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走进中医
›
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复制链接]
581
|
2
|
2007-10-14 13:32:1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气、血、津液三者的性状及其生理功能虽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均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三者的组成均离不开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三者的生理功能,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因此,无论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气、血、津液之间均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气和津液的关系」
气属阳,津液属阴,这是气和津液在属性上的区别。但两者都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并在其生成、输布过程中,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气能生津
气能生津,是指气的运动变化是津液化生的动力。津液的生成,来源于摄入的饮食,有赖于胃的"游溢精气"和脾的"散精"运化水谷精气。故脾胃健旺,则化生的津液充盛。脾胃之气虚衰,则影响及津液的生成,而致津液不足。
(二)气能行(化)津
津液在体内的输布及其化为汗、尿等排出体外,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例如,脾、肺、肾、肝等脏腑的气机正常,则促进津液在体内的输布、排泄过程。若气的升降出入不利时,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亦随之而受阻,称之为气滞水停。由于某种原因,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受阻而发生停聚时,则气的升降出入亦随之而不畅,称作"水停气滞。"另外,气与津液两者的病变常互相影响。故临床治疗时,行气与利水之法须并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气能摄津
津液与血,同属液态物质,同样有赖于气的固摄作用,才能防止其无故流失,并使排泄正常。因此,在气虚或气的固摄作用减弱时,则势必导致体内津液的无故流失,发生多汗、多尿、遗尿等病理表现。临床治疗时,亦应采用补气之法,使气能固摄津液,病则获愈。
(四)津能载气
津液,亦是气的载体,气必须依附于津液而存在。当发生多汗、多尿及吐泻等津液大量流失的情况时,气在体内则无所依附而散失,从而形成"气随津脱"之病证。
「气和血的关系」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和血在功能上存在着差别,但气和血之间又存在气能生血、行血、摄血和血为气母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气能生血
气能生血,是指血液的组成及其生成过程中均离不开气和气的气化功能。营气和津液,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来自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从摄入的饮食物,转化成为水谷精气,从水谷精气转化成营气和津液,再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为红色的血液,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因此说,气能生血。气旺,则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强。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弱,甚则可导致血虚。临床治疗血虚病证时,常配合补气药物,即是气能生血理论的实际应用。
(二)气能行血
气能行血,血属阴而主静,血不能自行,血在脉中循行,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全赖于气的推动。例如,血液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的疏泄条达,概括为气行则血行。如气虚或气滞,推动血行的力量减弱,则血行迟缓,流行不畅,称之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如气机逆乱,血亦随气的升降出入逆乱而异常,血随气升则面红、目赤、头痛,甚则出血;血随气陷则脘腹坠胀,或下血崩漏。因此,临床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时,常分别配合补气、行气、降气的药物,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三)气能摄血
摄血,是气的固摄功能的具体体现。血在脉中循行而不逸出脉外,主要依赖于气对血的固摄作用,如果气虚则固摄作用减弱,血不循经而逸出脉外,则可导致各种出血病证,即是"气不摄血".临床治疗此类出血病证时,必须用补气摄血的方法,引血归经,才能达到止血的目的。
以上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这三方面气对血的作用,概括称为"气为血帅".
(四)血为气母
血为气母,是指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由于气的活力很强,易于逸脱,所以必须依附于血和津液而存在于体内。如果血虚,或大出血时,气失去依附,则可浮散无根而发生脱失。故在治疗大出血时,往往多用益气固脱之法,其机理亦在于此。
「血和津液的关系」
血与津液,都是液态物质,也都有滋润和濡养作用。与气相对而言,则两者都属于阴。因此,血和津液之间亦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血和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所化生,故有"津血同源"的说法。津液渗入于脉中,即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
在病理情况下,血和津液也多相互影响。例如,失血过多时,脉外之津液可渗注于脉中,以补偿脉内血容量之不足。而脉外之津液又因大量渗注于脉内,则可形成津液的不足,可见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病理表现。反之,津液大量耗伤时,脉内之津液亦可渗出于脉外,形成血脉空虚,津枯血燥等病变。因此,对于失血病证,不宜采用发汗方法。而对于多汗或吐泻等津液严重耗伤的患者,亦不可轻用破血、逐血之峻剂。此即"津血同源"理论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hslk4023
|
2014-10-28 14: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空一起交流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wmkg5674
|
2016-10-4 05:3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脾气是一个人在社交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美容之声
肿瘤治疗中心
中药方剂
中医妇科
Infuscups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