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辨证] 筋瘤病因病机

[复制链接]
查看1083 | 回复3 | 2009-6-22 06: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筋瘤是指以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脉病变。
本病《外科正宗》说:  “筋瘤者,坚而色紫,磊磊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多发于中老年人,长期从事站立工作者尤为多见。其寺点是:下肢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原发性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曲张。
【病因病机】
先天禀赋不足,筋脉薄弱。再加上久行久立,过度劳累,可耗气伤血;涉水淋雨,遭受寒湿,寒凝血脉;搔伤染毒,虫咬等诱发因素,致筋脉不和,气血运行不畅,血壅于下,瘀血阻滞,脉络扩张,充盈盘曲成瘤成块。  、
西医学认为,先天性静脉壁和瓣膜发育软弱,长期从事站立工作,冷水过激,静脉弛张;妊娠、肿瘤压迫、回流障碍等,导致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到影响,静脉内压力增高,使静脉壁过度扩张,瓣膜关闭不全,血液向下逆流,静脉压力离心越远而越高,逐渐破坏远端静脉瓣膜,致使整个下肢浅静脉扩张,终至迂曲成团发病。
【诊断]
好发于长久站立工作者或怀孕的妇女。以大隐静脉曲张多见,单独的小隐静脉曲张少见。
早期很少引起临床症状,随着病情加重,可有沉重、酸胀或胀痛不适感、易疲劳乏力。不适感与日俱增,可有小腿肌肉阵发性痉挛现象,多在夜间睡眠时发生。病变常发生在双侧下肢,也常见一侧较重。旨为肥胖的人,浅静脉隐而不显;略瘦的人,浅静脉可见迂曲隆起呈条索状,色带青紫;严重者可扭曲成团块状,站立时更为明显,平卧抬蠢患肢是浅静脉瘪陷。大隐静脉病变,眭张静脉分布于下肢的内侧面,延伸到胫前及小腿肚,因小腿部大隐静脉管壁薄而口径变小,承受压力大,所1(小腿部静脉曲张尤为明显。小隐静脉受累时,曲张静脉分布于小腿的后部,延伸至外踝和足背。足踝部可有轻度肿胀,在劳累、久站、久行后加重,休息后减轻。
长期患病,小腿下段皮肤出现营养障碍性改变,有干燥、脱屑、色素沉着、瘙痒等感觉,并发湿疹样皮炎。由于局部发痒、搔抓、碰撞、虫咬等皮肤破损和继发感染,可以引起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曲张团块也易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表浅团块蚀破皮肤可以破壁出血。
【鉴别诊断]
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有肢体粗肿、胀痛病史,在深静脉血栓后数年出现继发下肢浅静脉曲张。以小腿分支静脉及小静脉曲张为主,肢体沉重、胀痛不适,患肢肿胀,活动、:站立后加重,卧床休息后不能完全缓解,胫前、足踝呈凹陷性浮肿,皮肤营养障碍较明显。多普勒超声示溜畏静脉回流受影响并存在血液倒流。
2.先天性静脉畸形股肥大综合征
本病又称Klippel - Treaunay综合征。其特征是肢体增长、增粗。浅静脉异常粗大并全面曲张。皮下血管瘤(葡萄酒样斑)三联征。下肢静脉造影可发现深部静脉畸形或部分缺如,分支紊乱而多。浅静}脉(股外侧)全面曲张。
3.血管瘤
常在出生后即被发现,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瘤体小者可如豆粒,大者如拳,皮色暗红或紫蓝色,形成瘤体的血管一般为丛状的血管或毛细血管。而筋瘤则由管径较粗的静脉曲张而形成,瘤体是浅表静脉主干或分支迂曲扩张而成。
[预防与调护]
1.长期站立工作或分脤,适当加强下肢锻炼,配合按摩等以促进气血流通,改善症状。
2.症状较重者,可适当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使用弹力绷带及弹力绷带及弹力袜。
3。避免长期站立远行、负重。
4.注意保护患肢,避免外伤、感染、蚊虫叮咬,可防止发生溃疡。
淘我乐khv | 2014-12-31 20: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那句话啊,态度决定一切~
lwsyp | 2016-12-28 23: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LZ敢整点更有创意的不?兄弟们等着围观捏~
班姊陵 | 2019-4-6 21: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排支持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