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 中医辩证治肺炎

[复制链接]
查看813 | 回复2 | 2008-3-11 23:5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能致肺炎的病因很多,临床所见主要由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目前西医对肺炎的治疗,主要是针对所感染的病原体进行分类治疗,如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等等。
  辨治方药
  中医辨治肺炎主要针对的不是病原体,而是其病机。肺炎的病位在肺部,按现代解剖学,可进一步细分为支气管、肺泡、肺间质等;而各类肺炎的主要临床证候多为咳嗽、咯痰、喘息、发热等;初期尚伴有头痛、身痛、恶寒,或寒热往来等表证。临床病机虽并不单纯,但痰热壅肺或外寒内饮而致肺失宣降为其基本病机。笔者针对此病机,自拟“宣肺清痰饮”作为治疗肺炎的基本方,在临床中辨证加减运用,确能执简驭繁,疗效满意。
  方药组成:麻黄、甘草各6克,杏仁、陈皮、法夏各10克,桑白皮、茯苓各15克,蒲公英30克,水煎,每日服1剂,分3次服,重症可每日服2剂。以上为成人量,小儿酌减。
  本方由《和剂局方》华盖散加减而成,原方具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本方在原方中去苏子,更突显其宣肺之功,加法半夏、蒲公英,以增强其清热化痰之效。
  临床加减:初起恶寒、鼻塞、头身痛、苔白、脉浮紧者,加苏叶、防风;咽痛红肿、口渴、舌苔黄、脉浮数者,加连翘、桔梗、芦根;烦热,口渴,或身热汗出者,加石膏、知母;恶寒、背冷,咯吐清稀痰饮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素患“老慢支”者,多咳喘加剧,咯吐白色泡沫痰,加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口渴,干咳痰少者,加麦冬、贝母;气短、乏力、心悸者,加太子参、五味子;咳喘伴有胸闷或胸痛,下午及夜间发热,口唇发紫,舌质暗红者,于本方去陈皮,选加柴胡、炒枳壳、桃仁、丹参、虎杖等。咳喘气促,甚至鼻翼煽动,肺部干、湿罗音明显者,多见于支气管肺炎,加白僵蚕、炒苏子、前胡、虎杖;咯吐黄色浓痰,加黄芩、冬瓜仁、芦根;咳吐腥臭痰或脓血痰者,多见于大叶性肺炎,减杏仁,加鱼腥草、薏苡仁、浙贝母、桃仁;气促胸痛不得平卧者,加葶苈子;咳嗽缠绵难愈、咯痰不爽、咽痒、气促、胸闷者,多见于间质性病变,基本方去陈皮,选加柴胡、前胡、黄芩、枳壳、桔梗、贝母、全栝楼等。
  此外,对证候较重,特别是白细胞计数及中性显著升高者,配合西药抗生素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验案举隅
  病案一
<p>  陈某,女,80岁,因左股骨颈骨折于2008年4月7日收湖南中医药大学二附院骨科住院治疗,4月15日做左股骨头置换术。术后当晚出现脉搏增快,呼吸急促。先后邀请院内外的中、西医专家会诊3次,均诊断为:肺部感染,心衰,电解质紊乱,经中西药物治疗,病情未见缓解。4月28日,骨科主任邀余会诊,刻诊:喘嗽频促不得平卧,喉间有痰鸣音,咯吐淡黄色黏痰,口渴,神志时清时糊,乏力,食欲差,下肢浮肿过膝,面额温,手脚凉,腹部胀大按之软,两肺均可闻及干湿罗音,心率112次/分钟。舌红少苔而润,脉细数。辨属痰热内阻,肺气不得宣降,三焦水气停滞不通,兼气阴两虚。予“宣肺清痰饮”加味:麻黄4克,杏仁、陈皮、黄芩、法半夏、炒苏子、全栝楼各10克,桑皮、麦冬、太子参、炒葶苈子15克,蒲公英、石膏各30克,甘草6克,3剂。4月30日2诊,喘嗽及下肢浮肿均显著减轻,已能平卧,神志清楚,但疲乏,汗多,口渴,痰黄,舌红无苔,脉细数。续予前方去麻黄、栝楼、石膏,葶苈子减为12克,加芦根、薏苡仁、山茱萸、西洋参(另煎对服)。患者先后服上方加减6剂后,即喘嗽止,浮肿消,食纳、精神均有显著好转,并于5月8日痊愈出院。
Infuscups | 2014-11-9 02: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
wgqm9685 | 2016-10-26 03: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气是拿你的错误来惩罚我自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