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针道天下
›
胆道蛔虫病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针灸治疗]
胆道蛔虫病
[复制链接]
712
|
1
|
2014-5-15 16: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tr][td]【概述】[/td][/tr][tr][td] 胆道蛔虫病系蛔虫钻入胆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病症。临床表现为剑突下突发强烈的阵发性绞痛或钻顶痛,可向肩胛间区或右肩放射,部份病人伴恶心呕吐,继发感染时有发烧、白细胞计数增高等。间歇期疼痛可消失或很轻微。
针灸治疗本病的报道,始见于五十年代末[1]。用针灸配合内服乌梅汤治疗48例胆道蛔虫病患者,结果均获痊愈[2]。近二十余年来,非手术疗法已逐渐成为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针灸治疗无论在方法上或疗效上都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如在诊断上,发现约80%病人的胆囊穴有触痛或可触及硬结;取穴上,从各地经验看以循经取穴配合局部选穴较佳;刺激法上,广泛应用毫针、粗针、电兴奋、穴位注射、电针及耳针等。综合各方面资料,针灸治疗本病的平均疗效在95%左右,特别是在早期,更有肯定的效果。
针灸治疗胆道蛔虫病的作用机理,一些实验证明,针刺有效穴位,对奥狄氏括约肌有明显解痉作用,并能使胆总管收缩,这可能是针刺驱除胆道蛔虫的生理基础。
[/td][/tr][tr][td]【治疗】[/td][/tr][tr][td]
体针
(
之一
)
(一)取穴
主穴:分两组。1、中脘透梁门、大横;2、胆俞、脾俞。
配穴:迎香透四白、至阳、期门、太冲、足三里。
(二)治法
主穴每次仅取一组,如效不佳,再酌选配穴。两组主穴可轮用,亦可单独用。中脘透梁门,右侧腹痛明显透右梁门,左侧明显透左梁门;大横穴可深刺至2寸左右;胆俞、脾俞,亦宜以28号针略向脊柱斜刺至有酸、麻、胀强烈得气感。余穴均须激发明显的针感。然后大幅度捻转提插,施泻法强刺激,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运针1次。每日1~2次。
(三)疗效评价
共观察825例,针刺为主结合药物驱虫,平均治愈率约 95%。其中520例,仅用第二组主穴,结果1~3次治愈309例(59.42%)[3~5]。
体针
(
之二
)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1、阿是穴2。
阿是穴1位置:位于足三里下,压痛感最显处。
阿是穴2位置:位于右侧臀部,在骶管裂孔与大转子高点连线以上外1/3处之敏感点。
(二)治法
任选一主穴。阿是穴1,先于该穴上反复用力按压,当腹部剧痛出现明显减轻或消失倾向时,即在此点进针。得气后,宜采用“气至病所”手法,反复施行,使针感向腹部方向传导。留针时间据症情变化而定,在此期间可间断予以运针刺激。阿是穴2,用5寸长毫针垂直剌入2~3寸,持续捻转5分钟,当疼痛大减后,留针20~30分钟,中间行针2~3次,或据疼痛情况随时施针。
针刺治疗同时可服乌梅汤加味或食醋适量,每日3次;鼓励患者进高脂肪餐。在疼痛缓解24小时后,每日服驱蛔灵3.5克,连服两天。
(三)疗效评价
以上述方法治疗283例,其总有效率为96.8~100%[6,16]。
粗针
(一)取穴
主穴:主穴。
配穴:上合谷、胸椎7透胸椎9。
主穴位置:在第六胸椎棘突上缘。
上合谷位置:在第一、二掌骨之间基底部。
(二)治法
先取主穴,如不能即时止痛加取配穴。患者端坐低头,暴露背部,选直径1毫米粗,2寸长之特制粗针(赤医针),与皮肤成30~40度角,对准主穴,向下斜刺至皮下,然后顺脊柱平刺1~2寸,留针;上合谷以28号3寸毫针先直刺进针1~1.5寸,得气后退至皮下沿第二掌骨向指掌关节透刺;另用同样粗细和长度的毫针,从第7胸椎棘突上缘沿皮下透向第九胸椎。留针时间亦可据症情变化而定。每日1次,3次后改为隔日1次。
(三)疗效评价
粗针(原名赤医针)上法治疗920例,治愈率在95%左右[7,8]。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期门、阿是穴、胆俞、鸠尾。
