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针道天下
›
胎位异常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针灸治疗]
胎位异常
[复制链接]
915
|
2
|
2008-9-9 02: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tr][td]【概述】[/td][/tr][tr][td] 胎位异常一般指妊振30周后,胎儿在子宫体内的位置不正,较长见于腹壁松驰的孕妇和经产妇。胎位异常包括臀位、横位、枕后位、颜面位等。以臀位多见,而横位危害母婴最剧。由于胎位异常将给分娩带来程度不同的困难和危险,故早期纠正胎位,对难产的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
应用针灸纠正胎位预防难产在我国古籍早就有记载。如《类经图翼·十一卷》指出:“至阴,三棱针出血,横者即转直”。尤其是灸法更用于分娩过程中的转胎:“一治横逆难产,危在顷刻……急于本妇右脚小指尖灸三壮,炷如小麦,下火立产如神”(《类经图翼》)。现代用针灸转胎始于50年代,自1960年起,即有大量关于艾灸至阴穴纠正胎位的临床报道[1]。80年代以来又增加体针、耳针及激光穴位照射,电针等法,效果亦佳。但就总的情况而言,以艾灸法用得最多,穴位则以至阴最理想。针灸一般用于怀孕29~40周的各类胎位异常的孕妇,有效率在85~95%左右,矫正后的复变率约10%。但再次治疗后仍能转为头位。国外报道异常胎位自然转正率为60%。表明针灸疗效确切,且无任何不良副作用。
[/td][/tr][tr][td]【治疗】[/td][/tr][tr][td]
艾灸
(
之一
)
(一)取穴
主穴:至阴。
配穴:隐白、三阴交、京门。
(二)治法
一般仅取双侧至阴穴,如效不显酌加或改用1~2个配穴。用艾卷两支(长30厘米),直径1.2厘米,点燃后,术者双手执住分别在两侧穴位行温和灸,艾火距离穴位约为2~3厘米,以不产生灼痛而有明显的温热感为度。每次施灸10~15分钟,每日灸治1次,连续4次一疗程。
施灸时,孕妇可取坐位,脚踏凳上,并解开裤带,亦可取仰卧位,两腿伸直。嘱孕妇灸治的当天晚上睡眠时解开腰带,并卧向儿背之对侧。接受灸治之后,每日复诊,胎位转正后即停灸,但仍须继续复查。
(三)疗效评价
共以上法治疗2313例,结果成功率为77.05~90.3%。多在一个疗程内成功,并以横位转胎成功率最高,臀位次之、足位最差。另外尚有一定复变率。但对复变者继续施灸,多数患者胎位仍可纠正[1,2]。
艾灸
(
之二
)
(一)取穴
主穴:至阴。
(二)治法
双侧穴位均取。将纯艾绒制成麦粒大之圆锥形艾炷,直接置于至阴穴上点燃,至局部灼热难忍,即另换1炷,每穴每次灸4~5壮。如局部起小水泡,可涂以龙胆紫药水并用消毒敷料包札,以防感染。每日1次(如有水泡,可避开该点),3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402例,结果转胎成功341例,无效61例,总有效率为84.8%。且发现横位妊娠的疗效明显高于左骶前、右骶前位妊娠者,妊娠周次,32~35周的疗效高于40周以上者[3]。
电针
(一)取穴
主穴:至阴。
(二)治法
患者取仰卧屈膝体位,松开腰带,用1寸毫针刺入穴位2~3分,接通电针仪,连续波,密波,通电30分钟,电流强度以患者可忍受为度。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161例,结果有效15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5.4%[4,5]。
针灸
(一)取穴
主穴:至阴。
(二)治法
双侧至阴均取,以5分毫针斜刺向上,进针1~2分,平补平泻,留针30~60分钟。可用艾条灸针柄亦可取针后于睡前灸,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1次3~7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290例,结果有效255例,无效35例,其总有效率为87.9%[6,7] 。
耳穴压丸
(一)取穴
主穴:内生殖器、转胎穴、交感、皮质下。
配穴:腹、肝、脾、肾。
转胎穴位置:在内生殖器穴下方。
(二)治法
主穴可仅取前二穴,亦可均取,效不显时,酌选配穴。如仅取内生殖器及转胎穴,内生殖器双侧均用,转胎穴独取右侧;如全部取用,则每次选一侧,两耳交替轮用。以王不留行子贴压,贴压前必须用探棒或耳穴探测仪仔细找到所选穴区中的敏感点。并嘱咐孕妇每日早、中、晚自行按压穴丸各100次,按压时要注意姿势:如为横位,可取坐位;如为臀位,则取臀高头低仰卧位,下肢屈曲,臀部抬高20~30厘米,或平卧。注意转胎应在空腹时进行。贴压4天为一疗程,如异常胎位仍未矫正者,可继续换贴耳穴。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矫正胎位异常孕妇493例,多在3日内转胎成功,其中413例,转位成功率为83.3%。且通过对照证实,耳穴压丸法的转胎效果明显优于膝胸卧位转位法[8,9]。
穴位敷贴
(一)取穴
主穴:至阴。
(二)治法
