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走进中医
›
辨阴证阳证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辨证论治]
辨阴证阳证
[复制链接]
804
|
2
|
2007-12-27 07: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历代外科医家十分重视阴阳的辨证,《疡医大全·论阴阳法》说:“凡诊视痈疽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可以一言蔽之者,日阴阳而已。”阴阳辨证不仅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也是脏腑、营卫、气血等辨证的总纲。诊断外科疾病,如能辨清它的阴阳属性,则在治疗上就不会发生原则性的错误。虽然阴阳辨证在外科疾病的诊断上起着原则性的指导作用,但如果仅仅只限于辨阴证、辨阳证,而不进行寒热、虚实、脏腑、气血等辨证是不全面的。因此,临证时,必须审其病因,辨其经络,明其脏腑,分其虚实等,进行全面的、具体的辨证才行。兹将辨阴证、辨阳证的要点分述于下:
发病缓急:急性发作的属阳;慢性发作的属阴。
病位深浅:发于皮肉的属阳;发于筋骨的属阴。
病程长短:病程较短的属阳;病程较长的属阴。
全身症状:初起常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症状逐渐消失的属阳;初起一般无明显症状,酿脓期常有骨蒸潮热、颧红,或面色胱白、神疲乏力盗汗等症状,溃脓后尤甚的属阴。
皮肤颜色:红活掀赤的属阳;紫暗或皮色不变的属阴。
皮肤温度:灼热的属阳;不热或微热的属阴。
肿形高度:肿胀形势高起的属阳;平坦下陷的属阴。
肿胀范围:肿胀局限,根脚收束的属阳;肿胀范围不局限,根脚散漫的属阴。
肿块硬度:肿块软硬适度、溃后渐消的属阳;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的属阴。
疼痛感觉:疼痛较剧烈的属阳;不痛、隐痛、酸痛或抽痛的属阴.
辨阴证阳证是以类比的方法将常见的一些症状,概括地分别归纳为阴阳两类,而且大多是以疮疡为代表。在辨证中,不仅包括阴阳的辨证,也包括了表里、寒热、虚实的辨正。在辨证过程中,不要拘泥于一点,要进行全面分析。由于每一个病的症状表现复杂,而且病情又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所以一个病所表现的症状,往往是许多症状综合在一起,因而就不会表现出单纯的阳证或阴证,而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且疾病的阴阳属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病情的变化而转化,有因误治而阳证转为阴证的,有初起阳证日久正虚而变为阴证的,亦有因治之得法而阴证变为阳证的。如有头疽初起本属阳证,因病处脓血大泄而正虚不复,从而由阳转阴;反之,因治之得法,经使用补托之法,病邪由里向外,使正气渐复,阴证又转为阳证。因此,在阴阳辨证的过程中,既要全面综合分析,又要进行动态观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pletchernhf
|
2014-11-1 00:3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的帮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cbz123
|
2016-10-12 08:3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坐沙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美容之声
中药方剂
xenh6343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