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针道天下
›
斜视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针灸治疗]
斜视
[复制链接]
898
|
2
|
2011-12-1 08: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tr][td]【概述】[/td][/tr][tr][td] 斜视是指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属眼外肌疾病。可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两大类。前者以眼位偏向颞侧,眼球无运动障碍,无复视为主要临床特征;麻痹性斜视则有眼球运动受限、复视,并伴眩晕、恶心、步态不稳等全身症状。斜视病因复杂,现代西医学除针对病因及手术治疗,对病因不明者,尚无理想方法。
针灸治疗目偏视,在中医古籍文献中,未查阅到有关记载。现代用针灸治疗斜视的早期临床文章,见于1958年[1]。但到60年代末,资料仍不多,且以治麻痹性斜视为主。自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本病的治疗得到了针灸界的关注。尤其是共同性斜视,在幼儿中发病率较高,而现代医学又缺乏有效的措施,故成为针治重点。治疗方法上,以针灸为主。近年用梅花针按辨证分型叩刺治疗,取得较好的经验。此外,用电针、头针、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磁电疗法以及传统的隔核桃壳灸等,都有一定疗效。
针灸对麻痹性斜视和共同性斜视都有效果,其有效率均在80~90%左右。
[/td][/tr][tr][td]【治疗】[/td][/tr][tr][td]
皮肤针
(一)取穴
主穴:正光1、正光2、风池。
配穴:据辨证分型取穴。
肝血不足型:眼斜,发病与高热抽搐有关,目干畏光、急躁头痛、口苦多梦,脉细稍弦或小数,苔薄白。
肝俞、胆俞、内关、百会。
脾气虚弱型:眼斜,视物不清,面色(白光)白,神倦纳少,头晕体瘦,时有便溏,脉细弱或缓,苔薄白。
脾俞、胃俞、中脘、百会、内关、足三里。
肾虚型:眼斜,多自幼发病,屈光度较薄,视力较差,头晕发枯,面色欠华,常有遗尿,苔薄或净,舌质淡或尖红。
肾俞、肝俞、胆俞、大椎、腰椎两侧、内关。
调理巩固:眼位已正或基本恢复,视力未达到正常:
胸椎8~12,腰椎两侧,百会、大椎、肝俞、胆俞、脾俞、肾俞、中脘。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配穴据证型酌加。在具体选穴时,则分三阶段,第一阶段为有屈光不正者,先增进视力,配穴之内关必加;第二阶段是在上述基础上纠正斜视,则百会或肝俞、胆俞每次必加;第三阶段为巩固阶段,则均酌取最后一组配穴。
采用普通皮肤针或电梅花针叩刺。如为电梅花针,则将特制的电梅 针针具接通晶体管治疗仪,用直流电,电压9伏,电流以强度小于5毫安,以病人耐受为度。然后在每一穴区之0.5~1.5厘米直径内作均匀叩打,计20~50下。胸腰椎两侧,由上至下各叩打3行。第1行距脊椎1厘米,第2行距脊椎2厘米,第3行距脊椎3~4厘米。如用普通皮肤针,叩打方式同上,力求用腕力弹刺,力量以中等强度为宜,至局部出现明显潮红为度。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停针半月后,继续下一疗程。患者在治疗期间坚持自我按摩两侧之正光1和正光2,每次50~100周,每日早晚2次。
(三)疗效评价
本法主要用于治疗共同性斜视,对象以20岁下的青少年为宜。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眼位复正,视力增加到1.0以上。显效:眼位复正或基本复正,视力增加3行,但未到1.0;或斜视程度减少一半,视力增加到1.0以上。有效:眼位基本复正,视力增加1~2行;或斜视程度减少不到一半,但视力增加2行以上。无效:无改善或改善未达到有效标准。
共治共同性斜视103例,共180只眼。以上述标准评定,痊愈57只(31.0%),显效101只(55.5%),有效21只(11.5%),无效3只(1.7%),总有效率为98.3%。内斜视比外斜视疗效好,斜视程度在15度效果较好[2]。
体针加穴位贴敷
(一)取穴
主穴:四白、合谷、球后。
配穴:内斜肌麻痹:阳白透鱼腰、瞳子{1}透丝竹空;外斜肌麻痹:攒竹透睛明、四白透承泣。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四白、球后针患侧,合谷选任1侧,左右交替。配穴据症而取。令患者取卧位(如患儿不合作,可由家属抱坐)。四白穴应摸准穴位进针,以引出触电感为佳,球后针深1.5寸,使眼眶酸胀感明显,合谷局部得气。透穴要求进针快,沿皮下送针须慢。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刮针柄半分钟。如为不合作小儿,可采取快速进针,轻度捻转不留针法,不予透刺。针后,可在配穴取1~2穴贴敷马钱子片,用胶布固定,酌情保留12~24小时。每日或隔日针刺贴敷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
马钱子片炮制:先将马钱子加适量水浸泡1个半小时,再加入适量绿豆加热,直煮至绿豆开花,取出马钱子,趁热去皮,并切成片,晒干贮存于干燥容器配。
(三)疗效评价
本法主要用于麻痹性斜视。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眼肌力恢复,斜视和复视消失。有效:眼肌力部分恢复,斜视改善,尚残存复视。无效:治疗后未见改善。
共治麻痹性斜视81例,痊愈49例(60.5%),有效为25例(30.9%),无效7例(8.6%),总有效率为91.4%[3~5]。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内斜视,①瞳子髎、风池、四白、太冲;②球后、太阳、目窗、外关;③丝竹空、鱼腰、头维、光明。
2、外斜视,①睛明、眉冲、鱼腰、合谷;②攒竹、风池、四白、太冲;③下睛明、光明(头)、曲差、京骨。
下睛明穴位置:睛明穴下0.2寸许。
(二)治法
据症而取,每次取1组穴,3组穴轮用。双眼斜视取双侧,单眼斜视取单侧。眶内穴位宜慢慢刺入,不作大幅度捻转。风池穴进针时,针尖对准对侧眼球,强剌激促使针感达到眼部。小儿速刺入,捻转半分钟左右即出针。其余进针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15分钟行针1次。每日或隔日1次,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日。
(三)疗效评价
本法适宜于共同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患者。
共治230例,痊愈125例,显效35例,有效43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为88.3%[6,7]。
【主要参考文献】
[1]胡铮。针刺治疗眼球内斜视二例报告。上海中医药杂志 1958;(9):27。
[2]钟梅泉。辨证分型以梅花针治疗共同性斜视103例。中国针灸 1984;4(2):11。
[3]杨元德。麻痹性斜视的针刺治疗。辽宁中医杂志 1988;(5):37。
[4]聂汉云。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麻痹性斜视42例。四川中医 1987;(6):49。
[5]刘世安。针刺治疗10例斜视的疗效观察。福建中医药 1981;1(1):32。
[6]高万祥,等。针刺治疗斜视176例疗效观察。山西中医 1985;1(1):48。
[7]秦荣华,等。针灸治疗麻痹性斜视54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 1997;17(6):368。
[/td][/t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duxjb
|
2015-7-20 05:24:34
|
显示全部楼层
OMG!介是啥东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昉中满城
|
2018-1-1 23: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啥玩应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lgog4694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