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走进中医
›
中焦病证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三焦辨证]
中焦病证
[复制链接]
928
|
2
|
2012-7-15 23: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焦病证
温热之邪由上焦传入中焦,出现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阳明大肠病变者为中焦病证。脾胃同处中焦,胃为阳土,脾为阴土,胃主燥以降为安,脾主湿得升则健。中焦病证常表现为阳明的燥化与太阴的湿化。
主要临床表现: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日晡益甚,面目俱赤,呼吸气粗,腹满胀痛,便秘,口干咽燥.小便涩,舌红苦黄,或焦黑有刺,脉沉实;或身热不扬,头胀身重,胸闷脘痞,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苔腻或黄腻,脉濡数。
病机分析:温热之邪侵入阳明,里热炽盛,故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日哺为阳明经经气旺盛之时,阳明热盛故发热日哺益甚;热邪充斥阳明经,故面目俱赤;热盛肺气不利,则呼吸气粗;实热之邪结于肠胃,则腹满胀痛,便秘;热盛伤津,则口干咽燥,小便涩;
舌红苔黄,或焦黑有刺,脉沉实为里实热盛之象。湿热郁阻,则身热不扬;湿邪上蒙,阻滞气机,则头胀身重;湿热郁蒸,中焦气机升降失司,则胸闷脘痞;湿热停留,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不利;脾失健运,肠道传化失司,则大便不爽或溏泄;苔腻或黄腻,脉濡数为湿热内蕴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的阳明燥化与阳明腑实证基本相同,当与阳明经证相辨别。两者均为里实热证,均表现为发热、舌红苦黄等症状,但阳明经证以大热、汗出、烦渴、脉洪大为主,一般无便秘等症;本证以发热日晡益甚,便秘为辨证要点。本证的太阴湿化当与脾气虚弱证相辨别,单纯的脾气虚弱证以食后胃脘痞胀,空腹时消失为特征,舌苦大多薄腻,并有脾气虚表现。本证以持续性胸胃院痞胀为特征,由于湿邪较重,舌苦大多厚腻,且常兼有热邪,湿热相兼。
辨证注意点:抓住病位特征,以阳明燥化,太阴湿化见症为辨证依据。
中焦病证还当包括其他病证,如阳明经证可表现为壮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烦渴,脉洪大,舌红,苔薄白或薄黄;湿热发黄证可表现为黄疸色泽鲜明如橘子色,纳差,呕恶,小便不利等;寒湿发黄证则表现为黄疸色泽晦暗,畏寒,腹胀,便溏等;若湿热弥漫三焦,以中焦为主者,可表现为身热不退,汗出,面赤,胸闷脘痞,口渴少饮,呕恶,下利或便结溲赤,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显身卡
pletchernhf
|
2015-6-4 03: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嫦娥裸奔追我三公里,我回头看一眼就算我流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fengfeng战
|
2018-2-7 03:39: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是不是真的,了解一下没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美容之声
夏采佻yv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