配穴:中脘、阳陵泉。
阿是穴位置:腹部压痛最显著处。
(二)治法
药液:维生素K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当归注射液或注射用水。
以主穴为主,疗效不明显者改取配穴。每次取1~3穴,阿是穴必取。阿是穴须用皮内注射针头刺入,将注射用水0.3~0.4毫升注入皮内,使局部成典型橘皮样变(不可注入皮下,以免影响效果)。余穴可注射其他三种药物中的任一种,针入得气后,缓缓推入。维生素C每穴0.3~0.5克,维生素K3每穴0.5毫升,当归液每穴0.3~0.5毫升。穴位注射,每日1~2次。
(三)疗效评价
共治165例,胆绞痛有效率93%~100%[9~11,14]。
耳针
(一)取穴
主穴:胰胆、迷根。
配穴:肝、十二指肠、神门、交感。
(二)治法
主穴为主,酌加配穴。先针刺右侧,疼痛未止再针左侧。捻转运针,刺激须强,留针30分钟至1小时,每5~10分钟行针1次;或以0.25%普鲁卡因在上述耳穴注射,每穴0.3毫升。每日1~2次。
(三)疗效评价
治疗106例,止痛有效率84~97%[12,13]。
指针
(一)取穴
主穴:胆俞。
(三)治法
患者取俯卧或伏案位,医者以双拇指按揉胆俞穴,壮实者施力重,瘦弱者可轻柔些,以酸胀为度。每次施术5~10分钟。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20例,疼痛消失10例,显效8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0%[15]。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寿良。针治胆道蛔虫病一例记实。江苏中医 1959;(4):31。
[2]童袁泰,等。针灸、乌梅汤治疗胆道蛔虫症48例初步分析。中华外科杂志 1959;7(6):547。
[3]王健秋。针刺结合药物驱虫治疗胆道蛔虫症271例疗效观察。针灸杂志 1965;(1):17。
[4]高云甫。针刺胆俞 脾俞治疗胆道蛔虫病520例临床分析。江西中医药 1981;(4):27。
[5]梁栋富。针刺至阳穴治疗胆道蛔虫病34例。福建中医药 1985;6(1):31。
[6]宋宗俭。针刺为主治疗胆道蛔虫症262例。中国针灸 1981;1(2):15。
[7]福建南平市立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病880例临床观察报告。中西医急腹证通讯 1976;(2):30。
[8]袁安仁,等。赤医针治疗胆道蛔虫症40例。福建医药杂志 1980;(3):5。
[9]王诗铭。腹部阿是穴皮内水针疗法对胆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第二届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1984:48,北京。
[10]唐建国。维生素K3穴位注射治疗胆道蛔虫症。湖南医药杂志 1987;(1):62。
[11]许毅。当归液胆俞 穴位注射治疗胆道蛔虫症。赤脚医生杂志 1975;(1):36。
[12]南通医学院附院内科。针刺耳迷根穴治疗胆道蛔虫症23例临床观察。医疗教育参考资料 1979;11:。
[13]玉溪地区第二期耳针学习班。耳针对胆道蛔虫症止痛作用25例初步观察。玉溪医药资料 1975;(1):19。
[14]张天寿。维生素C鸠尾穴位注射治疗胆道蛔虫胆绞痛。皖南医学院学报 1989;8(2):145。
[15]郑小敏,等。按摩胆俞穴治疗胆道蛔虫症。福建中医药 1988;19(6):3。
[16]饶筱荣。针剌治疗胆道蛔虫31例。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7;9(4):16。
[/td][/t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小李飞刀
|
2016-3-15 23: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起出售广告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美容之声
中药方剂
中医妇科
尊生保健
zglv5217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