在分消湿热,有湿去而热孤之意。治疗切中病机,故仅服2剂发热已退。复诊时热象已减,但因热病伤阴,呈现肺胃阴伤证,出现手足心热,口干喜饮,大便于结,舌红少苔等,故二诊以清解余毒,益气养阴为治法,方选沙参麦冬汤合竹叶石膏汤加减。
[选自万力生。汪受传儿科医论医案选.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272-274]
褚怡宝 | 2014-7-13 05: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数钱数到手抽筋,睡觉睡到自然醒!
Cillquisk | 2015-3-16 01: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都上班了, 咋人还是不多呢?
yongkang3214 | 2015-12-28 02: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老皮肉松、干啥啥不中。
yhxpn | 2016-10-4 03: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从两个妓女自称是某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后,我现在一般都自称文盲!
hxhk33tn0 | 2017-6-29 22: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啥玩应呀
owrfbk[k]9] | 2018-3-31 16: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个凑数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