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非典中医治疗方案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非典中医治疗方案
[复制链接]
1554
|
0
|
2003-4-27 18: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医方案
该方案是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教授,长春中医学院任继学教授,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焦树德教授、晃恩祥教授,中国中医研究院路志正教授、陆广莘教授,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颜德馨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教授等全国著名中医学家的具体指导下,我院专家组逐步摸索出该病的中医证候规律,形成一套中医治疗方案。采用分期、分证基础上进行个体化辨证施治。具体分为早期、中期、极期(高峰期)、恢复期四期。
早期(多在发病后1~5天左右),常见证候有湿热阻遏肺卫、表寒里热挟湿两型,治疗上强调宣透清化。①属湿热阻遏肺卫证:症见发热,微恶寒,身重疼痛,乏力,口干饮水不多,或伴有胸闷脘痞,无汗或汗出不畅,或见呕恶纳呆,大便溏泄,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浮略数。治以宣化湿热,透邪外达,主选三仁汤合升降散加减,亦可选用藿朴夏苓汤加减化裁。②表寒里热挟湿证:症见发热明显、恶寒,甚则寒战壮热,伴有头痛,关节痛,咽干或咽痛,口干饮水不多,干咳少痰,舌偏红,苔薄黄微腻,脉浮数;治以辛凉解表,宣肺化湿,方选麻杏甘石汤合升降散加减。
中期(多在发病后3~10天左右)。治疗上强调清化湿热、宣畅气机。①湿热蕴毒证:症见发热,午后尤甚,汗出不畅,胸闷脘痞,口干饮水不多,干咳或呛咳,或伴有咽痛,口苦或口中粘腻,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化湿解毒,方选甘露消毒丹加减。②邪伏膜原:症见发热、恶寒,或有寒热往来,伴有身痛,呕逆,口干苦,纳差,或伴呛咳,气促,舌偏红,苔白浊腻或如积粉,脉弦滑数。治以疏达透达膜原湿浊,方选达原饮加减。③邪阻少阳:症见发热,呛咳,痰粘不出,汗出,胸闷,心烦,口干口苦不欲饮,呕恶,纳呆便溏,疲乏倦怠,舌偏红,舌苔白微黄或黄腻,脉滑数。治以清泄少阳,分消湿热,方选蒿芩清胆汤加减。
极期(高峰期)多在发病后7~14天左右。临床的突出表现为气促喘憋明显,或伴有紫绀,重者可出现邪入营血,气竭喘脱;治疗上在祛邪的同时必须重视扶正,可选用白虎汤加人参汤、清营汤、犀角汤等加用活血化瘀之品。①热入营分,耗气伤阴:症见身热夜甚,喘促烦躁,甚则不能活动,呛咳或有咯血,口干,气短乏力,汗出,舌红绛,苔薄,脉细数。治以清营解毒,益气养阴,方选清营汤合生脉散加减,并可静点大剂量参麦针以益气养阴。②邪盛正虚,内闭外脱:症见发热不明显,喘促明显,倦卧于床,不能活动,不能言语,脉细浅数,无力,面暗唇绀,或见汗出如雨,四肢厥逆,脉微欲绝。治以益气固脱,或兼以辛凉开窍,可选用大剂量参麦针或是参附针静点,并用参附汤或生脉散(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散。
恢复期(多在发病后10~14天以后)。临床以气阴两伤,气虚挟湿、挟瘀多见,治疗强调扶正透邪,并重视化湿、活血。①气阴两伤证:症见热退,心烦,口干,汗出,乏力,气短,纳差,舌淡红,质嫩,苔少或苔薄少津,脉细或细略数。治以益气养阴,方选参麦散或沙参麦冬汤,或是合用五叶芦根汤加减。②气虚挟湿挟瘀证:症见气短,疲乏,活动后略有气促,纳差,舌淡略暗,苔薄腻,脉细。治以益气化湿,活血通络,据虚实不同可分别选用李氏清暑益气汤、参苓白术散或血府逐瘀汤等加减化裁。
另外,对于中期、极期和后期患者明显有耗气伤正的情况,以西洋参另炖服,日5~10克。各期针对热、毒、虚及瘀等不同病机,可静脉选用鱼腥草针、清开灵针、双黄连针、参麦针、参附针、丹参针、灯盏细辛针辨证使用。
对本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中医药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中医药早期干预,可阻断病程进一步发展。在诊治的患者中,有15例早期发病的轻症患者,单纯应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及时中止了疾病的发展。
②中药可明显减轻症状。本病大多数患者早期均有头身疼痛、持续高热等症状,在各期都表现出较严重的恶心呕吐、疲乏倦怠、食纳明显减退等消化道症状,在应用西医治疗的同时,根据患者临床的具体情况,尽早使用中医辨证论治,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减轻发热、头痛、肌痛等中毒症状,有效治疗恶心呕吐、腹泻,明显改善食欲、疲倦乏力等,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③能缩短发热时间和住院时间。从初步的临床资料可以看出,本组资料显示我院患者的平均退热时间为7天左右,平均住院时间3周左右,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可能缩短发热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④促进炎症吸收,减少后遗症。因本病肺部炎症发展较快,实变明显,肺部炎症吸收较慢。我们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早期或全程适当加用活血化瘀药物可促进肺部炎症吸收,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治愈出院的患者中,除2例仍有乏力、气促等肺功能受损的表现之外,其他患者均无明显后遗症状。
⑤减少并发症及西药毒副作用。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大部分患者未出现因使用抗生素、激素等引起的如心、肝、肾损害和严重的消化心脏损害(心酶轻度升高、心律失常等),或消化道出血。经中药治疗后很快恢复正常。实践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减少因使用抗生素和激素而引起的毒副作用,避免心肝肾损害和常见的消化道损害等,从而减少全身并发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针道天下
中医妇科
火龙山人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