取新鲜老姜捣烂成泥状,于睡前敷贴于双侧至阴穴,以塑料袋包好,防止干燥,每晚更换1次,7日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观察239例,结果,有效185例,无效54例,其总有效率为87.4%[10,11]。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至阴。
配穴:会阴。
(二)治法
先仅取主穴,采用氦氖激光治疗仪照射,输出功率2~6毫瓦,波长6328埃。治前孕妇排空小便,取坐位,解松腰带,脱去鞋袜。管口距穴区30厘米,光斑直径3毫米,双侧穴位同时照射,每次照射10~20分钟,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如3次无效者可加用会阴穴,方法同上。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1242例,其中1000例约28~39周妊娠的臀位孕妇,胎位转正者673例,总有效率为67.3%;另242例,加用会阴穴,治疗4次后,转正230例,有效率为95.04%[12,13]。
穴位电疗
(一)取穴
主穴:至阴。
(二)治法
孕妇取坐位或卧位,在双侧至阴穴涂生理盐水(起导电作用)。用脉冲电疗仪一台,工作电压6~9伏,将固定夹分别夹在双至阴穴,一侧正极,一侧负极,使电源接触点对准穴区,然后调整频率至1~2次/秒,电流强度以孕妇有感觉即可,每次通电15~25秒。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观察380例,结果矫正成功372例(其中又复转3例),无效8例,其总有效率为97.1%[4]。
指切加艾灸
(一)取穴
主穴:至阴。
(二)治法
治疗时间选在下午申时(4时左右),嘱患者空腹及排空二便,全身放松并将注意力集中于小腹部。医者在双侧至阴穴行指切数十下,使局部有胀痛感,每隔5分钟重复1次。然后以艾条作温和灸,每穴15分钟,若出现热感沿经络上行,并觉胎位有转动为佳。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40例,胎位转正者35例,无效5例,有效率88%[15]。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文石。灸至阴穴纠正胎位异常2069例的疗效分析。针灸杂志 1965;(1):14。
[2]江西省艾灸矫正胎位研究协作组,等。艾灸矫正胎位成功率与胎和自转率的对比观察。针刺研究 1983;8(3):172。
[3]福建省龙岩地区第一医院针灸科。直接灸至阴穴矫正胎位402例临床分析。中国针灸;1981;1(3):17。
[4]孟春弯。电针至阴穴矫正胎位不正110例。中国针灸 1983;3(5):45。
[5]张逊诚。电针至阴穴矫正异常胎位51例。浙江中医杂志 1980;15(11、12):559。
[6]张春太,等。针灸至阴穴纠正妊娠胎位不正44例。福建医药杂志 1981;(2):5。
[7]王全仁。针灸至阴治胎位不正。中国针灸 1987;7(6):55。
[8]秦广凤,等。耳压法矫正胎位不正413例临床报告。中医杂志 1989;30(6):30。
[9]侯西兰。耳穴埋药方法纠正胎位异常80例。陕西中医 1988;9(5):206。
[10]蔡汝慧,等。姜泥贴敷至阴穴转胎133例探讨。针刺研究 1990;15(2):89。
[11]王留宽,等。姜泥贴敷至阴穴转胎106例。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9;9(6):357。
[12]傅静常。氦氖激光照射至阴穴矫正围产期臀位1000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 1987;7(5):1。
[13]赵普中,等。激光照射至阴等穴矫正胎位242例。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0;25(3):296。
[14]王有谦,等,脉冲电疗仪刺激双至阴矫正胎位380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4;14(1):62。
[15]柴玉华。指切加艾灸至阴穴转胎40例。 上海针灸杂志 1996;15(5):22。
[/td][/t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Infuscups
|
2014-6-13 07: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好,顶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affestcic
|
2016-5-8 13: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准备好才下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尊生保健
美容之声
中药方剂
中医妇科
cbfkq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